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新建筑与流派(精装本)

大家小书 新建筑与流派(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寯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建筑理论
  • 现代建筑
  • 当代建筑
  • 建筑流派
  • 西方建筑
  • 建筑设计
  • 艺术设计
  • 文化艺术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0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59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建筑界,曾经有一位传奇人物,他是现代建筑大师,他与梁思成、陈植、林徽因等人同学,他曾师承美国水彩大师道森,他的建筑设计遍布上海、南京等地,至今成为地标,很多年以来,他都是建筑界的标志性人物,桃李满天下,因为不屈服的性格,也因为不凡的气度,人们称他“花岗石般的脑袋,水晶石般的胸怀”,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童寯。

  童寯的文笔是清晰简练的,但简洁的形式却无法掩盖其丰富的学识和内涵的光芒,因此,这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现代建筑大师的简明传记,诚如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所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史上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新建筑”,即今日常说的“现代建筑”,以英国伦敦的“水晶宫”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人,更是倾注了极多的笔墨,展现了20世纪各位建筑大师的风采。

  总之,这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现代建筑大师的简明传记,诚如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所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史上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字伯潜,满族。1900年生于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1925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期间,曾获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1927)和一等奖(1928)。1928年毕业,获建筑硕士学位。后在费城、纽约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后回国,1930—1931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2—1952年在上海与建筑师赵深、陈植共同组织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主持绘图室工作。该所设计工程近两百项,其中三人合作设计的有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等。1944年起先后在重庆和南京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52年后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直至逝世。

  童寯参加设计的工程约一百项。主要建筑创作除上述外还有南京首都饭店、上海金城大戏院、南京下关首都电厂、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地质矿产陈列馆、资源委员会办公楼、重庆炼钢厂、南京公路局办公楼等,以及上海、南京私人住宅多处。他在建筑创作上,反对因袭模仿,坚持创新,作品比例严谨,质朴端庄。童寯在3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调查、踏勘和测绘、拍摄江南一带园林,是中国一代园林学家。作品有造园学巨著《江南园林志》,以及《东南园墅》《造园史纲》《随园考》等。


目录

前言(1)

Ⅰ工业革命后的欧洲(1)

1.水晶宫(2)

2.拉斯金(5)

3.森佩尔(5)

4.科尔(6)

5.莫里斯(6)

6.红屋(7)

7.工艺美术运动(7)

8.二十人社(9)

9.霍塔(10)

10.新艺术运动(11)

11.芝加哥学派(11)

12.詹尼(12)

13.沙利文(14)

14.有机建筑(15)

Ⅱ20世纪新建筑早期(19)

15.凡·德·维尔德(19)

16.格拉斯哥学派(20)

17.麦金陶什(21)

18.高迪(22)

19.贝尔拉格(23)

20.阿姆斯特丹学派(25)

21.瓦格纳(25)

22.维也纳学派(26)

23.奥尔布里希(27)

24.分离派(27)

25.霍夫曼(29)

26.路斯(30)

27.赖特(32)

28.草原式(33)

29.罗比住宅(36)

30.流水别墅(37)

31.古根海姆博物馆(41)

32.雷蒙德(42)

33.诺伊特拉(43)

34.德意志制造联盟(45)

35.AEG透平机制造车间(46)

36.表现主义(48)

37.立体主义(48)

38.柏林学派(49)

39.造型社(49)

40.柏林圈(49)

41.法古斯鞋楦厂(49)

42.格罗皮乌斯(53)

43.包豪斯(53)

44.密斯(59)

45.未来主义(70)

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74)

46.风格派(74)

47.鹿特丹学派(76)

48.贾柏(78)

49.构成主义(78)

50.李西茨基(79)

51.日内瓦国联总部建筑方案(90)

52.国际新建筑会议CIAM(96)

53.《雅典宪章》(98)

54.新建筑研究组MARS(99)

55.泰克敦技术团(100)

56.新艺术家协会(101)

57.萨沃伊别墅(102)

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6)

58.联合国总部(107)

59.马赛居住单位(109)

60.昌迪加尔(113)

61.尼迈耶(123)

62.巴西利亚(123)

