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典故词典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Allusions]

英语典故词典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Allus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泉坤 等 编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英语词汇
  • 英语文化
  • 典故
  • 词典
  • 语言学
  • 文学
  • 参考工具书
  • 英语语言
  • 西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7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372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Dictionary of English Allusio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8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语典故词典》大量收录英语文学三大源流一《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典故;兼收取自西方现代生活、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的典故。
  追源溯流,指明详细出处,提供丰富例证,凸现每条典故的含义和用法。
  充分反映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读者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体例说明
词典正文

前言/序言

  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华泉坤教授、盛学莪教授和陈正发教授主编,并由该学院一批资深教授共同参加编写的《英语典故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向编著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开花结实,此时此刻,作为书稿的第一批读者,我既分享了他们的万分欢欣,更领受了先人一步在知识甘雨下沐浴的无限幸运之情。
  《英语典故词典》是我国词典大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应该说,近年来我国英汉双语词典的出版十分繁荣,成绩喜人,但以“典故”作为主题的英汉词典则数量极少,而像眼前这部既解释语义和说明典故来源,又以多系名家之作的引文表明典故用法,从而使读者既能翻检查阅英语典故知识,又能学习在英语写作中如何运用典故以增添文采的辞书更属罕见。我情不自禁地要为这个新生儿欢呼。
  《英语典故词典》的每一个词条包括语义、典故来源和举例三个部分。在语义部分,编者提供了译名和解释,如“Aeneas”的义项为“埃涅阿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位英雄,罗马城的修建者”。典故来源部分介绍了该典故的故事始末和出处,如上述“Aeneas”条,编者先后介绍了英雄埃涅阿斯的父母、特洛伊战争中,特别是特洛伊城陷落时,英雄如何从战火中救出父亲,聚集残兵败将,乘海船到了克里特,最终抵达西西里,修建了罗马城,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对一些有籍可查者,如《圣经》和莎翁的著作,则既有中文说明,也提供了英文原文,让读者品味原文的优美,在语言上受益。几乎每个典故都有一个以上的举例,其中不少采自名家之作,如“after one's(own)heart”(称某人的心,合自己的心意)这个词条,编者引用萧翁Man and Superman中的话,“...However,cheer up,we are going to have a day after your own heart”,并附上中文译文“不过,高兴点吧;我们要使你今天过得称心如意”。除上述三大部分外,必要时,编者还以注的形式作了补充说明,如“after one'sheart”中的“heart亦可用soul”;“applaud to the echo”(热烈鼓掌,高声喝彩,掌声雷动)在注中说明“亦作cheer to the echo”;对Ares(阿瑞斯,战神)的注解为“例中的Lord of War指Ares,其庙宇在希腊境内的思雷舍山”。可以说,达些注解对我们正确领悟和运用该典故大有帮助。
《英汉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简介 导言:面向未来的学术交流 在当今全球化的学术研究环境中,清晰、准确、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已成为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面对国际前沿的学术规范、严格的同行评审标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战,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初入科研领域或非英语母语的学者,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英汉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与操作手册。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语法规则或词汇,而是深入剖析了从选题立意到最终投稿的全过程,强调“科学思维”与“有效沟通”的有机结合。它立足于当前国际顶级期刊的最新要求,全面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通用写作规范。 --- 第一部分:构建学术骨架——论文结构与逻辑链的梳理 (约 400 字) 本部分聚焦于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与标准结构,这是确保研究成果被清晰理解的基础。 第一章:选题与创新点的提炼 探讨如何从海量的研究信息中精准定位具有创新性与实际价值的选题。内容包括市场空白分析、现有文献的批判性回顾(Critical Review)技巧,以及如何用一句话精准概括研究的核心贡献(The Core Contribution Statement)。 第二章:标准的“IMRaD”结构深度解析 详细拆解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四大核心部分的写作要点。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S-C-A-R”模型(Situation-Complication-Action-Result)构建强有力的引言,确保研究背景的连贯性与必要性。同时,强调方法部分的“可重复性”原则,指导读者如何准确描述实验流程、仪器参数与统计方法,以满足国际标准对透明度的要求。 第三章:图表数据的叙事艺术 数据呈现是论文的灵魂。本章不谈制图软件操作,而专注于“数据叙事”。讲解如何选择最能支持论点的图表类型,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图注(Captions)——确保图注本身即可独立解释数据——以及如何在正文中有效地引导读者关注关键发现,避免信息的冗余和重复。 --- 第二部分:精炼与精准——语言的锤炼与风格的统一 (约 550 字) 科技写作的语言要求是“简洁、准确、客观”。本部分致力于将中文的表达习惯有效地转化为符合国际学术界的标准英文表达。 第四章:科技英语的核心句法特征 系统分析科技写作中常用的被动语态、名词化(Nominalization)的合理运用、以及复杂句式的拆解与重组。提供大量基于真实高引论文的优秀范例,对比分析不规范表达的弊端,教授读者如何构建逻辑严密、信息密度高的学术长句。 第五章:动词的时态与语气(Tense and Mood)的精确控制 时态的准确性直接反映了研究的阶段性:介绍背景常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实验过程常用一般过去时,讨论结论与意义常用现在完成时或情态动词。本章提供详尽的时态对照表与应用场景,帮助读者避免常见的时态混淆。 第六章:学术词汇的选择与“陷阱”规避 超越基础词汇积累,专注于专业术语的辨析。例如,区分“prove”与“demonstrate”、“suggest”与“indicate”的语义细微差别,以及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含糊不清的副词(如:very, greatly, significantly without statistical backing)。同时,收录了针对中文母语者高频误用的科技短语和固定搭配的纠错集锦。 第七章:摘要(Abstract)的“电梯推销”技巧 摘要是决定审稿人是否继续阅读的关键。本章教授如何用不超过 250 个词的篇幅,高效地涵盖研究动机、核心方法、关键结果和主要结论,并指导读者根据目标期刊的字数限制进行灵活的结构调整。 --- 第三部分:迈向国际——投稿、审稿与修改的实战策略 (约 550 字) 理论知识最终需要转化为实践操作。本部分是指导作者成功发表的“实战地图”。 第八章:期刊的选择与匹配度分析 指导读者如何解读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分区(Quartile Ranks)和即时影响因子(CiteScore),以及如何分析目标期刊的读者群体、载文范围(Aims & Scope)和近期的发表倾向。讲解如何撰写一份有针对性的投稿信(Cover Letter),突出研究的匹配度和创新性,而非泛泛而谈。 第九章:应对同行评审的艺术——“审稿意见回复”的哲学 这是本书最实用的章节之一。我们将审稿意见的回复视为一场专业的学术对话。内容包括:如何区分建设性意见和带有偏见的评论;如何组织回复信的结构(Point-by-Point Response);如何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坚定地为自己的科学论点辩护;以及如何策略性地处理“大修”(Major Revisions)的要求,确保修改后的论文能顺利通过终审。 第十章:引用规范与学术诚信 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引用格式(如APA, IEEE, Vancouver等)的最新版本要求,强调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深入讨论引文剽窃(Plagiarism)的类型,特别是“自我剽窃”的界限,教育读者恪守最高的学术道德标准。 附录:高频错误查询表与写作自查清单 提供了从句法结构、标点符号到格式排版的全面自查清单,确保在提交前,论文能通过最严格的初步筛选。 --- 结语 《英汉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致力于消除语言和规范上的障碍,让科研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学创新本身。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是每一位有志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提供的方法论,读者将能够系统性地提升论文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语言的“来龙去脉”非常好奇的人,尤其是那些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听起来却有些“老派”的表达。拿到这本工具书时,我首先被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条目广度所吸引。它似乎囊括了从莎士比亚时代到近现代的一些关键文化锚点。我甚至在想,这本书的编纂者一定是个拥有海量阅读量的学者,能将如此零散、跨越时空的文化碎片系统地梳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的结构设计,想必是非常严谨的,很可能采用了按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的方式来组织典故,这样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结构化的学习,逐步构建起对西方文化语境的理解框架。我预感,一旦我掌握了这些典故,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英文原著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将会非常美妙。

