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践行录

伤寒践行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刚 著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
  • 中医药
  • 方剂
  • 临床
  • 经验
  • 医案
  • 张仲景
  • 温病
  • 辨证论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1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85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3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阴荏苒,岁月倥偬,蓦地已逾花甲之年。日间临证,闲暇读书,践行伤寒经方之学,倏忽也越三十七载。临诊看病,以症为凭,辨证论治,不为现代医学血压、血糖等检验指标所囿,坚持以传统诊疗方法为辨证依据,凭脉辨舌,按证用药,辄能应手取效。益觉传统经典就是中医特色,伤寒经方之法确是扶正祛疾之利器!
  笔者幼承师传,壮而自修,学宗仲景伤寒,情专传统中医。数十年来,省病问疾,临深履薄,虽无哲贤明达之立功建树,却有传统中医之自信日增。因知中医根植于传统文化,须坚持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固有特色,垂范千古、永恒不变;西医生来就紧趋现代,多依傍科技步伐,科技医学同步发展,日新月异、更迭不休。因而中医、西医体系不同,各有千秋;辨证、辨病方法各异,殊途同归。
  是以中医当立足传统,学通经典,夯实基础,扎实继承。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自身特色优势,抓好临床看好病,则发展、提升以及“振兴”会自在其中。要知道,临床疗效才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建国前,国民政府曾两次下令废止中医,今天仍不时有人以现代科学的名义呼吁“告别中医药”,如果不是传统中医治病的疗效支撑,恐怕中医早就被以“现代科学”的名义给“合情合理”地扼杀了。

作者简介

  张志刚,男,1956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为西安长里卫生所执业医师,《陕西中医药研究》特约编委。临证三十七年,立足基层,秉承传统,潜心于仲景伤寒经方之学。临床以内、妇杂病的诊疗见长。已出版专著《伤寒三字经》,参撰《当代医家论经方》,参编《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获优秀论文奖二项、优秀论著三等奖一项。

目录

上篇 伤寒践行录
伤寒六经病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气喘
2.太阳病身烦痛
3.太阳病溢饮
4.太阳病头痛
5.太阳病肺胀
6.太阳病咳喘
7.太阳病肩背痛
8.太阳病头痛
9.太阳病头昏
10.太阳病腹痛
11.太阳病漏汗
12.太阳病柔痉
13.太阳病咳嗽气喘
14.太阳病小便不利
15.太阳病寒湿
16.太阳病痈毒
17.太阳病发颐
二、阳明病
1.阳明病发热呕恶
2.阳明病发热
3.阳明病小便不利
4.阳明病高热
5.阳明病腹痛发热
6.阳明病脾约
7.阳明病不大便
8.阳明病呕吐
9.阳明、太阳合病面瘫
三、少阳病
1.少阳病头痛
2.少阳病不欲食
3.少阳病腹痛
4.少阳病心悸
5.少阳病大便难
6.少阳病喉痹
7.少阳病心下痞
8.少阳病咳喘
9.少阳病咳嗽
10.少阳病阳证似阴
11.少阳病四肢厥逆
12.少阳病头昏头痛
13.少阳病右胁痛
四、太阴病
1.太阴病痞证
2.太阴病低烧腹痛
……
下篇 医论医话

