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去梯言

国富论/去梯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当·斯密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古典经济学
  • 亚当·斯密
  • 国富论
  • 经济思想史
  • 自由市场
  • 资本主义
  • 政治经济学
  • 经典著作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ISBN:9787542952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7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经济学圣经《国富论》发表240周年,献礼之作!
  ⊙西方经济学百科全书、哈佛百年经典入选前列名著!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影响我一生的四本书,首推《国富论》!
  ⊙经济学家王福重说:所有学经济学的人,都必须读《国富论》!
  ☆《国富论》影响了后世无数经济学家,当之无愧的经济学家的“摇篮”!
  ⊙李嘉图在《国富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
  ⊙马克思从《国富论》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凯恩斯据《国富论》提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
  ☆《国富论》开启了现代经济学,西方家庭必备藏书!
  ⊙提出了经济学中富有力量的词汇——“看不见的手”;
  ⊙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经济自由主义;
  ⊙标志着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建立——西方经济学。

内容简介

  1776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其二,英国出版了《国富论》。《国富论》的出版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即使是在240年后,《国富论》仍是一部经济学家要不断重读的经典,我们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很多因素都深受本书影响:市场经济的原则、国家干预经济、分工、公平和效率、人力资本思想,有趣的是亚当斯密还解释了为什么歌唱者、表演者、舞蹈家能拿到高报酬,答案读者可以到书中自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两句话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这就是《国富论》,它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无论反对它还是发展它,都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以及“西方经济学百科全书”。此外还著有《道德情操论》。

精彩书评

  影响我一生的四本书,首推《国富论》。以搞大学问而言,我读过的书以此为首。这是一本包罗万有的书:以经济分析为主,此书涉及政治、制度、教育、宗教、历史、哲学等,皆有见地。
  ——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

  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著名批评家雷纳

  西洋公学译书院新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欧洲200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强之基。今日中国患贫久矣,和议既立,必以整理财政为先,译成是书以备参考。
  ——1900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报》

目录

第一篇 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自然顺序
第一章 分工 / 002
第二章 分工的起源 / 007
第三章 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 / 010
第四章 货币的起源和效用 / 014
第五章 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 020
第六章 商品的价格组成 / 030
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 034
第八章 工资 / 040
第九章 资本与利润 / 054
第十章 劳动与资本对工资与利润的影响 / 061
第一节 由职业性质造成的不平衡 / 061
第二节 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 / 073
第十一章 地租 / 089
第一节 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 090
第二节 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 100
第三节 上述两种土地生产物相对价值的变动 / 109
本章总结 / 149
第二篇 论资本的流通、累积和作用
绪 论 / 154
第一章 资财的划分 / 156
第二章 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 / 161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生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关系 / 185
第四章 贷出取息的资财 / 196
第五章 资本的用途 / 201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资本发展的不同
第一章 财富的自然积蓄 / 210
第二章 欧洲农业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曾受到抑制 / 213
第三章 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发展 / 220
第四章 城市工商业会促进农村的发展 / 226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绪 论 / 236
第一章 重商主义的内在机制 / 237
第二章 限制进口本国也能生产的外国货物 / 251
第三章 限制进口那些使我国陷入贸易逆差的外国货物 / 263
第一节 此种限制不符合重商主义 / 263
第二节 此种限制也不符合其他原则 / 271
第四章 退税 / 277
第五章 奖励金 / 280
第六章 通商条约 / 300
第七章 殖民地 / 306
第一节 新殖民地建立的目的 / 306
第二节 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 311
第三节 两大发现对欧洲的意义 / 325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 351
第九章 重农主义 / 361
第五篇 论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 376
第一节 国防经费 / 376
第二节 司法经费 / 386
第三节 公共工程和机关的费用 / 392
第四节 维持君主的尊严也需要费用 / 435
本章总结 / 436
第二章 公共收入的来源 / 437
第一节 君主或国家的非常规收入 / 437
第二节 赋税 / 441
第三章 公债 / 483

