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装备003

单兵装备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战甲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装备
  • 单兵装备
  • 武器
  • 战术
  • 军事科技
  • 国防
  • 军事历史
  • 装备技术
  • 陆战
  • 现代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2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单兵装备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彩色实物图,打造全新的装备类百科全书,囊括各国独具特色的单兵武器、服装,是军迷朋友和收藏家不可错过的参考资料。

海报: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单兵装备为主题,由相关领域爱好者和研究者撰写,通过专业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近现代单兵装备的发展和变迁,为历史爱好者和军迷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参考,也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参考意见。全书从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英国早期手榴弹与枪榴弹发展史,着重介绍了影响zui为深远、服役时间zui长的米尔斯手榴弹;二战英军单兵与班组反坦克武器发展,主要介绍了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和PIAT反坦克抛射器;日本军刀(下),主要是靖国刀、三式军刀、殖民地军刀、元帅刀和伪满洲国军刀;美军ALICE装具,这是zui后一种大规模装备的LCE类装具,在海湾战争中一举成名。

作者简介

  指文战甲工作室,由众多单兵装具、战术、轻武器、部队史等研究专家、收藏家、作家和研发参与者组成,通过对古今中外单兵装备的发展研究、实物细部展示、战术运用、作战战例、收藏鉴赏,将系统的研究、通俗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世界军警装备文化盛宴。

内页插图

目录

夺命石榴——英国早期手榴弹与枪榴弹发展史
米尔斯手榴弹在英军的服役时间长达57年,作为一款经典的老式轻武器,为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和英联邦部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博伊斯到皮埃特——二战英军单兵与班组反坦克武器的发展
1942年,盟军迫切需要有效的单兵用制式反坦克武器,美国人发展出了单兵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英国人则研制出了可单兵操作的反坦克抛射器。

