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截至2016年5月,国内从事网络直播的公司已达116家,国内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据估计,2015年视频直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预计到2020年,直播、广告以及游戏直播等各种商业模式在内的市场规模可达1060亿。视频直播行业全面爆发,各大直播平台已经开始成为BAT和其他互联网巨头的新入口,竞争之激烈,已达白热化状态。国内外的市场人士都认为,视频直播已经成为未来传媒*大的风口。
本书主要针对目前国内不断涌现的直播平台和直播公司及其发展和竞争业态,邀集活跃在直播风口一线的市场人士、高校学者从多角度、不同领域等探讨这一传媒新趋势,既记录当前“直播”的实践经验,也为当下的“直播热”作客观、冷静的思考研判。本书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指导意义,可供业内关注此领域的人士作较好的借鉴参考。
目录
传媒动态
语丝
人物
数字
事件
前沿
文摘
南方
本期焦点「直播元年」
王玉玮、龚逸轩泛娱乐时代网络视频直播的发展趋势
孟田芳 直播火了吗?还远远不够!
谢琪琪、周懿瑾 在线视频直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王秀宁 新场景和新机遇:直播井喷的社会学思考
传媒经济「新闻业的IP时代」
全媒派 “新闻哥”:一个大写的IP是怎样养成的
郑晓琳 1个新闻IP,6人团队,年赚8位数的秘密
鲁 强 从记者到作家,我的新闻IP
媒体新物
李秀林 雾里看花:“VR+新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传媒大趋势
支庭荣、乔斐 新闻客户端:浪潮还是浪花?
汤景泰、王雪 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如何拓展新阵地
传媒转型
陈 军 南都视觉流媒体采编转型之路
南小渭 舆情服务:揭示新闻事件之间的隐秘联系
工匠精神「新闻人」
冯依依 弘扬匠人精神 锻造新闻精品——南方新闻网的内容创新
传媒观察
郭全中 传统媒体转型的四种思路比较
李 培 《南方周末》正面报道特色分析
媒体经营
翟永鸣、黄津 提升服务能力 做活县域新闻
学子论坛
张笛扬 交叉印证,接近真相
文 莎 去南周,埋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传媒茶座
付 伟 转动魔方:政治传播这三年
文 添 往后谁来做新闻?
今古奇观
田东江 晏子
中间插页
摄影记者 高永佳 她视角
南方影像 陈伟斌 呼唤
图片赏析 张由琼 安静的力量
精彩书摘
直播火了吗?还远远不够!
□孟田芳
直播,今年最火的一个词儿。互联网新事物火了,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专题文章越来越多,争议也越来越多。不管外界如何争议和质疑,我都坚定地认为,我们对直播的想象力太有限了,直播的生命力还远没有被充分重视。
技术暂时跑赢了内容,但不会领先很久
直播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直播的技术门槛降低了。
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能直播。只要你不违规,似乎啥都能直播。然而,繁荣的背后,真正的好内容是罕见和稀缺的。也就是说,从生产的维度上看,直播技术已经远远跑在了内容前面。
然而,无可否认,技术采集能力的变化,让内容的现场化、可视化变得易如反掌。也让内容表达越来越多元和开放。
2016年两会报道,腾讯新闻联合新京报、财新等多家媒体,实现了全会报道40路记者全景直播。就像海报中写的一样,“实时,多路,这里看得更真”。多路信号直播,打通了现场与受众,为每一个用户传递真正的临场感。而如今,多视角全程直播,已经成为很多会议和活动的一个标配。
新技术带来新内容,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比一直播,因为时间更长,对于用户来说,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在信息庞杂,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用什么把用户长时间粘在这里?这是极大的挑战。
技术升级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互联网直播,一大魅力就是用户对内容直接、深度参与,这也让传统的主持人遭遇挑战。不但念题字器主持人不能胜任,很可能很多有经验的主持人都无法招架。因为互联网直播一定是PUGC(全称ProfessionalUserGeneratedContent,即“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或“专家生产内容”,互联网术语,指在移动音频行业中,将UGC+PGC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的生产模式,互动不再只是直播中的一个物理组成部分,它将与内容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全新的内容。这在直播之前是无法预知,也是无法准备的,全凭主播的个人素质。在众多平台的直播间中,真正符合互联网直播需求的主播,我认为还没有出现。
综上,直播技术的门槛降低了,但是内容生产的门槛并没有。这也是繁荣景象的背后好内容缺乏的原因。然而,我对人们能快速适应这个技术的能力充满信心。有信心是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年轻人加盟到互联网直播的大军中来,我也切身能感受到互联网试错能力的强大。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从信息传递上来看,直播的速度、真实性以及与现场同步的未知所带来的悬念感,都是别的技术无法企及的,也最符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接受信息的需求。至于制作的难度和门槛,跨越它,只是时间的问题。
网络直播:我们同步跟世界在一起
此时此刻,6月13日深夜11点,腾讯新闻直播页卡上有三个现场在直播:北京五棵松路口,预报中的暴雨并没来,我能看到那里,灯火通明,车流穿梭。有网友在问:721会重现吗?五棵松距我十几公里,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苹果WWDC开发者大会即将开始,腾讯的美女主播正在线回答网友的即时提问,她说,Siri接口将向开发者全面开放。众多开发者一起能否让Siri变得更智能?全球的网友一起在线讨论。而在更高处,NASA空间站的探头,正带我从太空中俯瞰此时地球的转动。
就这样,此时此刻,我通过直播,同步跟世界在一起。
直播的本质是什么?我想,这就是答案。
(作者系腾讯新闻资讯部视频资讯总监)
……
前言/序言
视频直播不是新玩艺儿,但2015年以来它的突然火爆是个玩艺儿。2012年国内成规模的从事网络直播的公司才二三十家,可是截至2016年5月,这个数字至少增长了3倍。视频直播平台迅速大量地涌入市场,是某些人头脑发热一时冲动所致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媒体人应是对新事物较敏感的群体,可是也有例外时。对于视频“直播元年”——2016年直播平台的大爆发,反应似乎就有点儿迟缓。在优酷、土豆、小米、芒果TV、网易、BAT、陌陌纷纷介入战团,抢占地盘的时候;当大量的90后乃至80后被绑在手机,迅速掳走的时候,专吃传媒饭的传统媒体人,是不是还要眼睁睁地面对后来者携资本和技术,不甚费力地攻城略地而无动于衷?或者还在慢腾腾地调研论证,等待时机?或者亦步亦趋,“人有我有”“边做边看”而不敢发力前冲?