精彩书摘

  五、取得职业资格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
  对于学习者来说,取得各个职业资格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人们几乎都能够成功地从事大部分的机械职业,却没多少把握能从事自由职业。比如,把小孩子送到鞋匠那里,他无疑能学会制鞋;但是,如果小孩子被送去学法律,那么他精通法律并靠这一行业养活自己的几率只有1/20。
  以每个人都有机会中奖的彩票为例,中彩者所得到的,是未中者失去的全部。当学习一种职业的成功者只有1人,不成功者却有20人时,这一成功者所得到的,就是不成功的20人应得却得不到的全部。因此,对一个将近40岁才从职业中取得收益的律师来说,他所获得的收益,不仅要能补偿他受教育所花的长时间和高费用,还要能补偿另外20人的教育时间与费用。律师有时会收取高额费用,但其应得的报酬必然不止这些。
  计算一下某地鞋匠或织工这类普通工人的可能年收入和年支出,就会发现他们的收入一般比支出要多。用同样的方法,再计算一下律师及各法学协会见习律师的年收入和年支出,就会发现他们的收入只占支出的一小部分。即使你尽量提高律师们的年收入,同时尽量减低其年支出,也还是这种结果。因此,法律这张彩票,其中奖机会并不是完全公平的,它和其他许多自由职业和荣誉职业一样,都得不到充足的金钱。
  虽然这些职业的出路令人气短,可它们依然是豁达磊落者追逐的对象。鼓舞这些追逐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名誉心,追逐者都希望做这些行业的状元;二是天生的自信心,一切追逐者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才能甚至运气充满了信心。
  在一种要做到平凡地步都不容易的职业,如果一个人能够崭露头角,就说明他是天才或具有卓越的才能。这卓越的才能所博得的赞赏,就是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这种赞赏的程度越大,这部分报酬就越大。这种赞赏,在医生的报酬中占了大部分,在律师的报酬中占的部分更大,在诗人或哲学家的报酬中几乎占了全部。
  如果谁能取得另外几种相当适宜而优美的才能,就一定能博得相应的赞赏。但是,如果拥有某种才能的人靠这种才能来谋取利益,就会被存有偏见的世人认为是公然出卖灵魂。所以,靠这种才能来谋利的人所获得的金钱,除了能足够补偿他学习这种技能所花的时间和费用之外,还要足够弥补他的声名损失。演员、歌唱者和舞蹈者的报酬之所以会那么高,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才能罕见而美好;二是运用这种才能会蒙受声名损失。我们在鄙视某人人格的同时又因为其才能而给予其相当优厚的报酬,乍看起来似乎极不合理。其实,他们凭借才能所获得的优厚报酬,只是他们的人格被鄙视的一种补偿。
  如果世人改变对这些职业的偏见,那么他们的金钱报酬也会减少。因为,这些职业偏见一旦消失,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就会更多,因而其劳动价格势必会因为竞争而快速降低。这类才能,虽然不同于一般才能,但也绝对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稀罕。其实,很多人都完全具有这种才能,只是他们不屑于用这种才能来谋利而已。如果运用这种才能来谋生不至于使名誉受损,就会有更多的人能获得这种才能。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过于自负的。这种自负由来已久,被历代哲学家和道德家称为“人类的通病”。
  但是,有识者却没有关注世人对自身运气的不合理猜测。世人对自身运气妄加猜测的现象,比其对自身才能过于自负的现象更加普遍。一个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人,难免会自信自己有好运气。每个人在评价自身得利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向高处倾斜;而大多数人在评价自身损失时,则往往会向低处偏移;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人在评价自身损失时,很少会向高处评价。
  购买彩票的人,都会认为自己能中奖。从这一事实来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高估得利的机会。以全部得利抵偿全部损失的公平彩票,以前没有,现在和将来也都不会有。不然的话,经营彩票的人就会一无所得。实际上,国营彩票的价值并不等于购买者给付的价格。国营彩票的售价,通常会超过其实际价值的20%、30%,甚至是40%。就因为大家都痴心妄想地要中彩,所以才会出现彩票这种需求。
  购买彩票的小额资金的实际价值,或许会比彩票的实际价值要高20%或30%。可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哪怕他明知这一情况,又知道中奖的机会渺茫,他也不会认为用小额资金钓取1万英镑甚至2万英镑的做法是愚蠢的。而当彩票的奖金不超过20镑时,就算它的中奖机会比国营彩票公平,其购买者也会少很多。人们为了增加中大奖的机会,有的同时购买了数张彩票,有的则买了更多的分条彩票。可是,你冒险购进的彩票张数越多,你是损失者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这种可能的损失,会随着你购进彩票张数的增加而逐渐变成肯定的损失。这是一种数学定则。如果你冒险把所有彩票都买回来,那么亏损的肯定是你。
  保险业者的利润是轻微的。由此可见,人们一般都把损失机会估得低于其价值。火灾或海上保险业收取的普通保险费,除了要足够补偿普通损失、支付经营费用之外,还要包括相当于相同资本用于经营一般业务所得的利润。明显的,被保险者支付的这一保险费,只是危险的真实价值,也就是他有充分理由指望的最低价格。经营保险生意的,虽然有许多人都获利了,却很少有人发大财。因此,保险业不同于其他一些使许多人发财的行业,它不会因为得利与损失相差较大而得到多少利润。尽管保险费一般都非常低廉,许多极度轻视危险的人也不愿意为此掏腰包。
  按房屋总数平均推算,英国的20户人家中,有19户都没有买过火灾保险。甚至可以说,有99%的房屋都不保火险。在许多人眼里,海上风险比火灾可怕。因此,保险船只对未保险船只的比例,要明显大于保险房屋对未保险房屋的比例。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许多未保险的船只往来航行,即使是战争期间也不例外。虽然有那么多船只都没有买保险,但也不能因此就断定这么做是欠考虑的。比如对一个拥有二三十只船的大公司或大商人而言,即使其全部船只都没有买保险,它们同时航行时也可以相互保障。因为,这二三十只船的保险费是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而损失的可能性一般都很小。用节约下来的保险费来补偿损失,肯定足够而且有余。可是,大多数人都轻率、无远虑地轻视危险,所以没有进行过这种精密的计算,这才不为船只买水险、为房屋买火险。
  一个人轻视危险和奢望成功的心理,在选择职业的青年时期最活跃。青年人对幸运的希望,要大于对不幸的恐惧。举个明显的例子,应征入伍或者出海航行,得到了大多数青年的支持;而所谓自由职业的追逐者,却只是上流社会的青年。
  ……

