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鸿儒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精髓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经典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3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1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20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的精髓便是国学十二道了,里面有着孔子的为人之道、老子的处事之道、庄子的养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韬略之道、管子的教练之道、韩非子的统驭之道、鬼谷子的权谋之道、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易经里的天地之道、禅宗里的生死之道。国学十二道,让读者可以根据现状自由选择,采各家之长,秀兼济天下之大德,以小见大,由浅到深,让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将国学理念进行梳理,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读者完美呈现。

作者简介

金鸿儒,中国著名国学研究者,长期从事国学研究,对国学人物的研究甚是透彻,在国学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此外还是哈弗常春藤教育联盟特约讲师。著有《大师修养课》《大师哲学课》《大师国学课》《轻松学国学》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孔子 :为人之道
1.为人要善 :子欲善而民善矣
2.为人要诚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而不立
3.做人要本分 :在其位,谋其政
4.做人要自重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5.做人要知足 :知足者常乐也
第二章 老子 :处世之道
1.宽容是处世第一法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3.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4.寡欲是养心第一法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5.讷言无为,谨言慎行
第三章 庄子 :养性之道
1.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2.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3.有所敬畏,是做人的基本道义准则
4.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5.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 ;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6.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第四章 孟子 :君臣之道
1.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2.君礼于臣,臣必忠
3.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4.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5.天与之,人与之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五章 荀子 :学习之道
1.蜕 :日渐而月进,使之产生质变
2.虚 :虚者,虚心、谦虚也
3.一 :学之道,贵以专
4.静 :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
5.师友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第六章 孙子 :韬略之道
1.统帅之道 :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统一
2.先计后战,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筹划
3.有了“知”才能有“谋”,有了“谋”才能有
4.太极思想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5.慎战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第七章 管子 :富国之道
1.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
2.善人者,人亦善之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5..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6.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第八章 韩非子 :统驭之道
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4.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功名之道
5.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第九章 鬼谷子 :权谋之道
1.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2.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3.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
4.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
5.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第十章《大学》:修身之道
1.修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
3.吾日三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第十一章《易经》:天地之道
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2.教者,民之寒暑也 ;事者,民之风雨也
3.天地之道,天人合一
4.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5.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第十二章 佛家 :生死之道
1.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
2.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精彩书摘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周游列国之后,于鲁国开创私学,广收天下子弟。其门下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传世贤人多达七十二人。孔子办学的同时,曾编修《诗经》《尚书》,完善《礼记》《乐》,为《周易》作序言,并修订《春秋》。后世尊其为“至圣先师”。
孔子提倡“仁义”,并注重“道德教化”。他倡导的“为人之道”为后人所推崇,并被视为为人处世的立身准则。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其教诲、教化泽惠后世,绵延至今。先做人后做事,是孔子教化世人为人、做人应遵循的道理。以下几点是他对人们为人处世的具体要求:独善其身需要为善,治国驭民需要怀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本分做人,在其位,谋其政;自重自持,方为君子之道;知足而后常乐。在孔子看来,人们只要做到善、诚、本分、自重、知足这些为人之道,便足以立足社会。




