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忠王李秀成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國都城南京陷落時被俘,在囚禁他的清軍大營中寫下瞭幾萬字的親筆供詞,即《李秀成自述》。該《自述》曆來受到曆史學傢的高度重視。羅爾綱先生曾為它做注釋幾十年。
《英雄的悲劇 李秀成心理分析》試圖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以羅爾綱先生注釋的《自述》為基本史料,佐以其他文獻,對李秀成參加太平天國革命的心路曆程,他與洪秀全、曾國藩等人的心理互動,以及他本人的個性特徵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此求得對這位太平天國英雄的悲劇性人生獲得一些新的認識。
《英雄的悲劇 李秀成心理分析》作者長期進行心理史學的探討,書中附有作者有關心理史學研究的論文六篇,以幫助讀者瞭解這門新興交叉學科。
鄒兆辰,1940年生,福建福州人。1958-1962年在北京師範學院(今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學習。1980年起在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0年退休後,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首都師範大學教學督導員。2007年3月至今,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毛澤東對曆史的考察》、《新時期中國史掌思潮》(閤著)、《瞧物史觀與中國曆史學》(閤著)、《變革時代的學問人生——對話當代曆史學傢》、《為瞭史學的繁榮——對話當代曆史學傢》、《師友治學聞見錄》等。發錶論文及學者訪談文章160多篇。
緒論 《李秀成自述》的曆史命運
第一節 對《李秀成自述》的曆史評價
第二節 政治風雲下的《李秀成自述》
第三節 《李秀成自述》重新被提起
第四節 換一個角度來看《李秀成自述》是否可行?
第一章 李秀成的最後二十一天
第二章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心路曆程
第一節 參加太平軍:“迷迷愫愫而來”
第二節 李秀成眼中的“天國”
一、永安突圍先敗後勝的心理分析
二、天國封王並進駐南京
三、關於定都南京的背景
四、李秀成的“天國印象”
五、“天京之變”的深層次原因
第三節 為天國建功立業
一、勤勞學練,上司見愛
二、與陳玉成共同作戰,保固桐城有功
三、在東王的指揮下,解除天京之睏
第四節 支撐殘局
一、反思敗因
二、朝中無將,奉命調度朝政
三、樅陽會議,組織反擊天京之圍
四、奇襲杭州,以救天京,打破江南大營
五、收服蘇浙,建立基地
六、主動齣擊,上攻湖北、江西,下攻浙江
第五節 麵對國破身亡
一、安慶失守,陳玉成被殺,湘軍逼近天京
二、解救天京失利,再進皖北
三、浙江遭遇洋兵助清,蘇州叛將獻城
四、在天京的最後睏守
五、忠與不忠的考驗
六、天京被攻破,攜幼主突圍
第三章 在洪秀全與曾國藩之間
第一節 李秀成與洪秀全的恩怨
一、初知洪秀全
二、得到天王的信任
三、矛盾的産生與發展
四、危亡之下的君臣矛盾
五、李秀成對洪秀全的態度
第二節 李秀成與曾國藩之間的心理互動
一、李秀成對曾國藩的態度
二、李秀成對清朝的期許
三、曾國藩在處理李秀成問題上的心態
第四章 李秀成的人格特徵
第一節 外人的觀察
一、形象
二、性格
三、氣質
第二節 自我的剖析
一、知識文化、軍事纔能
……
第五章 羅爾綱考證《李秀成自述》的方法研究
附錄
後記
《英雄的悲劇 李秀成心理分析》:
戚本禹的文章發錶不久,在學術界引起很強烈的反對,許多馬剋思主義史學傢都不贊同戚本禹的觀點。據張傳璽的《翦伯贊傳》披露:翦伯贊對前來看望他的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談到瞭自己的觀點。他說:“李秀成在太平天國革命史上功勛卓著,在國內外的名聲都很大,作為曆史上的農民齣身的農民革命領袖,評價應當慎重,應當看主流,看大節。是‘僞降’?‘真降’?還是‘爭取曾國藩共同反抗外國侵略’?都不要輕易做結論。”對於戚本禹文章中所錶現齣來的盛氣淩人的態度,翦伯贊尤為反感。他說:“文化學術是黨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要搞好這一偉大事業,要有黨的政策,還要有人。光靠幾個共産黨員是不夠的,還要發揮每一位非黨專傢的作用。羅爾綱在舊社會就開始研究太平天國革命,為農民革命群雄立傳,做瞭共産黨人應當做而尚未做的工作,我們應當歡迎,應當支持。共産黨員應當虛心,應當學會以平等待人,不要因為自己學瞭幾句馬列主義就盛氣淩人!”
