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語文(文學)教育工作者、高校中文係學生、對文學教育關注的普通大眾 “有見解、有關懷、有意氣”的陳平原先生,用這本小而專的書嚮人們細說文學教育之美與責,引領人們去思考、探尋的文學教育教什麼、如何教,纔能讓人受益一生。
內容簡介
當今很多人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自由錶達的能力與興趣,這些問題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一輩子的道路,取決於文學教育。
陳平原教授以人文學者的情懷長期關注“可大可小、可雅可俗”的文學教育,這本小書將他在不同時間、場閤發錶的六篇關於文學教育的演講與文章集結,集中體現瞭他對當下文學教育的精闢思考。作者既用高瞻遠矚的視角告訴大傢,什麼樣的文學教育會讓人受益一生;又實實在在地談及文學教育的乾貨,如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經典閱讀等,很好地啓發瞭人們去觀察與反思當下文學教育的不足之處,促使人們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改進。
對於廣大大、中、小學校語文(文學)教師以及關注語文(文學)教育的讀者來說,本書輕鬆易讀,更會對教學與工作實踐大有裨益。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係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圖像晚清》《大學何為》《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鞦月》等著作。另外,齣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閤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2013年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精彩書評
北大教授陳平原:孩子一輩子的道路,取決於語文。
——光明網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
——騰訊書院
目錄
小引
校園裏的詩性
文學史的故事
文學史、文學教育與文學讀本
“多民族文學”的閱讀與闡釋
語文之美與教育之責
語文教學的魅力與陷阱
附錄:
休閑時代好讀書
讀書三策
發現語文之美,享受閱讀之樂
精彩書摘
為何先說“學”,再說“教”?因本國語文的學習,很大程度靠學生自覺。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這門課上錶現得特彆突齣。教師能做的,主要是調動閱讀熱情,再略為引點方嚮。若學生沒興趣,即便老師你終日口吐蓮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小說欣賞》(北京:人民教育齣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稱:“除瞭母語教學、人文內涵、藝術技巧等,我們更關注‘閱讀快感’——讀小說,如果味同嚼蠟,那將是極大的失敗。”其實,不僅是選修課,語文課本都得考慮學生的閱讀趣味。記得小時候新學期開學,最期待的就是領到語文課本,然後搶先閱讀,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說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閱讀快感:一是訴諸直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華,來得遲,去得也遲。“經典閱讀”與“快樂閱讀”,二者並不截然對立。我隻是強調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的目光”。發現什麼?發現錶麵上平淡無奇的字裏行間所蘊涵著的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這種“發現”的能力,並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培育。這方麵,任課教師的“精彩演齣”與“因勢利導”,都很重要。
在拙作《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開場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學傢費恩曼如何精心準備,投入極大熱情,把物理學講得齣神入化,讓人著迷,當時藉用《迷人的科學風采——費恩曼傳》裏的一段話:“對費恩曼來講,演講大廳是一個劇院,演講就是一次錶演,既要負責情節和形象,又要負責場麵和煙火。不論聽眾是什麼樣的人,大學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眾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談吐自如。”不一定是學術大師,任何一個好老師,每堂課都是一次精心準備的演齣,既充滿激情,又不可重復。
如承認講課是一門藝術,課堂即舞颱,單有演講者的“談吐自如”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聽講者的“莫逆於心”,這纔是理想狀態。去年我在《文匯報》上發錶《作為一種“農活兒”的文學教育》,承認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綫課程)在普及教育、傳播知識方麵的巨大優勢,同時又稱:從事文學教育多年,深知“麵對麵”的重要性。打個比喻,這更像是在乾“農活兒”,得看天時地利人和,很難“多快好省”。這“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的妙喻,不是我的發明,其實來自葉聖陶、呂叔湘二位老前輩。
我特彆擔心慕課風行的結果,使得第一綫的語文教師偷懶或喪失信心,自覺地降格為某名校名師的助教。彆的課我不懂,但深知語文課不能對著空氣講,“現場感”很重要,必須盯著學生們的眼睛,時刻與之交流與對話,這課纔能講好。隻顧擺弄精美的PPT,視在場的學生為“無物”,這不是成功的教學,也不是稱職的教師。
……
前言/序言
《六說文學教育》是一本旨在探索文學教育核心價值與實踐路徑的著作。它並非一本簡單的文學作品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說教手冊,而是以一種富有啓發性、引導性的方式,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文學在塑造個體心智、傳承文化基因、培育健全人格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的寫作視角獨特,跳齣瞭傳統的文學鑒賞與創作的窠臼,而是著眼於“教育”這一宏大的命題,探討如何通過文學這一載體,實現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 書中首先提齣的“六說”,並非簡單羅列六個獨立的觀點,而是一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體係,旨在勾勒齣文學教育的“六維模型”。這六個維度,分彆代錶瞭文學教育在不同層麵上的功能與價值: 第一說:文學作為“精神的滋養”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文學作品如何為個體提供精神食糧,幫助讀者超越日常瑣碎,觸及生命的本質。作者認為,真正的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對話。通過閱讀,讀者得以沉浸在不同的生命體驗中,感受喜怒哀樂,理解人性的復雜與幽微。這種精神上的浸潤,能夠極大地豐富讀者的內心世界,培養同情心、想象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將詳細闡述,何為“有靈魂的文字”,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那些能夠觸動心靈、啓迪智慧的篇章。這並非要求學生背誦名篇佳句,而是要培養他們辨識、體味和吸收精神養分的能力,讓文學成為他們心靈成長的沃土。 第二說:文學作為“思想的啓濛” 文學作品往往蘊含著作者對社會、人生、哲學的深刻思考。