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测量(李会青)(第二版)

建筑工程测量(李会青)(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荣延祥,赵凤阳,副主编 著,李会青,荣延祥,赵凤阳,副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测量
  • 工程测量
  • 李会青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建筑工程
  • 测量技术
  • 第二版
  • 学科教材
  • 理工科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780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932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3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建筑工程测量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建筑工程测量》(第二版)结合近年来建筑行业和测绘的技术更新与发展增加相应的内容,增加了全站仪精密测高的内容,新增了GPS精细化测量,增加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地下管网测绘等。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结合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编写而成。全书分9个单元,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高程测量、坐标测量、GPS定位及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应用、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每单元附有思考与练习题,另外还附有建筑工程测量能力训练,可以作为课程评价的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建筑工程测量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李会青,副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93年硕士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曾在郑州测绘学校任教,在深圳南山工程建设公司任测量工程师,2000年至今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30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测量的教学与实践。连续多年被评为教学youxiu,2011年被评为深圳市youxiu教师。
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参与建设部教职委组织的教研课题和广东教育厅组织的教研课题。
参加深圳市机荷高速、盐坝高速和赤湾港口码头的施工放线,完成多处的地形图测绘和建筑物沉降观测。

目录

单元1基础知识1
1.1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1
1.1.1测图1
1.1.2放线1
1.1.3变形观测2
1.1.4点位与建筑工程测量任务的关系2
1.2地面点位的确定2
1.2.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1.2.2地面点的高程2
1.2.3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3
1.2.4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3
1.2.5常用基本概念5
1.3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6
1.3.1误差的定义6
1.3.2误差产生的原因6
1.3.3误差分类、特性及消减措施6
1.3.4精度指标7
1.3.5测量工作的程序和原则8
思考与练习8

单元2高程测量10
2.1水准测量10
2.1.1水准测量的原理10
2.1.2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11
2.1.3水准仪的使用14
2.1.4水准测量的实施15
2.1.5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18
2.1.6三、四等水准测量20
2.2三角高程测量22
2.2.1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22
2.2.2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度盘读数23
2.2.3经纬仪的使用与竖直角测量25
2.2.4三角高程测量的实施29
2.3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29
2.3.1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原理29
2.3.2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步骤30
2.3.3记录及计算30
2.4高程测量中的误差及注意事项32
2.4.1水准测量中的误差及注意事项32
2.4.2三角高程测量中的误差及注意事项32
能力训练2��1水准仪测量能力评价33
能力训练2��2三角高程测量能力评价34
思考与练习35

单元3坐标测量37
3.1坐标计算与极坐标法38
3.1.1直线的长度与方向38
3.1.2坐标正反算38
3.1.3极坐标法39
3.2水平角测量39
3.2.1测回法39
3.2.2方向观测法40
3.3距离测量41
3.3.1钢尺量距41
3.3.2电磁波测距44
3.3.3视距测量46
3.4全站仪47
3.4.1全站仪的特点47
3.4.2全站仪的使用48
3.5交会定点52
3.5.1前方交会法52
3.5.2距离交会法52
3.6导线测量53
3.6.1导线的布设形式53
3.6.2导线测量的等级与技术要求54
3.6.3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54
3.6.4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55
3.7坐标测量中的误差及注意事项59
3.7.1水平角测量中的误差及注意事项59
3.7.2水平距离测量中的误差及注意事项60
能力训练3��1水平角测量能力评价60
能力训练3��2全站仪坐标测量能力评价61
思考与练习62

单元4GPS定位及应用65
4.1GPS基础知识65
4.1.1GPS定位系统的概念及组成65
4.1.2GPS定位的基本原理66
4.1.3GPS定位系统的特点67
4.2GPS静态定位67
4.2.1GPS定位的技术设计67
4.2.2GPS测量的外业准备及技术设计书编写71
4.2.3GPS测量外业实施72
4.3GPS RTK技术74
4.3.1GPS差分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74
4.3.2GPS网络RTK技术75
思考与练习78

单元5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79
5.1地形图的基本知识79
5.1.1地形图的比例尺79
5.1.2地形图的图外注记80
5.1.3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80
5.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85
5.2.1收集资料85
5.2.2现场踏勘考察85
5.2.3编写技术设计书85
5.2.4人员和设备准备86
5.3控制测量86
5.3.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86
5.3.2图根高程控制87
5.4野外数据采集87
5.4.1碎部点的选择88
5.4.2全站仪数据采集88
5.4.3RTK野外数据采集89
5.5成图软件与地形图绘制90
5.5.1数据传输90
5.5.2内业成图91
5.6检查验收101
5.6.1检查101
5.6.2检查验收报告101
5.6.3技术总结101
能力训练地形图测绘能力评价102
思考与练习103

