本书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社交网络,并讨论了该领域内*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也讨论了如何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结构属性以拓展社交网络的分析和建立未来的在线服务,以及几个分析信息扩散的例子,在书中提出了基于全新沟通平台的研究成果,即特定的在线社交网络的结构属性是如何影响该类服务的关键特征的。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
1.1 离线社交网络和在线社交网络 1
1.2 网络与现实交织下的在线社交网络 3
1.3 自我网络分析和社交大脑假说 6
1.4 本书的目的 7
1.5 本书结构 8
第2章 人类社交网络 9
2.1 引言 9
2.2 无权社交网络的宏观属性 10
2.2.1 复杂网络中的指标 10
2.2.2 社交网络分析中得出的关键结论 14
2.2.3 生成网络图的网络模型 23
2.3 从社交网络图到互动网络图 26
2.4 社会网络的微观属性 29
2.4.1 自我网络中的层级结构 31
2.4.2 扩展自我网络与结构洞 33
2.5 桥接社交网络中的微观和宏观属性 35
2.6 本章小结 38
第3章 Facebook中的自我网络结构及连边强度 40
3.1 引言 40
3.2 在Facebook中对连边强度进行建模 41
3.2.1 基础工作 41
3.2.2 Facebook 数据及分析的方法论 43
3.2.3 Facebook中连边强度的组合 45
3.2.4 预测连边强度的模型 48
3.3 Facebook中自我网络的结构 53
3.3.1 用于在线自我网络分析的大规模数据集 54
3.3.2 Facebook中自我网络的层级结构 59
3.3.3 验证 63
3.3.4 讨论 65
3.4 本章总结和讨论 66
第4章 Twitter中自我网络的结构 68
4.1 介绍 68
4.2 对于Twitter自我网络分析的数据集 68
4.2.1 Twitter用户的活跃时长 69
4.2.2 Twitter的社交相关用户 71
4.3 Twitter中自我网络的结构属性 75
4.3.1 Twitter自我网络的尺寸对认知限制的影响 75
4.3.2 Twitter中自我网络层级 77
4.3.3 Facebook和Twitter之间的比较 80
4.4 总结和讨论 81
第5章 Twitter自我网络的进化动力学 83
5.1 个人资料 83
5.2 社交网络图的演化属性 83
5.3 Twitter自我网络的动态分析方法 87
5.4 Twitter自我网络的动态特性 89
5.4.1 个人社交关系的演化 89
5.4.2 用户离开Twitter 91
5.4.3 无向交流 92
5.4.4 社团活跃度 94
5.4.5 社交容量和自我网络层级的动态性 95
5.4.6 自我网络更换频率 98
5.5 总结和讨论 102
第6章 结论 105
6.1 介绍 105
6.2 自我网络结构和信息扩散 105
6.3 研究方向 109
6.4 本书里程碑 112
参考文献 114
译 者 序
20世纪末,大量研究人员发现,真实世界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随机,而且可以将其对应到图论中,利用图论的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的现象。因此,复杂网络的研究应运而生。
在复杂网络中,节点可以代表复杂系统中的独立元素,而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则可以用连边来映射。例如,在社交网络中,如果把网络中的用户看成社交网络中的节点,那么这些用户则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关注或其他交互行为构成了整个社交网络。网络自身带有的拓扑结构和网络特性等特征可以作为研究人员了解和揭示网络本质的途径。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而互联网上的在线社交网络尤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Facebook和Twitter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在线社交网络,为研究人员了解和揭示网络中的有趣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可以通过研究结果不断地改进和优化现有的应用。
本书的作者 Valerio Arnaboldi等,从复杂网络中用到的图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入手,讨论了 Facebook和Twitter 中自我网络的结构属性,并与其他社交网络进行了比较;另外,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Twitter中的自我网络,并为在线社交网络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还讨论了如何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结构属性以拓展对社交网络的分析并建立在线服务。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的师弟程之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此表示感谢。最后,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给了我们这次机会,感谢
感谢作者Valerio Arnaboldi和他的团队,为我们带来如此美妙的研究方向和分析方法;感谢我的师弟程之为翻译付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感谢SwiftGG的riven和其他小伙伴们的帮助;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迪编辑以及其他幕后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最后还要感谢家人,感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本书的翻译和校对过程中,译者虽已尽力将作者的意思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但毕竟能力有限,问题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凌非
2017年1月
前 言
毫无疑问,在线社交网络(OSNs),如Facebook和Twitter,正在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同时它们也管理着我们的社交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与现实世界(Cyber-Physical World)的社交联系变得难以区分,且互相依赖。
在这种场景下,在线社交网络的分析成为了有趣且重要的话题,原因有二。(1)透过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的行为可以深刻理解人类的社交行为。众所周知,人们的社交容量是受限于他们的认知和时间资源的。同时,在线社交网络在这方面的影响仍然是未知的。(2)在线社交网络是用户与信息在网络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首要的沟通方式。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中人类关系的关键特性可能对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大有帮助。
本书中,我们研究并分析了个人社交网络(自我网络,Ego Networks)的结构属性。本书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并讨论了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结果显示,Facebook和Twitter中的自我网络与先前离线环境下发现的结构属性相同。这就意味着,尽管在线社交网络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巨大的改变,但也不能提升人们的社交容量,因为这显然受限于人的大脑容量。此外,由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大量数据,因此与离线社交网络相比,在线社交网络可能会发现自我网络中的新属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采用大规模在线沟通数据集的研究方法来深化人类社交行为的知识。实际上,在线数据呈现了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微观视角。
最后,本书也讨论了如何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结构属性以拓展对社交网络的分析和建立未来的在线服务。我们也讨论了几个分析信息扩散的例子,并在本书中提出了基于全新沟通平台的研究成果,即特定的在线社交网络的结构属性是如何影响该类服务的关键特征的。
