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下)》收录了各种玉器。作为国家很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
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房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可以说这是一座巨大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不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凝聚着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佶屈聱牙的专业书籍,它们往往高悬于云端,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玉器(下)》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做到了难得的通俗易懂,这得益于其叙事节奏的把控。作者似乎深谙“欲扬先抑”的道理,他不会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先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一个惊艳的器物作为切入点,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比如,在谈及某一类玉器断代问题时,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通过对比几件相似器物的包浆、沁色和砣工上的细微差异,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推导出最可能的结论。这种“侦探式”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一场对历史谜团的破解过程。每翻过一章,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对于培养大众对传统工艺的兴趣来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范例。它的价值不光在于记录了玉器,更在于它成功地将“鉴赏”这一行为,普及化、大众化了。
评分这本《玉器(下)》的出现,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图录或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对古人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的深情回眸。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古代玉器的了解仅限于博物馆里那些被玻璃罩保护的精美物件,心中总有一种遥不可及的疏离感。然而,这本书的编排和文字叙述,却以一种近乎温柔的方式,将那些冰冷的石头注入了鲜活的历史血液。它没有过分强调晦涩的考古学名词,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笔触,去描绘每一件玉器背后可能蕴含的故事——是王侯将相的佩饰,是祭祀仪轨中的重器,抑或是文人雅士案头的清玩。特别是对玉料质地的细致区分和工艺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窥见一斑,理解为何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能被赋予如此崇高的地位。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古代工匠手中那细小的砣具是如何精妙地雕琢出龙凤的鳞甲、花卉的脉络,那种专注与敬畏,仿佛穿透了千年的时光,直接与我对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高冷的艺术品,拉回到了人间烟火之中,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定义与价值,实在是一次令人心悦诚服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是值得称赞的亮点。阅读涉及视觉体验的艺术类书籍,纸张的质感、色彩的还原度,直接决定了阅读的舒适度和最终的理解效果。《玉器(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图片的分辨率极高,色彩过渡自然,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受沁严重的玉器,其细微的色泽变化和表面的肌理感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对于进行实物对比和纹饰辨识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收录的一些局部特写,它们放大了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雕琢痕迹,让那些古代的“笔触”得以清晰呈现。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精神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用手轻轻摩挲那些光滑的纸面,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玉器本身的温润。一本关于物质文化的书,如果能将物质的质感通过媒介有效地传达出来,那它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这本书显然是做到了这一点,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赏心悦目。
评分翻阅这本厚重的《玉器(下)》,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宁静而深沉的历史回响。它没有过多地渲染玉器本身的奢华或价值连城,而是专注于探讨其背后的“道”与“义”。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敬意,他不仅仅在介绍“是什么”,更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问,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于“德行”、“礼制”与“永恒”的追求。那些精美的玉器,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承载着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载体,是古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物质化表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思,思考我们当代社会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是否也遗失了对内在精神品格的坚守。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让我们在欣赏古代精湛工艺的同时,也能反观自身,寻找那些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更为持久和恒定的价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它给予读者的启发,远超出了玉器本身的研究范畴。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下册”这种东西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上的连贯性会因为篇幅的拉长而显得有些乏力,或者流于重复。但《玉器(下)》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如果说上册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宏观的脉络梳理和基础知识的奠定,那么这一册则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们深入到那些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细节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玉器风格转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例如,书中对于某一时期玉器上“兽面纹”的演变路径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进行解读,这使得原本静态的纹饰立刻变得动态起来,充满了张力。阅读时,我必须放慢速度,甚至时常需要对照图片反复揣摩那些极其微小的刻痕,因为文字的描述已经足够详尽,但只有亲眼“看见”并“理解”了那种难度,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这种深度挖掘和精细布局,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富层次感,读完后,合上书本,仿佛刚结束了一场关于时间与技艺的深度研讨会,意犹未尽。
评分故宫的东西就是好。慢慢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搞活动的时候买,很划算。
评分书还可以吧,感觉就是选材一般,另外就是相片的角度少。
评分值得一看值得一看值得一看
评分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全套60本,慢慢收集。京东把价格抬上去了,使用优惠券打折力度小了很多。
评分很不错的书,搞活动的时候买,很划算。
评分编的特别好,值得一看。是关于玉器的一套比较好的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书挺好的,算上200-100的券十分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