单元6地形图应用104
6.1地形图基本应用104
6.1.1求点的坐标104
6.1.2确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105
6.1.3求直线的方位角106
6.1.4确定点的高程106
6.1.5求两点间的坡度106
6.1.6计算面积106
6.2地形图工程应用108
6.2.1绘制地形断面图108
6.2.2按坡度选线109
6.2.3确定汇水范围109
6.2.4场地平整时土方量计算110
6.3数字地形图应用113
6.3.1利用地形图确定直线的属性113
6.3.2利用地形图确定图形的属性114
能力训练地形图应用能力评价114
思考与练习115

单元7建筑施工测量116
7.1施工控制测量116
7.1.1平面控制测量117
7.1.2高程控制测量117
7.2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117
7.2.1水平角测设117
7.2.2水平距离测设118
7.2.3设计高程测设119
7.2.4设计坡度直线的测设120
7.2.5点的平面位置测设120
7.3建筑基线与建筑方格网测设123
7.3.1建筑基线及其测设方法123
7.3.2建筑方格网及其测设方法124
7.4民用建筑施工测量125
7.4.1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25
7.4.2建筑物定位放线126
7.4.3基础施工测量128
7.4.4墙体施工测量129
7.5高层建筑施工测量130
7.5.1轴线投测130
7.5.2高层建筑的高程传递132
7.6工业建筑施工测量132
7.6.1厂房柱列轴线与柱基测设133
7.6.2厂房预制构件的安装测量134
7.7管道工程测量136
7.7.1中线测量136
7.7.2管线纵横断面测量136
7.7.3管道施工测量139
7.7.4顶管施工测量140
7.7.5管道竣工测量140
能力训练7��1建筑物定位放线能力评价141
能力训练7��2多层建筑轴线投测能力评价142
能力训练7��3多层建筑高程传递能力评价143
思考与练习143

单元8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145
8.1建筑物沉降观测145
8.1.1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46
8.1.2沉降观测147
8.1.3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148
8.2建筑物倾斜观测与裂缝观测148
8.2.1建筑物倾斜观测148
8.2.2建筑物的裂缝观测150
8.3建筑物位移观测151
8.3.1观测点或工作基点的确定151
8.3.2建筑物位移观测152
8.4竣工总平面图编绘153
8.4.1竣工测量153
8.4.2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154
能力训练变形观测能力评价154
思考与练习156

单元9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157
9.1GNSS RTK技术细化与应用157
9.1.1RTK用于点位测量157
9.1.2RTK用于控制测量158
9.1.3RTK用于放样161
9.2地下管线探测169
9.2.1地下管线探测简介169
9.2.2地下管线探测一般规定169
9.2.3地下管线探测工作流程170
9.2.4管线的探测方法170
9.2.5地下管线探测方法试验172
9.2.6管线探查的质量检查及资料整理174
9.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175
9.3.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175
9.3.2测距方法175
9.3.3测角方法177
9.3.4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组成178
9.3.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178
9.3.6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179
9.4立体地图179
9.5自动化监测技术180
9.5.1自动化监测系统构成181
9.5.2自动化监测应用案例——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GPS变形监测系统182
思考与练习189

参考文献190

前言/序言

前言
《建筑工程测量》版自2010年出版到现在已有六年,这六年建筑行业和测绘行业的发展,每个业内的人员都能切身地感觉到。反映到工程测量上主要体现在全站仪、GPS普遍使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日臻完善,工程测量的内容日趋精细化、自动化、立体化。因此本次修订将结合近年来建筑行业和测绘的技术更新与发展增加相应的内容,以保持本书的先进性。本次修订增加了全站仪精密测高的内容,新增了GPS精细化测量,增加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地下管网测绘等。
本次修订第1~8单元的部分内容由李会青完成,新增第9单元由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赵凤阳老师编写。
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荣延祥教授级高工提出了大量修订意见,并提供了大量生产一线素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黄兆康教授担任本书主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微课、慕课、手机APP的推广与应用也给教材编写注入了新的元素,本教材将在相关的平台上逐步完善相应的教学资源建设,随本书一并提供给读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或教学资源中有何不妥,可发信到邮箱596048283@qq.com与我们联系。
本书提供有电子教案和PPT电子课件,可登录www.cipedu.com.cn网址免费获取。

