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宝德 著,黄健敏 编
图书标签:
  • 亚洲建筑
  • 建筑史
  • 城市规划
  • 文化遗产
  • 旅行
  • 摄影
  • 汉宝德
  • 建筑漫步
  • 亚洲文化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9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22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大师汉宝德,醉心于古文物、古建筑,举凡美的事物,他绝对会用优美的散文、精致的摄影图片,为历史作见证。本书为汉宝德旅游亚洲时因景生情的感怀,足迹踏遍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地,寻幽探胜,更寻找失落的文化源头。他谈北京,不写宫殿苑囿,却写圆明园的几块残石;去了江南,不写苏州园林之盛,却写少人知道的无锡寄畅园;东京访古,他不去著名的金阁寺、清水寺,却去了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吴哥窟的艺术建筑、丽江的扎染趣味、弥漫儒学气息的东京孔庙、庆州浑然朴素的景色……亚洲诸多圣地,在汉宝德笔下,让人恍如亲临实境,经历一场知性与感性的洗礼。

目录

自序
圆明园的几块残石
游寄畅园
圆圈方块看土楼
大足石窟行
丽江、大理行
神秘的花山石窟
徽州民居
韩国庆州行
吴哥三窟
东京访古
有凤来仪
印度建筑文化之触思

精彩书摘

圆明园的几块残石
大陆开放后,自1992年始,我到过北京多次,名胜古迹、宫殿市街大多都浏览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因为以我教授建筑史的背景,那些著名的景点,早通过书上图文资料反复研究过,已相当熟悉了。去参访,是亲身验证,并没有惊艳的感觉。只有一个地方使我念念不忘,而且多年来一直放在心上想进一步了解的,是圆明园西洋楼的一堆残迹。
在残迹的前面,我一面拍照,一面在想,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焚烧中国式的亭台楼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是,他们来到西洋楼,看到这样精致的西洋建筑,怎么忍心把它们破坏掉呢?而且石造的建筑是不容易被火烧掉的,他们是怎样蓄意把这样一大片楼房彻底毁掉的呢?
我对这些自称为文明国家的外国人的行径实在无法理解。可见战争是会使人性泯灭的。后来我查阅资料,知道他们当时可能只是放了火。圆明园规模很大,其主要的殿阁非常华丽,英国人烧园也花了不少心思,可能根本没把小小的西洋楼区放在眼里。世人今天对于西洋楼的了解,是通过外国人所雕制的铜版画。若干年前我曾在一位收藏家处看到一套,他是自国际拍卖会上买回来的。当时他曾问我可否做一次展览,我觉得台湾的民众对圆明园已陌生了,对西洋楼的铜版画不会有什么兴趣,如果能做出立体模型,也许还可以激起大家的好奇心;不过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过了些日子,拍卖会上出现了圆明园西洋楼上的动物铜雕,为台湾的大收藏家所买,当时我觉得太贵了,因为中国工匠做的西洋式写实雕刻,虽为郎世宁所督造,但并不地道。这些动物头是海晏堂前水池上陈列的十二生肖。
由于圆明园的规模非常大,民国之后,就成为公私各方面取材的矿场。可想而知,建筑物的木材与砖瓦用光了,可是基础、台阶等石材仍然可观。石材的刻工以西洋楼最精彩,好在上面的花样有外国味,中国人不习惯,所以没有被拆得精光。所以连偷带抢,不停地运了几十年,把整个圆明园都翻过来了,偷到一无所有,却还有西洋楼的几块石头剩了下来。而经过民国到今天,大部分的圆明园已经变成农田了,这几块石头竟然成为圆明园仅剩的纪念物,岂不令人废然而叹!
我所看到的,是大陆改革开放后重新整理过的西洋楼遗址。唯一立在地面上的,是南北主轴线上的主建筑远瀛观的几根柱子,与它前面的大水法正面的牌楼,及其对面的石屏风。
……

