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
首屆嚮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
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設計者、2008年“茅以生橋梁大奬”獲得者科普代錶作
深入淺齣的世界橋梁小史
百餘幅圖片呈現各個時代世界橋梁風貌
《世界橋梁趣談》一書是國內享有世界性聲譽的橋梁研究專傢、橋梁美學傢、2008年“茅以生橋梁大奬”得主唐寰澄先生關於世界橋梁小史、橋梁美學的小書,內容涵蓋古今中外橋梁科技“奇花異草”,亞、歐、美、澳的橋風人情,另有百餘幅圖片呈現瞭各個時代世界橋梁的風貌,筆法蒼勁幽默,讀來引人入勝。本書曾於2001年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
唐寰澄(1926—2014),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橋梁設計專傢,橋梁史與美學專傢,中國現代著名橋梁專傢,中國古橋研究的泰鬥。1926年齣生於上海市硃涇鎮西林街298號唐氏宅院,自幼聰慧好學,攻讀勤奮,194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係。畢業後進入茅以升先生創立的中國橋梁公司武漢分公司,參與瞭武漢長江大橋的初步方案設計。新中國成立後進入鐵道部設計總局後轉入大橋工程局工作,參加過武漢、南京、重慶、枝城、九江等長江大橋,以及濟南等黃河大橋的設計與施工。1955年榮獲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的武漢長江大橋建築方案首奬。唐寰澄一生愛橋、建橋、寫橋,盡平生之力研究中國與世界古代與近現代橋梁設計與施工技術的發展,在橋梁史尤其是中國古橋史領域卓有建樹。一生設計橋梁無數,著述眾多,多部圖書獲得全國優秀圖書奬、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等奬項。代錶作為《中國木拱橋》《中國古代橋梁》《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捲》《橋》等,科普作品有《橋梁美的哲學》《世界橋梁趣談》等。
引言(1)
一、什麼叫橋(3)
二、古代橋梁科技(6)
木杆件係統(15)
木拱橋(17)
木桁架橋(21)
懸索橋——軟橋(24)
三、近代的橋梁(28)
桁架拱橋(33)
桁架開啓橋(34)
鋼懸索橋(36)
鋼筋混凝土橋(44)
四、現代的橋梁(50)
預應力橋(51)
計算手段(56)
鋼桁架橋(58)
新型的拱橋(61)
雙麯拱橋(61)
轉體施工(62)
桁架拱(伸臂施工)(65)
浮運施工(65)
剛構拱(67)
提籃拱(68)
鋼管拱(70)
鋼管混凝土拱(72)
斜拉橋(75)
懸索橋(93)
橋梁基礎(110)
地基地質(110)
橋梁基礎形式(112)
|世界橋梁趣談
目錄|
五、未來的橋梁(124)
總結改進(125)
推陳齣新(127)
旁搜博覽(129)
效法自然(132)
哪裏有需要?(134)
地球越來越小(135)
交通麵的鋪開(135)
潛水橋墩橋(139)
半潛式隧道橋(141)
30003350米懸索橋(143)
直布羅陀海峽(146)
網狀5000米懸索橋(150)
渤海海峽(151)
瓊州海峽(152)
颱灣海峽(154)
結語(157)
木拱橋
飛橋、虹橋、貫木拱
中國和外國都有木料拼搭成的拱橋,目的亦是加大橋梁的跨度。怎樣拼法,巧妙不同。歐洲有兩種古老的木拱橋式(圖18)。上圖是起源於公元前103年一塊殘刻石雕,多瑙河上的木拱。下圖是把兩三層或更多層木料彎麯疊夾起來成為木拱。
中國還是走自己的道路。
中國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木拱橋一虹橋、飛橋、貫木拱橋。這是我在1953年首先發現和不斷考證研究發掘齣的。
900多年前,公元1042年時宋朝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汴河上的木梁柱橋,每當發洪水時,運糧和載貨的重船,往往撞摺橋柱、船貨亦受損壞,主管橋工的官吏受到處分。皇帝、宰相募人造無腳橋,鼓勵新的創造發明。當年有個稱為魏化基的人,用模型造瞭一座木拱橋,試造時費用高,不成,被罷黜職。這是第一次嘗試。
大概在六七年後,安徽宿州的地方官陳希亮,也因為當地河道上經常發生船撞橋柱,兩敗俱傷,創造瞭一種用木料穿插搭架起來的木拱橋,用繩子捆綁,可能不用鐵釘。橋上橫鋪木闆加上欄杆,堅實可行,解決瞭河中不用橋柱的問題。受到皇帝下詔書、賜綢緞的奬勵,並且推廣到全國。到1049年時,山西、河南、江蘇、山東的汾水、汴水、泗水、青水上到處建造稱做“飛橋”。當年汴京開封城裏城外就有上土橋、下土橋和虹橋三座。大概62年之後北宋畫傢張擇端畫瞭一幅長捲叫《清明上河圖》,圖中心便是那座虹橋的“飛橋”(圖19)。橋的結構可以用火柴梗自己搭架起來。不信照圖20試它一試。橋總得有個學名。作者在考證此橋時見書上記這座橋是用“大木相貫”(穿插)而成,所以起名為“貫木拱”橋。
這種杆件係統的木拱,世界上唯獨中國有,並且成為係統。北宋敗亡,朝廷搬到南方,北方這些木拱都毀壞不見。但是貫木拱的橋式流傳到南方,有所改進。橋麵平坦,上建橋屋(圖21)現今浙江、福建山區仍有好多座單孔和多孔的貫木拱,有些是國傢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假如有興趣,可以到浙江雲和、青田、泰順(此處最多),或福建古田、屏南、武夷,或甘肅渭源去看一看實在的古老橋梁。最近,由作者齣主意,美國齣資,在上海市青浦縣、金澤鎮造成瞭一座完全忠實於北宋《清明上河圖》上虹橋式的木拱橋(圖22)。有機會大可一觀。因為在世界上“唯我獨有”,所以能引起諸多外國的重視,美國投資拍成科教電影,嚮全世界進行介紹呢!
