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明波,林舜江,谢敏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
  • 电压稳定
  • 电力系统分析
  • 控制方法
  • 电力电子
  • 新能源
  • 电力市场
  • 电网安全
  • 优化算法
  • 仿真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5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66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5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共23章。第1~第4章介绍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的基本方法、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点识别和计算的混合算法及含二次电压控制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第5~第18章介绍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电压稳定全过程精确仿真和准稳态仿真方法,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直接动态优化法和间接动态优化法、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多目标强化学习方法应用于求解长期电压稳定控制问题。第19~第23章介绍暂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包括基于轨迹灵敏度法的暂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暂态电压稳定紧急控制方法、多目标混合整数最优控制应用于求解暂态电压紧急控制问题及三级电压控制体系下暂态电压稳定仿真及紧急控制方法。《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对所提出的各种算法均从模型建立、算法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推导;在算例分析中,不仅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试验系统作为算例,且采用了真实省级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作为算例。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缩略词表
第1章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的基本方法 1
1.1 静态电压稳定分岔点的特征和判定条件 1
1.1.1 鞍结分岔点的特征和判定条件 2
1.1.2 极限诱导分岔点的特征和判定条件 2
1.2 连续潮流法 3
1.2.1 基本原理 3
1.2.2 修正方程式 5
1.2.3 修正方程式的预解 6
1.2.4 扩展状态变量修正值的计算 8
1.2.5 连续参数的选择 8
1.2.6 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点的确定 9
1.3 最优潮流法 10
1.4 崩溃点法 12
1.5 连续潮流法和最优潮流法的比较分析 15
1.5.1 连续潮流模型 15
1.5.2 最优潮流模型 16
1.5.3 两者的等价性条件 16
1.5.4 算例分析 17
1.6 小结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点识别和计算的混合算法 24
2.1 混合算法的基本原理 24
2.1.1 初步确定极限点性质 24
2.1.2 精确识别和计算极限点 26
2.2 混合算法的关键技术 26
2.2.1 对平衡发电机功率限制的处理方法 26
2.2.2 对崩溃点法的改进 28
2.3 算例分析 29
2.3.1 IEEE30节点系统 30
2.3.2 IEEE118节点系统 33
2.3.3 IEEE300节点系统 36
2.3.4 538节点实际系统 38
2.4小结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含二次电压控制的PV曲线计算 42
3.1 三级电压控制架构及模型 42
3.2 含二次电压控制的潮流计算 44
3.3 含二次电压控制的连续潮流计算 45
3.3.1 计算模型 45
3.3.2 连续参数的选择 46
3.3.3 控制发电机无功越限的处理 46
3.3.4 控制发电机电压越限的处理 47
3.3.5 节点优化编号和分块矩阵的应用 47
3.4 算例分析 47
3.4.1 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 47
3.4.2 某实际省级电网 53
3.5 小结 57
参考文献 57
第4章 含二次电压控制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计算的最优潮流法 58
4.1 控制分区中含单个先导节点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计算 58
4.1.1 不接入控制发电机无功越限的处理 59
4.1.2 控制发电机无功越限的处理 59
4.1.3 计算模型 60
4.1.4 基于稀疏技术的非线性原-对偶内点法 61
4.1.5 算例分析 63
4.2 控制分区中含多个先导节点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计算 71
4.2.1 控制发电机无功出力的处理 71
4.2.2 不接入控制发电机无功越限的处理 71
4.2.3 多个先导节点电压的处理 72
4.2.4 计算模型 73
4.2.5 算例分析 74
4.3 小结 77
参考文献 78
第5章 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 79
5.1 求解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直动态优化法 79
5.2 求解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间接动态优化法 82
5.3 求解混合整数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凸松弛法 84
5.4 模型预测控制法 87
5.5 小结 89
参考文献 90
第6章 电压稳定全过程精确仿真和准稳态仿真 91
6.1 电压稳定全过程精确仿真 91
6.1.1 多时标全过程系统模型 91
6.1.2 同步发电机组模型 94
6.1.3 综合负荷的指数恢复模型 96
6.1.4 有载调压变压器模型 98
6.1.5 网络模型 100
6.2 长期电压稳定准稳态仿真 100
6.2.1 时标分解与准稳态仿真 100
6.2.2 准稳态近似数学模型 101
6.2.3 准稳态仿真的求解过程 102
6.2.4 准稳态仿真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103
6.3 小结 104
参考文献 104
第7章 长期电压稳定控制的直接动态优化方法 106
7.1 OCVC模型 106
7.2 基于直接动态优化的离散非线性规划模型 107
7.3 结合二次罚函数的离散控制变量处理方法 111
7.4 算法总体步骤 113
7.4.1 初始点的选择 114
7.4.2 罚函数的引入机制 114
7.4.3 收敛精度 115
7.5 算例分析 115
7.6 小结 118
参考文献 118
第8章 长期电压稳定控制的多波前快速求解方法 119
8.1 修正方程的数据结构 119
8.2 多波前分解法的原理 123
8.2.1 消去树结构 123
8.2.2 波前矩阵和更新矩阵 124
8.2.3 波前矩阵与更新矩阵举例 125
8.2.4 波前矩阵的组装 126
8.3 修正方程的迭代求解方法 127
8.3.1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127
8.3.2 广义极小残差法 128
8.3.3 不完全LU分解预处理器 130