编者
2016年5月


版前言
本教材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选取编排课程内容,关注专业的改革和行业发展,关注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争做到简明实用。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站仪和GPS的广泛应用,给建筑工程测量带来巨大变化,因此需要新的理念与之适应,本教材试图将这种理念蕴含其中。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图、放线、变形观测,利用全站仪或GPS可以直接测量点的三维坐标(x,y,H),有了三维坐标可以绘图,也可以进行建筑物变形观测,从AutoCAD界面根据设计图可以获取点的三维坐标作为定位放线和高程控制的依据。即使是坐标正反算,也可以通过AutoCAD画线并显示其属性完成。但传统的测量技术简单实用,仍在广为使用,在本教材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本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借鉴了同类教材的相关内容。在编排次序上进行了调整,注重系统性、条理性。在内容上,既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又坚持“够用为度”的标准。同时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会青主编(第1、3、7单元),参加编写的还有深圳地质工程有限公司荣延祥(第5单元)、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郑日忠(第4、8单元)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袁学锋(第2、6单元)。全书由李会青统稿。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黄兆康教授担任本书主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提供有PPT电子教案,可发信到cipedu@163.com免费获取。

编者
2010年7月
《建筑工程测量(李会青)(第二版)》 内容概要: 本书是针对建筑工程测量领域的一部权威教材,由李会青教授主编,并已更新至第二版。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建筑工程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仪器设备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测量学概念到现代化的测量技术,力求为读者构建扎实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第一篇 测量学基础 绪论: 介绍测量学的概念、任务、发展历史以及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精确测量的意义和对工程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和大地基准: 阐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大地基准的概念,包括天文大地网、重力测量、GPS等,为后续的测量计算提供理论基础。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 详细介绍各种地图投影的原理、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阐释了国家坐标系统、地方坐标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为实际工程中的定位和坐标转换提供依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深入讲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分类及评定方法,包括系统误差、偶然误差。重点介绍观测值的粗差处理、精度评定、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培养读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据分析能力。 第二篇 测量仪器与操作 测距仪器: 详细介绍各种测距仪器的原理、结构、性能指标及使用方法,包括光电测距仪、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强调仪器的选型、检查、校准和日常维护。 测角仪器: 阐述各种测角仪器的原理、结构、性能指标及使用方法,如经纬仪、陀螺经纬仪等。讲解角度的观测方法、记录方式以及误差的消除。 水准仪器: 介绍水准仪的类型(如普通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工作原理、精度等级及其操作规程。重点讲解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如往返测量、往返闭合测量、连接水准测量等,以及高程的确定。 全站仪与GPS测量: 详细介绍全站仪和GPS接收机的原理、结构、功能、操作步骤及数据采集方法。重点讲解它们在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以及工程放样中的应用。 第三篇 工程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介绍各种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包括导线测量(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交汇测量、基线测量等。讲解控制点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案设计、计算与成果整理。 高程控制测量: 详细阐述各种高程控制测量方法,如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高程测量等。重点讲解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水准路线的计算、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控制网的整体平差: 介绍如何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进行联合平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整个测量网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控制点的精度和可靠性。 第四篇 工程测量 地形测量: 讲解地形图的绘制原理、方法与要求。介绍地形图的比例尺选择、等高线的绘制、注记的标注等。涵盖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建筑工程放样: 详细介绍建筑工程中各种构件(如基础、墙体、柱、梁、板等)的放样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解在不同施工阶段的测量控制,包括平面位置、标高、轴线、边线的放样。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监控: 阐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进行沉降观测、位移监测、变形观测等。讲解监测方案的设计、数据采集、分析与报告的编制。 竣工测量: 介绍建筑工程竣工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包括建筑物平面位置、标高、尺寸的测量,以及竣工图的绘制。 市政工程测量: 介绍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管线等工程的测量特点和应用技术。 水利工程测量: 介绍水库、大坝、渠道等水利工程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 第五篇 现代测量技术与应用 摄影测量与遥感: 介绍航空摄影测量、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形测绘、三维建模、形变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 阐述GI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空间分析功能,以及与测量技术相结合在工程规划、管理、维护中的应用。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介绍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及其在建筑信息模型(BIM)、文物保护、古建筑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BIM与工程测量: 探讨BIM技术与工程测量学的融合,以及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潜力。 第六篇 测量法律法规与安全 测量法律法规: 介绍与测绘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强调测绘工作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测量安全: 强调测量作业中的安全生产,包括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野外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等。 