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經濟學

互利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永誼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互利共贏
  • 閤作博弈
  • 製度設計
  • 行為經濟學
  • 戰略互動
  • 公共選擇
  • 新製度經濟學
  • 經濟發展
  • 博弈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財政經濟齣版社
ISBN:97875095691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128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經濟學的危機。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歐洲蔓延的主權債務危機,都在挑戰著主流經濟學的理論信條。當“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同時失靈,我們用來指導經濟政策的理論很可能已經齣瞭問題。
  基於對主流經濟學基礎假設的質疑,經濟學傢陶永誼重新梳理和審視瞭主流經濟學的重要假設和基本原理,提齣一切經濟行為都是建立在互利交換基礎上的,並對主流經濟學無法解釋的經濟現象展開瞭條分縷析的解讀。

作者簡介

  陶永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係碩士。之後師從著名經濟學傢硃紹文攻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嚮為西方經濟思想史。先期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參加中國外貿經濟體製改革、中國2000年國際經濟環境等重大課題研究,並獲國傢重大課題研究一等奬。齣版專著《曠日持久的論戰:經濟學的方法論之爭》《互利:經濟的邏輯》《互利:政治的智慧》,影響力至今不衰。後期任深圳國際經營戰略研究中心證券谘詢部主任、深圳新蘭德證券投資培訓中心主任、深圳巨瀾投資分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深圳全天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光大證券證券投資分析師。
  當過兵,下過鄉,經過商,也做過學者。現為獨立投資人。

精彩書評

  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形成的過程中,對它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設前提的批評幾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是在最近30年中,我國的經濟學界過於急切地要從西方全盤引進其主流的經濟理論,以緻忽視瞭主流經濟理論在解釋許多經濟現象上的無能為力,忽略瞭引進對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的根本性批評,更缺乏本國經濟學者對主流經濟理論的恰當的根本性批評。對主流經濟理論的迷信和根本性批評的缺乏,導緻瞭大多數中國經濟學者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缺乏思想準備。在這樣的環境下,由純粹中國本土的經濟學者寫齣的這樣一本書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它象徵著中國經濟學界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象徵著中國經濟學界正在走嚮成熟。
  ——左大培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沒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學流派,隻有西方經濟學的跟從者,但陶永誼先生是例外。陶永誼先生力圖從經濟學理論的邏輯原點齣發,構建現實經濟運行規律的假說與體係,具有開拓與創造性的經濟學思想。希望這一創新的思想與假說,不會埋沒在世俗功利的塵埃中,而能在今天和未來更久遠的歲月裏像寶石般閃耀齣璀璨的光芒!
  ——但斌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這本書分為十五章,每一章都針對流行經濟學教科書中某個重要問題展開論述,並提供瞭自己獨特的見解。全書的主要內容力圖告訴讀者,流行經濟學教科書的許多觀點和推理是不對的,現代經濟學藉以自豪的分析方法有著重大缺陷。
  ——賀力平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經濟學的發展不能脫離現實的土壤,經濟學的應用更不能基於脫離現實的種種假設。教條式地理解和應用西方經濟學ABC,在過去很多年已經影響瞭中國經濟決策的質量。陶永誼先生的這本著作對傳統經濟學的各種假設條件提齣全麵質疑,相信他的研究能夠推動經濟學在中國更好地應用。
  ——滕泰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傢著有《財富的覺醒》

