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魯迅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入門書
內容簡介
《魯迅傳》收錄《亡友魯迅印象記》和《我所認識的魯迅》兩部分內容,為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傢與傳記作傢、魯迅的同鄉摯友許壽裳所著。許壽裳是當之無愧的魯迅精神的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實和樸實的理解迅速找到瞭魯迅精神的閃光點。他撰寫的這兩部迴憶錄,文筆淳厚,內容翔實,感情深摯,在魯迅傳記中首屈一指,是魯迅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入門書。許廣平當時在給許壽裳的信中說:“迴憶之文,非師莫屬!”
作者簡介
許壽裳(1883—1948),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傳記作傢。1902年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與魯迅相識,成為終身摯友。他曾先後介紹魯迅到浙江兩級師範學校、教育部工作。魯迅去世後,許壽裳承擔起瞭整理亡友魯迅文字的重任。魯迅與許壽裳的關係,不僅是鄉情、同窗之誼,而是有著兄弟之情,許廣平嘆為“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迴憶之文,非師莫屬!
——許廣平
目錄
上篇 亡友魯迅印象記
小引
一 剪辮
二 屈原和魯迅
三 雜談名人
四 《浙江潮》撰文
五 仙颱學醫
六 辦雜誌、 譯小說
七 從章先生學
八 西片町住屋
九 歸國在杭州教書
十 入京和北上
十一 提倡美術
十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
十三 看佛經
十四 筆名魯迅
十五 雜談著作
十六 雜談翻譯
十七 西三條鬍同住屋
十八 女師大風潮
十九 三一八慘案
二十 廣州同住
二十一 上海生活——前五年
二十二 上海生活——後五年
二十三 和我的交誼
二十四 日常生活
二十五 病死
下篇 我所認識的魯迅
我所認識的魯迅
懷亡友魯迅
迴憶魯迅
懷 舊
魯迅的人格和思想
魯迅的精神
魯迅與民族性研究
魯迅的避難生活
關於《弟兄》
魯迅的遊戲文章
《民元前的魯迅先生》序
《魯迅舊體詩集》序
《魯迅舊體詩集》跋
附錄一 魯迅古詩文的一斑
附錄二 魯迅書信·緻許壽裳
附錄三 名傢憶文
附錄四 魯迅先生年譜
精彩書摘
小引
魯迅逝世,轉瞬快到十一周年瞭。那時候我在北平,當天上午便聽到瞭噩音,不覺失聲慟哭,這是我生平為朋友的第一副眼淚。魯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竟不幸而先歿,所謂“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因此陸續寫瞭十多篇紀念的文字,如《懷亡友魯迅》《懷舊》《魯迅的生活》《迴憶魯迅》《關於《弟兄》》《魯迅和民族性研究》《民元前的魯迅先生序》《魯迅詩集序》《魯迅的幾封信》等,都是“言之未盡,自視欿然”。近來,好幾位朋友要我寫這印象記,我也覺得還有些可以寫的,隻是碌碌少暇,未能握筆。最近景宋通信也說及此事,有“迴憶之文,非師莫屬”之語;我便立意隨時寫齣,每章隻標明目次,不很計其時間之先後。可惜現在身邊沒有《魯迅全集》,有時想找點引證,多不可得,這是無可奈何的!
一剪辮
一九○二年初鞦,我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東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預備日語,魯迅已經在那裏。他在江南班,共有十餘人,也正在預備日語,比我早到半年。我這一班也有十餘人,名為浙江班,兩班的自修室和寢室雖均是毗鄰,當初卻極少往來。我們二人怎樣初次相見,談些什麼,已經記不清瞭。大約隔瞭半年之後吧,魯迅的剪辮,是我對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曆曆如在目前的。
留學生初到,大抵留著辮子,把它散盤在囟門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辮子的人,盤在頭頂,使得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裏說著怪聲怪氣的日本話。小孩們見瞭,呼作“鏘鏘波子”。我不耐煩盤發,和同班韓強士,兩個人就在到東京的頭一天,把煩惱絲剪掉瞭。那時江南班還沒有一個人剪辮的。原因之一,或許是監督——官費生每省有監督一人,名為率領學生齣國,其實毫無事情,連言語也不通,習俗也不曉,真是官樣文章——不允許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監督姚某,因為和一位姓錢的女子有奸私,被鄒容等五個人闖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後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辮子,掛在留學生會館裏示眾,我也興奮地跑去看過的。姚某便隻得狼狽地偷偷地迴國去瞭。魯迅剪辮是江南班中的第一個,大約還在姚某偷偷迴國之先,這天,他剪去之後,來到我的自修室,臉上微微現著喜悅的錶情。我說:“阿,壁壘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頭頂,相對一笑。此情此景,曆久如新,所以我說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曆曆如在目前的一個印象。
魯迅對於辮子,受盡痛苦,真是深惡而痛絕之,他的著作裏可以引證的地方很多,記得《呐喊》便有一篇《頭發的故事》,說頭發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傢。晚年的《且介亭雜文》裏有雲:
對我最初提醒瞭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這辮子,是砍瞭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纔種定瞭的,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傢早忘卻瞭血史,反以為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留一點,纔可以算是一個正經人瞭。而且還要從辮子上玩齣花樣來……(《病後雜談之餘》)
……小引
魯迅逝世,轉瞬快到十一周年瞭。那時候我在北平,當天上午便聽到瞭噩音,不覺失聲慟哭,這是我生平為朋友的第一副眼淚。魯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竟不幸而先歿,所謂“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因此陸續寫瞭十多篇紀念的文字,如《懷亡友魯迅》《懷舊》《魯迅的生活》《迴憶魯迅》《關於《弟兄》》《魯迅和民族性研究》《民元前的魯迅先生序》《魯迅詩集序》《魯迅的幾封信》等,都是“言之未盡,自視欿然”。近來,好幾位朋友要我寫這印象記,我也覺得還有些可以寫的,隻是碌碌少暇,未能握筆。最近景宋通信也說及此事,有“迴憶之文,非師莫屬”之語;我便立意隨時寫齣,每章隻標明目次,不很計其時間之先後。可惜現在身邊沒有《魯迅全集》,有時想找點引證,多不可得,這是無可奈何的!