8.4 算例分析 131
8.5 小结 137
参考文献 137
第9章 长期电压稳定控制的线搜索滤波器内点法 139
9.1 线搜索滤波器内点法的基本原理 139
9.2 算法实现步骤 143
9.3 算例分析 144
9.4小结 149
参考文献 149
第10章 保留二次电压控制器的长期电压稳定控制切换直接算法 151
10.1 含二次电压控制器的OCVC模型 151
10.2 切换直接算法 154
10.2.1 壁垒问题及其修正方程 154
10.2.2 利用切换技术求解壁垒问题 155
10.3 算法总体步骤 155
10.4 算例分析 156
10.4.1 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 157
10.4.2 IEEE50机145节点系统 160
10.5 小结 161
参考文献 162
第11章 长期电压稳定控制的间接动态优化方法 163
11.1 OCVC模型及其变形 163
11.2 间接Radau排列算法 165
11.2.1 一阶最优性条件 165
11.2.2 Radau排列解法 167
11.3 算法实现 167
11.4 算例分析 168
11.4.1 测试系统的相关设置 168
11.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169
11.5 小结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12章 基于轨迹灵敏度的长期电压稳定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173
12.1 轨迹灵敏度的计算 173
12.1.1 连续点的轨迹灵敏度计算 174
12.1.2 跃变时刻的轨迹灵敏度计算 175
12.1.3 轨迹灵敏度的求解 180
12.2 基于准稳态假设的滚动优化模型 186
12.3 算法实现步骤 187
12.4 算例分析 187
12.4.1 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 188
12.4.2 IEEE50机145节点系统 190
12.5 小结 193
参考文献 193
第13章 基于修正轨迹灵敏度的长期电压稳定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194
13.1 参考轨迹的引入 194
13.2 轨迹灵敏度的修正 196
13.3 控制元件的动态选取 197
13.4 算法的实现 197
13.5 算例分析 199
13.6 小结 201
参考文献 201
第14章 长期电压稳定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203
14.1 滚动优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203
14.2 算法的实现 204
14.3 算例分析 205
14.3.1 算例一 206
14.3.2 算例二 208
14.4 小结 210
参考文献 210
第15章 长期电压稳定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可行性恢复算法 211
15.1 可行性恢复算法的基本原理 211
15.1.1 初期线搜索阶段 214
15.1.2 可行性恢复阶段的基本过程 216
15.1.3 基于Dogleg方向的计算步骤 218
15.2 KKT残差的降低 219
15.3 算法的实现 220
15.4 算例分析 221
15.5 小结 225
参考文献 225
第16章 长期电压稳定模型预测控制的非线性规划灵敏度算法 227
16.1 基于精确模型的滚动优化模型 228
16.2 非线性规划灵敏度算法的基本原理 230
16.3 算法的实现 232
16.4 算例分析 233
16.5 小结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17章 长期电压稳定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238
17.1 集中式滚动优化模型的分解 239
17.1.1 目标函数分解 239
17.1.2 电压预测模型分解 240
17.2 分布式模型预测滚动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 241
17.3 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实现方法 243
17.3.1 多代理系统 243
17.3.2 开发工具 247
17.3.3 系统架构 248
17.4 算例分析 253
17.4.1 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 253
17.4.2 IEEE50机145节点系统 257
17.5 小结 263
参考文献 263
第18章 长期电压稳定多目标协调二次电压控制方法 264
18.1 多目标协调二次电压控制模型 265
18.1.1 电网分区及主导节点选择 265
18.1.2 多目标优化建模 265
18.1.3 轨迹灵敏度求取 267
18.2 简化强化学习方法的基本原理 268
18.2.1 基本思想 268
18.2.2 基本算法 269
18.3 多目标协调二次电压控制问题的求解 274
18.3.1 帕累托最优解的定义 274
18.3.2 求解思路和难点 275
18.3.3 控制变量的离散化 276
18.3.4 初始点定位与状态空间自主压缩 277
18.3.5 基于状态敏感度的全局搜索 278
18.3.6 简化强化学习的主循环 281
18.4 最优解的在线选取方法 287
18.4.1 实时权重系数的确定 287
18.4.2 具体选取方法 288
18.5 算例分析 288
18.5.1 帕累托前沿的对比分析 289
18.5.2 实时权重的控制效果分析 294
18.5.3 计算时间与收敛性分析 296
18.6 小结 297
参考文献 298
第19章 基于轨迹灵敏度的暂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方法 300
19.1 暂态电压稳定分析的数学模型 300
19.2 轨迹灵敏度分析 301
19.3 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302
19.3.1 暂态电压稳定约束描述 302
19.3.2 暂态电压稳定约束最优潮流模型 303
19.4 求解方法 305
19.4.1 系统轨迹对预防控制变量灵敏度的计算 305
19.4.2 暂态电压稳定约束的

前言/序言

  电压稳定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初始运行状态下承受扰动后维持系统母线电压的能力,可分为静态电压稳定、短期电压稳定(又称为暂态电压稳定)和长期电压稳定。其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多次电压失稳的发生才引起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电压失稳和电压崩溃事故产生的影响较以往更为严重,例如,2003年8月14日,美加电网发生电压崩溃事故,造成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长时间大停电;时隔不久,2006年11月4日,西欧8个国家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故,这是欧洲3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停电事故,1000多万人受到影响。而我国随着“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实施,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虽然还没有发生过恶性电压崩溃事故,但电压失稳引起的局部停电事故却时有发生。随着交直流并联输电通道和大规模受端负荷中心电网的逐步形成,受端负荷中心动态无功备用不足和送电通道过于集中,以及电力系统运行在接近电网极限输送能力状态,导致电力系统比以往更加容易受到电压失稳的威胁。