目錄

第1章 選錯地基的經濟學大廈/ 001
1.1 個體本位的方法論謬誤 / 003
1.2 交換的準則 / 006
1.3 群體的共生現象 / 015
1.4 互利的底綫 / 019
1.5 交換比率的形成 / 022
1.6 交換模型中的製勝策略 / 027
第2章 我們在和誰交換/ 033
2.1 完全競爭的定價模型 / 035
2.2 壟斷模式的價格麯綫 / 039
2.3 寡頭壟斷的博弈模式 / 048
2.4 商人的加入 / 052
2.5 用貨幣實現的交換 / 055
2.6 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 / 058
第3章 需求與效用的誤區/ 063
3.1 效用的衝突 / 064
3.2 效用的換算 / 070
3.3 需求的僞命題 / 076
3.4 需求的層級 / 080
第4章 供給的缺陷/ 087
4.1 我們忽略瞭什麼? / 088
4.2 要素匹配的難題 / 092
4.3 要素的跨部門轉移 / 096
4.4 要素的特徵 / 100
第5章 價格如何決定/ 109
5.1 價格決定機製 / 110
5.2 價格的波動特性 / 114
5.3 價格函數 / 117
5.4 二元交換模型中的價格決定 / 120
第6章 不確定性與測不準效應/ 125
6.1 完全預期的尷尬 / 126
6.2 不確定性與凱恩斯革命 / 130
6.3 “兩個劍橋之爭”的方法論分歧 / 134
6.4 測不準效應 / 139
6.5 不確定背景下的決策模型 / 144
第7章 最難以實現的經濟理性/ 147
7.1 被美化的偏好 / 148
7.2 非理性的心理特徵 / 152
7.3 人類選擇的行為模式 / 160
第8章 我們應該追求哪種最大化/ 165
8.1 人類並非天生勤奮 / 167
8.2 上下求索而不可得的路徑 / 171
8.3 活下來不是標準 / 175
8.4 最大化原則的悖論 / 179
8.5 螳螂背後的危險 / 183
第9章 均衡還是轉摺/ 187
9.1 一般均衡實現的條件 / 188
9.2 虛幻的均衡點決策:産品齣清 / 193
9.3 市場崩潰的前奏 / 197
9.4 充分就業的幻想 / 203
9.5 南轅北轍的帕纍托最優 / 206
第10章 博弈論對經濟學的挑戰/ 213
10.1 假定對方不會還手? / 215
10.2 假如對方選擇背叛 / 217
10.3 兩種不同的均衡 / 222
10.4 閤作的效率 / 225
第11章 增長的陷阱/ 233
11.1 總量概念之殤 / 234
11.2 增長模型的缺憾 / 238
11.3 儲蓄=投資? / 241
11.4 並不神奇的乘數效應 / 244
11.5 創新對傳統理論的挑戰 / 248
第12章 危機是否可以避免/ 253
12.1 有關經濟周期的爭議 / 255
12.2 消除危機的前提 / 261
12.3 技術更新的周期 / 269
12.4 反周期措施 / 273
第13章 看得見的手可以做什麼/ 277
13.1 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職能互補 / 278
13.2 主權債務危機與“凱恩斯死結” / 284
13.3 政府職能的國彆差異 / 288
13.4 公共管理職能的曆史差異 / 295
第14章 印鈔是否能促進經濟增長/ 299
14.1 貨幣催生的幻覺 / 300
14.2 貨幣是否是中性的? / 307
14.3 都是貨幣惹的禍? / 312
14.4 以紙代金的悲劇 / 316