在世界上的諸工種之中木工是最聰明的。中國古代橋梁工程的祖先是春鞦時山東(魯國)的木工,姓公輸,名班。所以稱魯班。“班門弄斧”就是笑那些敢在行傢門前賣弄自己的淺薄的人。
外國的木工一樣聰明。瑞士木工葛魯勃曼於公元1757年在下夫豪申地方跨萊茵河上建造瞭雙孔有廊屋的木撐拱橋。結構相當復雜,也許比中國的貫木拱橋在技術上要略遜一籌。橋後來在戰爭中被法軍焚毀瞭(圖23)。
……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為深度閱讀者量身定做的。通常市麵上很多書籍為瞭追求版麵飽滿,字體會擠得過密,或者行距設置不閤理,讀一會兒就覺得壓抑。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的留白處理得極其到位,無論是頁邊距還是行間距,都保持著一種令人舒適的疏朗感。特彆是那些專業名詞的注釋,采用瞭小號字體,既不喧賓奪主,又能保證需要時隨時查閱,顯示齣編輯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字體本身的風格也十分正派,易於辨識,即便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也能保持清晰的閱讀體驗。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視力健康和閱讀舒適度的尊重,讓長時間沉浸其中也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硬殼精裝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觸感,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米白色的啞光紙,印刷清晰,字裏行間透著一種復古的韻味,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封麵設計更是巧妙,色彩搭配既高雅又不失活潑,那種留白的處理,讓人感覺設計師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傾注瞭心血。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小小的儀式。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和投入,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擺在書桌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讓整個閱讀空間都提升瞭一個檔次。這種用心的製作,足以讓熱愛紙質書的讀者感到由衷的滿足。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某些段落展現瞭令人驚嘆的洞察力,它所提供的視角是極其新穎且富有啓發性的。很多我原本以為已經很瞭解的概念,經過作者的重新梳理和剖析後,煥發齣瞭全新的光彩。這種“點石成金”的文字魔力,在於作者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事物背後的本質聯係,並用一種極富畫麵感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完某些章節後,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那種“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的震撼感,是很多同類書籍無法給予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思維的碰撞和拓展,有效地激活瞭我大腦中沉睡已久的邏輯迴路,讓人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輕輕推開瞭一扇門。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的完美結閤,讓它在我眾多的藏書中占據瞭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它並非那種追求速度和快餐式的閱讀體驗的書籍,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像品鑒陳年老酒一樣,每一口都有不同的迴味。這種“慢閱讀”的需求,恰恰迎閤瞭現代人渴望從快節奏生活中抽離、尋求深度精神滋養的心理。它在視覺上給予瞭極緻的享受,在精神上又提供瞭堅實的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創造瞭一種稀有的閱讀體驗。我甚至會推薦給那些不常讀書的朋友,不是因為內容多麼簡單易懂,而是因為它的實體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和收藏價值,足以激發人們拿起書本的初始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天馬行空,作者的筆法像是那位遊曆四方的老者,信手拈來都是妙趣橫生的故事,但又絕不流於錶麵。他似乎擁有將枯燥的知識點嚼碎瞭,再用最富有趣味性的方式重新組閤起來的魔力。我特彆欣賞它那種不拘泥於傳統知識點的綫性敘述,而是像在聊天一樣,一會兒從一個曆史的側麵切入,一會兒又跳到當下的某種社會現象進行類比,邏輯鏈條看似鬆散,實則緊密相連,總能在不經意間讓人恍然大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完全沒有那種“閱讀任務”的壓力感,更多的是享受探索未知的樂趣。那種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人由衷地佩服作者的學識功底和獨特的錶達天賦,仿佛作者正在你耳邊娓娓道來,讓你沉醉其中,不願停歇。
評分大傢小書 世界橋梁趣談(精裝本),很好的書,羨慕已久,今天終於拿到,很滿意,內容很好,觀點很精妙,適閤細細品讀。
評分感謝快遞小哥!點贊!
評分挺好的。。發貨快。。支持京東
評分非常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評分不錯,書不大好拿,內容很好。
評分果然是大傢小書,書確實不大,巴掌大小。??
評分圖書都很好,送貨速度極快~
評分非常好啊,實惠又好用,值得推薦
評分書不錯,包裝待改進,包裝箱內空隙用使用泡沫填充,書角有翹麯破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