评分

我对工具书的评判标准,往往看重它在遇到复杂情况时的“鲁棒性”。也就是说,它能否处理那些一词多义,或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发生微妙变化的典故。例如,一个最初用于宗教场合的词汇,如何逐渐世俗化,并被文学家们赋予新的讽刺色彩。我猜想,这部词典的撰写者一定非常注重这种历史维度的考量,也许会在每一个条目下,用时间轴或者不同例句来展示这种演变轨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释义手册”,而成为了一部真正的“文化史速查本”。我非常好奇,对于那些来源模糊、流传已久但具体出处难以考证的“都市传说式”的典故,这本书是如何进行界定和收录的,这正是考验编纂者功力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质感,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拥有感”,这是一种电子资料无法替代的体验。我试着随便翻开几页,目光被一些看起来非常古老的词条吸引住了。我猜测,它必然会详细解释那些源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乃至英国民间传说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我常常在阅读一些评论文章时,对作者引用的某个短语感到困惑,比如“Catch-22”或者“Pyrrhic victory”这类,它们背后所蕴含的讽刺和悲剧意味,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典故出处,就如同隔靴搔痒。我期待这部词典能够提供详尽的背景介绍,不仅仅是“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即这个典故是如何演变并固定在现代英语中的。这种深度挖掘,才是工具书的灵魂所在。

评分

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墨水气味,这部《英语典故词典》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追求时髦和快速迭代的出版物,而是那种能被一代代学习者珍藏并反复查阅的经典之作。我设想,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化解码器”。我们学习英语,常常被困在语法和词汇的表层,而典故,恰恰是连接语言和文化深层的桥梁。我期待,书中对于每一个典故的解释,都能配上精炼而恰当的英文例句,甚至能引用最初出现该典故的文学作品片段,让读者能立刻感受到该典故在语境中的鲜活生命力。总而言之,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细致构建和尊重,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充满信心。

评分

这部关于英语典故的词典,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它的全部内容,但仅凭初翻时的印象,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学术的庄重感。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仿佛置身于一座老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皮革混合的独特气味。我特别欣赏它排版的疏朗有致,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为了塞进更多信息而显得拥挤不堪。这种清晰的布局,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条目,在视觉上就减轻了阅读的负担。它不是那种快速翻阅、即拿即用的快餐式词典,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工具书。我猜测,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学研究、历史解读,或者仅仅是希望提升自己英语文本理解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解释“典故”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厚度。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被书中那些隐藏在日常词汇背后的丰富内涵所震撼。

评分

收到略翻了翻,很好,挺喜欢的。

评分

书很好,到货非常快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典故辞典,知识性很强,对学习很有帮助,大赞,强力推荐!

评分

很好的书,内容丰富,涨知识。

评分

活动时购买,价格还不错,送货又快,东西看着还可以,总体感觉满意。

评分

不错。很给力的工具书,促进英语学习。谢谢!

评分

典故挺好的,教学有帮助!~!!!

评分

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也都是词汇和语法为主,还是需要增强一下自己的文化底蕴的

评分

活动时购买,价格还不错,送货又快,东西看着还可以,总体感觉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