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是我国辞书史上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字书。《玉篇》作为第一部楷书字典与《说文》相比,在收字、注音、释义、立部、归部等多方面都有创新。《玉篇》也是后世楷书字典编纂的典范,在汉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宋本〈玉篇〉研究》从文献学、词典学、文字学、语言文字规范等多角度,从历时沿革、共时比较、专题探讨等多方面,利用相关数据库和定量分析等现代化研究手段,对《玉篇》版本系统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剖析,在文字学、词典学研究领域有许多新观点探讨和新材料整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较为详备的实证材料和参考资料。
何瑞,女,汉族,1976年生,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工作,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字学及应用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社会“十五”规划青年课题“《玉篇》:历史汉字的传承与定形”、国家语委“十一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用字规范”等多项课题,近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教育部社科研究攻关项目“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研究”、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唐宋字书收字时间层次研究”、“《说文解字》、《原本玉篇》和《篆隶万象名义》比较研究”等研究工作。在汉语文字学及社会使用状况调查、汉字教学研究等方面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深邃、厚重,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并非旨在普及知识,而是致力于在专业领域内树立一个新的标杆。作者在处理那些历来争论不休的《玉篇》篇目归属问题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批判精神。他敢于挑战一些看似板上钉钉的旧说,并提出了基于新材料和新视角的解释。虽然这种挑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即便只是泛泛地浏览其主要结论,也能感受到其研究的突破性所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认为在于它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实和可供参照的“宋本”研究范式。它不只是在整理旧学,更是在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方式,为未来的字书研究铺设新的轨道。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校勘学”这门古老学问的敬畏感又增加了一层。
评分这部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学术辩论会。作者的语气总是那么坚定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预设了读者会对他的一些激进观点提出质疑,因此在论证的每一步都设置了强有力的支撑点。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增补”与“正讹”的区分。在探讨《玉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增添内容时,他没有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而是结合当时的语音学和训诂学环境来分析增补的合理性。这种历史的、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冰冷的文字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他对于某一段唐人笔记中提到的《玉篇》佚文的挖掘和重建工作,那种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简直可以拍成一部知识悬疑片。虽然有些段落的论证链条非常长,需要反复回溯上下文,但一旦跟上,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美感,是其他许多同类研究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古典文献研究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梳理和辨析历代“玉篇”流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作者似乎将自己化身为一位细致入微的古籍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剥开层层迷雾,试图还原出原貌最接近的文本。特别是对于某些异文的考证,他不仅穷尽了宋、元、明三代重要刻本的对比,甚至深入到某些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残句,那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钻研精神,让作为普通读者的我,都能从中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热忱。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古文字学家进行了一场田野考察,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同时也对文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部分专业术语的密集使用,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初读时会略感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逻辑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真正做到了“述而不作”,却又在述作之间,构建起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玉篇”这个名头吸引,抱着找一本轻松的古代词典解读来看的。结果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茶余饭后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全神贯注才能消化的硬核学术专著。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于版本学的处理手法,那种对“宋本”的界定和筛选,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他没有满足于一般学界公认的几种善本,而是引入了新的比对维度,比如雕版工艺的差异,墨色的细微变化,甚至纸张的纤维结构,这些细节的考量,让原本模糊的“宋本”概念变得异常清晰和具体。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形近字”辨析的那几章,作者列举了大量不同刻本中,因为雕工失误或传抄讹误而导致的字形混淆,并用清晰的图版进行对照,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古代印刷技术的局限性与魅力。读完之后,我看向手边的任何一本古代典籍,都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其背后的流传脉络和版本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它不是简单地介绍《玉篇》的词汇和释义,而是深入到这部字书的“生产线”和“生命周期”中去考察。我读到作者对宋代官刻本与私刻本在校勘策略上的差异进行细致对比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宋代的书坊之中,亲眼见证着文人、刻工、校对者之间的博弈与协作。这种对“制作过程”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知识传播史的理解。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体系极为规范和庞大,每一条重要的论断背后,都能看到作者付出了海量的文献检索工作。虽然这些参考文献本身对普通读者而言可能晦涩难懂,但它们构筑起了本书坚不可摧的学术地基,让人对其结论深信不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篇”的书,更是一部微观的宋代学术生态观察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