精彩书摘

  《伤寒践行录》:
  处方:制附子24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5剂。
  10多天后,其家属因病来诊,谓其妻咳喘再未复发。
  按语:患者阳气不足,痰饮内停之体。寒邪外郁,内饮不得透发,溢于肤表故四肢疼痛,头痛沉困,犯肺则咳嗽气喘;寒伤阳气,中焦温煦不足,因而饮食减少腹泻。故治以发散外寒,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款冬花温肺止咳平喘。因而咳喘能平,腹泻可止。再诊时咳喘其本已愈,微喘,以其阳气不足,改处真武汤温补脾肾,化饮止咳以固其本。
  (2)郭某某,女,50余岁,长里村。2014年12月6日诊:肺癌手术后两个月,咳嗽已两个月,服各种中西药咳不止,渐还加以喘息。患者面色淡白,精神疲惫,饮食不佳,兼以胃中痞满,时有呃逆。询问咳痰清稀,时多清白色泡沫,周身及四肢酸痛。望舌淡色青,舌苔白润,诊脉沉弱。病属溢饮,兼以阳气不足,胃气上逆,治以小青龙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2克,干姜12克,炙甘草12克,细辛克,五味子10克,红参15克,制附子24克,旋覆花10克,丁香5克,大枣6枚,生姜20克。5剂。
  再诊时,久病之咳喘已大为减轻,饭量增加,呃逆不作。改处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五味子,服了10余日,咳嗽病愈,饮食增加,精神转好。
  按语:肺癌术后体虚未复,兼以溢饮之病,致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病,治疗也属棘手。故以旋覆代赭汤加附子,调和胃气,兼扶阳气以固其本,再合以小青龙汤以治溢饮而去其标。因病人正气不足,故去赭石之重坠耗气,而加降逆暖胃纳肾的丁香。故其胃气得复,正气得顾,咳喘得愈。标证既除,固本为要,二诊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补中焦脾阳,脾阳得复,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消,肺脏清肃,咳喘自不再作。
  7.太阳病肩背痛
  张某某,男,34岁,厨师。2015年10月2日诊:以肩背痛20余日来诊。患者说:20余日前,装修店面,劳累出汗太多,洗澡又着凉,第二天晨起即觉右侧肩背后心处痛。脖子后面强痛不舒,俯仰转侧不便,稍事活动,干开活了渐轻。下午疼痛又重。近二三日以来感觉病情加重,疼痛无法上班操作,故来治疗。
  右侧肩背及后心处,脖颈、后背有压痛,右手上举、向后亦痛。询问兼有四肢酸痛,无汗。诊脉弦长而紧,舌淡红苔薄少。病为寒邪伤及太阳经脉,经输受阻不通,筋脉失其濡养所致,治以解表发汗、升津润燥的葛根汤加味:
  处方:葛根2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天花粉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6枚,生姜10克,羌活3克。5剂。2剂后,颈项即舒,疼痛即轻,药未服完其病已愈。按语: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背抵腰至足循身之背,今肩背、脖颈后痛,是为寒邪伤及太阳经脉之明证。经脉伤,经气不利,津液输布受阻,筋脉失养则肩背、脖颈痛。治疗本病不能一味发汗解表治疗,同时还必须照顾到病人的津液情况,所以用葛根汤治疗。葛根汤有发汗解表,生津液、舒筋脉的作用,因其方是由调和菅卫、解肌祛风、滋阴和阳的桂枝汤,加以解表祛寒的麻黄和解肌生津的葛根而成。
  ……