军国主义的屠刀——二战日本陆、海军军刀简介(下)
解说武士刀与军刀的异同,制式军刀与改造军刀的奥秘,亚洲冷兵器收藏者不容错过的鉴赏文章。

LCE类装具的最后荣光——美军ALICE装具系统
ALICE装具系统服役长达四十多年,伴随美军参与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所有军事行动,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精彩书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英国陆军仅拥有两款单兵用反坦克武器,即博伊斯反坦克枪和68号反坦克枪榴弹,两者在对抗德国的新型坦克时已经明显力不从心。英国人设计68号反坦克枪榴弹的初衷是把空心装药与普通步枪相结合,从而实现单兵武器最大程度的通用性,但68号枪榴弹重量太轻,装药不足以摧毁当时德军的主力坦克,因而很快失去实战价值(相关情况前文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博伊斯反坦克枪则重量偏大,单兵携带和操作十分不便,而且穿甲子弹只能在近距离对德军的装甲车和轻型坦克构成威胁。到1941年11月,英军在北非发动“十字军”行动之后,英国第8集团军的参谋们几乎就再也没有接到前线部队使用博伊斯反坦克枪击毁轴心国坦克的捷报。进入1942年后,盟军迫切需要一款有效的单兵用制式反坦克武器,美国人将空心装药高爆破甲弹头与火箭推进技术结合,发展出了单兵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英国人则将空心装药弹头与超口径迫击炮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了可由单兵操作的反坦克抛射器。
  抛射器所应用的空心装药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查尔斯·爱德华·门罗(Charles Edward Munroe)对于弹头部炸药装药方式的研究,他在采用火棉炸药进行实验时发现,如果接近目标的炸药部能够凹陷一定程度,其爆炸时所产生的摧毁效应将会显著提升,该爆炸效应也被称作“门罗效应”。后来这一理论得到德国科学家恩格·纽曼(Egon Neumann)的进一步发展,他在测试中发现弹头装药部设计成锥形凹陷后将会增强炮弹对目标的破坏力。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陆军部供职的瑞士移民工程师亨利·莫豪特(Henry Mohaupt)专门负责爆炸物的设计工作,他在工作中进一步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率先设计出采用空心装药弹头部的反坦克手榴弹,在实验中该手榴弹可以击穿60毫米后的装甲。
  尽管美国人和英国人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到空心装药技术上,但在如何将该弹药发射出去这一问题上,双方走上了两条大相径庭的道路。68号反坦克枪榴弹的最大缺陷是威力不足,为此英国的军械设计师集中力量设计更大尺寸的空心装药弹药,来自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拉德姆·瓦伦丁·斯图尔特·布莱克(Latham Valentine Stewart Blacker)中校在大口径抛射器设计方面开始崭露头角。他设计出一款步兵排用轻量型超口径迫击炮,命名为“劲弩”(Arbalest),并提交给英国陆军部进行测试,但由于军方高层此刻更加倾向于一款西班牙武器而忽视了布莱克的新式设计。布莱克并没有气馁,他的研究方向转移至基于超口径弹的反坦克武器设计上,并研制出著名的“布莱克”大口径爆破器(抛射器)。1940年秋,大批布莱克爆破器装备到英国本土国民警卫队,以应对随时可能登陆的德军。
  二战初期,已经官至皇家炮兵中校的布莱克被调至本土的国防部第1局(Ministry of Defence 1,简称MD1)从事武器设计工作。该单位也被戏称为“丘吉尔的玩具店(Churchill's Toyshop)”,是战争中英国本土专门从事新式武器设计的研发机构。布莱克最初并不熟悉锥形空心装药炮弹对于装甲车辆的破坏力,他设计布莱克爆破器的初衷是利用大型高爆弹来把德军坦克炸瘫,而布莱克爆破器比较笨重,不便于在野战部队进行普及。当他开始认识到空心装药的威力后,立刻着手设计可以单兵携带操作的反坦克抛射器。
  这款新式抛射器仍然继承了超口径弹设计,由主弹簧带动撞针杆击发榴弹弹尾部的发射药,从而将空心弹药向目标抛出。相对于大口径爆破器而言,新设计尺寸要小得多,因此布莱克将其称作“袖珍爆破器”(Baby Bombard),并于1941年提交给英国陆军部进行测试。袖珍爆破器在测试中出现了太多的问题,抛射器机匣过于狭小,主簧拉紧后出现不能正常击发。更糟糕的是,布莱克设计的配套超口径空心装药弹出现了抛出后无一正常爆炸的尴尬情况。单兵用反坦克抛射器的研发工作似乎走到了尽头,布莱克的袖珍爆破器被军方全盘否定了。