精彩書摘

  筆者自學習西方經濟學以來,始終有一個睏惑難以釋懷:我們學習經濟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學習如何發財緻富嗎?經濟學給齣的迴答有點令人氣餒:經濟人是自私且理性的,他們天生就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無須彆人的教誨,個人隻要按照自利本能的指引,就知道應該如何從事經營活動,企圖通過學習經濟學去賺錢,似乎是在走不必要的彎路。那麼,經濟學是否可以用來經世濟民、富國興邦呢?好像也不行。從亞當?斯密開始的主流經濟學都義正詞嚴地告訴我們,市場上交易當事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會自動導緻市場供求趨於均衡,並使社會整體利益得以實現。政府乾預市場運行隻能扭麯價格信號,導緻資源錯配。既然如此,我們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何在?難道僅僅是用來證明經濟學是無用的?如果經濟學隻能拿來自娛自樂,學習經濟學與效用最大化原則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筆者認為,一個好的經濟理論,至少應該具備三項基本特徵:一、良好的解釋功能;二、有效的解決方法;三、平和的解脫路徑。我們不無遺憾地發現,主流經濟學在這三個方麵均乏善可陳。
  以200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為例。主流經濟學傢對危機發生原因的解釋,是將其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和政府監管的缺失,抑或是美聯儲“錯誤的”低利率政策。筆者手頭有一本美國人寫的有關次貸危機真相的書,書名就是《貪婪、欺詐和無知》。這倒有點奇怪瞭,哪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不是在講,自利原則和最大化原則是經濟學的核心原則?哪一位經濟學傢不會引用亞當?斯密有關“看不見的手”的那段名言——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可以自動導緻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政府監管怎麼又成瞭市場穩定的必要條件?如果貪婪真的是次貸危機的原因,那麼可以肯定的是,華爾街不是今天纔變得貪婪的。至於欺詐和無知,則與經濟學的理性原則和完全信息的假定相矛盾,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被假定為可以根據市場信息做齣正確的決定,當然也包括對政府的錯誤政策做齣理性的預期,他們是不可能被欺騙的。如果對次貸危機這樣重大的經濟事件都要藉助經濟學以外的概念去解釋,我們有理由懷疑,經濟理論本身是否存在著根本的缺陷。
  承認政府監管的缺失是導緻次貸危機的原因,就等於承認,那隻“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僅靠它的調節,市場並不會自動走嚮均衡,弄不好還會齣大亂子。在危機麵前,各國政府重新拾起曾經備受質疑的財政和金融手段來乾預經濟,而就在這個時候,人們卻不幸地發現,政府本身早已債颱高築,可以動用的資源非常有限,經濟體還沒有從衰退的陷阱中脫身,政府卻齣現瞭債務違約的危險。一嚮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這次淪落到自身難保,也要被彆人來救的地步。這又如何是好呢?
  至於認定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為次貸危機的原因,就更加難以自圓其說瞭。按照理性預期學派的說法,交易當事人可以對市場的所有信息做理性預期,其中也包括對政府政策的效用預期。這種預期不僅會使政府政策失效,還會對政策引起的市場變化做齣閤理的調整。認定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為危機爆發的原因,豈不是對市場調節能力的自我否定?況且,危機爆發後,西方國傢的救市方式,不過是一連串的QE。用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政策來拯救危機。如果低利率是引起次貸危機的原因,零利率和負利率又會引起什麼危機呢?這就好比醫生給病人病因的診斷是吸食鴉片過多,結果開齣的藥方卻是讓病人吸食更多的鴉片。還有比這更為滑稽的解釋嗎?
  經濟的危機其實反映的是經濟理論的危機。我們用來指導經濟政策的理論很可能齣瞭問題。當“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同時失靈,而我們現有的主流意識,對此既不能解釋也不能解決的時候,有必要對我們曾經堅信不疑的理論信條進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審視。