1.为人要善: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作为一位传播教化思想的师者和圣人,教会了世人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善良教育”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
孔子所认为的善良包含着“仁义”的成分,善良也多与君子挂钩,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善良是宽容,是坦荡,是理解,也是同情。
而“善良教育”对于普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后生晚辈在家中要孝顺长辈,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做到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培养博爱的心胸,多去接触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仁德教育”,一个人只要遵从道德准则,不违背道义原则,那他的行为就是善良的体现。
其实,做到善良很简单。孔子曾说:“观危墙即倒,既毋扶,然则毋推甚善。”这话即是说,看到墙马上就要倒了,即便不去扶它,但只要站在一旁不去推它,这也可以称为善良。可见,孔子认为,人不作恶,便可称为“善良”。
孔子讲善良,不光针对君子和普通人,而是面向天下人,其中也包括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身为鲁国正卿的季康子曾多次向孔子问政,孔子多是以“善良”为基础作出回应,并留下了“子欲善而民善矣”的教言。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先生,您经常讲‘仁’,并且强调多用在统治者的身上,今天您又讲到‘善良’,想必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不知道为政者应该如何施政呢?”
孔子仔细听完季康子的问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您有什么观点吗?”
季康子回答:“我认为,‘善良’可以用在统治者施政上,也就是先生说的‘仁’的思想。”
孔子道:“你打算如何把‘善良’用在施政上呢?”
季康子回答道:“如果杀掉一些穷凶极恶的坏人,亲近那些与人为善的好人,这算是善良的施政之道吗?”
孔子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刚刚你还说,高位之人在施政方面,‘仁’和‘善良’是同时体现的,你要推行政令,怎么能够杀人呢?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想要行善,那么百姓就会跟着行善。身处高位之人的品德就像是空中飘浮的风,而下层民众的品德却像地上随风摇摆的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随风而倒。只要统治者勤政爱民,百姓自然不会作奸犯科。既然讲‘仁义’,讲‘善良’,那就应该以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百姓。”
季康子听了,点了点头,自言自语道:“言之有理。”
季康子的“善良”“仁义”观点是针对向善之人的,他主张杀掉恶人,只向好人实行仁义。然而,孔子所讲求的“善良”是全面的,并不是有针对性的,即便是面对为恶之人,他也认为人们应该用善良的心去对待,然后以善行去感化,规劝其向善。可以说,此时善良也包含了宽容的意味。
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规劝民众:“那如何使百姓对我外恭内敬,忠于自己的本分,并且听从我的劝导呢?”
孔子说:“这和施行‘善良’‘仁义’的政令是不谋而合的。”
季康子虚心道:“请先生详细地说给我听吧。”
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作为执政者,要能够认识到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要时时刻刻心怀国计民生,以自身为表率,然后以庄严肃穆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这样民众心里的执政者便是威严而勤政的,进而对执政者毕恭毕敬;若对待百姓仁爱孝慈,那百姓自然就会体现出忠心;常怀善良的心,把一些善人的事迹发扬光大,用这些善行去教育那些不向善的人,百姓就会受到勉励,主动向善。这样一来,自然就能达到规劝的目的。”
心存善念,以身作则,注重德行的潜移默化,用实际行动向百姓做出表率,百姓自然服劝归附。
季康子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也时常担忧招惹盗贼,就问孔子如何避免盗窃之祸。孔子非常辛辣地回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图这些财富的话,就算是公开奖赏偷盗,也是没有人会偷盗的。”
孔子表面上是在讽刺季康子贪财,实际上是为了避开“如何处置盗贼”的话题。他希望为政者在身体力行、为民表率的基础上,做到“为政以德”,以德行去感染百姓,而不是等百姓犯了错再施加惩罚。为政者应教育百姓如何免于犯罪,急民所急,苦民之苦。可以说,这里的“善良”又被注入了“政治道德”的思想。
善良也可以分很多层次,从宽容坦荡、善于理解,到遵守道德、心怀仁德以及不作恶、不杀人,都可以称为“善良”。孔子在规劝季康子的同时,也在教化世人做到善良。对于统治者来说,能够体谅民生疾苦,勤政爱民,就是做到了善良;对君子而言,做到内心坦荡,无愧于人,就是善良;而对于普通人,只要安分守己,遵守道德法则,就是善良。由此可见,善良很简单,它在为人处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性格品德。
“子欲善而民善矣”,这是孔子对统治阶级的规劝。就是说,要想让下层民众向善,那么领导者就要做出表率。百姓都有跟随领导者的心理,领导者想让百姓呈现出什么状态,自己就要先表现出那样的状态。善行得善果,若能传播善行,自当责无旁贷,而这可以称得上是大善。