本书力求内容全面,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旨在培养读者成为具备扎实测量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建筑工程测量专业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得吐槽一下,虽然封面设计不影响内容,但作为一本严谨的工程技术类书籍,这个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是有些普通,甚至有点俗气。颜色搭配不够专业,字体选择也显得有些随意,完全没有体现出“建筑工程测量”这个主题应有的专业性和严谨感。我之前也接触过不少工程类的教材,它们的封面往往会使用比较沉稳、专业的色彩,配以清晰、大气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干货。这本《建筑工程测量(李会青)(第二版)》的封面,如果不是我事先知道它出自名家之手,很有可能在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被忽略掉。而且,封面的信息排版也有些混乱,李会青这个作者名字和书名之间的比例不太协调,副标题“第二版”更是显得有些突兀。我希望出版社在后续的再版中,能够重视一下书籍的“门面”,毕竟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传达书籍的价值和专业性。我甚至想过,如果把封面的色彩调成那种深邃的蓝色或者稳重的灰色,字体用那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衬线字体,再配上一个简洁的建筑测量相关的符号,整体感觉肯定会提升一个档次。现在这个封面,让我觉得有点像是在某个不知名的小书店里淘来的快餐读物,这对于一本有内容深度的教材来说,实在是一种损失。我理解封面设计可能不是作者李会青教授本人亲自操刀,但作为出版方,应该有责任把控好书籍的整体形象。我只能说,我抱着对内容的高度期待,硬是克服了封面带来的第一印象的“障碍”。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真的挺厚的,拿在手里颇有分量,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密度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不得不说,李会青教授的编排思路还是挺清晰的,从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各种测量技术和应用。不过,我个人认为,在某些章节的讲解深度上,还可以再做一些扩展。比如,在关于误差理论的部分,虽然公式推导和基本原理都讲到了,但对于实际工程中如何精确地评估和控制各种误差,如何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和精度要求选择最合适的误差处理方法,这方面的案例和分析可以再多一些。我平时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测量难题,有时候仅仅知道理论公式是不够的,更需要一些“经验之谈”或者“实战技巧”。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测量技术,比如无人机测量、激光扫描等,这本书虽然有所提及,但感觉介绍得还不够深入,很多细节和操作步骤都是一带而过,这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尤其是在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应用方面,如果能有更多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大型桥梁工程、某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是如何运用这些先进测量技术来解决问题的,那将会非常有启发性。毕竟,我们学习这些知识,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脱离了实践的应用,再好的理论也显得有些苍白。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这方面加强,让这本书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老实说,我不是特别满意。虽然整体上看起来比较规整,但一些细节的地方,例如章节标题、段落缩进、以及行间距的处理,总给我一种“不够舒服”的感觉。我经常需要调整书本的角度,或者眯着眼睛才能看清楚某些部分的文字,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实在是一种考验。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在排版上应该做到既美观又实用。美观是指它应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让你愿意去翻阅它;实用是指它的排版应该有利于读者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并且轻松地阅读。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定义或者公式旁,如果能用醒目的颜色或者加粗的字体标注出来,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段落的划分,也应该更加清晰明了,避免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砌,让人望而生畏。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字号适中,行距恰当,并且有留白的排版风格,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阅读疲劳,提高阅读效率。这本书的字体,总感觉偏小,而且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也有些拥挤,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我希望出版社能够在这方面多花一些心思,让这本书在视觉体验上也能达到专业书籍应有的水准。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习题部分,我只能说,数量上是足够的,题目类型也比较丰富,涵盖了计算题、概念题等。但是,我感觉大部分习题的难度都集中在中等水平,对于真正想要挑战自我、深入理解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不足。我希望能够增加一些更高难度的题目,或者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能够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考察读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真实工程项目紧密相关的综合性计算题,要求读者不仅要会运用公式,还要考虑实际的测量误差、仪器精度等因素,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此外,对于一些习题的答案,我认为可以再详细一些。现在很多习题只给出了最终答案,而没有详细的解题步骤。这对于那些卡在解题过程中的读者来说,帮助非常有限。我希望出版社能够在答案部分,提供更详尽的解题过程,甚至可以配上一些图示说明,帮助读者理解每一步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这样,习题才能真正起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填空”或者“对答案”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可读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注意到,书中很多地方的语言表达都比较书面化,甚至有些生硬,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我理解工程技术类书籍需要严谨的语言,但也不能因此牺牲掉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希望李会青教授或者出版社,能够在下一版的修订中,更加注重语言的“人情味”和“故事性”。例如,在讲解某个重要的测量概念时,可以尝试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引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又或者,在介绍某个测量仪器时,可以加入一些关于这个仪器研发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或者它在某个著名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经历,这些都能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我现在有时候会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探索者,在文字的海洋里艰难地航行,而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穿越迷雾,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我希望未来的版本,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学习热情、引导读者享受学习过程的读物。