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流淌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符号。因此,学习和继承儒学的精华,也就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部分,通俗易懂,是学习儒学、认识和了解儒学的基础书籍。
本书通过十课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儒学的精华思想,能够使读者从中吸取人生智慧和做人道理,通俗易懂,是人们学习、认识和了解儒学的基础书籍。
颜明德,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
第一章 德:德治、人治的治世主张
第二章礼:“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 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政思想
第四章 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
第五章 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纲常
第六章 让:“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庸之道
第七章 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八章 温:在明明德,在亲民的大学之道
第九章 恭:利人皆得以自利,损人终不免损己的和谐理念
第十章 宽:重德轻刑、轻徭薄赋的法律准则
提起儒家,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是一个“德”字。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并非全部来源于儒家,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伦理道德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内容。儒家之德博大精深,小到君子为人之德,大到国家为政之德,无所不包。毫不夸张地说,去掉“德”的话,儒家思想体系就只剩下一张皮了。
为政以德是儒家的一大基本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培养彬彬有礼的温润君子,淳朴善良的农工商民,勤勉忠信的士大夫官吏,以及如圣王尧舜一般德行高尚的一国之君。全国上下各阶层都谨遵儒家道德规范,按照“劳心者食人,劳力者食于人”的社会分工和睦相处,从朝廷到乡野都弥漫着脉脉温情。这就是儒家眼中的太平盛世。其最经典的描述,莫过于《礼记》中的“大同社会”。直到近现代,儒家的大同理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
儒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简称,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后人们将它和秦汉以前出现的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诸多学术派别合称为诸子百家。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了儒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奉为主导国家政治的正统思想。从那时起,尤其是宋明时期,儒学就被推上至尊的地位,基本上成为各个朝代统治国家的理论依据。
对于《中华儒学课》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关于儒学理论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洗礼”。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充满复杂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一些抽象的儒学思想,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君子”的定义,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阐释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如何炼成的,不仅仅是拥有高尚的品德,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持续的自我反思。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君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行为去努力实现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这些故事的选取恰到好处,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又深刻地说明了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学以致用”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生态度的调整。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感觉自己在这场“儒学课”中,正在慢慢成长。
评分拿到这本《中华儒学课》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儒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分量大家都有目共睹,但具体讲些什么,细节如何,我其实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中那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瞬间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并不晦涩,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仁”的解读,不再是简单一句“爱人”,而是将其拆解成“克己复礼为仁”,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和谐,层层递进,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案例选取得也很有意思,从古代的圣贤故事到近代的学者论述,都能够很好地印证理论。虽然我对历史的了解算不上深入,但作者的阐述清晰易懂,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工作中保持职业道德等等。这一点确实非常有价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可以指导我们生活的实用手册。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书中所倡导的道理。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拿到《中华儒学课》这本书,一开始我没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大概就是些陈词滥调,或者是一些过于理论化的阐述。毕竟,“儒学”这两个字,在很多人心中,总带着点古板和遥远。但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没有选择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庸”的解释,不再是简单的“不偏不倚”,而是强调了一种在变化中寻求平衡的智慧,一种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的处世之道。这种解释,让我觉得“中庸”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智慧。书中的例子也很有意思,从古代的政治家到近代的教育家,都能够从中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原来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上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说实话,《中华儒学课》这本书的内容,我才刚翻到一半,但已经给了我很多惊喜。我一直觉得儒学嘛,无非就是那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总感觉有点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讲“礼”的时候,并没有空谈概念,而是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恰当的姿态,甚至连餐桌礼仪都提到了,这些细节之处,真的非常贴近生活。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恕”的讨论,作者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从消极的拒绝层面,上升到了积极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让我觉得这个“恕”字,在当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文字,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感,反而带着一种温润的智慧,读起来让人心平气和,也容易引发思考。我经常在读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默默品味作者的用意。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静静地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而我,则在其中汲取着养分。
评分《中华儒学课》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读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了。我本来对儒学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是知道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儒学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一面。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他又懂得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古代的典故,阐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脑海里,更需要付诸于行动。书中还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的影响,这些内容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儒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的指南。它不是那种让你醍醐灌顶的“顿悟”,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也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就是一本书 第几次买了
评分国学不能忘记,多学习,读好书。
评分很不错的图书,努力阅读中。
评分不错,知识面挺广,学海无崖
评分好像还不错的一本书。挺好的,值得一读。
评分好的东西,老婆喜欢
评分无胶皮包装 然后 我看不懂 比较无趣(。。。
评分感觉还可以,第一章讲什么是历史,三皇五帝是什么,能了解一些常识
评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对国学有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