63.阿基格拉姆(125)

64.斯特林(125)

Ⅴ城市规划(130)

65.奥斯曼(130)

66.霍华德(131)

67.花园城(131)

68.魏林比(133)

69.盖迪斯(135)

70.恩温(135)

71.阿伯克隆比(135)

72.邻里单位(137)

73. 广亩城市(139)

74.埃那尔(139)

75.戛涅(140)

76.赫伯布莱特(141)

77.荷兰城建(141)

78.西德城建(142)

79.苏联城建(143)

80.线型城市(143)

81.莫斯科总图(144)

82.英国城建(146)

83.新城(146)

84.卫星城(147)

85.法国城建(148)

86.道萨迪亚斯(151)

Ⅵ国际建筑代表者(153)

87.阿尔托(153)

88.门德尔森(157)

89.夏隆(161)

90.艾尔曼(161)

91.莱斯卡兹(163)

92.斯东(165)

93.布劳耶(166)

94.路易斯·康(169)

95.费城学派(169)

96.文丘里(169)

97.史欧姆(172)

98.新建筑后期(173)

99.约翰逊(174)

100.沙里宁(176)

101.山崎实(176)

102.鲁道夫(179)

103.贝聿铭(181)

104.玻璃幕墙(181)

105.丹下健三(183)

106.新陈代谢派(183)

107.“代谢后期”(185)

108.承重幕墙(187)

109.薄壳(191)

110.托罗佳(191)

111.坎迪拉(192)

112.富勒球体网架(196)

Ⅶ新建筑后期(200)

113.纯洁主义(200)

114.新塑型主义(201)

115.新建筑后期(202)

116.新历史主义(204)

117.新纯洁主义(204)

118.新方言派(205)

119.新朴野主义(205)

120.建筑期刊(207)

121.“国际建协”(207)

122.“蓬皮杜中心”(209)

创造者的颂歌——读《新建筑与流派》郭湖生(215)

精彩书摘

  51�比漳谕吖�联总部建筑方案

  建筑方案竞赛为各流派提供比较又兼争执的论坛。柯布西耶每有机会都不放过辩论抗争的可能。他于苏维埃宫1931年被否定后,次年致函卢那察尔斯基,对约凡方案的被选表示吃惊,并向方案评选主席莫洛托夫申述观点,说这一决定给苏联建筑生动力量拖后腿;新建筑最能表现时代精神,西欧建筑家把希望寄托在苏联这块革命的新建筑创作园地。他这申述未得到答复,得到的是1933年消息;传说莫斯科街头游行队伍高举标语旗帜写明“要古典不要新建筑”!争辩高潮到1927年曾经达到顶峰。这年柯布西耶参加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建筑群方案竞赛。日内瓦从世界各地收到377件方案。评选委员6人来自英、法、比、奥、瑞士、荷兰,有学院派也有老一辈先进权威如贝尔拉格、霍夫曼等人。评选首席是新艺术运动名宿霍塔,这群人物虽然起联系过去与现代的桥梁作用,但对新兴欧洲建筑潮流则摸不到方向,以霍塔最为突出。五花八门各种方案从正规古典到构成主义到铁架玻璃梦殿迷宫,使评选人中的学院派遭受前所未遇冲击;虽然这派后来占上风,但逃脱不了历史的责任和真理的考验。柯布西耶方案(图60、图61)是按功能分析来安排国联各样活动空间如:经常工作的秘书处,附参考图书馆;不定时各委员会的议事厅室;国联每年三个月开会用的大厅以及每年一次的2600座高视听质量大会堂,由于基地面积限制,只有采用柯布西耶的不对称而敞开的总平面布置,才有可能适当安排每一部门并使工作人员有机会从室内望见日内瓦湖光山色。建筑底层尽量透空,穿过明柱可看到湖边。交通注意到分隔车流人流。工程造价预算还是经济的。尤其可贵的是,由大会堂方案可见天花板抛物线剖面斜升,在无电声时代,有助于音响反射,使每座听得清晰。评选过程几经反复。贝尔拉格、霍夫曼等属意于柯布西耶方案,但保守派反对。霍塔依违其间,而他作为新艺术运动元老、布鲁塞尔人民宫设计人,本来具有决定性权威。各方相持不下,只有采取折中办法,选出9个方案包括柯布西耶的在内,均列为头奖,后来又减到4个。这时忽然发生改变基地的决定。柯布西耶再次参加修改。最后,不包括他在内的四人小组方案,仍然脱离不了他修改以后的设计精神,建筑风格也只能停留在拼凑而成的新古典面貌(图62),于1937年完工。这场论争既标志新建筑暂时挫折,也给学院派致命打击,因为学院派自身证明无力解决现实的技术与风格难题,于是四平八稳、毫无生气的国联大厦,遂脱稿于认识落后,建筑落伍者几位庸才之手。柯布西耶对评选不满并向国际法庭申诉,未被受理。1940年他的国联建筑方案全套由苏黎世大学购存。他1933年参加比利时安特卫普50万人城市规划落选,方案被斥为癫狂糊涂作品。同年他又参加瑞典、瑞士和非洲几处建筑规划,都由于过分表现新时代科技精神而落选。但他并不气馁,反而说这些挫折代表胜利,“我们的方案被剔下来,会变为公开控诉人,正义的社会,一定能用这些方案判决那群官僚主义者”。他自信如此之强,以致在一种观点被否决之后,下次在其他方案中,再照样摆进去,如1927年他处理国联大厦一些手法,又用于1928年莫斯科合作总部的设计。