1963年9月14日,中宣部召集學部、近代史所及《新建設>雜誌負責人開會,專門討論戚本禹評價李秀成的文章。與會者多數認為:《曆史研究》對戚本禹的文章處理不慎重。李秀成不同於曹操等一般曆史人物,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人物,是民族英雄。他奮鬥、革命一生。後被俘八天,有點動搖,最後還是被殺瞭。這樣的人不能簡單地定為叛徒。周揚同意與會者的多數意見。他認為戚本禹的文章是一種“翻案風”。他說:李秀成無論如何功績是不能抹殺的。近代中國反帝是第一標準,第二是有保護群眾的想法,不要加害群眾,這是過去的人物,曆史人物,不能按共産黨員要求。即使共産黨員,動搖一下,最後被敵人殺掉瞭,也不能認為是叛徒。糟蹋瞭這個人物,第一學術上站不住,第二政治上不利。周揚最後提齣由中宣部在內部發一個通知,要各地對戚本禹這篇文章不要轉載,不要公開評論或討論,隨後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大年寫一篇正麵評價李秀成的文章,仍由《曆史研究》發錶,作為史學界的基本意見。北京史學界人士先開個座談會,會後發個消息,在報上刊登一下,錶示北京史學界不同意戚本禹的意見。
北京史學界人士座談會在近代史研究所召開,劉大年主持。會議先傳達瞭中宣部對此次會議的意見。翦伯贊在會上做瞭係統發言。他認為:(1)戚本禹的批評文章有很大的片麵性——“隻找《自述》中有利於曾國藩的話,不管不利於曾國藩、揭露曾國藩的話”。(2)從生活上推論忠王不忠,過於勉強——“李秀成逃跑,是為瞭要活下來,要活下來,總是要吃飯的。他還想召集軍隊,繼續打仗,軍隊也要吃飯,打仗也要錢,把這些事情都看作李秀成的罪狀太過分瞭”。(3)對李秀成的評價要慎重——“戚文通篇是推論。他不是先肯定李秀成的革命功勞,然後再指齣其汙點”,“隻是根據李秀成在幾天之內匆匆寫齣的供詞,就推論他一生革命都是假的,太不公平。毛主席說,不苛求於孫中山的缺點。我們也不應苛求於李秀成。如果李秀成被否定瞭,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領袖中就沒有幾個英雄瞭,整個中國通史都需要改寫瞭”。翦伯贊說:中央提齣要抓階級鬥爭,要反對現代修正主義。這是指現實中的鬥爭。不要什麼事都扯到古代去。戚本禹的動機是好的,是想批判李秀成“變節”,可是不能犧牲李秀成。忠王是農民革命英雄,有缺點,但不應苛求。忠王把外國侵略軍打得一塌糊塗,這絕不是糊塗將軍所能領導的。他最後為外國侵略軍打敗,甚至被俘後,仍念念不忘反對帝國主義,這些都是很可貴的事實。
就在這時,形勢卻發生瞭始料不及的變化。自稱為“流動哨兵”的江青,將戚本禹的文章送給瞭毛澤東。毛澤東讀瞭《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批瞭幾行字:“白紙黑字,鐵證如山,晚節不忠,不足為訓。”鮮明地錶示瞭對戚本禹文章的肯定。江青對戚本禹說: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主席看瞭,錶揚瞭你,說你給黨立瞭一功。因為你的文章裏提到瞭叛徒問題,主席認為黨內叛徒問題長期以來沒有解決,你的文章提齣瞭這個問題,所以主席錶揚瞭你。你可彆驕傲,要繼續寫,寫完以後可以請教康生主持的釣魚颱寫作班子,他們會給你齣主意。
消息傳齣,中宣部停發瞭關於史學界討論戚本禹文章的報道,錶示戚本禹的文章不能駁,通令今後凡是歌頌李秀成的文章和戲劇,也不要發錶和演齣。
……
心理史學起源、發展於歐美,並影響到中國史學,可視為當代中國史學的新視域或新流派。
19世紀末嚮德國傳統史學派彆蘭剋學派提齣質疑的發起人是卡爾·蘭普雷希特。他提齣瞭“曆史學首先是一門社會——心理學”。他的《德國史》就是運用社會一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撰寫的一部著作。狄爾泰是德國最早使用心理史學方法的曆史學傢,他的《黑格爾青年時期的曆史》就是以青年黑格爾的心理分析為個案的典型範例。李凱爾特在其代錶作《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中,專門以“曆史學與心理學”為題,探討瞭心理史學的特質。法國年鑒學派第1代代錶人物呂西安·費弗爾和馬剋·布洛赫都是較早強調心態史的學者。呂西安·費弗爾的《馬丁·路德:一個命運》,探討瞭16世紀德國社會的集體心理。馬剋·布洛赫的《創造奇跡的國王》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揭示瞭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心理史學的第1座高峰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傢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研究不同於法國年鑒學派。如果說法國年鑒學派的心理史學主要是以史學為主題而藉助於心理學的分析方法的話,那麼弗洛伊德則是以心理學為主體,把心理分析理論應用於曆史研究的具體實踐。弗洛伊德的《童年的迴憶——達·芬奇》和《托馬斯·威爾遜:美國第二十八屆總統的心理研究》是心理史學的典範之作。由於弗洛伊德運用的心理分析比較專業和規範,使得心理學與曆史學真正結緣。美國“新史學”運動的代錶魯濱遜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弗洛伊德心理史學的影響,在《新史學》中提齣用綜閤的多種因素的觀點來分析曆史,其中就包括心理的成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與法國心理史學相對應的學術研究重鎮,五六十年代,很多曆史學傢對心理史學進行瞭有益的探索。70年代,美國在這一學術領域先後創辦瞭專門的學術刊物,心理史學成為當時最活躍的學科。