  诺斯罗夫反坦克抛射器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英国远征军从法国敦刻尔克港撤回本土,德军对英伦三岛的入侵似乎迫在眉睫。此时此刻,英国人并没有做好保卫本土的准备,陆军仅仅集结了27个疲惫的野战师,只有167门反坦克炮用于本土防御,其余840门在撤退时已经留给德国人了,能够找到的反坦克炮弹更是所剩无几。在武器装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新近出厂的新式武器必须优先提供给陆军使用,国民警卫队不得不从库房里搬出各种老掉牙的一战轻武器来装备自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民警卫队军官罗伯特·哈利·诺斯罗夫(Robert Harry Northover)少校发明了一款应急用反坦克装备,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诺斯罗夫”反坦克抛射器。诺斯罗夫反坦克抛射器应用了滑膛迫击炮的射击原理,在炮闩机构中装入黑火药作为发射装药,当射手扣动发射扳机后,会触发炮膛内的火帽将炸药点燃,从而将抛射管内装填的榴弹抛出。
  这种简易武器的成本只有10英镑,工艺十分简单,便于大量制造。诺斯罗夫亲自写信给战时首相丘吉尔,建议将诺斯罗夫抛射器投入紧急生产并装备国民警卫队使用。丘吉尔亲自观看了抛射器的试射,并于1940年10月批准军方立刻投产,并要求给每个国民警卫队步兵排装备一门。
  英国陆军部赋予诺斯罗夫反坦克抛射器的官方型号为“2.5英寸口径抛射器”,主体结构包括一部中空钢管和一部铸铁三脚架。抛射器身管重达29.3千克,安装三脚支架后重量增加至33.8千克。抛射器管筒长1.2米,管壁内径66.7毫米。诺斯罗夫抛射器一般发射76号自燃磷手榴弹(实际上只是一种简陋的燃烧瓶),也可以发射安装气密底托板的36号米尔斯手雷和68号空心装药反坦克步枪榴弹,照门表尺可以在46至183米之间调整,单位刻度约为23米,有效射程为91至137米。从理论上讲,抛射器的最大射程可达274米,但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
  诺斯罗夫反坦克抛射器具有很多缺点:其一,机动性差,身管十分笨重,三脚架叠放时很容易损坏;其二,抛射器发射76号自燃磷手榴弹时,如果装入黑火药过多很容易提前引爆,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而如果装入黑火药过少则会导致抛射器无法击发;其三,76号手榴弹本身采用玻璃瓶设计,如果在炮管内爆炸很容易导致整部武器报废;其四,即使抛射器可以正常射击,所产生的大量烟雾也会弥漫四周长时间不能散去,在实战环境中生存概率将会显著降低。
  国民警卫队后来将诺斯罗夫抛射器安装于小车后部或摩托车挎斗位置进行测试,但效果并不突出。1941年,减重版本的诺斯罗斯抛射器MkⅡ型研发完毕,但最终并未投入量产。由于德国人后来取消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行动,诺斯罗夫抛射器仅装备英国国民警卫队和正规部队作为训练器材使用,并没有参加任何实战。截至1941年8月,共有8000部诺斯罗夫反坦克抛射器投入现役,这一数字在1943年初上升至18919部。尽管英国陆军部极力宣传诺斯罗夫抛射器操作简便、便于维护和大量制造,但是部分国民警卫队官兵却对其实战效能持怀疑态度。正如一名警卫队志愿兵所承认的那样,诺斯罗夫抛射器像国民警卫队所装备其他老旧装备一样,仅仅是滥竽充数的临时性武器而已。英国陆军淘汰的2磅牵引式反坦克炮进入国民警卫队以后,这种临时武器很快就消失了。总而言之,诺斯罗夫抛射器仅仅是对抗德军入侵的权宜之计,所发射76号自燃磷手榴弹也没有采用锥形空心装药弹药,并不属于抛射器发展的主流。
  斯图尔特·布莱克
  天才设计师斯图尔特·布莱克有着非常传奇的人生经历,除了军人和武器设计师两种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探险家和飞行爱好者。1907年从大英帝国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布莱克先后被派遣到印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俄国和伊朗服役。1911年,他学习飞行,并成为皇家飞行俱乐部第121名获得飞行资格证书的飞行员。1924至1928年,布莱克在大英帝国总参谋部供职,后来调至印度担任皇家炮兵部队军官。在供职期间的1933年,布莱克与豪斯顿探险队一起翻越了珠穆朗玛峰,并根据探险经历著有《首越珠峰》(First over Everest)一书。
  在炮兵部队任职期间,布莱克的兴趣转移至轻量型步兵排用迫击炮的研发方面,他摒弃了传统的炮管座钣设计,率先采用了超口径弹迫击炮设计,炮弹的弹尾部分插入到座钣上的钢棒处,利用弹尾推进装药击发进行炮弹发射,这一发明巧妙地解决了迫击炮管口径对于炮弹尺寸的限制。作为对PIAT发明者的酬谢,英国发明委员会向布莱克发放了25000英镑的奖金。除了大口径爆破器和PIAT原型之外,他的设计还被应用于“刺猬”超口径反舰迫击炮项目及其陆军型号——丘吉尔工兵突击坦克(ARVE)车载“大爆竹”290毫米抛射器的研制工作中。
  ……