  柯布西耶本名Gharles�拨Idouard Jeanneret�睪ris。笔名Le Corbusier是1919年在他创刊《新精神》第一期上首次出现的。柯布西耶这称呼来自他一位法国远祖,嗣后就拿这作为姓氏,《新精神》有建筑专栏;1923年他整理这专栏辑成一书称《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书中末章提出“不是建筑就是革命”,主张社会问题可用建筑而不必革命去解决。这和前述李西茨基所提出建筑的社会性看法相近。此书随即被译成英、德文出版。莫斯科构成派建筑家们立即把柯布西耶当作同路人,金斯伯格1924年著《风格与时代》(Style and Epoch),观点也接近柯布西耶的书。柯布西耶未读过建筑专业院校,出生在瑞士一生产钟表地区,家庭几辈都是表壳装饰刻工。他14岁时入当地美术学校学习刻板与装饰,初次接触到北欧新艺术动态,这对他有深远影响,18岁时就开始为乡人设计一所住宅,然后拿报酬于翌年遵照业师嘱咐,背着旅行袋到处游览写生,走遍意大利、奥、匈各国。1908年初到巴黎,进入佩雷事务所而从他学到对新建筑起作用的钢筋水泥的认识及设计原理,这对自己的前途有极大影响与帮助,并由佩雷的介绍认识了刚受到立体画派启发的奥赞方(Amédée Ozenfant),从他学画。两人于1917年首倡“纯洁主义”(Purism)画派,把立体主义演进一步到最简单状态,1910年他去柏林进入贝仑斯事务所,这时格罗皮乌斯、密斯早已是这事务所从业员。柯布西耶则只待几个月,但很快掌握了当时艺术结合科技权威人物贝仑斯的思想方法。1911年柯布西耶东游捷克、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和希腊。1922年在巴黎为奥赞方设计画室住宅(图63);又在沃克瑞桑(Vauclesson)为一富室设计住宅(图64),是继路斯1910年完成的斯坦纳住宅后又两座新建筑,具有素壁光窗、屏除装饰的共同面貌。柯布西耶的被评为建筑最革命的定义名言是“屋者居之器”(Une Maison est une Machine �� Habiter)。“器”意为工具,他认为房屋应如机器般简洁明确,合理合用,标准化并可大批生产,而且又便于维修。他只把机器作为比喻,并不是说房屋本身就是机器或该做成像机器,而只指出两者具有共性,要素是技术加功能。1922年他提出“分户产权公寓”方案(Immeuble�瞯illa)即Freehold Maisonette(图65),容120户,各有阳台式花园与公用设备。住户以租金积累最终抵偿买价而获得产权。这建筑方案迅即被德国法兰克福市长恩斯特·梅(Ernst May)在1926年用于预制板居住建筑设计,又被金斯伯格于1928年用于莫斯科一座财政部职工集体宿舍(Narkomfim Communal House)的设计。但由于鸽子笼式高功能紧凑布置太无灵活性而不受欢迎,未得推广。