作为一个长期在社交媒体领域工作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用户行为模式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书名“在线社交网络:在Facebook和Twitter个体关系网中发现的人类认知约束”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工作的核心困惑。我见过无数的数据,分析过海量的用户互动,但总感觉有一层看不见的“墙”阻碍了我对其深层原因的理解。这本书似乎提出了一个可能性,即我们的认知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约束”,而这些约束在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平台上得到了放大和利用。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对Facebook和Twitter这两个具体平台的细致观察,来推导出普遍性的人类认知约束的。例如,Facebook的“点赞”机制,Twitter的“转发”和“评论”的限制,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我们注意力的分配、情感的表达、信息筛选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认知理论与具体的平台功能和用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能够指导我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的洞察,更重要的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性、更有价值的数字产品。
评分我是一名对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交叉领域充满好奇的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这两个学科的优秀读物。这本书的标题《在线社交网络:在Facebook和Twitter个体关系网中发现的人类认知约束》恰好击中了我感兴趣的痛点。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即使在虚拟世界里,也难以摆脱某些固有的思维定势?社交媒体的出现,是否放大了这些认知上的“盲区”?作者是如何通过对Facebook和Twitter这两大社交巨头的个体关系网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那些潜在的人类认知约束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诸如“确认偏误”、“损失厌恶”抑或是“基本归因错误”等概念,并解释它们如何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发挥作用。例如,Facebook的信息流算法,是否会加剧“确认偏误”?Twitter的即时性,是否会促使人们更少地进行深思熟虑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互动,是如何反映甚至塑造我们内在的认知世界的。这本书的题目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潜力,也蕴含着对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洞察。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更应该关注它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人类认知约束”这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探讨社交媒体的运作,更是在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这些“认知约束”的,它们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Facebook和Twitter作为两个在功能和用户群体上都有显著差异的平台,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这些约束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信息的海洋中,人们反而更容易被某些特定类型的信息吸引,为什么在海量的连接中,有些人却感到更加孤独。这本书的副标题,强调了“个体关系网”,这让我联想到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但我猜测作者的切入点可能更加侧重于心理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会展现出某些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行为模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限制。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的行为,甚至启发我如何更健康、更理性地使用它们,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最近对“注意力经济”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而在线社交网络无疑是其最典型的代表。这本书的名字——“在线社交网络:在Facebook和Twitter个体关系网中发现的人类认知约束”——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是在探讨这个主题。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刷社交媒体时,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被各种信息轰炸所吸引,即使很多信息对我们并没有实际价值?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即可能存在一些我们自身认知上的“短板”或“偏好”,被社交媒体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Facebook和Twitter这两个庞大的平台抽象成研究“个体关系网”的案例的。这些平台上的点赞、分享、评论、关注等行为,在作者看来,是如何折射出人类在信息获取、社交互动、自我展示等方面的认知局限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隐藏在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为什么我们在看到他人的“完美生活”时,会产生焦虑?为什么我们在发表言论时,容易陷入群体思维?这本书的题目非常有学术深度,但又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社交平台,这种结合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深蓝色的背景搭配抽象的金色线条,营造出一种科技感与人文关怀交织的氛围。封面上方的书名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字体呈现,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刻的洞察。我是一名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尤其关注社交媒体对个体互动方式的影响。在浏览书店时,这本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在线社交网络”这一现代现象与“人类认知约束”这样相对更基础的心理学概念联系起来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问题:社交媒体的设计是否迎合了我们某些天生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又如何被放大或扭曲?Facebook和Twitter作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平台,它们各自的独特机制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是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选择社交对象,还是会无意中强化我们已有的偏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或许是一些关于人类如何在大规模、信息爆炸的数字环境中进行关系构建和信息处理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看起来不像那种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书籍,反而更像是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交媒体背后运作机制但又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进行一场关于数字时代人际关系与内在心理的探索之旅。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呵呵,100多页的书看似挺丰富
评分推荐阅读
评分推荐阅读
评分呵呵,100多页的书看似挺丰富
评分推荐阅读
评分推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