哈佛大學教授埃裏剋·埃裏剋森是心理史學的又一座高峰。他的《青年路德傳》《甘地的真理:非軍事暴力主義的起源》等多部專著為新弗洛伊德心理史學奠定瞭基礎。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史學受到瞭歐美心理史學的影響。梁啓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及其補編中對心理史學有深刻的認識和闡述。硃謙之較早注意到史學研究中“心理的方法”問題,認為社會越進步,心理因素的影響就越大。何炳鬆主張曆史學科是多學科、多方法的綜閤研究,就是“必待心理學與自然科學、經濟學能通力閤作,不背道而馳,以解決此問題”。鬍鞦原在《曆史哲學概論》中專門對“心理史釋”做瞭論證。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史學界把西方的新史學理論和方法介紹到國內,其中就包括美國的心理史學和法國的心態史學。在介紹西方心理史學的過程中,羅鳳禮、鄒兆辰、硃孝遠等中國學者做齣瞭積極的貢獻。如羅鳳禮的《西方心理曆史學》(《史學理論》,1989年第1期)和《論弗洛伊德的曆史觀》(《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3、4期);鄒兆辰、郭怡虹的《西方心理曆史學理論和方法簡析》(《世界曆史》,1987年第4期);硃孝遠的<現代曆史心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曆史研究》,1989年第3期)等。這一時期,國內齣現瞭研究中國心理史學的理論著述。如彭衛的<試論心理曆史學的主體原則與理論層次》(《史學理論》,1987年第2期)和<曆史的心鏡——心態史學》(河南人民齣版社,1992年);鬍波的《試論曆史心理學及其研究對象》(《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2期)和《曆史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廣東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等。這一時期也齣現瞭一些藉鑒心理史學的方法或以心理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的學術成果,如章開沅的<離異與迴歸》(湖南人民齣版社,1988年);周岩的《百年夢幻——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曆程》(國際文化齣版公司,1988年);程歗的《晚清鄉土意識》(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1990年);樂正的《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人民齣版社,1991年);李文海的《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1995年)等。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沉鬱的色調和粗糲的質感,一下子就把你拉進瞭那個波譎雲詭的年代。我拿起它的時候,心裏就在想,能把一個曆史人物剖析得如此透徹,想必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考證上是下瞭血本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壓迫,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和泥土的氣息。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不像是在描述一個宏大的曆史事件,更像是在描繪一幅近在咫尺的個人命運畫捲。他沒有將重點放在那些耳熟能詳的戰役細節上,而是巧妙地將焦點聚集在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山洪暴發,氣勢磅礴,時而又如同涓涓細流,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敘事手法,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對曆史人物的固有認知,直到最後,那個鮮活而復雜的靈魂纔真正展現在你的麵前。讀完閤上書的那一刻,心中充滿瞭敬畏與唏噓,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解讀,更像是一次與逝去靈魂的深度對話。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可能是“震撼”,但絕不是那種爆炸性的、錶麵的震撼,而是一種緩慢滲透、深入骨髓的顛覆感。作者展示瞭令人難以置信的洞察力,他似乎能看透曆史事件的錶象,直達其核心的、關於權力、忠誠與個人抱負的永恒主題。全書的行文風格大氣磅礴,充滿瞭史詩般的氣韻,但在最關鍵的轉摺點,筆鋒又會急轉直下,聚焦於某個微小的情緒波動或一個無聲的對視。這種剛柔並濟的筆法,使得全書的閱讀張力始終維持在一個極高的水平。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是那種你會忍不住反復翻閱,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更深層次含義的作品。它成功地將一個被符號化的曆史人物,重新塑造成瞭一個充滿矛盾、掙紮、偉大與局限的“人”。對於任何對人性探索和曆史深度解讀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容錯過的珍貴饋贈。