  ……

前言/序言

  老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要再版,出版社让我写几句话作点说明。这当然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再次学习老师著作的机会。

  老师是语言学家,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跟随老师学习以来,我却感到文化是老师研究语言的终极目的。“大革文化命”结束后,老师是最早提出要关注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老师始终坚持以汉语本体为出发点,以古今礼俗为观照系,以既往与当代的史实为依据,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一方面在教学中以此指导学生,使一些后学深受启发而专心钻研,写出了一批汉语汉字与文化的著作,如《礼俗辞典》、《汉字文化》等;另一方面,老师自己身体力行,在一系列论著中专门探讨了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问题。《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其中较早写作的专论古人服饰、饮食、宫室、车马等生活的情况及相关文化现象的一种。

  度人金针、深入浅出、系统周密是我再读此书的深切感受,这也许就是出版社希望我说明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基本特色吧。


《新建筑与流派:思潮涌动与形制演变》 引言:一次思想的启程,一场形制的革新 当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便如璀璨的星河,在不同的时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直观的载体,更是这星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庇护所,是生活空间,更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是社会观念的映射,是技术发展的见证。从古老的石窟庙宇到恢弘的古典殿堂,建筑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深刻的思想变革与形式的演进。 进入近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涤荡了旧的秩序,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模糊了传统的界限,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各个角落。这一切,都如同催化剂一般,在建筑领域激荡起一场又一场的思潮涌动,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建筑流派与形制。 本书,正是试图穿越那段波澜壮阔的建筑史,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城市面貌、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新建筑”理念,以及孕育出这些理念的各种“流派”。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大胆的创新者,那些挑战传统、拥抱未来的先行者。他们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建筑的功能、形式、材料与社会关系的?他们又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前沿的科学技术、多元的文化视角融入到具体的建筑实践之中?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建筑史年表,而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充满好奇的探索。我们渴望理解,在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思想火花?在那些看似迥异的建筑风格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联与演变脉络?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曾经被誉为“激进”甚至“颠覆”的建筑设计,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去理解它们对于未来建筑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现代主义的黎明——理性、功能与秩序的宣言 二十世纪初,一股强烈的反叛思潮席卷了欧洲艺术与设计领域,建筑界也不例外。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矫饰与繁复之后,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建筑语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标志着建筑设计进入了一个以理性、功能和秩序为核心的全新阶段。 以包豪斯(Bauhaus)为代表的教育机构,成为了现代主义的摇篮。它倡导“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原则,将工业化生产的材料(如钢、玻璃、混凝土)与简洁、纯粹的几何形式相结合,摒弃了不必要的装饰,追求空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巨匠,以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现代主义的基石。 理性主义的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深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相信通过逻辑、科学和数据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建筑被视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需要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这种理性主义体现在对建筑结构的精确计算、对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对空间组织的条理化处理上。 功能至上的原则: “形式追随功能”并非意味着忽视美学,而是将功能性置于首位。设计师们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需求,力求通过最简洁、最直接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其功能。例如,住宅的设计要考虑采光、通风、流线;工厂的设计要考虑生产效率和工人安全。 工业化时代的印记: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为现代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工厂生产的标准化构件、预制件的出现,使得大规模、快速的建筑成为可能。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可能性,使得大跨度空间、悬挑结构和自由的平面布局得以实现。 “新建筑”的内涵: 这里的“新建筑”是指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它摒弃了历史主义的风格模仿,强调原创性;它反对纯粹的装饰,追求简洁的几何美;它拥抱技术进步,将工业材料和生产方式融入设计。 流派的形成与特征: 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 这是现代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支,其特征是简洁的白墙、扁平的屋顶、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及非装饰性的立面。它强调建筑的普遍性,超越地域文化,追求一种全球通用的建筑语言。诸如勒·柯布西耶的“五个新建筑原则”——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便是国际主义风格的经典阐释。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尽管现代主义主流倾向于理性,但早期也存在一些表现主义的探索,例如埃里希·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的船形建筑。