  自亞當?斯密發錶《國富論》之後200多年的時間裏,主流經濟學基本上是沿著一條個體本位的方法論傳統演變的。這個傳統的特徵是:以個人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單元,以個人追求財富的動機作為經濟行為的動機,並以個人收益的最大化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原則。根據幾個由內省方式得齣的“自明”假定,通過邏輯演繹,推導齣整個市場的運行模式,如供求法則和市場均衡,等等。即便是“凱恩斯革命”,也沒有從根本上顛覆這一傳統。問題在於,主流經濟學邏輯演繹的前提假設是否可以成立。以經濟分析的基本單元為例,筆者以為,商品經濟的本質是交換,中間至少要涉及兩個行為主體、兩種不同的商品。也就是說,商品經濟最原始的單元應該是一個二元結構的交換單元,而不是主流經濟學所假定的一個廠商和一種商品的一元結構。從交換的二元結構,我們還能推導齣商品經濟的基礎是互利,而不是自利。沒有利他成分的自利行為隻能導緻交換無法完成,或對交換形成破壞。經濟學傢鼓吹的自利原則其實是對商品經濟的一種誤導。被稱為經濟學中心原則的最大化原則,在廣泛推演的過程中,會導緻無法解釋的悖論。而理性原則和完全預期原則由於缺乏現實性的基礎,不僅與心理學的測試不相符閤,而且也不能産生與現實相一緻的預測。通過對經濟學所有基本假設的重新審核,本書得齣瞭一個結論:經濟學很可能在根基上就齣現瞭偏差。
  正是由於前提假設上的問題,在主流經濟學的邏輯體係中,經常會齣現自相矛盾的情況。比如,主流經濟學一方麵承認各種投資類彆在收益上的差異,如利息、利潤和地租,同時又假定未來收益可以預期。我們知道,不同投資類彆的不同收益率,正是基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和由此産生的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如果未來收益可以預期,理性經濟人的正確決策肯定是進行收益最高的直接投資,而那些低收益的間接投資,如藉貸及土地齣租等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瞭。不同的投資收益與未來收益可預期是兩個自相矛盾的假定,它們不可能同時成立。類似的問題,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會重復齣現,筆者在正文中對此逐一進行瞭分析。
  對於曾經一度占據過統治地位,並且至今仍有巨大影響的凱恩斯經濟學,筆者也同樣持保留態度。凱恩斯主張政府乾預經濟的閤理性,是由於市場自發調節會齣現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不足又起因於三大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嚮”、“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但凱恩斯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在普遍齣現負儲蓄率的情況下,依然會齣現産能過剩危機。同時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當政府在救助經濟的同時,會齣現筆者稱之為“凱恩斯死結”的結果——主權債務危機。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各國政府還在執行的經濟措施完全以這些有重大缺陷的經濟理論為依據,當所有的招數都已經用盡,比如實施零利率或負利率的政策,政府負擔難以為繼的巨額債務,經濟依然無法擺脫睏局,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目前各種極端主義在各國抬頭,可以視為一個危險的信號。所以,不管從何種意義上講,都到瞭對經濟學進行全麵梳理並重新構建的時刻瞭。
  本書共分十五個章節,前十章涉及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後五章涉及宏觀經濟學的內容,每一章都針對主流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定理進行論辯,並提齣替代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經濟學應該是一門可以應用的科學,無論對於企業、個人還是政府,都是如此。人類進入21世紀,正麵臨著一個全新發展時期的前夜,中國經濟學傢如果以書本到書本的方式將主流經濟學理論當作指導中國經濟的聖經,很有可能使我們錯失韆載難逢的發展良機,百年之後,我們將無顔麵對曆史和後人。
  縱觀人類曆史,每一個引領性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新經濟理論的誕生,一個站在人類社會發展前沿的大國,不可能是他人思想的模仿者和追隨者,沒有思想的領先,任何一個國傢充其量都隻能是二三流角色。時代呼喚經濟學領域中國學派的誕生。創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匹配的經濟理論,是中國知識精英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本書僅僅是為此所做的粗淺嘗試,若能為這一曠世盛舉添磚加瓦、略盡綿薄,也算是不辱使命,問心無愧瞭。
  ……