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它确实提供了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测量场景,这对于理解书本知识的应用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样化、更具挑战性的案例。目前书中提供的案例,虽然涵盖了建筑、公路、水利等几个大方向,但感觉案例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普遍不高,很多都是教科书式的标准案例。我想,在实际的工程测量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情况远比这些要复杂得多。例如,在一些特殊地形地貌下的测量,或者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施工测量,再或者是在城市密集区域的精密测量,这些都涉及到很多特殊的技术和处理方法。如果书中能够增加一些关于这些“疑难杂症”的案例分析,并且深入剖析其解决的思路和方法,那对读者来说将是无价之宝。我曾经遇到过在一个高架桥下进行放线作业,周围交通繁忙,噪声干扰严重,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就是我当时非常头疼的问题。如果这本书里能有类似的案例,详细介绍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那将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简单地说,我希望案例分析能够更加贴近“实战”,能够覆盖到更广泛、更复杂、更具代表性的工程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虽然整体逻辑清晰,但有些知识点的顺序排列,我觉得可以再调整一下,使其更加符合大多数读者的认知习惯。例如,在介绍了一些高级测量仪器之后,才回头去讲解基础的测量原理,这让我感觉有些本末倒置。我更倾向于先从最基础的概念和原理入手,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再逐步引入更高级的仪器和技术。就像盖房子一样,得先打好地基,再往上盖楼。而且,某些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再加强一些。有时候,我会发现一个概念在前面出现过,但在这个章节里又被再次提及,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并没有被清晰地解释清楚,这容易让读者产生知识的重复感,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我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对章节的划分和内容的顺序进行更精细的梳理,让知识的传递更加流畅,脉络更加清晰。有时候,一个微小的顺序调整,就可能让整个的学习体验发生质的飞跃。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因为这对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说实话,有待提高。我尤其注意到,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仪器设备原理或者测量方法时,书中提供的示意图有时候不够清晰,甚至有些模糊。我尝试着去理解图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因为线条不够锐利,或者标注不够明显,导致我在理解上花费了额外的时间。例如,在介绍全站仪的工作原理时,我希望看到更精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能够清楚地展示出望远镜、角度测量系统、测距系统等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现在的图,感觉就像是从一些比较老的资料上扫描过来的,分辨率不高,细节丢失严重。而且,有些图例的颜色搭配也显得不够协调,影响了视觉效果。我深知一本教材的编写过程非常繁杂,插图的绘制和选择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对于一本强调“测量”的专业书籍来说,清晰、准确、直观的图示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复杂仪器的重要辅助工具。如果图示本身就模糊不清,那么它带来的帮助就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我建议出版社能够在新版的制作中,投入更多资源,聘请专业的插画师,或者采用更高质量的CAD制图,重新绘制这些插图,力求达到清晰、美观、易于理解的标准。否则,一本内容再好的书,如果因为图示的粗糙而影响了阅读体验,那就太可惜了。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方面,无疑是有一定水准的,毕竟是李会青教授的著作,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但是,我总觉得,它在某些章节的理论阐述上,显得过于“学术化”了,对于初学者或者希望快速掌握实用技能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比如,在讲解某些高级测量理论,如大地测量学中的一些概念时,用词就比较专业,逻辑链条也比较严谨,这固然体现了其严谨性,但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够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更贴切的比喻或者类比,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理论。毕竟,建筑工程测量面向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研究生,还有大量的本科生和一线技术人员。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有时候,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一长串的数学公式更能打动人心。我也曾尝试着去查阅一些其他的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本就是一本教材,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易懂性。我建议在后续的再版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导读”性质的章节,或者在关键的理论概念后面,增加一些“通俗解释”或者“生活中的类比”,让理论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而不是一场艰涩的“脑力马拉松”。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本技术类书籍,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够教会我实际操作的技能。在这方面,《建筑工程测量(李会青)(第二版)》虽然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如何做”这一点上,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在讲解某一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时,书中通常会介绍它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步骤,但很少会深入到一些“经验性的”细节,例如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何调整目镜,在风力较大的环境下如何稳定仪器,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故障以及如何快速排除。这些都是在实际测量工作中非常宝贵的经验,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记得我第一次使用全站仪的时候,就因为对一些操作细节不熟悉,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书里能提供一些“小贴士”或者“注意事项”,那就太有帮助了。另外,对于一些实际的测量计算,虽然书中给出了一些公式和方法,但如果能再多一些不同场景下的实际计算例题,并且配以详细的解答过程,那就更好了。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代入,而是要展示出计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调整。这样,读者在面对真实工程项目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有用

评分

评分

正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