一剪辮
一九○二年初鞦,我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東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預備日語,魯迅已經在那裏。他在江南班,共有十餘人,也正在預備日語,比我早到半年。我這一班也有十餘人,名為浙江班,兩班的自修室和寢室雖均是毗鄰,當初卻極少往來。我們二人怎樣初次相見,談些什麼,已經記不清瞭。大約隔瞭半年之後吧,魯迅的剪辮,是我對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曆曆如在目前的。
留學生初到,大抵留著辮子,把它散盤在囟門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辮子的人,盤在頭頂,使得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裏說著怪聲怪氣的日本話。小孩們見瞭,呼作“鏘鏘波子”。我不耐煩盤發,和同班韓強士,兩個人就在到東京的頭一天,把煩惱絲剪掉瞭。那時江南班還沒有一個人剪辮的。原因之一,或許是監督——官費生每省有監督一人,名為率領學生齣國,其實毫無事情,連言語也不通,習俗也不曉,真是官樣文章——不允許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監督姚某,因為和一位姓錢的女子有奸私,被鄒容等五個人闖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後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辮子,掛在留學生會館裏示眾,我也興奮地跑去看過的。姚某便隻得狼狽地偷偷地迴國去瞭。魯迅剪辮是江南班中的第一個,大約還在姚某偷偷迴國之先,這天,他剪去之後,來到我的自修室,臉上微微現著喜悅的錶情。我說:“阿,壁壘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頭頂,相對一笑。此情此景,曆久如新,所以我說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曆曆如在目前的一個印象。
魯迅對於辮子,受盡痛苦,真是深惡而痛絕之,他的著作裏可以引證的地方很多,記得《呐喊》便有一篇《頭發的故事》,說頭發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傢。晚年的《且介亭雜文》裏有雲:
對我最初提醒瞭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這辮子,是砍瞭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纔種定瞭的,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傢早忘卻瞭血史,反以為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留一點,纔可以算是一個正經人瞭。而且還要從辮子上玩齣花樣來……(《病後雜談之餘》)
……
《魯迅傳》 序言 在一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上,一個靈魂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呐喊、反思,最終成為瞭照亮黑暗的燈塔。他的名字,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閃耀著不朽的光輝,他的文字,如同一柄鋒利的解剖刀,精準而無情地剖析著國民性的弊病,又如同一團熾熱的火焰,點燃著人們反抗壓迫、追求進步的激情。 《魯迅傳》並非僅僅是一部生平敘述,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索,一次對一個偉大靈魂在特定曆史時期內心世界的細緻描摹,以及他如何通過筆耕不輟,參與並塑造瞭一個時代的思想格局。本書試圖還原一個立體、復雜、有血有肉的魯迅,他並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個行走在泥濘中,卻時刻仰望星空的戰士。 第一章:少年懷遠——啓濛的萌芽與傢國的憂思 1881年,在浙江紹興一個衰敗的士大夫傢庭中,周樹人呱呱墜地。這個名字,日後將化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魯迅。童年,在他生命的最初,便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傷。傢庭的衰落、祖父的入獄,這些殘酷的現實像陰影一樣籠罩著年幼的他,也為他日後對社會不公的敏銳感知埋下瞭伏筆。 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激發瞭他對知識的渴望。在私塾的方塊字中,他接觸到古老的典籍,也開始接觸到那個時代正在悄然變革的思想。外祖父的藏書,以及後來在南京求學期間接觸到的西方科學與哲學,為他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他曾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試圖通過學習西醫來強健國民體魄,以期抵禦外侮。在南京礦務鐵路學堂的時光,他接觸瞭進化論等先進思想,為他日後的思想轉變奠定瞭基礎。 然而,科學救國的道路似乎並未如他所願。在一次次的幻滅中,他開始轉嚮更為根本的層麵——國民的精神。他開始認識到,身體的強健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精神的覺醒。這種從“器物”到“製度”再到“精神”的認識轉變,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飛躍,也預示著他將以一種更為深刻的方式,參與到中國的變革之中。 第二章:東瀛磨劍——尋求真理的孤獨旅程 1902年,懷揣著對救國救民的理想,周樹人遠赴日本留學。在東京,他接受瞭更為係統的西方思想和文學的熏陶。他閱讀瞭大量的西方哲學、社會學、文學作品,接觸到瞭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尼采的超人哲學,以及易蔔生、歌德等人的文學巨著。這些思想的碰撞,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石子,激起瞭他內心深處層層漣漪。 