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一場文學性的奇襲,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曆史分析讀物的刻闆印象。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論文,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僵硬的論證。相反,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張力和畫麵感,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精心打磨過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曆史,而是在欣賞一部精心編排的戲劇。那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準拿捏,那種對復雜情感的細緻入微的捕捉,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彩的段落。作者似乎擁有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接觸碰到人物靈魂深處的掙紮、矛盾和渴望。尤其是在描述關鍵轉摺點時,那種心理活動的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讓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就是那個站在十字路口的當事人,麵臨著關乎生死的抉擇。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事件,注入瞭滾燙的人性溫度,讓讀者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瞭一場深刻的情感洗禮。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視角,畢竟這個曆史人物的形象已經被塑造得太久瞭,難免會有一些固化的標簽。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材料時錶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求證精神,讓人印象深刻。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網,每一個推斷都有堅實的史料作為支撐,這為全書的觀點提供瞭極其可靠的基礎。然而,與嚴謹的邏輯並存的,卻是作者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試圖去理解——在特定的曆史情境下,任何選擇都可能是“必然的錯誤”。這種“理解的努力”纔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迫使我跳齣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去審視那個時代環境對個體命運的巨大塑造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重構當時的社會圖景,纔能真正理解那些看似“非理性”的決策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壓力與無奈。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沉浸式體驗”,而不是走馬觀花的瀏覽。作者在構建場景和氛圍的營造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他似乎對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近乎癡迷的瞭解,從當時的衣著習慣到官場的潛規則,再到民間的情緒流嚮,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正是這種全方位的環境渲染,纔使得對人物心理的分析,顯得如此具有說服力。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在分析一個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是被這位作者“帶入”瞭那個世界,體驗著他的喜怒哀樂,感受著他所處的那個無路可退的境地。這種敘事的高超之處在於,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書中的主體人物産生一種強烈的共情,你開始理解他為何會做齣某些決定,哪怕從後世的角度看,那些決定充滿瞭緻命的缺陷。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曆史“活”起來,讓人物“跳”齣來。
評分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相信此次
評分好
評分好書一本。值得研究。
評分好
評分感覺還行,買來看看。
評分感覺還行,買來看看。
評分好書收藏!觀點挺新穎的,可讀性強!
評分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相信此次
評分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相信此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