  针对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运行要求,如何采取实时、自动以及协调的电压控制措施以有效防止电压崩溃的发生,这既是电力工业提出的现实需求,也是电力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这个需求的指引下,工业界和学术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分层协调电压控制(一般将这种控制方式称为三级电压控制或自动电压控制)。该控制结构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有实际工程应用,在我国部分省级电网也已开始应用。三级电压控制大多采用稳态系统模型,可增加系统电压稳定裕度,可推迟电压崩溃的发生,从而给系统运行调度人员留有充分时间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在此背景下,还有如下问题需要研究:①三级电压控制对于提高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的作用显著,但原有分析静态电压稳定的方法并不能适用于考虑三级电压控制作用的电力系统模型,有必要对其进行扩展;②三级电压控制有利于提高系统长期电压稳定,但当系统处于紧急状态时,三级电压控制并不能保证阻止电压崩溃的发生,因此有必要以系统动态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最优协调电压控制问题;③三级电压控制属于慢速控制,难以解决暂态电压稳定控制问题,因此亟须以系统机电暂态模型为基础发展暂态电压稳定的控制方法。
  近十年来,我们致力于将先进优化方法和控制理论应用于求解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领域的相关问题,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全书共分23章。第1章介绍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点的基本计算方法、连续潮流和最优潮流方法的比较分析。第2~4章介绍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点识别和计算的混合算法及含二次电压控制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第5章介绍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直接动态优化法、间接动态优化法、求解混合整数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凸松弛法及模型预测控制法;第6章介绍电压稳定全过程精确仿真和准稳态仿真方法;第7~18章介绍长期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包括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直接动态优化法和间接动态优化法、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多目标强化学习方法应用于求解长期电压稳定控制问题。第19~23章介绍暂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包括基于轨迹灵敏度的暂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方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暂态电压稳定紧急控制方法、多目标混合整数最优控制方法应用于求解暂态电压稳定紧急控制问题及三级电压控制体系下暂态电压稳定仿真及紧急控制方法。本书对所提出的各种算法均从模型建立、算法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推导;在算例分析中,不仅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试验系统作为算例,且采用了真实省级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作为算例。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通信网络背景下的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随着通信速率的飞速提升以及网络复杂度的不断增加,信息传输过程中面临的噪声干扰和信号衰减愈发严峻,对数据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提出了极高的挑战。信道编码作为提升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发展与创新对于实现高效、鲁棒的通信至关重要。 本书首先系统回顾了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线性分组码(如Hamming码、BCH码)和卷积码,逐步过渡到现代通信系统广泛采用的现代编码方案,如Turbo码和LDPC码。对于每种编码体制,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其编码和译码原理,还对其性能优势和适用场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通信场景,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探讨了不同编码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在理论部分,本书重点阐述了现代高性能编码的关键技术,包括: Turbo码的迭代译码算法: 详细解析了BCJR算法及其软判决迭代译码过程,揭示了Turbo码接近香农限的卓越性能是如何实现的。同时,也讨论了Turbo码在实际应用中的译码复杂度问题以及各种优化算法。 LDPC码的优越性与译码方法: 深入剖析了LDPC码的稀疏校验矩阵结构以及其在解码过程中利用图论和概率推理的译码算法,如消息传递算法(Belief Propagation)及其变种。本书着重分析了LDPC码在不同码率和码长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其在大规模 MIMO 和 5G/6G 通信系统中的巨大潜力。 低延迟编码技术: 针对对时延要求极高的实时通信应用,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详细介绍了适用于低延迟场景的编码方案,例如短LDPC码、极化码(Polar Code)的级联编码及其变体,以及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如何兼顾延迟与性能。 编码与调制联合设计: 探讨了将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进行联合优化,以实现更佳的整体通信性能。本书介绍了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的原理,以及更先进的联合编码调制(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 TCM)和联合单元组编码调制(Bit-Interleaved Coded Modulation with Iterative Decoding - BICM-ID)等技术,分析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抵抗信道衰落。 先进编码理论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信道编码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包括纠错码的理论界限、新型编码结构的设计,以及与人工智能(AI)相结合的编码优化策略。例如,讨论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设计或优化编码器和解码器,以适应更复杂的信道环境。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书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仿真数据,分析了不同编码方案在不同通信标准(如Wi-Fi、LTE、5G NR)中的具体实现和性能表现。