在日本的留學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經濟上的拮據,學業上的迷茫,以及對國內革命形勢的憂慮,都曾讓他感到孤獨和無助。然而,正是這種孤獨,讓他得以沉潛下來,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國的問題。他曾組織“曉聨會”,試圖用文學來喚醒國人,也曾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將那些批判社會、謳歌人性的思想引入中國。 在日期間,他接觸瞭大量的日本漢學著作,這讓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新的審視。他開始反思,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文化,是否也包含著束縛人性的糟粕?他開始用一種審視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國。這種反思,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轉摺,為他日後成為一名徹底的啓濛者奠定瞭基礎。 第三章:棄醫從文——以筆為刀的呐喊 1909年,周樹人迴到中國,開始瞭他的教學生涯。然而,他很快發現,僅僅依靠醫學,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現狀。他看到的是麻木不仁的民眾,是愚昧落後的思想,是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他意識到,改變國民的精神,比醫治身體更為重要。 於是,他做齣瞭一個改變人生的決定——棄醫從文。他將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和思想啓濛之中。1918年,他以“魯迅”為筆名,發錶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以其驚世駭俗的語言和深刻的批判,如同一聲驚雷,炸醒瞭沉睡的國人。“吃人”二字,成為他揭露封建禮教罪惡的有力武器。 從《呐喊》到《彷徨》,魯迅用他那獨特的“雜文”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國民劣根性進行瞭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他的文字,字字珠璣,句句敲打著人們的靈魂。他筆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成為瞭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具代錶性的形象,他們身上,摺射齣的是那個時代無數普通人的悲哀與無奈。 他的雜文,如同鋒利的匕首,直插社會的痛處。他批判國民的愚昧、麻木、怯懦,批判封建禮教的虛僞、殘暴,批判國民黨政府的腐敗、黑暗。他的文字,充滿瞭戰鬥性,充滿瞭對黑暗社會的憤怒和對光明未來的憧憬。 第四章:橫眉冷對——思想的鬥爭與現實的睏境 魯迅的一生,是與黑暗勢力不屈鬥爭的一生。他的思想,常常走在時代的前列,也因此常常遭受攻擊和誹謗。他並非沒有敵人,他的尖銳的批判,觸動瞭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經。他曾被國民黨政府通緝,也曾被許多國民黨禦用文人攻擊。 然而,魯迅從未屈服。他以“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堅持自己的信念,繼續戰鬥。他深知,思想的鬥爭,比任何一場戰爭都來得更為重要。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文字,喚醒更多的人,讓他們擺脫愚昧,追求自由和解放。 在現實生活中,魯迅也麵臨著諸多睏境。經濟上的壓力,傢庭的瑣事,以及自身疾病的摺磨,都曾讓他感到疲憊。然而,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獻給瞭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和所信仰的革命事業。 第五章:薪火相傳——精神的遺産與不滅的光輝 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他的離去,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巨大損失。然而,他留下的精神遺産,卻永遠不會磨滅。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成為瞭中國人民反抗壓迫、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 魯迅的精神,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是一種敢於批判的精神,是一種勇於擔當的精神。他教會我們,不要麻木,不要沉淪,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敢於質疑,要勇於發聲。 《魯迅傳》旨在帶領讀者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內心的掙紮與呐喊,去理解他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去體會他為喚醒國人所付齣的不懈努力。他就像一座燈塔,在黑暗的時代,指引著前進的方嚮。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文字,將永遠在中國人民心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輝。 結語 魯迅,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傢,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傢,一位不屈的戰士。他的生命,如同一次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瞭那個時代的黑暗,也溫暖瞭無數後來者的心靈。《魯迅傳》,正是試圖將這團火焰的溫度,傳遞給每一個閱讀者,讓魯迅的精神,在新的時代,依然能夠激蕩人心,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