它们试图通过扭曲、流动的形态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动态,尽管这种风格并未成为主流,但它为后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 第二章:战后的反思与多元的探索——从功能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二战的结束,带来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同时也促使人们对现代主义的某些教条进行反思。过度的功能化和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环境的单调与疏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建筑与人、与环境、与历史的关系,多元化的建筑思潮开始涌现。 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修正: 一部分建筑师认为,过度强调功能和理性,导致建筑失去了情感温度和文化认同。他们开始关注建筑的社会性,希望建筑能够回应居住者的情感需求,融入地域文脉。 地域主义(Regionalism)的兴起: 面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同质化,一些建筑师开始回归本土,研究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材料和气候特点,试图创造既符合现代生活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这是一种对普适性建筑理论的反驳,强调建筑设计的文化根基。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延续与发展: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的流动性,在战后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他所倡导的“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建筑,为后来的生态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勃兴: 受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一些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的内在结构、系统和模式。他们试图通过对基本单元的组合和重组,来创造具有丰富变化和内在逻辑的建筑空间。阿尔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等人的工作,便是结构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典型体现。 具象建筑(Figurative Architecture)的萌芽: 一些建筑师开始挑战现代主义的抽象形式,尝试在建筑中引入具象的、象征性的元素,为建筑赋予更多的意义和叙事性。尽管在当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流派,但为后来的新表现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 建筑设计的社会责任: 战后重建的浪潮,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的社会效益。如何为大众提供可负担、高质量的居住空间,如何通过建筑改善城市环境,成为重要的议题。一些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开始与建筑师合作,共同探讨建筑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颠覆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与遗产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如同一场思想的地震,彻底颠覆了现代主义的许多核心原则。它大胆地拥抱历史、文化、象征和装饰,试图打破建筑的冰冷理性,赋予建筑更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历史与象征的回归: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重新审视被现代主义所抛弃的历史风格和装饰元素。他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而是从各种历史时期和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古典的柱式、拱券、雕塑等元素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和解读。这种“拼贴”式的设计手法,旨在打破建筑的严肃性,增加其可读性和象征意义。 玩味与戏谑的态度: 后现代主义并非对历史的简单模仿,而是充满了玩味和戏谑的精神。他们常常将历史元素进行夸张、变形或错位处理,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来解构传统的建筑语言。这种“装饰可以是有意义的”的理念,是对现代主义“装饰即罪恶”宣言的直接反击。 多元与混合的风格: 后现代主义没有统一的风格,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度多元和混合的面貌。从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到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的“混合风格”,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多样性的拥抱。他们鼓励建筑与环境、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更丰富、更多层次的联系。 “我就是我,我不是我”的模糊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常模糊建筑的边界,挑战其功能上的明确定义。建筑可以同时承载多种意义,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这种模糊性,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意义多元的特点。 对城市文脉的再认识: 后现代主义对城市环境的关注,促使建筑师重新思考建筑与城市肌理、历史文脉的关系。他们试图创造更具亲和力、更能融入城市环境的建筑,而非脱离现实的孤立体。 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罗伯特·文丘里与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他们的理论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学习拉斯维加斯》,是后现代主义的奠基之作。他们的设计,如萨特贝里故居(Vanna Venturi House),以其非对称、多重意象和对传统元素的戏谑运用而闻名。 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对经典元素的解读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而著称,其作品如波特兰大厦(Portland Building)和丹伯里音乐厅(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作为现代主义的早期推动者,晚年又转向后现代主义,其作品如AT&T大楼(现索尼大厦)。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不仅是建筑评论家,也是一位建筑师,他提倡“混合风格”,强调建筑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未来的回响——科技、可持续性与新语境的建筑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的交织,正在塑造着新一代建筑的形态与理念。从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建筑正在经历又一次深刻的转型。 参数化设计与数字建造: 计算机技术、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效率大大提升,也为创造更加复杂、自由的形态提供了可能。参数化设计允许设计师通过算法来生成和优化建筑形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曲面和异形结构。 