本书强调了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信道特性以及硬件实现约束,选择最适合的信道编码方案,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参数配置和优化。 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旨在为从事通信系统设计、研发的工程师,以及通信、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在校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本系统、深入的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信道编码的核心原理,掌握现代通信网络中主流的编码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中,从而有效提升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鲁棒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应用。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讲解各种分析方法时,总会引用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P-V曲线和Q-V曲线的理论推导上,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负荷模型如何影响这些曲线的形状,以及在实际系统中,我们如何获取准确的负荷数据来支持这些分析。他对FACTS装置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他详细介绍了STATCOM、SVC、SSSC等不同FACTS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提高系统电压裕度、抑制电压振荡方面的具体应用。书中还列举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说明了这些装置是如何在电网规划和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压稳定裕度评估”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评估方法,还强调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运行条件和风险偏好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阈值。这让我意识到,电压稳定性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与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控制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认知,更让我对电力系统的工程实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堪称典范!作者在组织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学习路径,从浅入深,层层递进。我一直以为电压稳定性的分析和控制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领域,但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现了它与电力系统其他方面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电压稳定性与潮流分布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讨论电压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电力潮流的框架下进行分析。他详细阐述了潮流的分布如何影响各节点的电压水平,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潮流来改善电压稳定性。我特别欣赏他在讨论“最优潮流控制”时,将电压稳定性的目标融入其中。这让我意识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多目标优化的复杂过程,而电压稳定性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书中对各种控制方法的介绍,也同样体现了其严谨的逻辑。他先从最基本的控制原理讲起,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控制策略,并详细分析了每种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例如,在介绍励磁控制时,他先讲解了基本的电压-频率(V-f)控制器,然后引入了更先进的动态励磁控制器,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逻辑严谨性,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探索电力系统的奥秘。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相当惊人,但其呈现方式却极其巧妙,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作者在讲解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时,并没有刻意简化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生动的方式呈现。例如,在介绍“洛伦兹变换”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等经典理论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抽象的公式,而是先阐述了这些理论的物理意义和应用背景,然后再逐步推导出数学表达式。这让我能够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产生的,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它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小信号稳定性分析”时的切入点。他不仅仅是给出了小信号模型的建立过程,还深入分析了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物理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系统的动态响应。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模型的内在机理,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工具。书中对FACTS装置在电压稳定控制中的应用,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他不仅介绍了各种FACTS装置的工作原理,还通过大量的仿真算例,展示了它们在提高系统电压裕度、抑制电压振荡方面的效果。这让我对FACTS装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之大,让我感觉每翻一页都能有所收获,但其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讲解,又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评分

