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當代禪宗代言人鈴木大拙寫給讀者的禪學入門必讀佳作。
★鈴木大拙將禪介紹到西方,對東西方世界産生持續影響,被譽為“世界的禪者”。
★適閤大眾讀者的禪學智慧讀本,以淺顯的語言講解令人望而卻步的禪學妙諦。
★從認識“禪是什麼”開始,跟隨禪學鈴木先生學習禪的緣起與本質。
★禪可以幫助我們遠離這個喧囂無趣的世界,迴歸到孩童般純淨的靈魂。
★禪有助於現代人拯救內心,擺脫俗世,活齣生命的圓滿與真實的自我。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世界的禪者”、日本當代禪宗大德鈴木大拙先生所著禪學經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討禪的本質。首先介紹作為宗教體驗的禪是什麼,然後介紹禪在佛教及東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導讀者思考禪在當今世界的存在價值。在本書中,鈴木先生以自身對禪的深切體會為基礎,藉助西方現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徹地解答瞭“禪是什麼”,有助於現代讀者走齣心靈的睏境、擺脫俗世的紛擾,找到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
鈴木大拙(1870~1966),日本當代禪學大師,被譽為“世界的禪者”。跟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著名禪師學禪,研究禪宗思想及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學習院教授、大榖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著有《禪學入門》《禪與心理分析》《禪生活》《禪者的思索》等數十部禪學著作。
精彩書評
我的學識淵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榖大學教授鈴木大拙博士,近30年來,一直都在做著嚮西方人士解說和介紹禪的工作……作為他的一個朋友和研究中國思想的曆史學者,我一直以熱烈的興趣注視著鈴木的著作。
——民國一代文化巨匠鬍適
鈴木大拙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錶達的。
——20世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馬丁·海德格爾
《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靜定即天颱之止,禪傢之定,鈴木謂之禪那。慮是天颱之觀,禪傢之慧,鈴木謂之般若。
——當代著名國學大師錢穆
鈴木大拙隻手將禪帶到瞭西方,這個移植的曆史重要性,可媲美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
——美國禪宗研究者理查德·貝剋
鈴木大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一位思想傢。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是一位少見的堅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專注於把握人的整體性,這不是一般哲學傢、思想傢所能做到的。他通過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瞭他的人生任務,走完瞭他應走的曆程。他不是所謂的學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從根本上徹悟瞭一般學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學者玉城康四郎
目錄
編者序 // 001
新版序 // 003
序 // 005
第一編 宗教體驗的禪 // 001
第一講 什麼是宗教體驗
第二講 什麼是佛教生活
第三講 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四講 證三菩提的禪
第五講 從心理學角度看禪
第二編 禪在佛教中的位置 // 079
第一講 宗教經驗的諸多要素
第二講 宗教體驗的各種形態
第三講 作為宗教的佛教
第四講 《楞伽經》大意
——楞伽經與禪宗在曆史和內容方麵的關係
第五講 神秘主義的禪
解說 // 171
精彩書摘
《禪是什麼》:
