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国内外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梳理所在交互设计团队多年的实践理论与方法经验,全面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交互设计的理念以及实践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书中将通过6个部分介绍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设计流程,以及交互设计工作团队的工作方法,包括调研分析、设计建模、概念设计与评估。其中通过真实的案例研究,对设计方法进行完整而详细的讲解,指导性强,帮助读者对每一个交互设计方法建立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方法的实践运用。
由芳,一线教学多年,丰富的项目经验,主持承担多项省部级项目,与多家国际知名公司、企业开展交互设计方面的前沿探索与合作。
目 录
第1章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1
1.1 交互设计体系(System of Interaction Design) 1
1.2 设计之本――用户体验 3
1.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商业与交互设计的关系(Business) 6
1.4 数据思维――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系(Information Technique) 6
1.5 策划与传播――媒体与交互设计的关系(Media) 7
第2章 设计准备工作(Preparation of Design) 8
2.1 交互设计流程及方法分类(Interaction Design Process) 8
2.2 设计团队(Design Team) 9
第3章 市场调研与设计研究(Market & Design Research) 12
3.1 商业 12
竞争产品分析(Competitive Product Analysis) 12
品牌策略分析(Brand Strategies) 14
3.2 信息 17
文献检索(Document Retrieval) 17
横向思考(Lateral Thinking) 18
3.3 设计 20
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20
场景分析(Context Analysis) 23
第4章 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 33
4.1 商业 33
民族志(Ethnography) 33
用户深度访谈(User in-depth Interview) 35
专家访谈(Expert Interview) 38
神秘顾客(Mystery Customer) 40
用户建模(User Modeling)(Activity模型) 42
4.2 信息 43
五个为什么(the Five Whys) 43
层次任务分析(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 44
4.3 设计 46
自然观察法(影随法)[Natural observation (Shadowing)] 46
体验测试(Experience Test) 47
(非)焦点小组(Non-Focus Group) 50
人物角色(Personal) 52
情景设计(Scenario Design) 55
第5章 商业模型与概念设计(Business Modeling & Concept Design) 66
5.1 商业 66
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 66
BSC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68
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 70
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 Design) 73
5.2 信息 74
亲和图(Affinity Diagram) 74
内容规划(Content Management) 77
卡片分类(Card Sorting) 78
词汇定义(Wording) 80
5.3 设计 82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82
思维导图(Mind Map) 84
KA卡片(KA Card) 86
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 89
接触点设计(Touch Point Design) 91
用户体验地图(User Experience Map) 92
第6章 信息架构与设计实现(IA &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102
6.1 商业 102
组织系统设计(Organization System Design) 102
6.2 信息 105
界面流程(Interface Operation Process) 105
标签系统设计(the Label System Design) 106
导航设计(Navigation Design) 108
站点地图(Site Map) 111
6.3 设计 113
纸上原型(Paper Prototyping) 113
实物模型(Mock-Up Model) 114
高保真原型(High-fidelity Prototyping) 116
隐喻设计(Metaphor Design) 118
界面风格指南(Web Style Guide) 119
布局设计(Layout Design) 120
动态效果设计及音效设计(Dynamic Effect Design & Sound Design) 123
第7章 设计评估与用户测试(Evaluation of Design & User Testing) 141
7.1 商业 141
启发式评估(Heuristic Evaluation) 141
7.2 信息 143
眼动仪测试(Eye Tracking Testing) 143
心理生理测试(Physical Testing) 145
7.3 设计 146
认知走查(Cognitive Walkthrough) 146
绿野仙踪(角色扮演)[the wizard of OZ (Role Playing)] 147
协同交互[Collaborative Walkthroughs (Interaction)] 148
贴纸投票(Sticker Vote) 149
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 150
案例:汽车安全驾驶研究项目测试 151
第8章 系统开发与运营跟踪(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168
8.1 商业 168
开发指南(Guidelines of Development) 168
8.2 信息 168
搜索引擎优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168
网络行为跟踪(Online Activity Tracking) 170
用户反馈收集(User Feedbacks) 172
8.3 设计 173
设计/服务说明书(Design/Service Specification) 173
前端软件开发(Front-end Software Development) 173
界面组件开发(Interface Component Development) 175
综合案例:“一天”项目运营周报 182
第9章 Uxlab交互设计教学产品 187
9.1 教学物理沙盘 187
9.2 数字沙盘 188
9.3 网络课程 189
9.4 社会媒体――微信订阅号Uxlab 190
第10章 交互设计案例实践 191
10.1 马拉松移动应用服务的生态圈分析 191
调研与分析阶段:基于生态圈的马拉松用户研究 191
基于生态圈的服务流程设计 196
设计阶段:马拉松赛事应用及服务设计 204
10.2 问答类网站设计指南 206
问答类网站社交性与架构要素研究 206
用户知识搜索行为研究 212
校园社交型问答网站设计 221
10.3 企业网站设计项目 231
市场调查与设计研究――竞品分析 231
用户研究――问卷调查 234
商业模型与概念设计 237
信息架构与设计实现 248
设计评估与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 258
系统开发与运营跟踪 260
参考文献 267
前 言
“交互设计”这个术语对我们来说已经越来越不陌生了。早在1984年的一次设计会议上,它就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提出了。交互设计是关于数字产品、环境、系统和服务的交互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形元素的设计与定义。与主要关注产品的形式和外观的传统设计学科不同,交互设计首先关注的是传统设计不太涉及的方面,即行为方式的定义,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结构与功能趋于复杂化、多样化、智能化,产品的交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一个小小的按钮已经远远无法囊括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所有交互。然而,用户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用户既希望产品拥有更多的功能,又希望产品能够足够简单、易于使用、更人性化,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上都能赋予他们愉悦的使用体验。以电视机为例,过去我们看电视只需要按下黑白电视机的开关按钮;后来我们可以用遥控器随意切换彩色电视机的频道,调整音量;现在的智能电视机允许我们通过手势和触摸屏来控制节目的播放,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能在电视机上定制需要的各种软件。由此可见,先进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让产品拥有了更强大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让用户的操作更加复杂和困难,用户的认知摩擦也日益加剧。
交互设计正是这种设计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触发其脱离传统设计,作为单独的设计学科出现。它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力求让产品在功能性和可用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从设计的角度看,交互设计看重的是人与产品交互的行为、场景、技术、情感体验等之间的关系,逐渐将关注点从对产品本身的设计转移到使用产品的用户的体验上来,以求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从市场的角度看,随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商业文化的形成,每个产品的问世,都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百般挑剔的顾客。在功能同质化日益泛滥的情况下,产品是否能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也就毫无疑问成为成功的关键,这意味着产品应把用户观点渗透到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从用户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