通過解讀這些作品,讀者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思想體係、價值觀念,從而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本書將深入分析,文學作品是如何通過情節、人物、意象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認知,激發他們對世界的質疑與探索。作者會提供具體的案例,展示文學作品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曆史、反思現實、預見未來。這不僅關乎知識的傳授,更關乎思維方式的塑造。例如,通過對魯迅雜文的解讀,學生可以理解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通過閱讀哲學小說,學生可以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本書將強調,文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 第三說:文學作為“情感的橋梁” 文學是情感的載體,也是情感的共鳴器。優秀的作品能夠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被慰藉,同時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感。本書將重點探討,文學教育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錶達各種復雜的情感,例如愛、恨、悲傷、喜悅、孤獨、勇氣等。作者會提供方法,指導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分享,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關懷。例如,閱讀《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學生可以學習堅持與勇氣;閱讀《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劇,學生可以反思愛情與婚姻的復雜性,並學會用更成熟的心態看待情感中的得失。 第四說:文學作為“文化的傳承” 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曆史的記憶、民族的精神和價值觀念。通過學習文學,學生能夠深入瞭解本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本書將詳細闡述,文學教育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將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傳遞給下一代。這包括對經典文本的解讀,對曆史典故的挖掘,對傳統價值觀的梳理。作者會強調,文學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讀”,更要“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文化語境和曆史意義。例如,通過《詩經》的學習,學生可以瞭解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錶達;通過解讀唐詩宋詞,學生可以體會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考。本書將倡導一種“活的”文化傳承,讓經典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第五說:文學作為“語言的錘煉” 文學作品通常是語言藝術的傑齣代錶,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錶達方式,為學習者提供瞭絕佳的語言範本。本書將重點關注文學教育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方麵的作用,包括詞匯的積纍、句式的理解、語篇的構建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作者會提供具體的教學策略,指導教師如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來提升學生的語言錶達能力和寫作水平。這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要讓學生理解語言的魅力,掌握運用語言的技巧,學會用精準、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錶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分析瀋從文的小說如何運用白描手法,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如何讓文字更具畫麵感;解析王安時詞中的煉字功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 第六說:文學作為“人生的鏡子” 最終,文學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個體的全麵發展,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塑造健全人格,並最終學會如何更好地生活。本書將探討,文學作品如何如同人生的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光輝與陰影,引導讀者反思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從而不斷成長和完善。作者會提供方法,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理解人生的苦難與希望,學會麵對挑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一種“教育”的最高境界,即通過文學,實現“成人之美”。例如,閱讀《紅樓夢》中眾多人物的命運,學生可以從中領悟世事的無常和人生的悲歡離閤;通過《哈姆雷特》的睏惑與掙紮,學生可以反思猶豫不決的代價和行動的意義。本書將強調,文學教育不是為瞭培養作傢或評論傢,而是為瞭培養更熱愛生活、更有智慧、更具人文關懷的普通人。 《六說文學教育》並非僅限於理論的探討,更注重實踐指導。在每個“說”的章節中,作者都會穿插大量的具體案例分析,例如不同年齡段學生在閱讀中的典型反應,教師在引導閱讀時遇到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以及如何設計行之有效的文學課堂活動。本書還可能包含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如如何選擇適閤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文學作品,如何設計開放性的閱讀討論,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文學創作等。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做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與人情味。它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術語,而是以平實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作者相信,文學教育的魅力在於其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因此,本書的文字本身也將力求具有文學的感染力,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文學的美好。 總而言之,《六說文學教育》是一部集理論探索、實踐指導與人文關懷於一體的著作。它旨在為文學教育工作者、廣大學生以及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讓他們重新認識文學的價值,並積極投身於一項充滿意義與挑戰的教育事業之中,共同用文學滋養心靈,啓迪智慧,傳承文化,塑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