前言/序言

  张志刚中医师,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自幼研读中医经典著作,遵从中医理论,临床水平颇高,特别是对张仲景之学体会更为深刻,曾著有《伤寒三字经》一书,已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见他学习中医名著之精深。
  他是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会员,并被聘为《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参与撰写《当代医家论经方》一书,还担任“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编委,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工作,还曾在《陕西中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河南中医》等医学杂志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多篇。
  “善治伤寒杂病易”,正如日本丹波元简、丹波元坚父子二人,来我国留学学习中医学,精读张仲景之书,回国以后,以经方治疗多种疾病,其效如神,从而弛名日本三岛,后著书立说,成为日本汉医大师。张志刚医师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近四十年,其以伤寒经方之学为主导,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患者及中医同行所称赞。
  张志刚医师是按我国传统中医学习模式走向研究实践中医学之路,也取得一定的成就,我甚欣慰!他工作甚忙,但仍抽出时间总结他的临床经验及研习体会,写作仍未停止,撰写了他的既往经方验案、心得加按语等集成《伤寒践行录》一书,约二十余万字,此书作为中医爱好者或临床中医师的参考读本,是很有裨益的。
  张志刚医师将他的这本《伤寒践行录》书稿完成后邀请我审阅。阅后我认为此书对提高中医学术认识和发展中医事业是有很大益处的。虽然我们为师徒关系,我之实言,有识之士不会嫌有虚赞之意吧!仅书数语而为之序。
《古道杏林:中医疑难病症的临床解析》 本书并非一本艰深的理论著作,而是一位在中医临床一线耕耘数十载的老中医,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倾心奉献的临床经验集。作者深知,中医之妙,在于“辨证施治”,在于“因人而异”。故而,本书着眼于临床,聚焦于疑难杂症,旨在为广大的中医同仁,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医者,提供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临床实践指导。 全书围绕“辨证”与“施治”两大核心,以病为纲,以证为目,详细阐述了诸多常见但又棘手的疑难病症。书中并非照本宣科地罗列病名和症状,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类病症背后错综复杂的病因病机,以及在不同个体、不同病程中可能出现的千变万化、错杂难明的证候表现。作者强调,理解病机是准确辨证的基础,而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则是辨证的关键。他以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临床实例,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疑难病症的面纱,体会辨证的精妙之处。 在“施治”方面,本书更是推陈出新,绝不拘泥于陈方旧药。作者深入挖掘历代名医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临床体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对于每一类病症,书中都会详细介绍其辨证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方药组合。这些方药并非是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直达病所,以求“效如桴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介绍方药时,并非仅仅给出药名和剂量,而是深入讲解了每一味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其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剂量”的重要性,指出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剂量下,其疗效和主治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他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剂量运用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除了方药的讲解,本书还涉及了针灸、推拿、饮食调养、情志疏导等多种辅助治疗手段。作者认为,中医治疗并非仅仅依赖于汤药,而是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他对这些辅助疗法的运用,同样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和精妙的阐释,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治疗思路。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案例解析”部分。作者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病症病例,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初诊病情、辨证过程、处方用药、病情演变以及最终的治疗结果。这些案例,或惊心动魄,或跌宕起伏,无不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复杂性和精妙性。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深入剖析,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治疗经验,更能从中领悟到中医的智慧和魅力。作者在解析案例时,总是力求剥丝抽茧,层层深入,将复杂的病情化繁为简,让读者豁然开朗。 本书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深奥的中医理论与生动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作者的文字,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病患的关怀,以及对中医事业的热忱。阅读本书,就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传授绝学。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人群,但更侧重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年轻的中医师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的各界人士。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将帮助您夯实中医理论基础,提升临床辨证能力,丰富治疗手段,最终成为一名更有医术、更有温度的中医。 《古道杏林:中医疑难病症的临床解析》,是一次穿越古今的医学之旅,是一次对中医精髓的深度探索。它承载着作者数十年的心血与智慧,希望能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拿到这本《伤寒践行录》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面上关于伤寒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要么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要么是零散的经验分享,真正能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少之又少。但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对伤寒精髓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个人参败毒散证的辨析,非常细致,将看似相似的证候,剖析得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这说明作者在辨证论治上下了真功夫,而不是简单套用方剂。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中医这样一个强调辨证的学科来说,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奇的观点,而在于它如何将经典的智慧,用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

评分

翻开这本书,你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不是那种包装出来的、华而不实的“真”,而是实实在在的、经过千锤百炼的“真”。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理”的重要性,认为伤寒的根本在于掌握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对此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学中医,容易被各种“秘方”、“绝技”所吸引,却忽略了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层层剥茧,将伤寒的精髓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关于“辨证论治”的论述,深入浅出,让人茅塞顿开。我曾经对很多条文的理解都存在偏差,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一直走偏了。这就像是给我的伤寒学习之路,重新校准了方向。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你“动起来”的书。我之前学伤寒,总感觉隔靴搔痒,好像懂了,又好像没完全懂。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见证”。作者不是那种空谈理论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把他在临床上遇到的真实案例,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比如,他讲到阳明病篇,用了好几个病例来说明不同情况下的阳明证,以及如何用不同的方剂来处理。我之前对阳明病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发热,汗出,脉洪大”这样简单的几条,看了他的分析,才明白原来阳明病还可以有这么多变化,需要如此细致的辨析。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看”和“想”,而不是简单地“记”。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可以上手去辨证了,而不是只会背条文。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是打开了我学习伤寒的一个新维度。在此之前,我对伤寒的理解,多少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虽然也背诵了条文,也看过一些注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生动。我尤其欣赏他对“辨证”过程的细致描绘,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思辨,都清晰地展现出来。这让我明白,学习伤寒不仅仅是记住方剂,更重要的是理解方剂背后的辨证逻辑。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诊室,和作者一起,为病人诊脉、辨证、开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践行”,让伤寒理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可以应用于临床的鲜活智慧。

评分

这本书我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目录和前言来看,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作者显然是深谙伤寒之道,并且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尤其关注到他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条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病案串联起来,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死记硬背条文,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践,甚至对某些条文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意思。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到了伤寒理论落地生根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能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解开伤寒的奥秘,将那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救治病患的实际能力。从排版上看,也很用心,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也相信能给广大中医同仁带来不少启发。

评分

货真价实

评分

整体不错,性价比高!!!!!!!

评分

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

非常好,实用。

评分

简单看了一下,觉得还可以。分类清楚,语言朴实。

评分

好看好看,应该多读。

评分

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

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