2.为人要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而不立


“人无信而不立”,孔子的言论中不乏诚信的内容。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为人处世若是没有诚信,就如同前路荆棘遍布,寸步难行。
孔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动荡,纷争四起,也是圣人感叹的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无义战”,各诸侯国战火频繁,“仁义礼”早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智慧”和“诚信”。然而若要匡扶天下,仅凭一人之智,断然不能成事。如果说“智慧”是单方面的,只一方有智,无法达成共识,也就无法上下一心,“匡扶”之语更是妄谈,但“诚信”是双向的,“诚信”的建立,是以双方的互相信任为基础。兵家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人和”,君民上下齐心,就有可能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
当然,孔子的“诚信”并不局限于君民关系,更体现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教育弟子要讲诚信,并且把诚信看作世人行走于天下的通行证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基石。
孔子的弟子曾多次谈到诚信,孔子也和他们一起讨论过。《论语》中的言论有的突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也有的体现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当然,在规劝统治者治国驭民方面也有所涉及。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在评价一个人的德行时曾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明仁德,而不是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朝堂之上侍奉君王,能够忠君爱民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诚实守信。做到这些的人,他若是说自己没有学习过,在我看来,他也是学习过了的。”
子夏认为,一个贤明之人,应当具备仁德、忠孝和诚信这三种基本德行。而对于诚信,曾子曾将其列为君子的行为准则。
曾子曾说:“所谓真正的君子,都是用诚信道义去交朋友,然后通过这些讲求诚信的朋友去辅助发展自己的仁德。”曾子看重诚信,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德行。但他同时也提到,这一切要以“诚信道义”为前提。
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孔子非常看重诚信的作用,甚至把诚信与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了一起。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问题:“先生,依您的高见,若要治理好国家,应当具备什么呢?”
孔子很简练地回答:“朝廷和百姓的粮食要充足,国家军防的军备要充足,百姓要信任统治者。”
子贡又问道:“倘若要去掉一项,那去掉哪一项较为合适呢?”
孔子回答道:“那就去掉军防的军备吧。”
子贡听闻,不免心下疑虑:若没了抵御外敌的将士,国家岂不是很危险?但他也想知道粮食和信任哪一个更重要,于是他又问道:“那剩下的两个,要是不得不再去掉一项,该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不假思索:“去掉朝廷和百姓的粮食。”
子贡有些不解:“没有了军防,若是外无强敌侵扰,内无忧患纷争,国家太平也就罢了,可粮食不论在乱世还是承平盛世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了粮食,朝廷和百姓靠什么生活呢?”
孔子意味深长地说:“人总是会死的,死于战火、丧于饥饿和寿终正寝其实都是一样的。即便国家在粮食短缺、战火践踏下灭亡,在百姓心中,国家都是存在的,这源于百姓对统治者的崇敬与信任。若是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都没有了,百姓心中无国,那国家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子贡听完,深以为然,“诚信”的力量也在心中重了几分。
在孔子看来,“民心归附”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民无信而不立”,百姓只有信任统治者,才会拥护统治者,进而忠于国家。因而,统治者要获得百姓的信任,以“诚”保民心,做到“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即师出有名,为什么这么做应当可以说得明白,说出来之后应当可以行得通。“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统治者倡导诚信,勤政爱民,并且能够身体力行,民众自然遵守诚信之道。
在与众位弟子谈话的过程中,孔子曾提及自己的志向。
颜渊和子路站立在孔子身旁听孔子讲学,孔子道:“说说你们各自的志向吧。”
子路率先回答:“我希望能把自己的车马、冠服拿来与朋友们分享,即使损坏了也不抱怨。”
孔子点了点头,看向颜渊,颜渊恭敬地回答道:“我希望的是,不夸耀自己的优势,不彰显自己的功劳。”
孔子笑着捋了捋胡须。
子路说:“先生,向我们说一说您的志向吧。”
孔子缓缓说道:“我希望由于我的存在,老者能够安心,朋友能够信任,年轻的子弟们可以得到关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社会,而且在孔学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三个志向并不是孔子随便说出口的,他是深思熟虑过的。
孔子讲为人要诚,朋友之间要讲诚信,相互信任;君民之间要讲诚信,君王对百姓真诚,百姓对君王才会信任有加。“诚”是双向的,为人处世要想获得诚信,就要拿出诚意,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如此,朋友乃至国家,才能走得长远。