“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眼下,摆在传统媒体人面前的不是视频直播能作什么用、该不该发展的问题,而是做什么内容、怎样做最有效的问题。诞生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传统媒体,具有丰厚的资源和一定的资本积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参与视频直播竞争,没理由成为输家吧?如果坐失发展良机,眼巴巴地让视频直播这一“最让人感到激动的事”从眼前溜过,后悔晚矣!
《南方传媒研究》60辑:直播元年 内容概述 《南方传媒研究》60辑,以“直播元年”为题,深入剖析了2016年在中国社会掀起的直播浪潮,探讨了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诞生、发展、影响及其对传统媒体、社会文化、经济模式乃至个体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本书汇集了来自学界、业界及实践者的多角度观察与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直播生态图景。 第一部分:直播的勃兴与媒介生态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直播现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分析了促使直播在2016年迎来“元年”的关键技术、社会文化及市场因素。 技术驱动与平台崛起: 深入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4G网络的成熟、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以及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如何为直播的爆发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重点分析了YY、斗鱼、虎牙、映客、花椒等一批直播平台的崛起路径,以及它们在产品设计、运营策略、用户获取和留存方面的创新。研究了不同类型直播平台(如游戏直播、秀场直播、户外直播、电商直播)的特点与竞争格局。 内容生产与UGC的解放: 阐述了直播如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壁垒,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创造力。详细分析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在直播时代成为主流的现象,以及普通用户如何通过直播成为内容生产者、传播者乃至意见领袖。探讨了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在直播中的角色演变,以及平台如何平衡UGC与PGC的生态。 社交与互动的新维度: 审视了直播如何将社交属性与内容消费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分析了弹幕、评论、点赞、送礼物等互动机制如何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构建起虚拟社群。探讨了直播如何从单向传播转向多向互动,模糊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 “流量”的逻辑与商业变现: 剖析了直播经济的核心在于“流量”,以及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如何围绕流量进行竞争与变现。详细研究了直播平台的商业模式,包括广告、付费礼物、会员订阅、电商导流等。探讨了网红经济在直播时代的爆发,以及“人设”打造、粉丝经济和直播带货等新兴商业形态。 第二部分:直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直播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 个体身份的重塑与表达: 分析了直播如何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观点、寻求认同的全新平台。探讨了普通人在直播中的“被看见”需求,以及身份标签(如主播、网红、游戏玩家、美妆达人等)的形成过程。研究了直播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交方式。 社群构建与亚文化传播: 考察了直播如何催生和强化了各种线上社群,以及亚文化如何在直播平台上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化。以游戏直播、二次元直播等为例,分析了特定社群的文化特征、交流方式和圈层认同。 消费主义的变迁与直播电商的崛起: 详细分析了直播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冲击,以及直播电商作为一种全新购物体验的兴起。探讨了直播如何通过“所见即所得”、“即时互动”、“信任背书”等方式,重塑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研究了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以及直播电商对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消费者行为的深远影响。 信息传播与舆论生态: 审视了直播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包括新闻直播、事件现场直播、社会议题讨论等。分析了直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直观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信息茧房”和“算法偏见”问题。探讨了直播对公共舆论的塑造,以及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和引导作用。 第三部分:直播的治理与伦理挑战 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治理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部分着重于对这些挑战的深入分析。 内容监管与审查机制: 探讨了直播内容的多样性与敏感性给内容监管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国家相关部门在内容审核、平台责任、用户规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平台在内容治理上的努力与困境。研究了低俗、暴力、虚假信息等不良内容的传播及其治理对策。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关注直播过程中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以及用户数据在平台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问题。分析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以及平台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应对措施。 网络暴力与言论失范: 深入分析了直播互动中的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恶意诽谤等现象,以及其对个体造成的伤害。探讨了平台在维护健康网络环境、引导理性讨论方面的责任。 主播权益与职业伦理: 关注直播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收入分配、劳动保障等问题。探讨了主播在职业道德、商业行为、粉丝互动等方面的伦理规范。 技术伦理与算法公平: 审视了直播平台推荐算法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流量操纵等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技术发展中兼顾公平性、透明性和用户福祉。 第四部分:直播的未来展望与研究路径 在对直播现象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对直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垂直化与精细化发展: 预测直播将从泛娱乐化向更垂直、更细分的领域拓展,如知识付费直播、专业技能教学直播、非遗文化传承直播等。 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 探讨VR/AR、5G等新技术与直播的结合,将可能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分析直播与短视频、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将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复杂的媒体生态。 国际化与文化输出: 展望直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在国际舞台上的潜力和挑战。 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强调未来对直播的研究需要融合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以更全面地理解直播这一复杂现象。 结语 《南方传媒研究》60辑:“直播元年”通过对2016年直播浪潮的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不仅梳理了这一新兴媒介的诞生与发展脉络,更深刻揭示了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形态乃至个体生活产生的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本书为理解当下及未来中国媒介生态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