坦白讲,我一直觉得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是一个非常“硬核”的领域,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很难让人提起兴趣。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拥有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他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技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讲解电压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时,他并没有直接扔出定义,而是从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比如“为什么家里的电灯有时候会忽明忽暗”,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出电压不稳定的原因和影响。我特别喜欢他对“负荷特性”的分析,他不仅仅是给出了几种典型的负荷模型,而是生动地描绘了不同类型的负荷在电压变化时的“表现”,比如电阻性负荷的“坚韧”和感性负荷的“敏感”。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负荷特性是如何影响电压稳定性的。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介绍,也同样充满创意。他用“诊断工具箱”来比喻不同的分析方法,强调每种工具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例如,他将静态分析比作“体检”,用来评估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而将暂态分析比作“急诊”,用来诊断系统在突发情况下的反应。这种生动的类比,让我能够快速地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精髓,并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再“硬核”的技术,只要用对方法,也能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震撼!我一直以为电压稳定这个话题是相对比较边缘的,但在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它原来是电力系统运行的“生命线”之一。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对电压稳定性的各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述。从传统的静态稳定性分析,到更加逼近实际动态特性的暂态稳定性分析,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奇异摄动法”和“能量函数法”的部分,这两个方法听起来就很专业,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介绍。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大量的公式,而是先阐述了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然后再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通过这些分析方法,我仿佛掌握了诊断电力系统“健康状况”的“望闻问切”之术,能够准确地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潜在的电压不稳风险。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关于电压控制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从传统的发电机励磁控制,到更先进的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的应用,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FACTS装置的章节感到兴奋,这些新型设备在现代电力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这本书则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动态调整无功功率,来提升电压稳定性的。作者还对不同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这些控制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这让我意识到,电压稳定性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学科。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正在学习如何“救死扶伤”的“电力医生”,掌握了各种诊断和治疗的“秘籍”,能够更自信地应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各种挑战。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以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前瞻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包含了很多作者对未来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的思考和预测。书中对“电压稳定性与可再生能源整合”的章节,让我耳目一新。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的不断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挑战也日益严峻,而这本书则前瞻性地探讨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储能系统来提高系统的电压支撑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智能化电压控制”时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的电压控制将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并进行最优的控制决策。这让我看到了电压稳定性研究的无限潜力,以及它在构建更可靠、更灵活的未来电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不同控制策略的比较分析,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全面。他并没有片面地推崇某种技术,而是从多个维度对不同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包括其性能、成本、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不同控制技术的优劣,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点燃了我对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探索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它既有严谨的技术分析,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理论时,总能穿插一些富有哲理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洗礼。他反复强调,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而电压稳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责任与担当”的论述所打动。作者用一种非常真诚的语气,呼吁电力工程师们要肩负起保障电力供应的重任,要时刻关注系统的安全稳定,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这种情感的注入,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启示的著作。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和控制技术的介绍,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独到之处。他并没有照搬现有的资料,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对这些知识进行了重新组织和阐释。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启发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从他的言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力系统的技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术的完美,更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安全、更可靠、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评分

