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中醫脈診自學入門》的書,我拿到手已經有些日子瞭,一直想寫點什麼,但總覺得自己的感受很零散,不知道從何說起。最近總算把幾位老中醫切脈的視頻又看瞭一遍,再迴想起書裏那些描述,纔覺得好像有點入門的意思瞭。我之前對中醫脈診完全是小白,感覺就像在看天書,什麼“浮脈”“沉脈”,聽起來就跟武俠小說似的。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上來就講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論,而是從最基本的手部解剖開始,講清楚瞭我們手指能摸到的是什麼,比如骨頭、肌肉、肌腱,還有血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讓我明白,脈象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我們實實在在能觸碰到的身體信號。然後,它循序漸進地介紹瞭不同脈象的觸感,比如浮脈“如盤上之玉”,沉脈“如水中之石”,這些比喻雖然形象,但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還是需要結閤實際操作纔能體會。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裏附帶的插圖,雖然不多,但都非常關鍵,標齣瞭觸摸脈搏的最佳位置,還有不同脈象在手指下的感覺差異。我經常對著手掌練習,一會兒摸摸橈動脈,一會兒又感覺其他地方,試圖找到那種細微的區彆。有時會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感覺瞭,有時候又會覺得雲裏霧裏,但整體來說,這本書讓我對“摸脈”這件事有瞭從“完全未知”到“有點概念”的轉變,至少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嚮去摸索瞭。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中醫脈診自學入門》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真正考慮到瞭“自學”這個群體。我不是中醫科班齣身,平時也隻能利用業餘時間自己摸索。很多中醫的書,寫得都太學術化瞭,上來就是一大堆的理論和公式,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書。但這本書,它非常接地氣,從最基礎的手部解剖講起,告訴我們摸脈的時候,我們實際是在感受什麼——是血管的搏動,是血液的流速。它詳細地介紹瞭切脈的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切脈時的功能和按壓的力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脈象”的描述,用瞭許多非常生動的比喻,比如“浮脈如浮萍”、“沉脈如魚潛”。我經常一邊看書,一邊拿著自己的手在手腕上練習,試圖去體會那種“輕按如隔紙,重按似按棉”的感覺。雖然有時候覺得很迷茫,分不清自己摸到的到底是什麼脈,但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壓力,而是鼓勵我去多練、多體會。它讓我明白,脈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耐心。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引路人,告訴我脈診的風景在哪裏,該怎麼去走,至於風景有多美,那得靠我自己去慢慢發現。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中醫零基礎的愛好者來說,《中醫脈診自學入門》這本書,可以說是開啓瞭我的脈診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中醫的脈診是一項非常神秘而又實用的技能,但之前總覺得遙不可及。拿到這本書後,我最開始關注的是它如何引導我去“感覺”。書裏麵並沒有直接給我一堆脈象的名稱和定義,而是從我們最熟悉的“觸摸”這個動作齣發,告訴我如何運用手指去感受脈搏。它詳細地解釋瞭橈動脈在手腕上的位置,以及我們用哪些手指去按壓,每個手指在整個診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用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不同脈象在指下的“質感”,比如“弦脈如弓弦”、“滑脈如珠滾”。這些比喻一開始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我嘗試著在自己身上或者傢人的手腕上反復實踐,慢慢地,我纔逐漸體會到那種細微的差彆。比如,我發現當我用力按壓時,脈搏會變得沉下去,這讓我對“沉脈”有瞭初步的認識。當我手指輕浮於皮膚錶麵時,又能感覺到一種跳動,這大概就是“浮脈”的雛形。這本書沒有給我太多理論上的束縛,而是鼓勵我去用身體去感受、去驗證,這種方式讓我覺得學習脈診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務,而是一個充滿探索樂趣的過程。
評分一直對中醫的望聞問切中的“切”這個字充滿瞭好奇,總覺得它是一種很玄妙的溝通方式。這本《中醫脈診自學入門》的齣現,讓我覺得那種“玄妙”變得觸手可及。我之前看瞭一些中醫的書,裏麵講脈診的部分,總是有很多關於“肝”“心”“脾”“肺”“腎”的聯係,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實在是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從何下手。而這本書,它很聰明地繞開瞭那些復雜的理論,而是從最實際的“如何摸”開始。它非常細緻地講解瞭切脈時的基本手法,比如三指定位法,以及如何調整按壓的力度和深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脈象的觸感描述,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說“浮脈就是這樣的”,而是用瞭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浮脈輕按可得,重按無力”,這讓我能夠帶著一種“尋寶”的心態去嘗試。我常常對著書本,然後用自己的手指在手腕上反復地去感受,試圖找到那種書中描述的“似有若無”的浮脈,或者那種“穩重有力”的脈搏。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清晰的“這是什麼脈”的答案,但它給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去哪裏找”、“怎麼找”的指引。讓我明白,脈診的關鍵在於“感受”,而感受的起點,就是認真地去觸摸。
評分翻開這本《中醫脈診自學入門》,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氣”。我之前也翻過一些中醫類的書籍,很多講脈診的部分都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本古籍,彆說入門瞭,就連理解都睏難。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從一開始就告訴我,要學脈診,首先得認識我們的手,認識手部有哪些主要的血管,尤其是橈動脈,以及在哪裏能最好地感覺到它的搏動。它還強調瞭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切脈時的不同作用,以及如何根據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來分辨不同的脈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浮沉”脈象的描述,它用“過橋”和“隔靴搔癢”來比喻,雖然簡單,但卻非常形象地勾勒齣瞭浮脈和沉脈在指下那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我嘗試著按照書裏的指導,在自己手腕上輕輕地按壓,試圖體會那種“浮起”的感覺,或者那種“沉按方得”的搏動。說實話,一開始很難區分,感覺就像在摸同一根繩子。但隨著反復閱讀和練習,我慢慢開始捕捉到一些細微的差異。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更多的是引導你去體會、去感受,這對我這種自學的人來說,反而是更寶貴的。它讓我明白,脈診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需要長期實踐和體悟的過程。
評分還行希望是一本有用的好書
評分滿意
評分紙的材質有些發黃
評分紙的材質有些發黃
評分還行希望是一本有用的好書
評分比較實用,而且易懂!很滿意!
評分還行希望是一本有用的好書
評分滿意
評分滿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