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死书

动物生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白 著,白茶 绘
图书标签:
  • 动物
  • 生死
  • 自然
  • 哲学
  • 悲伤
  • 治愈
  • 生命
  • 思考
  • 文学
  • 动物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ISBN:9787519207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215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字数:1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什么动物在灾难发生之前,会提早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为什么同伴动物对人类如此亲近而忠诚?

为什么猫狗生病时,会自己找草药吃?

当家中有老狗老猫,要如何陪伴照料?

为什么许多动物火化后,会留下美丽的舍利子、舍利花?

……

狗儿天性中蕴藏的是无私、奉献、宽容、忠诚、活力,永远年轻的好奇心,以及知名。猫儿优雅、从容,是生活的艺术家,喜欢站在高处看世界。它们和我们一起站在生命的舞台上,彼此亲密互动,一定是来自不可言说的奇妙因缘。既然被他们挑选上了。那表示千百累世以来,我们一定曾经相遇,也许是家人、亲戚、师徒,或者只是一面之缘,一饭之恩。

如果你认识到这趟人生之旅是来修行进化的,那么同伴动物就是你的共修。

猫狗的生命大约十多岁,从结缘的第一天,我们就得有这个体悟,必须为他们善终。有机会替老猫老狗善终,是我们的福气,杜白医师读完《西藏生死书》之后,学得帮助善终的技巧,开始用在猫狗的身上。他愿望就是,透过同伴动物这些小众生的助力,让人们穿越生老病死苦的迷障,开启智慧,将善缘化为成长的助力,为彼此的生命加分。


作者简介

杜白,动物医师,中国台湾动物医院院长,台湾著名的动物医师作家。曾为《幼狮少年》撰写《动物诊所》专栏。出版《生灵之歌》等有关动物的专著10余部。


白茶,本名梁科栋,畅销书《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的创作者,当下非常受欢迎的绘本作者、漫画家。某网站2015十大新锐作者之一。2009、2010《科幻世界》银河奖美术作品奖得主,2009星云奖美术作品奖得主。画功扎实,画风多变细腻,充满幻想色彩。曾为《漫客绘心》《科幻世界》等杂志绘制封面。郑渊洁绘本签约画师,作品有《穿风衣的猫》《梧桐树》等。