前言/序言

前言
“国学”一词,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起初只是代表国家级别的学校,如同汉代的太学,《礼记?学记》中“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言论也说明了这一点。五千年来风云变幻,“国学”在朝代更替中,地位和性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国学”概念的出现源自唐朝,用于称呼学馆、书堂,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便是代表。发展至宋代,“学馆、书堂”开始更名为“书院”,随着书院的不断兴盛,宋朝出现了白鹿、崇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自此,“国学”一词,便有了书院之意。
作为书院意义上的国学,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上一直被解释为“国家的学术”。这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是很好理解和接受的,此时的“国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统称,但并没有独立作为一门概念被提出。而把“国学”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立于国际,则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东学西渐。
国学作为中国古代学说,广义上代表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涵盖了历史、思想、地理、经济、政治、哲学以及书画、音乐、术数、易学、星象、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家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社会中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风气,传至后世,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蕴含了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儒家“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是从修身说起,通过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而学会与身边之人和谐相处,从而友善齐家;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学习治国的道理,进而将天下握于股掌之间。
国学,渗透着修身养性的达观品性。道家的“清静无为、知足常乐”可谓是养生长寿的不二法门,作为群经之首的《道德经》就是一部道德行为规范,是世人修身养性的传世经典,是饱含圣贤智慧结晶的精妙之作。
国学,体现出教学韬略、君臣之道和统驭权谋。兵家、法家的用兵之道和治国之道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战场之上运筹帷幄,靠的不仅是英勇,更是智谋;“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过程。
国学,散发着天地之间的阴阳正气。“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学的核心内容,阴阳相调,天地运转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准则。天地运转化生万物,天地有正气,天地的德行是世人应当修习的道义准则。
国学,演绎着生死轮回的不灭故事。佛家讲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生死本常事,死不可悲,生不可乐,看开而已,只是世人多悟不到这生死轮回,从而困于生死,所以众生皆苦。禅者不以苦为苦,愿代众生入地狱。于禅者而言,无论天堂还是地狱,只要心中有佛,皆是佛国。生死之间,不过是拈花一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依然在历史长河中流淌,国学仍旧在文化长廊中闪烁。文化是国家、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所在,现如今,世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终日闷头向前,对国学的认识却越来越陌生,以致未曾看清前路的方向。贪欲、虚荣、自私皆自成为了路途中的诱惑力量,世人往往很难抗拒。然而当你筋疲力尽,深感前路迷茫之时,不妨稍停脚步,回顾往日圣贤之道,重温历史文化经典,这时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古人其实都已经遇到过了,也早已教给了我们面对和解决的方法,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没去发现而已。
国学的地位在日趋增强,不仅国人开始重视国学,国学的魅力也已经迈向国际。在国外,孔子学院开建了500多家,孔子课堂开设了1000多个,学生弟子也达到了190多万人。这虽然只是时序性的国学弘扬活动,却仍然突出了国学在国际中的地位。
当今社会,一种“私塾制学堂”沿袭五千年的学习之路在全日制教学的今天悄然兴起。在这样的学堂中,学生们修习的尽是四书五经、名著经典、术数哲学以及周易占卜,学习的都是国学经典。在国内,这样的学堂已经开设了2000余家,接受私塾教育的学生也达到了20000多人,这对于国学的传承,有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永远传承下去。古人的智慧博通古今,载于历史,传至今日,也必将惠及未来。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内容梗概: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并非一本简单堆砌国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是一场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腹地的精神之旅。本书以“十二道”为引,巧妙地勾勒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脉络,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蕴含着生活哲理的国学精粹,以一种亲切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也不是泛泛的文化罗列,而是试图揭示隐藏在中国古典文献、哲学思想、艺术审美、民俗风情背后的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 本书的“十二道”,并非十二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环环相扣、相互辉映的文化维度。每一道都代表着一个核心的文化范畴,从最根本的“道”的哲学思辨,到儒家的仁爱伦理,道家的逍遥精神,佛家的慈悲观照,再到兵家的谋略智慧,医家的养生之道,农家的稼穑之德,以及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治国之道,律学的社会规制,艺学的审美情趣,最后落脚于“家”与“国”的家国情怀,以及“礼”与“乐”的和谐境界。这十二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文化精神图谱。 作者在引言中便点明了本书的写作旨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容易迷失方向,忽略了滋养心灵的传统根基。而国学,正是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旨在帮助读者重新连接这份古老的智慧,从中汲取力量,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挑战的独特智慧。 第一道:道的玄思 本章从“道”的本源出发,追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命题。它探讨了“道”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它既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生行为的根本准则。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道”的无形、无名、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以及“道法自然”的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不仅仅是哲学家的思辨,更是渗入日常生活,指导人们顺应自然、不强求的处世态度。 第二道:仁的伦理 儒家思想的基石——“仁”,在本章得到深刻的剖析。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到孟子的“仁者爱人”,再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书展现了“仁”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它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系列道德规范,强调了同情心、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怀。作者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解读,阐释了“仁”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如何在个人品德的养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道:逍遥的境界 庄子笔下的“逍遥游”是本章的核心。这里探讨了道家精神中对自由、超脱和精神解放的追求。作者阐释了“齐物论”的智慧,如何看待生死、贫富、贵贱等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洒脱。本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更高层次,以及如何通过“坐忘”、“得意忘形”等方式,摆脱世俗的束缚,体悟生命的真谛,达到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然境界。 第四道:慈悲的关照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其核心的“慈悲”理念,是本章探讨的重点。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到“普度众生”,本书解析了佛教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因果观,以及其对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作者试图展现佛教的智慧如何帮助人们面对苦难,培养感恩之心,以及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第五道:谋略的智慧 兵家思想并非仅限于战场,其蕴含的谋略智慧对古今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探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洞察力,“攻心为上”的策略,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运筹帷幄之道。作者展示了这些古老的谋略如何演变为一种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六道:养生的之道 中国传统医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本章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作者强调了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统一,以及顺应自然节律的生活方式。