前言/序言

  进入20世纪后,昔日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已逐渐步入暮年,但作为当时世界列强中的佼佼者,大英帝国仍然建立有较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和领先的单兵武器装备体系。一战结束后,英国人在单兵轻武器方面发展相对缓慢,直到二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很多英制轻武器仍然停留在一战水平,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进,这些武经典器装备包括了米尔斯手榴弹与枪榴弹、韦伯利转轮手枪、李·恩菲尔德手动枪机步枪、维克斯·马克沁水冷式机枪等。这些老式步兵武器在二战中伴随大英帝国的部队南征北战,为二战反法斯西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甚至在二战结束后的20年时间里,依然在英军的各类武装行动中建立功勋。与此同时,面对敌国坦克装甲武器的快速发展,英国人也快速设计出威力不俗、令北非意大利部队闻风丧胆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枪,以及采用空心装药和抛射原理的单兵与班组用抛射器,单兵反坦克抛射器(PIAT)也在二战后期成为了英军和其他英联邦部队单兵反坦克武器的代表作。
  在单兵装备Mook002中,介绍了英国步兵班组的主要支援火力——“布伦”式轻机枪,本期的前两篇文章则选取了二战时期英军与英联邦部队使用的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步兵武器,即以米尔斯手雷为核心的英制手榴弹和枪榴弹体系,以及以博伊斯反坦克枪和PIAT抛射器为代表的英军班组反坦克武器体系,在接下来几期中,笔者还将陆续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及英联邦国家装备使用的另外几种经典单兵武器装备。