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与绿色建筑(Green Architecture): 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的挑战,可持续性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这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能源效率、优化水资源利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被动式设计、生态屋顶、垂直绿化等技术和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建筑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通过传感器、网络连接和自动化系统,建筑能够感知、分析并响应环境和人的需求,提高居住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智慧城市的概念,更是将智能建筑融入到更宏观的城市运行系统中。 在地化与全球化的张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建筑设计也面临如何在保持全球视野的同时,回应当地文化、历史和环境的挑战。一些建筑师开始探索“新地域主义”,试图在现代技术和全球化语境下,重新理解和表达地方特色。 对“新建筑”的再定义: 在当今的语境下,“新建筑”的含义正在不断拓展。它可能意味着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对现有建筑的智慧改造,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或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想象。建筑的边界正在模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 结语:永不止步的探索 《新建筑与流派:思潮涌动与形制演变》这本书,带领我们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建筑领域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与形式演进。从现代主义对理性与功能的极致追求,到后现代主义对历史与象征的戏谑回响,再到当下科技与可持续性驱动的新探索,建筑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 建筑始终是时代的镜子,它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技术水平。理解这些“新建筑”和它们所代表的“流派”,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那些令人惊叹的空间形态,更是为了深入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塑造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继续塑造我们的未来。 这段探索的旅程,并未因本书的结束而画上句点。建筑的演变,正如人类的思想一样,永不止步。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建筑将以何种更加丰富、更加智慧、更加人性化的姿态,继续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通常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态,毕竟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筛选。我对那些过于学术化、充满晦涩术语的著作敬而远之,我更偏爱那种既有学识底蕴,又能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进行阐述的作品。我希望作者是一位优秀的沟通者,能够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层次,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兼顾严谨性与可读性,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它绝对值得我向身边的朋友们大力推荐。那种知识的“通俗化”而不失“专业性”的平衡点,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书籍,我首先被它那充满力量感的标题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一种对既有范式的颠覆和对全新可能性的探索。我个人倾向于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尖锐批判的作品。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去解构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这种“新”的意味,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厌倦了重复咀嚼前人的观点,我渴望的是能激发我独立思考的火花,哪怕是带着争议性的论断,也比平庸的安全牌要来得刺激。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最近我对某些哲学流派的历史发展脉络特别感兴趣,总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其演变过程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辩证关系,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或者独到的学术见解,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高明的引路人,带领读者穿越迷雾,清晰地看到思想的生长轨迹,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上的定义。坦率地说,我已经读过一些同类书籍,但大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希望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真正的启发和洞察,帮助我构建更坚实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精装本的质感,封面材质的纹理,都透着一股沉稳的匠人气息。打开扉页,纸张的厚度和色泽也相当考究,阅读体验因此提升了不少。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复古又不失现代感,行距和字距的拿捏恰到好处,让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不够的,我期待的是内容能够与之匹配,希望内里的文字和图片能同样出色,能带给我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瓶”。总的来说,从触感和视觉上,这本书已经为我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期待值。

评分

我是一位狂热的艺术史爱好者,尤其关注二十世纪以来艺术领域发生的那些剧烈变革。那些涌现出的各种风格流派,每一次的更迭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美学观念的重塑。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细致地描绘出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核心美学原则,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互相碰撞、吸收和对立的。理想情况下,它应该配有大量的高清艺术作品插图,并且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要足够深入,能够让我理解创作者当时的意图和技法上的突破。如果能将艺术思潮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分析,那就称得上是一本大师级的著作了。

评分

大家小书 新建筑与流派(精装本),很满意的书,风格很适合有空时好好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度过美好时光。

评分

性价比挺高,物流很快

评分

简约,但很科学。适合闲来一读。

评分

不错,好书,好系列,值得购买。

评分

感谢快递小哥!点赞!

评分

618入手,很值!还没看,希望不错!

评分

真正的大家写的书,不是现代的砖家,以后有闲了再一本一本研究。

评分

高人推荐大家小书,趁活动便宜了购买收藏,精装正版,包装精美,放书架上装X太合适不过。

评分

不错的图书。快递大哥的服务很棒,送货及时,态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