那麼,宗教體驗是什麼呢?每個人在到達“宗教體驗”終點的進程中,交織著宗教的社會活動、儀式、道德和理性等。沒有經曆過宗教的終極體驗,就無法感受到宗教的妙趣和真諦。妙趣如果無法顯現,宗教就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功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究竟什麼是“體驗”。我們在這裏暫不討論可否對“心”進行分析。其實,體驗就是我們的心。當我們的主觀以“一定不變的某種態度”麵對內、外境界時就會感覺到心的存在。“內在境界”這個詞聽起來有些奇怪,它是指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我們的主觀意識始終是在用一種穩定的態度去麵對。隻有我們的主觀意識在麵對內、外境界時都能確保穩定的狀態,宗教的意義纔能成立。精神層麵的不滿情緒在主觀意識具有麵對“內、外境界”的穩定狀態之前是無法消失的。為此,我們的內心常常會感到煩悶、不安、焦躁。這是追求“能夠有一個穩定的主觀態度去麵對內、外界”過程中産生的不安和煩悶。隻有人類纔會有這樣的感受,人類以外的生物和動物沒有這種煩惱。所有的動、植物都會安於外界的現狀。人類存在於神和動物之間,所以,心靈上的煩惱,會一直糾纏著我們。
為什麼人類無法擺脫精神上的煩惱呢?十三世紀德國的愛剋哈特講到:人類在追求內心祥和的過程中,最終會在對神的信仰中得到心靈安寜。懸掛在半空中的石頭會永遠動蕩不安。人類也是一樣,在觀察內外在事物的主觀意識尚未確定前,心靈上的煩惱會一直存在。
《阿含經》中多次齣現“涅粲”一詞。“涅槃”意為安穩,也可譯為“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四個字恰如其分地詮釋瞭“涅槃”的含義。當我們的內心麵對內外界的事物時態度能夠穩定不變,安樂我淨的意義就會自然顯現。常,意味著永遠。樂,不是世俗的“享樂”,是指心有所屬不隨外界改變。我,是自由自在。淨,是內心清澈、澄明。我認為,常、樂、我、淨之中,“我”字最重要。這裏的“我”是指內心自由自在,不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所束縛。如果能夠吃透這層含義,常、樂、淨的含義自然融會貫通、不言自明。涅槃的真相存在於實證瞭“自由自在”後的境界之中。要記住,當你感受到精神上的不滿足時,從另一方麵恰好說明我們已經得到瞭滿足。禪宗常說:“問在答之中”意思是懷疑中已包含著相信。“叩門的,就給他們開門吧”(譯者注:齣自《新約聖經·福音書》),這句話錶達瞭同樣的思想——詢問的反麵是明瞭。不滿中已有著滿足,不滿中存在著滿足的可能或滿足的預期。
……
《靜默的河流》 序言 在這喧囂的世界裏,我們總在追逐著遠方的聲響,卻忽略瞭近處的微風。仿佛每個人都在一場永無止境的賽跑中,以為終點定然藏著某種未知的答案,某種能讓內心安寜的鑰匙。然而,當我們停下腳步,迴望來路,卻發現那些曾經以為至關重要的事物,在歲月的衝刷下,已漸漸模糊不清。 《靜默的河流》並非一本告訴你“是什麼”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睏惑。它不提供標準答案,也不強加某種觀點,而是邀請你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感受,去體悟,去發現那些潛藏在生活錶象之下,卻又無處不在的寜靜與深邃。 第一章:窗外的落葉 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窗簾的縫隙,在空氣中投下斑駁的光影。屋外,一片落葉緩緩飄落,在空中劃齣一道孤寂而優雅的弧綫,最終輕柔地觸碰地麵。這一幕,多麼平凡,多麼尋常。然而,有多少人會在這樣一個瞬間停下來,真正地“看見”它? 我們的大腦,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思考機器,總是在分析、比較、判斷。一片落葉,在我們的意識裏,可能隻是“鞦天到瞭”、“該掃地瞭”,或者“這棵樹需要修剪”。我們用過往的經驗和固有的模式去解讀眼前的一切,卻鮮少允許自己純粹地去“體驗”。 書中,主人公李文,一個在都市叢林中疲於奔命的白領,第一次被這片落葉所打動。它沒有理由,沒有預設,隻是存在。它的輕盈,它的墜落,都自有其生命軌跡。那一刻,李文感到一種久違的放鬆,一種不帶任何目的的觀看。他開始意識到,我們的大部分焦慮,源於我們總是在“想著”事情,而不是“處於”事情之中。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河邊,看著河水流淌。你會在意水裏有多少雜質嗎?你會擔心河水流到哪裏去嗎?大多數時候,你隻是看著,感受著它的流動,感受著它的清涼。這種純粹的觀看,就是一種無言的智慧。 第二章:指尖的溫度 我們常常用語言去定義和理解世界。我們給事物貼標簽,分類,然後根據這些標簽來做齣反應。這就像試圖用一張地圖來理解一片廣袤的森林。地圖固然有用,但它永遠無法取代森林本身所帶來的氣息、聲音和觸感。 書中,李文開始嘗試放下對事物的評判,去感受它們最直接的“溫度”。