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
内容简介
《鲁迅传》收录《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传记作家、鲁迅的同乡挚友许寿裳所著。许寿裳是当之无愧的鲁迅精神的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实和朴实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鲁迅精神的闪光点。他撰写的这两部回忆录,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许广平当时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传记作家。1902年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与鲁迅相识,成为终身挚友。他曾先后介绍鲁迅到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育部工作。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承担起了整理亡友鲁迅文字的重任。鲁迅与许寿裳的关系,不仅是乡情、同窗之谊,而是有着兄弟之情,许广平叹为“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许广平
目录
上篇 亡友鲁迅印象记
小引
一 剪辫
二 屈原和鲁迅
三 杂谈名人
四 《浙江潮》撰文
五 仙台学医
六 办杂志、 译小说
七 从章先生学
八 西片町住屋
九 归国在杭州教书
十 入京和北上
十一 提倡美术
十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
十三 看佛经
十四 笔名鲁迅
十五 杂谈著作
十六 杂谈翻译
十七 西三条胡同住屋
十八 女师大风潮
十九 三一八惨案
二十 广州同住
二十一 上海生活——前五年
二十二 上海生活——后五年
二十三 和我的交谊
二十四 日常生活
二十五 病死
下篇 我所认识的鲁迅
我所认识的鲁迅
怀亡友鲁迅
回忆鲁迅
怀 旧
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鲁迅的精神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鲁迅的避难生活
关于《弟兄》
鲁迅的游戏文章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鲁迅旧体诗集》序
《鲁迅旧体诗集》跋
附录一 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附录二 鲁迅书信·致许寿裳
附录三 名家忆文
附录四 鲁迅先生年谱
精彩书摘
小引
鲁迅逝世,转瞬快到十一周年了。那时候我在北平,当天上午便听到了噩音,不觉失声恸哭,这是我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鲁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竟不幸而先殁,所谓“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因此陆续写了十多篇纪念的文字,如《怀亡友鲁迅》《怀旧》《鲁迅的生活》《回忆鲁迅》《关于《弟兄》》《鲁迅和民族性研究》《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鲁迅诗集序》《鲁迅的几封信》等,都是“言之未尽,自视欿然”。近来,好几位朋友要我写这印象记,我也觉得还有些可以写的,只是碌碌少暇,未能握笔。最近景宋通信也说及此事,有“回忆之文,非师莫属”之语;我便立意随时写出,每章只标明目次,不很计其时间之先后。可惜现在身边没有《鲁迅全集》,有时想找点引证,多不可得,这是无可奈何的!
一剪辫
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预备日语,鲁迅已经在那里。他在江南班,共有十余人,也正在预备日语,比我早到半年。我这一班也有十余人,名为浙江班,两班的自修室和寝室虽均是毗邻,当初却极少往来。我们二人怎样初次相见,谈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隔了半年之后吧,鲁迅的剪辫,是我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
留学生初到,大抵留着辫子,把它散盘在囟门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辫子的人,盘在头顶,使得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里说着怪声怪气的日本话。小孩们见了,呼作“锵锵波子”。我不耐烦盘发,和同班韩强士,两个人就在到东京的头一天,把烦恼丝剪掉了。那时江南班还没有一个人剪辫的。原因之一,或许是监督——官费生每省有监督一人,名为率领学生出国,其实毫无事情,连言语也不通,习俗也不晓,真是官样文章——不允许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监督姚某,因为和一位姓钱的女子有奸私,被邹容等五个人闯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后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辫子,挂在留学生会馆里示众,我也兴奋地跑去看过的。姚某便只得狼狈地偷偷地回国去了。鲁迅剪辫是江南班中的第一个,大约还在姚某偷偷回国之先,这天,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微现着喜悦的表情。我说:“阿,壁垒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此情此景,历久如新,所以我说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一个印象。
鲁迅对于辫子,受尽痛苦,真是深恶而痛绝之,他的著作里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记得《呐喊》便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晚年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云:
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而且还要从辫子上玩出花样来……(《病后杂谈之余》)
……小引
鲁迅逝世,转瞬快到十一周年了。那时候我在北平,当天上午便听到了噩音,不觉失声恸哭,这是我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鲁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竟不幸而先殁,所谓“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因此陆续写了十多篇纪念的文字,如《怀亡友鲁迅》《怀旧》《鲁迅的生活》《回忆鲁迅》《关于《弟兄》》《鲁迅和民族性研究》《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鲁迅诗集序》《鲁迅的几封信》等,都是“言之未尽,自视欿然”。近来,好几位朋友要我写这印象记,我也觉得还有些可以写的,只是碌碌少暇,未能握笔。最近景宋通信也说及此事,有“回忆之文,非师莫属”之语;我便立意随时写出,每章只标明目次,不很计其时间之先后。可惜现在身边没有《鲁迅全集》,有时想找点引证,多不可得,这是无可奈何的!