前言/序言


跨越藩籬:全球化浪潮中的新範式重塑 本書探討在全球化深度發展背景下,傳統經濟學理論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並緻力於構建一套更具韌性、更強調共生而非零和博弈的分析框架。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世界經濟的版圖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重構。技術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瞭地理和信息壁壘,資本、勞動力和數據的流動性達到瞭曆史最高點。然而,這種深度融閤並未自動導嚮普遍繁榮與和諧,反而催生瞭深刻的內部張力:貧富差距的拉大、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對經濟穩定的持續乾擾。 本書正是在這種宏觀背景下,對現有主流經濟學範式進行瞭審視與批判。我們認識到,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模型,雖然在解釋市場效率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功,但其對“理性人”的假設、對外部性的簡化處理,以及對國傢間競爭的過度關注,已不足以應對當前復雜的全球互賴局麵。 第一部分:範式之殤——傳統模型的局限性透視 第一章:效率悖論與分配的失衡 本章首先深入剖析瞭“效率優先”原則在全球化中的異化現象。通過對過去三十年跨國企業投資流嚮和産業空心化的案例分析,我們揭示瞭效率最大化如何不成比例地集中資源,而非均勻分配。研究錶明,基於比較優勢理論的過度優化,在麵對外部衝擊(如疫情或貿易戰)時,反而暴露瞭係統性的脆弱性。我們引入瞭“冗餘價值”的概念,認為在某些關鍵領域(如醫療物資、核心技術芯片),適度的、非效率的“冗餘儲備”是社會韌性的重要構成。 第二章:金融化與實體經濟的脫鈎 本書繼而關注金融工程如何日益脫離實體經濟的價值創造過程。我們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考察瞭衍生品市場與真實生産活動之間的溢齣效應。研究發現,當金融工具的復雜性超越瞭監管和市場參與者的理解能力時,金融創新不再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工具,而成為一種自我循環、自我增值的係統。這不僅加劇瞭資産泡沫的風險,也使得經濟周期的波動性增強,對依賴穩定現金流的中小企業造成緻命打擊。 第三章:從“無限增長”到“穩態邊界”的思辨 傳統宏觀經濟學對GDP增長的持續追求,在本章受到瞭嚴格的檢驗。麵對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的現實約束,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成功”。本書引入瞭生態經濟學的核心觀點,強調經濟係統是嵌入在自然生態係統之中的。通過對“承載力”和“熵增定律”的經濟學解釋,我們探討瞭在碳中和目標下,如何從總量增長思維轉嚮結構優化和存量價值提升的“質量增長”模式。 第二部分:重構敘事——互嵌性與共同演化的理論基礎 在批判現有框架的基礎上,本書緻力於構建一種能夠解釋和引導復雜互賴係統的理論模型。我們摒棄瞭單純的博弈論思維,轉而關注係統內部的“共同演化”路徑。 第四章:復雜適應係統(CAS)與全球價值鏈的彈性 我們將全球價值鏈視為一個復雜的適應係統。與傳統的綫性供應鏈模型不同,CAS強調係統內各參與者(國傢、企業、消費者)之間的非綫性互動、學習能力和自組織能力。本章引入瞭網絡科學的視角,分析瞭關鍵節點的中斷如何通過網絡效應引發連鎖反應。我們提齣的“多中心韌性網絡”模型錶明,分散化、冗餘化和信息透明度是提高全球價值鏈整體彈性的核心要素。 第五章:製度差異與“邊界條件”下的政策選擇 全球化意味著不同法律、文化和製度背景的單元必須共存。本書挑戰瞭“一刀切”的普適性政策建議,強調製度背景(Boundary Conditions)對政策有效性的決定性影響。我們研究瞭不同社會福利體係下,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差異。例如,在強社會保障體係的國傢,自動化帶來的失業衝擊能更好地被吸收和轉化,而在保障不足的地區,技術進步反而可能加劇社會分裂。 第六章:信任資本與跨界治理的必要性 經濟活動的順暢運行,不僅依賴於閤約的強製執行,更依賴於“信任資本”。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信息不對稱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建立和維護跨國界、跨文化的信任至關重要。本章考察瞭國際組織、行業標準製定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在彌閤信任赤字中的作用。我們論證瞭,治理的有效性不再僅僅取決於權力結構,而更多地取決於製度的透明度、可預測性和參與者的普遍認同。 第三部分:實踐藍圖——通往可持續共享繁榮的路徑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理論模型應用於當前的全球議題,提齣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第七章:從“贏者通吃”到“價值共享”的稅製改革 為瞭應對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本章提齣瞭一套基於“全球足跡”和“數字勞動貢獻”的稅收理念。我們探討瞭如何設計一種能夠有效約束跨國避稅行為,並激勵企業進行本地再投資的稅收框架。關鍵在於將稅收重點從單一的“利潤所在地”轉移到對“價值創造活動發生地”的綜閤評估。 第八章:區域經濟體的再定位:從競爭到區域協同 在全球多邊主義受挫的背景下,區域經濟體的協同作用日益凸顯。本書主張,區域閤作不應僅限於貿易自由化,而應擴展到共同的技術標準製定、氣候風險應對以及供應鏈的互助網絡構建。通過對幾個成功區域經濟一體化案例的深入分析,我們展示瞭“區域內競爭”與“區域間閤作”如何並存,形成一個有層次感的全球經濟秩序。 第九章:麵嚮未來的勞動力轉型:終身學習與社會契約的更新 麵對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傳統崗位的替代,本書呼籲對人力資本的觀念進行根本性轉變。我們提齣瞭一種新型的“社會契約”設想,強調政府、企業和個人在終身學習體係中的權責劃分。這不僅僅是關於再培訓的政策,更是關於如何重新定義“工作”的社會價值,確保技術進步的紅利能轉化為更具創造性和人性化的工作機會,而非單純的裁員通知。 結語:邁嚮一個負責任的全球經濟共同體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審慎而樂觀的願景:即通過對經濟規律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人類能夠駕馭全球化的復雜性,從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勢中解脫齣來,建立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全球經濟共同體。這要求決策者、學者和公眾都必須具備超越短期利益的遠見,並勇於實踐那些旨在促進長期共贏的新範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顛覆瞭我以往對經濟學書籍的刻闆印象。作者並沒有選擇一個循序漸進的講述方式,而是直接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充滿“互利”思維的宏大敘事中。從開篇的幾個引人入勝的案例,到中間對各種經濟現象的深入剖析,再到結尾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展望,整個過程都充滿瞭智性的挑戰和思想的啓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信息不對稱”問題時,所提齣的“信號博弈”理論,它非常形象地解釋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個體如何通過各種“信號”來傳遞自己的意圖,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透明、更加互利的交易環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理論上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們一套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工具。它讓我看到瞭,在復雜的經濟世界中,通過理解和運用“互利”的原則,我們能夠規避風險,抓住機遇,並最終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共同成長。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不高,畢竟市麵上的經濟學書籍大多晦澀難懂,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讀起來讓人望而生畏。然而,《互利經濟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並沒有像傳統的經濟學教材那樣,上來就拋齣各種復雜的模型和公式,而是從一個更加宏觀、更加人性化的角度齣發,探討經濟活動的核心驅動力——“互利”。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對每一個概念的闡釋都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他善於從細微之處著眼,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經濟規律。例如,書中對“信任”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的論述,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社會學的範疇,更是經濟運行的基石。沒有信任,契約精神無從談起,交易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我特彆欣賞作者提齣的“共享價值”的理念,它強調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為社會創造積極的價值。這不僅是對企業道德的呼喚,更是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這本書無疑是一股清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經濟學的意義,也讓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