《尘封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海洋秘史》 作者: 阿尔伯特·范德堡 出版社: 蓝海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海图复刻集 定价: 188.00元 --- 内容提要 《尘封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海洋秘史》并非一部关于贸易规则或财富积累的宏大叙事,它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探险实录与人类精神史的交织之作。本书的焦点,从我们熟知的经济地理转向了那些被历史的巨浪吞噬的个体命运、不为人知的技术革新,以及在茫茫大洋上建立起来的,与陆地文明截然不同的社群结构。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揭示“航海”这一行为本身如何重塑了人类的认知和生存方式。作者阿尔伯特·范德堡,一位专注于海洋考古与早期航海史的学者,通过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乃至意大利城邦在15世纪至17世纪间数百份私人航海日志、船员遗嘱、海军法庭记录以及被遗忘的港口档案的细致梳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比官方历史记载更为复杂、更富有人性挣扎的海洋世界。 第一部分:星辰与罗盘——导航技术的“非理性”光辉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驱动力背后的技术细节,但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史。范德堡认为,早期的导航术体现了一种“非理性”的美学和信仰。我们抛开了对经纬度测量的僵化理解,转而关注水手如何通过观察海鸟的迁徙、洋流的细微变化、不同星辰在不同纬度下的相对高度,以及对风暴来临前大气压力的“直觉感知”来进行判断。 书中详细考证了早期星盘的制造误差、六分仪尚未普及时水手如何用身体的比例尺(例如,一拳头代表多少度)来估算高度,以及最令人惊叹的——在没有精确时间标准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月亮和恒星的相对位置来推算经度。这部分强调了早期航海家对自然环境的“共情式理解”,他们不是单纯地使用工具,而是与海洋进行着一场心照不宣的对话。范德堡甚至复原了当时葡萄牙航海学校中流传的几种“口头传说式”的导航口诀,揭示了知识在精英阶层和底层水手之间的微妙传递。 第二部分:船舱内的微型社会——等级、信仰与隔离 大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的、封闭的、等级森严的微型社会”。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这种社会结构如何运作,以及它与陆地社会结构的根本区别。 在陆地,社会结构是静态且基于血缘或土地的;而在船上,权力结构是动态的、依赖于航行能力和个人威慑力的。范德堡深入分析了船长、大副、水手、厨师和军官之间的权力制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船舱病”(Scurvy)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疾病不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是社会秩序瓦解的催化剂。当疾病在船上传播时,等级秩序如何迅速崩塌?谁的祈祷更有效?谁的草药配方更可靠? 此外,本书详细记录了不同宗教信仰在狭小空间内的冲突与融合。西班牙天主教徒与荷兰新教徒船只上的宗教仪式细节对比,揭示了在共同的生存危机面前,信仰的表象如何让位于对生存必需品的争夺,以及在漫长航行中滋生出的,一种融合了迷信、自然崇拜和原教旨主义的“船上宗教”。 第三部分:失落的联系——海洋地理的文化冲击 《尘封的航线》超越了传统对“新世界”发现的赞美,转而关注交流的断裂与重塑。范德堡考察了欧洲探险者与太平洋岛屿、非洲西海岸原住民之间,那些没有被记录在官方贸易协定中的“非对称接触”。 书中收录了数个案例,描述了欧洲人试图用欧洲的测量体系去理解美拉尼西亚人基于潮汐和洋流的航海地图,最终导致认知上的全面失败。这种失败不仅仅是地图上的错误,更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例如,一章专门探讨了船只上的“信使制度”——船员们如何发展出一种依靠肢体语言、口哨声和定制的手势系统,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进行初步的贸易和信息交换,这种临时的、功利性的“通用语”的形成与消亡,展现了人类沟通的惊人韧性。 第四部分:锚与锈迹——被遗忘的海洋记忆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沉没的遗产”的考古学解读。范德堡认为,许多历史真相并未沉在海底,而是被埋藏在那些被遗弃的船骸中的生活琐碎之中。 通过对几处著名沉船遗址(如1622年“圣玛利亚”号)的物质文化分析,本书展示了船上物品如何揭示了等级与阶级。例如,上层船员的私人物品中,往往包含精美的玻璃器皿和来自遥远东方的香料(证明他们是利润的直接获取者),而底层水手的遗物则往往是磨损严重的牛皮靴子、简单的木制餐具以及大量的烟草或朗姆酒的残骸。 《尘封的航线》拒绝提供一个清晰的、线性的进步史观。它呈现的海洋,是一个充满偶然性、残酷选择和偶然温情的场所。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宏大叙事的依赖,潜入历史的暗流,去倾听那些在风暴中被遗忘的、关于人类如何仅仅为了活到下一个日出而进行斗争的声音。这本书,是写给所有不满足于“地图所示”的人们,去探索那片被技术和贸易光环遮蔽的,更深邃、更人性化的海洋。 --- 本书特色: 深度原始材料挖掘: 引用了大量来自里斯本、塞维利亚和阿姆斯特丹国家档案馆中未曾被系统研究的私人信件与船只清单。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海洋人类学、早期技术史和心理学分析,探讨航海对认知结构的影响。 精美配图: 包含数十幅从历史文献中复刻的导航图、船体剖面图以及水手绘制的“海怪”图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国富论/去梯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深度,剖析了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他从微观的个体利益出发,层层递进,最终触及宏观的经济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价值”和“价格”的区分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商品之所以有价值,并非因为它包含了多少劳动,而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价格,则是在市场供求关系下不断波动的体现。这种严谨的区分,让我对很多经济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只有不断地将剩余的财富投入到生产中,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让我意识到,不仅仅是个人,国家也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合理的投资策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经济学的迷宫中探索,他用智慧的语言为我指明方向,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评分