《战痕》 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个体,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史册铭记,但他们的足迹却深深地刻画在时代的大地上。 《战痕》并非一本通史,也不是某个宏大叙事的宏伟篇章,它是一系列关于“人”的故事,是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搏击,或悄然消逝的普通人的侧影。这本书,旨在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世界,将历史的温度重新赋予那些鲜活的生命。 《战痕》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时期或某一类特定群体,它的视野是流动的,它试图从不同的切面,展现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坚守与选择。 书中描绘的,可能是一位在战火纷飞年代,为了家人温饱而铤而走险的父亲;可能是一位在工业浪潮席卷下,怀揣梦想却终被时代洪流吞没的青年;可能是一位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努力改变命运的女性;也可能是一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间寻找平衡的孤独灵魂。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不歌颂,不批判,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文字描绘出那些最真实的喜怒哀乐,那些最朴素的愿望与最无奈的叹息。 在《战痕》的世界里,没有脸谱化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棍。 每个人物都带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们的选择,往往是生存本能与道德良知,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的交织。 例如,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位在饥荒年代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活下去,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作者没有渲染悲情,而是冷静地描绘了她瘦削的身影,她眼中闪烁的绝望与不屈,以及她最终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 这个故事,并非一个孤立的悲剧,它映射出那个时代无数家庭的苦难,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又如,另一章则聚焦于一位从农村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在陌生的环境中遭遇了无数的挫折。 他曾在街头流浪,在工棚里度过无数个寒夜,但他从未放弃。 他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属于自己的财富,用坚韧的毅力,一点一点地融入这座陌生的城市。 他的故事,是无数进城务工人员的缩影,展现了他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以及他们为这座城市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战痕》还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命运。《战痕》中的人物,或许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这些微小的个体,构成了历史的肌理。 他们或许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或许在政治运动中遭受了不公,或许在经济变革中尝尽了辛酸。 作者用克制的语言,将这些个人的遭遇,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一个个体的故事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宏大力量。 本书的叙事风格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幅拼贴画,由一个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故事组成。 它们或许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点,但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主题: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与痕迹。 这些“痕迹”,可能是深刻的烙印,也可能是浅浅的印记,但它们都证明了,曾经有人在这里生活过,爱过,奋斗过,也挣扎过。 《战痕》试图打破读者对于历史的刻板印象。 历史不只是宏大的事件和伟人的丰功伟绩,它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汇聚而成。 通过这些微观的故事,读者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更能理解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选择与无奈。 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尤为出彩。 一件泛黄的旧衣裳,一个粗糙的手印,一句饱含深情的嘱咐,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故事的描绘,更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战痕》并非一本说教性质的书籍,它不试图去评判历史的功过是非,也不预设某种道德标准。 它只是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会想起自己的亲人,或许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 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 作者擅长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些被深深压抑的情感。 《战痕》是一次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宏大的目标和遥远的未来所裹挟,却忽略了当下每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提醒我们要关注身边的人,关注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普通生命,因为他们,才是构成我们社会肌理的最重要部分。 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怀有好奇心,对普通人的命运有所关注的读者。 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情感,需要读者去体会,去思考。 但我相信,如果你愿意翻开《战痕》,你一定会在其中找到触动你心灵深处的故事,你会看到那些在时代风雨中,不屈不挠的生命之痕。 它们或许平凡,或许微弱,但它们都曾闪耀过属于自己的光芒,它们都曾在历史的画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战痕》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是一次对人性的探索,更是一声来自平凡生命的低语,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最绝望的境遇下,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透黑暗,那些微小的坚持,那些无私的奉献,那些对生活的热爱,都如同暗夜里的星辰,虽然渺小,却能指引方向,给予希望。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不曾放弃的普通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军事科技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前沿科技与单兵作战”的遐想。从书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装备,更像是对未来单兵作战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和解读。我特别期待关于“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章节。想象一下,一个集成了通信、导航、信息处理、甚至决策支持的头盔或背心,这将如何改变单兵的作战方式?我希望书中能探讨这些智能系统是如何通过传感器、AI算法等实现信息融合,以及它们在战场态势感知、目标识别、战术协同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未来的战争将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单兵也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先进的科技深度融合的整体。它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未来战场。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实用性。书名虽然有些抽象,但翻开之后,里面的插图和图解就立刻吸引了我。那些逼真的装备模型,清晰的结构分解图,以及针对不同使用场景的示意图,都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夜视与侦测装备”的章节。在漆黑的夜晚,或者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如果能够比对手更早地发现敌人,或者更清楚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那无疑能占据巨大的优势。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夜视仪的工作原理,比如红外成像和微光增强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使用中的优缺点。同时,关于侦测装备,比如生命探测器、化学侦测仪等,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也让我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军事爱好者看的,我觉得即便是对科技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知识,了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在特殊领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从开篇就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环境中。书中的描述非常生动,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具体的战斗场景,但通过对每一件装备的详尽介绍,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我尤其被关于“个人防护系统”的部分所打动。那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却蕴含着惊人的防护能力,它们是如何在保证轻便的同时,又能抵御各种致命的威胁?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这些材料的研发过程,以及它们在物理、化学、生物防护方面的具体表现。此外,书中关于“动力与能源系统”的篇幅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没有外界支援的情况下,单兵如何维持长时间的作战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装备”这个概念,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承载着生命、责任与信念的伙伴。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分量和厚度所折服,这绝对是一本内容扎实的硬核读物。从目录来看,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基础的防护装备,到复杂的电子设备,再到各种辅助工具,几乎囊括了一个士兵在执行任务时可能用到的一切。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通信系统”和“导航技术”的部分所吸引。在现代战场上,信息就是生命,高效可靠的通信和精准的导航无疑是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比如不同频段的无线电通信原理,以及GPS、北斗等导航系统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我更想知道,这些技术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的,以及未来又会有哪些突破性的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装备的堆砌,更像是对现代军事科技发展脉络的一次梳理,它让我看到了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战争的面貌,以及个体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硬朗的风格,带着一种工业感和未来感,一看就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封面上的元素,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具体内容,但那些模糊的轮廓和冷峻的色调,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身处严酷环境中的战士,以及他们身上那些经过精密设计、功能至上的装备。我忍不住想象,书里会详细介绍这些装备的来龙去脉,它们的材质、技术参数,甚至是在不同战场上的实际应用表现。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节的,是深入的采访,还是严谨的考证?我期待着能看到那些隐藏在冰冷金属和合成材料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又是如何帮助那些肩负重任的人完成任务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单兵装备003",仿佛是一个编号,暗示着这只是一个庞大系列中的一员,这更勾起了我的探索欲,想要了解这个系列背后有着怎样的体系和历史。

评分

这期的英军装备和日本军刀是我感兴趣的

评分

指文图书系列不错,一直在收藏。

评分

系列图书,小贵了点,还好有优惠。

评分

这个系列很不错,准备一直买下去

评分

内容比较丰富,东西不错。以后还会买。

评分

活动给力,发货快

评分

内容还可以,就是定价高啊,活动买还行。

评分

指文的书已经收了不少了

评分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书放在家里,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如果你发现一本很喜欢的好书,最好买回来,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即使你现在没时间读,以后早晚也会有机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