一剪辫
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预备日语,鲁迅已经在那里。他在江南班,共有十余人,也正在预备日语,比我早到半年。我这一班也有十余人,名为浙江班,两班的自修室和寝室虽均是毗邻,当初却极少往来。我们二人怎样初次相见,谈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隔了半年之后吧,鲁迅的剪辫,是我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
留学生初到,大抵留着辫子,把它散盘在囟门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辫子的人,盘在头顶,使得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里说着怪声怪气的日本话。小孩们见了,呼作“锵锵波子”。我不耐烦盘发,和同班韩强士,两个人就在到东京的头一天,把烦恼丝剪掉了。那时江南班还没有一个人剪辫的。原因之一,或许是监督——官费生每省有监督一人,名为率领学生出国,其实毫无事情,连言语也不通,习俗也不晓,真是官样文章——不允许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监督姚某,因为和一位姓钱的女子有奸私,被邹容等五个人闯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后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辫子,挂在留学生会馆里示众,我也兴奋地跑去看过的。姚某便只得狼狈地偷偷地回国去了。鲁迅剪辫是江南班中的第一个,大约还在姚某偷偷回国之先,这天,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微现着喜悦的表情。我说:“阿,壁垒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此情此景,历久如新,所以我说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一个印象。
鲁迅对于辫子,受尽痛苦,真是深恶而痛绝之,他的著作里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记得《呐喊》便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晚年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云:
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而且还要从辫子上玩出花样来……(《病后杂谈之余》)
……
《鲁迅传》 序言 在一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上,一个灵魂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呐喊、反思,最终成为了照亮黑暗的灯塔。他的名字,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他的文字,如同一柄锋利的解剖刀,精准而无情地剖析着国民性的弊病,又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点燃着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的激情。 《鲁迅传》并非仅仅是一部生平叙述,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索,一次对一个伟大灵魂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以及他如何通过笔耕不辍,参与并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格局。本书试图还原一个立体、复杂、有血有肉的鲁迅,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行走在泥泞中,却时刻仰望星空的战士。 第一章:少年怀远——启蒙的萌芽与家国的忧思 1881年,在浙江绍兴一个衰败的士大夫家庭中,周树人呱呱坠地。这个名字,日后将化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鲁迅。童年,在他生命的最初,便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家庭的衰落、祖父的入狱,这些残酷的现实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年幼的他,也为他日后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感知埋下了伏笔。 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在私塾的方块字中,他接触到古老的典籍,也开始接触到那个时代正在悄然变革的思想。外祖父的藏书,以及后来在南京求学期间接触到的西方科学与哲学,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他曾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试图通过学习西医来强健国民体魄,以期抵御外侮。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的时光,他接触了进化论等先进思想,为他日后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然而,科学救国的道路似乎并未如他所愿。在一次次的幻灭中,他开始转向更为根本的层面——国民的精神。他开始认识到,身体的强健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的觉醒。这种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的认识转变,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飞跃,也预示着他将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参与到中国的变革之中。 第二章:东瀛磨剑——寻求真理的孤独旅程 1902年,怀揣着对救国救民的理想,周树人远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他接受了更为系统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的熏陶。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作品,接触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以及易卜生、歌德等人的文学巨著。这些思想的碰撞,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层层涟漪。 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经济上的拮据,学业上的迷茫,以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忧虑,都曾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然而,正是这种孤独,让他得以沉潜下来,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的问题。他曾组织“晓聨会”,试图用文学来唤醒国人,也曾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将那些批判社会、讴歌人性的思想引入中国。 在日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日本汉学著作,这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审视。他开始反思,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是否也包含着束缚人性的糟粕?他开始用一种审视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这种反思,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折,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彻底的启蒙者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弃医从文——以笔为刀的呐喊 1909年,周树人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然而,他很快发现,仅仅依靠医学,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现状。他看到的是麻木不仁的民众,是愚昧落后的思想,是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他意识到,改变国民的精神,比医治身体更为重要。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弃医从文。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之中。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其惊世骇俗的语言和深刻的批判,如同一声惊雷,炸醒了沉睡的国人。“吃人”二字,成为他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有力武器。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用他那独特的“杂文”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国民劣根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他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敲打着人们的灵魂。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悲哀与无奈。 他的杂文,如同锋利的匕首,直插社会的痛处。他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怯懦,批判封建礼教的虚伪、残暴,批判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黑暗。他的文字,充满了战斗性,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第四章:横眉冷对——思想的斗争与现实的困境 鲁迅的一生,是与黑暗势力不屈斗争的一生。他的思想,常常走在时代的前列,也因此常常遭受攻击和诽谤。他并非没有敌人,他的尖锐的批判,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他曾被国民党政府通缉,也曾被许多国民党御用文人攻击。 然而,鲁迅从未屈服。他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战斗。他深知,思想的斗争,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来得更为重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更多的人,让他们摆脱愚昧,追求自由和解放。 在现实生活中,鲁迅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经济上的压力,家庭的琐事,以及自身疾病的折磨,都曾让他感到疲惫。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和所信仰的革命事业。 第五章:薪火相传——精神的遗产与不灭的光辉 1936年,鲁迅在上海病逝。他的离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远不会磨灭。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一种敢于批判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他教会我们,不要麻木,不要沉沦,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敢于质疑,要勇于发声。 《鲁迅传》旨在带领读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去理解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去体会他为唤醒国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就像一座灯塔,在黑暗的时代,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文字,将永远在中国人民心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结语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不屈的战士。他的生命,如同一次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也温暖了无数后来者的心灵。《鲁迅传》,正是试图将这团火焰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阅读者,让鲁迅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激荡人心,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