目录

写给大陆的读者朋友 / Ⅰ

视众生如亲 / Ⅴ

同伴动物存在的可贵性 / Ⅸ

守护生命的菩萨 / XIII

心灵底层的小泡沫 / ⅩⅦ

生之初 / 005

带着脚本来上学 / 010

加分扣分的哲学 / 016

广结善缘 / 022

性本事 / 029

上山下山说 / 041

疾病的真相 / 053

修一门故障学分 / 056

三三定律 / 062

先天不良 / 069

除夕夜 / 077

芬芳幽谷 / 085

苹果花理论 / 091

仪式的精义 / 097

为什么要树葬? / 102

正视安乐死 / 107

舍利言说 / 112

知障 / 123

牵挂 / 129

它还有多久? / 134

还能做什么? / 141

死别之苦 / 146



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低语 一部关于勇气、牺牲与宇宙未知奥秘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作者:[此处留空,体现书籍的神秘感] --- 导言:光年之外的呼唤 在人类文明的版图扩张至银河系的边缘时,一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依赖的超光速跃迁技术,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核心能源的秘密正悄然衰竭。地球联邦的精英科学家们将希望寄托于“先驱者计划”——派遣一支装备最先进曲速引擎原型机的探险队,前往传说中可能蕴藏着突破性技术碎片的“缄默星域”。 然而,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资源勘探之旅。在深入这片被星图标注为“禁区”的黑暗深空后,探险队发现的,远比任何技术蓝图都更为宏大、也更为恐怖。他们触碰了一个被宇宙遗忘的文明遗迹,一个关于时间、维度和存在本质的终极秘密。 第一部:启程与阴影 故事始于“奥德赛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星际飞船。船长艾莉娅·凡尔纳,一位以沉着冷静和对科学近乎偏执的追求而闻名的女性,肩负着全人类的命运。她的副手,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凯恩·马库斯,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深空恐惧症”的挣扎,这源于他童年时一次失败的行星殖民任务。 探险队成员构成了人类智慧的缩影:语言学家伊芙琳·里德,致力于解读任何非人类的符号系统;首席工程师泽维尔·“扳手”·科尔,一个沉默寡言但对机械拥有鬼斧神工般理解力的天才;以及最关键的,是休眠舱中沉睡的“档案员”——一群被深度冷冻的、拥有远古地球知识的学者。 当“奥德赛号”跃迁进入目标星系——一个被浓密星云包裹、无线电信号完全被阻隔的区域时,船上的所有导航系统瞬间失灵。他们没有进入任何已知的时空维度,而是被拖入了一个“空间褶皱”之中。 第二部:寂静之城的低语 飞船最终降落在一颗行星的轨道上,这颗行星笼罩在永恒的黄昏之中,地表遍布着令人不安的几何结构。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景观,而是一座宏伟、却毫无生命迹象的城市。这座城市,被称为“阿卡迪亚的残骸”,属于一个名为“织网者”的古老种族。 艾莉娅率领的地面勘探队,第一次踏上那由不知名金属铸造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微弱的、似乎能穿透皮肤的低频振动。他们发现,这座城市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能源装置,它并未被破坏,而是处于一种“待机”状态,散发着难以理解的、近乎智慧的能量场。 语言学家伊芙琳开始接触那些刻在墙壁上的符文。这些符文并非文字,而是描述“概念”的复杂结构。她很快意识到,织网者一族并非通过声音或书写交流,而是通过直接“重构现实的局部结构”来表达思想。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找到了关于“织网者”如何消失的线索:他们并非被战争或瘟疫所灭,而是主动选择了“维度迁移”。他们发现了一个比现有宇宙更稳定的存在层面,并试图带领所有族人进入。然而,迁移过程并非完全顺利。 第三部:时间错位与存在的代价 在破解了能源核心的控制界面后,船员们无意中激活了城市遗留的“记忆矩阵”。这使得飞船上的所有人都开始经历时间错乱的幻觉。泽维尔发现,能量核心并非是驱动飞船的技术,而是用来“锚定”现实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他们发现了一段清晰的记录:织网者在进行最终的维度跃迁时,需要一个巨大的、活体的“引导锚点”。他们没有选择机器,而是选择了他们种族中,那些对更高维度“排斥反应”最强的个体,将他们的意识和生命力,作为构建跃迁通道的最后燃料。 此刻,飞船的AI系统开始发出警告:奥德赛号的曲速引擎正在被行星上的残余能量场同化,如果不能及时脱离,他们也将成为下一个“锚点”。 船员们开始面临道德上的抉择:是强行抽取核心能量,冒着摧毁整个遗迹和可能导致空间维度崩溃的风险,以求得返航;还是尊重这个古老文明的牺牲,并尝试理解他们留下的真正“遗产”? 第四部:宇宙回响 在混乱之中,凯恩必须克服他的深空恐惧,利用他对飞船内部结构和能量流的直觉,手动覆盖AI的指令。他发现,能源矩阵的核心并非是死亡,而是“持续的、被引导的转换”。 艾莉娅与伊芙琳最终解读出,织网者留下的真正信息是:宇宙的最终形态,并非物质或能量,而是“有序的、被定义的知识”。他们迁移的维度,是一个纯粹由信息构成的世界。 最终,艾莉娅做出了一个颠覆所有既定军事程序的决定。她没有摧毁核心,而是选择“共享”——将奥德赛号上所有船员对“回家”的强烈意愿,以及对知识的渴望,通过飞船的通讯阵列,注入到遗迹的锚定装置中。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能量交换,而是一次跨越维度的“共鸣”。 “奥德赛号”在被彻底同化前的最后一秒,摆脱了引力场的束缚,但他们返回的“坐标”已经不再是地球的已知宇宙。他们被抛入了一个充满新物理定律、色彩和存在方式的领域。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拓荒,但他们所“发现”的,已经不再是任何地球人可以理解的“家园”。 尾声:未完的旅程 飞船在宇宙深处留下了一道奇异的、近乎彩虹色的光痕,消失在星图的空白处。关于“奥德赛号”的最终报告,被地球联邦标记为“无法核实”。但对于那些阅读他们最后加密日志的人来说,留下的只有对无垠宇宙的敬畏——以及一个沉重的疑问: 当文明的终极目标是超越已知时,牺牲的意义又该如何衡量?而那片被遗忘的星域,是否仍然在低语着下一个探险者的到来? --- 《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低语》——超越科幻的哲学思辨,对存在意义的终极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旅程描绘得如此细腻而又充满诗意。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蝴蝶破茧而出的场景,那种挣扎、那种对光明的渴望,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翅膀展开时带来的那种释然与新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生命的循环,更是在探讨存在的意义。