我必须坦诚地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技术书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着一种近乎哲学式的思考,来探讨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问题。这本书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到复杂的数学模型中,而是先从“哲学层面”引发读者对电压稳定性的思考。它探讨了为什么电压稳定性对于一个现代社会如此至关重要,以及它在整个能源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系统韧性”的论述,他将电压稳定性看作是电力系统抵御外界冲击、自我修复能力的关键体现。通过对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停电事故的案例分析,作者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电压不稳定是如何一步步导致系统崩溃的,这让我对电力系统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体会到维持电压稳定的不易。书中对不同类型电压不稳定的区分,比如静态、暂态和动态稳定性,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都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我之前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而这本书则帮助我建立了清晰的认知框架。而且,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来解释,比如将电压稳定性类比于人体的心脏功能,一旦心脏出现问题,整个身体都会受到影响。这让我感觉阅读的过程非常轻松愉快,丝毫没有感受到技术书籍应有的枯燥和乏味。它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理解一种“哲学”。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让我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它能够将原本复杂晦涩的电力系统概念,变得引人入胜。作者在讲解电压稳定性的不同方面时,善于运用故事化的叙述和形象化的比喻。例如,在解释电压崩溃的发生机制时,他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当一个城市突然涌入大量新用户,导致用电需求急剧增加时,电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深刻体会到电压不稳定带来的潜在危险。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如时域仿真和频域分析,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方法的介绍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每种方法适用的场景,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比这些分析方法时的切入点,他会从计算效率、模型精度、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让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分析工具。而且,作者在讲解各种控制方法时,也同样运用了这种生动形象的叙述风格。他会用“刹车”、“油门”等比喻来形容不同控制器的作用,让我在理解其控制逻辑时,感到非常轻松。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电力系统的复杂地图上,清晰地找到各个关键的“景点”,并为我讲解它们的“故事”和“功能”。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电力系统领域的一场思想盛宴!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那沉静而专业的蓝色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人心的技术探索即将展开。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我一步步走进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复杂世界。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耐心地解释电压稳定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地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稳定”这个词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数值上的平衡,更是系统在面对各种扰动时,能够维持供电可靠性的根本保障。读到关于电压崩溃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电压骤降导致大面积停电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电压不稳定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普及,更是一种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警示和敬畏。书中对各种影响电压稳定的因素,从负荷波动到输电线路故障,再到发电机组的动态响应,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我之前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大多是碎片化的,而这本书则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电压稳定这个课题。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现象时,并没有回避数学模型的必要性,但他巧妙地将复杂的数学推导融入到逻辑清晰的解释中,使得即便是对数学模型略感头疼的读者,也能逐步领会其精髓。那些图表更是功不可没,它们直观地展示了系统动态,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通过负荷-电压(P-V)曲线和功率-电压(Q-V)曲线的分析,我才真正理解了电压裕度的概念,以及它对于预测和避免电压崩溃的重要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电压稳定分析的大门,更让我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