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瞭一個陶藝體驗課程。當他的手指第一次觸碰到冰涼而濕潤的泥土時,他感到一種奇妙的聯結。他沒有想著要做齣一個多麼完美的杯子,隻是專注於指尖傳來的觸感,泥土在手中漸漸成形的過程。 指尖的溫度,是事物最本真的狀態。當你不帶預設地去觸摸一杯溫水,你能感受到它的溫度;當你握住一本書,你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當你擁抱一個親人,你能感受到心跳的溫度。這些都是語言無法完全傳達的,需要用心去體會的。 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和成長,但很多時候,我們學習的是理論,是概念,是彆人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什麼”。而真正的領悟,往往來自於身體的感知,來自於直接的經驗。 第三章:寂靜的迴響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很少給自己留下“寂靜”的空間。手機裏充斥著信息,腦海裏迴蕩著各種聲音:工作的計劃、生活的瑣事、社交的壓力,甚至是對未來的擔憂。這種持續不斷的“噪音”,讓我們難以聽到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書中,李文開始有意識地尋找寂靜。他不再把每一個空閑的時間都填滿,而是允許自己放空。他發現,當外界的聲音漸漸褪去,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開始顯現。那不是一種空虛,而是一種充盈,一種沉澱。 寂靜,並非意味著什麼都不發生。它是一種狀態,一種讓生命得以舒展、讓思緒得以澄清的狀態。就像一片被風吹散的塵埃,在寂靜中,它們會慢慢落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害怕寂靜,因為它可能會暴露我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但恰恰是擁抱寂靜,纔能讓我們看清這些情緒的本質,並找到與之相處的方式。寂靜不是逃避,而是迴歸。 第四章:河流的姿態 河流,從不停歇,卻又仿佛永恒。它順應著地形,蜿蜒流淌,不爭不搶,也不強求。它滋養著兩岸的生命,也承載著歲月的故事。河流的姿態,是一種自然的流動,一種順勢而為的智慧。 李文在生活中,也開始學習河流的姿態。他不再執著於改變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是嘗試去接納,去適應。當工作遇到瓶頸時,他不再一味地焦慮和強求,而是放慢腳步,去觀察,去尋找新的方嚮。當人際關係齣現摩擦時,他不再急於爭辯和對抗,而是嘗試去傾聽,去理解。 這種“順流而下”的姿態,並非是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更深刻的洞察。它認識到,有些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可抗拒的。與其逆流而上,耗盡心力,不如順應它,去發現其中蘊含的可能。 河流的流動,是一種生命的動態平衡。它在變化中保持著自己的方嚮,在包容中展現著自己的力量。 第五章:微小的臣服 臣服,在很多人聽來,似乎是一種放棄,一種認輸。但真正的臣服,並非是對命運的屈服,而是對當下實相的接納。它是放下不必要的抵抗,是允許生命以它本來的麵貌展開。 書中,李文在經曆瞭一係列的人生起伏後,開始理解微小的臣服。比如,當身體感到疲憊時,他不再強迫自己繼續工作,而是選擇休息;當情緒低落時,他不再假裝堅強,而是允許自己悲傷。這些微小的臣服,看似不值一提,卻為內心的療愈打開瞭通道。 臣服,也是一種對宇宙規律的尊重。我們是生命的一部分,而生命本身就遵循著某種更宏大的秩序。當我們學會臣服,我們纔能真正地融入這種秩序,而不是與之對抗。 每一次微小的臣服,都是一次內心的釋放。它讓我們卸下沉重的負擔,重新找迴輕鬆和自在。 結語 《靜默的河流》希望帶給你的,不是關於“禪”的定義,也不是某種神秘的修行方法。它隻是想提醒你,那些你一直在尋找的寜靜與智慧,或許就藏在你早已擁有的當下。 它們存在於一片落葉的輕盈裏,存在於指尖傳來的溫度裏,存在於寂靜的深處,存在於河流的流動姿態裏,甚至存在於每一次微小的臣服中。 請放慢你的腳步,打開你的心扉,去傾聽,去感受,去體驗。你會發現,生命本身,就是最深邃的啓示,而你,早已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願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那條靜默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