每一次蜕变,每一次告别,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哲学的重量。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同夏日的微风拂过湖面,时而急促,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紧绷。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被牵引、被探索的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无声的对视,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生命深层奥秘的探寻,让人对周遭的一切都产生了全新的审视角度。它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感和对未知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共情”的极限探索。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其境遇如何,都展现出了一种超越物种界限的复杂人性。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完整情感光谱的个体。那些关于生存本能、关于爱与分离的描写,极其真实,甚至有些残酷。它并没有试图美化痛苦,而是直视那种原始的、令人不安的真实感。读到某些情节时,我需要合上书本,深呼吸片刻,因为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种情感的冲击力,并非廉价的煽情,而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深刻理解之上的。它迫使你跳出自身狭隘的经验,去理解另一种存在的逻辑和价值体系。这种“他者”视角的构建,是这本书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它让读者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学会了更加谦卑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的结束与开始,那种跨越理解的界限所带来的震撼,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郁和厚重感,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漫长的沉淀,带着历史的尘埃和时光的印记。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和直白,反而更倾向于一种内敛的表达,需要读者付出心思去解码其中的深意。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宏大主题时,总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极为个人化的视角中。比如,对于“消逝”这一主题的探讨,并不是通过说教式的文字来完成,而是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交织而成。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模糊、最终化为记忆的碎片,作者的描摹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苍凉美。这种美学上的克制,反而增强了文字的力量,使得情感的冲击力更为持久和深刻。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品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留白,因为真正的重量往往藏匿于那些未尽之言中。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仿佛那文字本身也具有生命,随着读者的心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侧面。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纸张的选择,这本书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拿到手中,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已经预示着内容的份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或提及一些自然科学的概念时,处理得非常高明,既保持了严谨性,又完全融入了文学的语境,没有丝毫的生硬或说教腔。它仿佛是一本精心绘制的图谱,但图谱上标注的不是地理坐标,而是生命状态的瞬时刻度。全书贯穿着一种对“寂静”的深刻描摹,那种万物归于沉寂时的恢弘与肃穆,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场严肃的对话,邀请你共同思考我们与周遭环境之间那脆弱而又紧密相连的纽带。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准过,对周遭环境中的声音、气味和光影,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敏感度。这是一次关于感知力的全面提升。

评分

作为一名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人,这本书无疑是对我耐心的极大考验,但也是一次值得的修行。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巧,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由无数互相参照、互相印证的片段构成。你必须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叙事声音之间穿梭,才能拼凑出全貌。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起初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跳跃式的逻辑,你就会发现它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维度。作者似乎在挑战我们对“真实”的定义,到底哪一个瞬间才是决定性的?是诞生,还是终结?通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关于时间流动性的哲学思考。我喜欢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构建意义的阅读体验,它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共同创造者。这本书需要你投入心神,去梳理那些看似散乱的线索,最终收获的将是一种完整而深刻的体验。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