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调养,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第七道:稼穑之德 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农家思想也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本章探讨了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影响,包括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勤劳、朴实的品格。作者阐释了“春耕秋收”的自然规律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生命周期意识,以及“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 第八道:兼爱的理想 墨家思想以其“兼爱非攻”的和平主张和社会责任感而独树一帜。本章探讨了墨子的“兼爱”理念,即不分亲疏、等级地爱所有人,以及其“节用”、“非攻”等思想。作者试图展现墨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其所代表的平等、博爱、务实的精神,这对于反思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冲突与不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九道:治国的方略 法家思想以其严谨的法治精神和对权力的敬畏而闻名。本章探讨了商鞅变法、韩非子的“君臣之道”以及“法、术、势”等核心概念。作者解析了法家思想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巩固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审视了其在强调秩序、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并探讨了法家智慧对现代治理的借鉴意义。 第十道:律学的规范 “律”作为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载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律学的演变,从唐律的完备到明清律的修订,展现了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犯罪的惩处以及对社会伦理的规范。作者试图展示法律的约束力与道德的教化相结合,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第十一道:审美的趣味 中国传统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无不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诗言志”、“书为心画”的意境,理解“留白”的妙处,以及“天人合一”的艺术哲学。作者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揭示了中国人在自然、人生、情感的表达上所追求的意境、神韵和气韵。 第十二道:家国的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中国文化中“家”与“国”紧密相连的生动体现。本章探讨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对“孝”的推崇,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情怀。作者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 结尾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并非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探索之旅。每一道都是一个开放的窗口,鼓励读者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从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相契合的价值,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本书的目的是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为我们提供理解中国、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它是一本致敬经典的读物,更是一本启迪心灵的书籍,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到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国学,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种神圣又遥远的感觉,感觉里面藏着许多智慧的宝藏,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去挖掘。这本书提出的“十二道”,听起来像是解锁这些宝藏的钥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最想了解的是,这“十二道”究竟涵盖了哪些方面?是哲学、历史、文学,还是其他更具体的领域?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以及这种情怀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毕竟,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国学的精髓,而不是感到茫然。如果书中能有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那就更好了。例如,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或者某首诗词的解读,来阐释某个“道”的含义,我相信这样的讲解会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评分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这本书,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君子之道”很感兴趣,它所倡导的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的详细解读,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方法。此外,我对中国古代的“兵家智慧”也颇感兴趣,虽然它看似与日常的生活有些距离,但我总觉得,其中的一些战略思想和处事原则,能够应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我希望这本书在解析“兵家智慧”时,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更能引申到生活中的“博弈”和“谋略”。我对作者的渊博学识充满期待,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国学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雅致,古色古香的封面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我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当这些文字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积淀时,更能触动人心。我对书中“道”的解读非常感兴趣,因为“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可以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道”的系统性阐述,了解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此外,我个人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戏曲等也有着莫名的喜爱,虽然书名并非直接指向艺术,但我总觉得,这些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暗自期盼,书中在论述某些道理时,能不经意间触及到相关的艺术表现,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为我的阅读增添一份别样的色彩。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让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翻开扉页,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古典诗词,总觉得它们蕴藏着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精髓”二字暗示着它将提炼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而“十二道”则显得非常有条理,似乎为我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礼”和“仁”的论述,这两者在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希望能从中读出它们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的价值。同时,我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感到好奇,因为我总觉得,脱离了生动的载体,抽象的文化理论会显得有些枯燥。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解析几篇脍炙人口的古文,那么阅读体验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我对作者在国学领域的造诣充满信心,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我求知若渴的道路上,给予我深刻的启迪和指引,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很好,印刷也很清晰,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值得细细品读的感觉。我个人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很着迷,虽然感觉它有些玄妙,但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医学到占卜,无处不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阴阳五行”的智慧,让我能够摆脱对其的神秘感,真正理解它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思想。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感到好奇。这种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这在当今社会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的思考,或许能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一些生活的启示。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洞察力深感信赖,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国学奥秘的得力助手,带领我遨游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空中。

评分

好,还行,可以,凑和吧。

评分

暑期给孩子买的活动价格比外面便宜很多

评分

包装很结实,发货过来没有破损,物流也很快。

评分

以前不知道评价,后来才发现错失40京豆,至于京豆能干嘛我还真不知道,既然有不要白不要,所以我这段话适用无话可说的订单。

评分

孩子非常喜欢,书的质量非常好,多读书实在最好的事情了。

评分

普及性的低端读物,比同类型的写得要好一些。

评分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评分

一直对北大国学课比较喜欢。

评分

这次包装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