前言/序言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一、 汉宝德的视野:跨越时空的建筑对话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并非一本罗列各地建筑风格的图册,也非枯燥的理论分析集。它是一次深度人文的邀约,一次对亚洲这片土地上,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民族精神和生活智慧的建筑的虔诚行走。汉宝德先生,这位华人建筑学界泰斗,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温润的文笔,带领读者漫步于亚洲多元而精彩的建筑景观之中。 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汉宝德先生独特的视角。他并非仅仅关注建筑的结构、材料或年代,而是将建筑视为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凝结。他以一种“散步”的心态,悠游于古老的寺庙、精致的园林、朴实的民居、宏伟的宫殿,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角落。每一次“散步”,都伴随着他对建筑背后故事的追溯,对设计理念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回应。他将建筑从冰冷的实体,转化为有温度、有灵魂的讲述者,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看到了建筑的外形,更触摸到了其内在的脉搏。 他的笔触是散漫而自由的,却又充满了内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他不会刻意去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的“散步”,逐渐勾勒出亚洲建筑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他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那些能够展现人类智慧的创造。因此,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对谈,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朝圣。 二、 穿越亚洲的建筑脉络:从东方哲学到生活美学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亚洲建筑图景。从日本精致的木构庭院,到印度宏伟的石窟寺庙;从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高脚屋,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从伊斯兰世界对光影的极致运用,到韩国传统韩屋的内敛与舒适……汉宝德先生的足迹遍布亚洲的每一个角落,触及了不同文明孕育出的独特建筑风貌。 然而,他并非简单地介绍这些建筑的“形制”。他更侧重于挖掘其“神韵”。他会从儒家、道家、佛教等东方哲学思想出发,解释为何中国园林如此讲究意境,为何日本建筑如此追求“侘寂”之美。他会探讨气候、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东南亚独特的建筑形式,如何回应了热带的湿热。他会深入分析宗教信仰在印度建筑中的体现,以及伊斯兰建筑如何通过几何图案和空间布局传递精神意涵。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建筑上升到生活美学的层面。汉宝德先生并非高高在上的评论家,他更像是与读者一同体验建筑的“使用者”。他会描述在庭院中漫步的感受,在庙宇中冥想的宁静,在民居中感受到的温馨。他会将建筑与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紧密联系起来,展现建筑如何反映并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他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从这些古老的建筑中汲取灵感,如何寻找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反对盲目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鼓励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亚洲特色的现代建筑。 三、 建筑背后的故事:历史、文化与人心的交织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建筑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一个故事。汉宝德先生凭借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关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他会讲述一座古老寺庙的兴衰,如何与王朝的更迭、宗教的传播紧密相连。他会解读一座宫殿的设计,如何体现帝王的权力与哲学思想。他会描绘一处普通民居的演变,如何反映家族的聚散,生活的变迁。他还会提及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的技艺与汗水,如何成就了这些不朽的建筑。 他不仅仅是在讲建筑,更是在讲人。他关注的是生活在这些建筑中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追求,他们的生活智慧。他会将建筑的空间与人的情感需求联系起来,例如,为何中国庭院的设计如此注重私密性与开放性的平衡,为何日本的“缘侧”能够成为连接室内外空间的独特场所。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会发现,建筑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乃至人心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汉宝德先生的文字,充满着一种温情的怀旧,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一种对传统价值的珍视。他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根基,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滋养我们的文化和传统。 四、 散步的意义:发现与启迪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它鼓励读者亲自去“散步”,去发现,去感受。这本书并非要求读者成为建筑专业的学者,而是希望能够唤醒大家对身边建筑的关注,对亚洲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建筑遗产的珍视。 汉宝德先生的“散步”,是一种慢节奏的、有深度的观察。他教导我们如何去“看”建筑,不仅仅是用眼睛,更是用心灵。他引导我们去理解建筑的比例、韵律、材质,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某种气息。他鼓励我们去想象,去感受,去与建筑进行对话。 在书中,读者会被引导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块雕花的石板,一扇古老的木门,一段斑驳的墙垣。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建筑的灵魂,也承载着历史的温度。通过这些“散步”,读者将学会欣赏建筑的美,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建筑的关系,以及建筑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这本书无疑会为喜爱旅行、热爱文化、关注生活品质的读者提供一次绝佳的精神体验。它既是一本关于亚洲建筑的百科全书式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人文素质的启迪之书。汉宝德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洗涤心灵,拓宽视野,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思考,并在每一次“散步”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建筑之美,生活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张弛有度,引人入胜。作者在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娓娓道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者,带着读者从一个熟悉的起点开始,慢慢深入到未知的领域。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使是对建筑史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随着故事的推进,叙事风格会根据所探讨的主题进行微妙的调整:在描述一些宏伟的宫殿结构时,文字变得庄严而富有历史的厚重感;而在描摹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建筑时,笔触又变得细腻而充满烟火气。作者擅长的并非是生硬的参数罗列,而是通过对光影、材料质感、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细腻捕捉,来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感官世界。读到精彩处,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种阳光穿过木格窗棂洒在地板上的光影斑驳,或者海风拂过石墙时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声响,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建筑史叙事的刻板印象。以往的论述往往聚焦于某个流派的兴衰或者某位大师的生平,但这本书则着眼于“人”与“空间”之间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作者似乎并不太在意去界定某个建筑是否完全符合某种风格的教条,反而更热衷于探讨这些结构是如何回应了居住者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乃至宇宙观。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地域传统建筑中对“界限”的模糊处理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在那些文化背景下,室内外、私密与公共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有意识地消解或重塑的。这种“生活中心论”的解读,使得那些原本冰冷坚硬的砖石结构瞬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共情力的方式去“阅读”建筑,理解每一道墙、每一扇门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哲学和精神追求,远超出了单纯的美学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采用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雅致,仿佛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厚重与深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略带米黄的色泽,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十分讲究,文字与留白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在某些章节,作者巧妙地插入了一些手绘的草图或者历史照片,这些视觉元素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层次,也极大地增强了文字所营造的空间感和氛围感,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些遥远的建筑现场,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或者某个脚注的处理方式,都体现出出版团队的匠心独运,将一本学术性的书籍打磨成了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建筑美学的一种致敬,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融入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色彩。他时常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比如在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场所精神”的敏感性?或者,如何在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去维护和传承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建筑智慧?这些探讨已经超越了建筑学本身,触及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本质困境。通读全书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看”了一些漂亮的建筑,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关于“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深度冥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感知我们所栖居的世界的启示录,那种回味无穷的思辨性,是它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对比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审慎与智慧。他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姿态,也没有陷入简单的“东方神秘主义”的窠臼,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探索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的建筑需求(如庇护、礼仪、安放灵魂)时,是如何通过各自的文化母体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凸显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与普适性。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域在处理屋顶形态和排水系统时的差异分析,就绝不仅仅是工程学的讨论,而是引申到了当地的气候哲学以及对“天”的敬畏之情。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原本看似枯燥的结构分析变得富有洞察力,它鼓励读者跳出自己既有的文化框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全球范围内人类智慧的结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黄健敏,台湾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建筑专业硕士。著有《贝聿铭的艺术世界》、《生活中的公共艺术》、《台湾建筑的先行者》等。台湾建筑界和文化界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建筑笔记等散文作品,兼具艺术家的感性与建筑师的缜密,在台湾有诸多拥趸。其《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在内地出 版后被誉为最有人文意义的建筑师入门导读。这本《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是汉宝德文字风格的又一代表。作者足迹所至,所见所谈,更关注建筑艺术的细节与背后 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专业学养,美学的根基,生活的历练处处流露,读来轻松有趣又受益颇深。《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配上精美的彩图,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喜欢建筑,喜欢旅行,喜欢深度文化游的读者不可错过!