《国富论/去梯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繁荣的百科全书。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要理解它的经济基础。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作者对国家收入来源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不仅仅是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甚至包括技术创新,都在为国家财富的增长贡献力量。他并没有将视角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产业,而是以一种宏观的、系统性的眼光去审视整个经济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经济自由”的论述。作者认为,当个体能够自由地从事生产、交易,并且不受不必要的干预时,整个经济就会迸发出勃勃生机。这种对个体自由的尊重,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对市场规律的信任。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人们各司其职,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而整个社会也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将其与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

评分

这本《国富论/去梯言》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宝典。它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书中所蕴含的智慧充满了期待。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市场”这个概念的独特见解。他并没有将市场描绘成一个冰冷无情的机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是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这种“看不见的手”的比喻,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经济行为,原来它们都与这只“手”息息相关。作者对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推崇,也让我耳目一新。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思想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他敏锐地捕捉到,限制贸易和垄断只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开放和竞争则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最终惠及整个社会。读完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很多经济问题都有了新的视角和理解。书中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相信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个体的不懈努力,社会财富是可以不断增长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不断提高。这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深受鼓舞。

评分

《国富论/去梯言》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的封面所吸引。我一直对经济学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理论艰深晦涩,难以理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它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了阅读。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虽然是古老的著作,但读起来却意外地顺畅。书中对国家财富的起源、发展和增长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不仅仅是枯燥地陈述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在谈到劳动分工对生产力提升的巨大作用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蒸汽机轰鸣、机器运转的工业化时代,感受到了效率提升带来的震撼。这本书并非只是一个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幅描绘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壮丽画卷,让我对“富裕”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如何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有了初步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证方式,每一步都充满了说服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作者的思考之中,跟随他的脚步去探索经济的奥秘。

评分

我对《国富论/去梯言》这本书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国家的财富就是银行里的钱,或者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财富是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能力。作者对于“国民财富”的定义,以及如何衡量和增加国民财富的论述,都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国家干预”的批判性分析。作者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扼杀市场的活力,导致效率低下。他所倡导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虽然在今天看来并非完美无缺,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国家真正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作为万能的家长,还是作为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为市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可考虑长期购买

评分

经典之作,值得学习阅读

评分

虽然买了还没来得及看,时间啊时间

评分

书很不错,学习的代价,进步

评分

经典书籍,包装精美,满意

评分

书质量很好,速度很快。

评分

经济学丛书经典之一

评分

很好,很实用

评分

很好,很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