《互利經濟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經濟學著作,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實現個體與集體共贏的“生活哲學”。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者在書中並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而是以一種更加生活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經濟活動與我們自身的關係。他反復強調,經濟學並非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圖錶,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如何通過交換、閤作,來實現自身價值,並最終促進社會整體福祉的學問。書中很多關於“非理性行為”的解讀,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不經濟”的選擇,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和行為動因。作者通過對這些行為的洞察,提齣瞭很多行之有效的“互利”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經濟學在改善人類生活、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巨大潛力。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生活充滿好奇,渴望追求更好自己和更美好社會的人。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來,我對經濟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很多理論都過於抽象,離我們的生活太遠。直到我翻開《互利經濟學》,纔真正體會到經濟學原來可以如此生動、如此貼近人心。作者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經濟概念娓娓道來,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輕鬆而愉快。書中充滿瞭各種各樣貼近生活的例子,從傢庭的日常開銷到社區的誌願服務,再到國傢之間的貿易往來,每一個案例都深刻地揭示瞭“互利”這一核心理念如何貫穿其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閤作”與“競爭”之間關係的剖析,它顛覆瞭我以往對競爭的單一理解,讓我看到瞭在閤作中競爭的更高境界,以及如何通過互惠互利來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本書不僅讓我對經濟學有瞭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從更廣闊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如何去構建更加和諧、高效的人際關係和商業模式。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豁然開朗,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邏輯的嚴謹與論證的充分。作者在《互利經濟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互利”概念的淺層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並通過大量的數據和案例進行支撐。比如,在探討市場失靈問題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政府乾預,而是從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角度,闡述瞭市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並提齣瞭通過構建更加完善的“互利”機製來彌補這些不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公共物品”的分析,它清晰地解釋瞭為什麼在純粹的市場機製下,公共物品往往會被供給不足,以及如何通過集體協作和互惠原則來解決這個問題。此外,書中關於“創新”與“互利”之間關係的論述也極具啓發性。作者認為,創新並非是少數天纔的靈光一閃,而是在一個鼓勵分享、迴報公平的“互利”生態係統中,更容易迸發齣來的集體智慧。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頭腦風暴,對經濟學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更加堅信,一個真正繁榮的經濟體,必然是建立在廣泛的互利共贏基礎之上的。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 挺好的啊

評分

就是愛京東的快,好評

評分

質量很不錯,非常厚很重。

評分

剛到,

評分

質量很不錯,非常厚很重。

評分

很好,包裝很嚴實,質量很好,物流很快,以後會繼續支持的

評分

陶博的書,微博上關注瞭幾年,覺得挺不錯的。啥時候齣一本技術分析的書,我再買。

評分

蠻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