评分

白墙壁本来就是长江流域的建筑特色,是砖砌墙用石灰粉刷后显出的白色。当其新,有洁净.醒目、清爽之感,是良好的背景,如同一张白纸,任你挥洒。它的前面若有一棵树,树的轮廓会显得特别鲜明,若是竹丛与湖石,就是一幅画。所以江南固林中少不了白壁。

评分

张、陈两位先辈在建筑上各擅胜场。张先生是很认真的建筑师,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者。陈先生是一位浪漫的画家,是建筑气氛的创造者。他们原本是在纽约画图,委由这边的建筑师详细作业,但首期工程文学院的结果,贝先生不满意,就把他们两位派来台湾了。张肇康是实际的主导者,早期较精致的建筑都是出之于他的手。

评分

可以啊!难道有文字这么流畅的建筑师!台湾的老建筑师,比大陆同年龄段的强多了哈!

评分

干净漂亮的封面设计很不错

评分

第一次买入汉宝德先生的作品 慢慢品读

评分

张、陈两位先辈在建筑上各擅胜场。张先生是很认真的建筑师,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者。陈先生是一位浪漫的画家,是建筑气氛的创造者。他们原本是在纽约画图,委由这边的建筑师详细作业,但首期工程文学院的结果,贝先生不满意,就把他们两位派来台湾了。张肇康是实际的主导者,早期较精致的建筑都是出之于他的手。

评分

好书,有中国各种建筑风格和细节

评分

第一次买入汉宝德先生的作品 慢慢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