交互设计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设计工程管理过程。设计需求、概念设计、细节设计、用户评估测试、设计实施等环节都需要用户的参与,设计问题转化为如何在设计全过程中保持用户的全程参与,不同阶段的设计方法产出以及如何有效导入下一阶段的设计实践。工程思想是交互设计的核心思想。
自诞生起,交互设计就无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它存在于产品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之间,涉及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引起了设计界对用户的关注,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生的设计领域,如用户体验、用户研究、设计调查、可用性测试等,使得设计开始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交互设计虽然作为新兴学科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在中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和设计机构近十年来才开始重视交互设计的运用及教学,交互设计部门或交互设计专业初现雏形,没有成熟的设计教学方案,相关的设计课程教材较少,更没有成形的交互设计理论体系。
本书研究了国外成熟的理论体系,根据同济大学交互设计团队的理论实践与方法,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地向读者介绍了交互设计的理念、观念及相关实践。无论你是交互设计行业的新手,还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或是开始组建交互设计团队的管理人员,本书都将是适合你的入门级教程。
本书介绍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设计流程以及从团队实践中总结的交互设计的方法体系,包括调研分析、设计建模和概念设计与评估。本书第2章为乐于实践的新手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交互设计流程,虽然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实现所有的步骤,但掌握完整的流程步骤有助于设计师对于交互设计有更全面的把握。鉴于实践在交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第6章通过真实的案例研究,对设计团队总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完整而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对每个交互设计方法建立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方法的实践运用。同样地,不是所有方法都适合每个项目,设计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用户目标量身定制设计方法系。本书也涉及一些交互设计在商业中的应用。学习交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成为专业的交互设计师,更需要通过掌握相关的技能,将交互设计的理念融于工作中。不管对于互联网行业,还是其他产品业、服务业的从业者来说,阅读本书都将大有裨益。
每个学科的生命力都来源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交互设计也是如此。本书所介绍的方法和理论代表着作者所在团队的不懈努力。方法、理论从实践中来,也必须到实践中去,这决定了本书所述只能是启发性的指导而不是既定的教条,但求有益于读者的思考,拓宽设计思维。我们希望与读者共勉,一同探索交互设计的新未来。
编著者 于同济大学
2017年1月
致 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结构与功能趋于复杂化、多样化、智能化,产品的交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水平,小小的按钮已经远远无法囊括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所有交互。然而,用户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既希望产品拥有更多的功能,又希望产品能够足够简单,易于使用,更人性化,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上都能赋予他们愉悦的使用体验。这些是形成本书的初衷在本书的开端,我要感谢那些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的人。
感谢本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曲昕编辑等人,从一开始准备策化这本书时就给予了很大的认可,并在撰写过程中不断给予支持和鼓励。
感谢我的学生。首先要感谢肖静如同学,她阅读并编辑了部分章节的初稿,在本书的内容组织上给予了很好的建议和帮助,对内容资料的整理起到了关键作用,她阅读并编辑了部分章节的初稿,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还要感谢陈慧妍、陈亚琪、金晨希、杨九英、朱奕达等学生,他们均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每年组织和参与交互设计的ACM SIGGRAPH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nd Games、HCI International、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等国际会议的朋友。
最后,本书要献给所有支持的同事。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他们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并无怨无悔地付出。写作是我所知的最孤独寂寞的事情,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本书的面世。
由于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
《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地图,为我在交互设计的广阔天地中指明了方向。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对“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的详尽阐述。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几种研究方法,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优缺点,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设计洞察。我过去在做用户研究时,常常会陷入“为了研究而研究”的怪圈,收集了大量数据,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决策。这本书让我明白,用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书中关于“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在设计中的应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用户行为数据的简单解读,更是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通过数据来发现潜在的问题,如何通过数据来验证设计假设,甚至是如何通过数据来驱动产品的创新。我尝试着将书中学到的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我的项目中,发现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设计的有效性,也能够为后续的设计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客观,因为它教会我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我的设计实践。
评分《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实在、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了。我之前总觉得交互设计这东西,既神秘又难以捉摸,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运用工具,如何理解材料,如何一步步构建出令人赞叹的作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导航和内容组织过程变得浅显易懂。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分类和组织信息,更是深入剖析了信息架构对于用户认知负荷、学习成本以及整体用户体验的影响。我过去在做产品的时候,常常会忽略这一点,导致用户在产品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信息架构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比如卡片分类、树状图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清晰的信息层级。此外,书中对“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的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强调了视觉元素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传达信息、引导用户行为的重要手段。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产品,绝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完善,更需要美学和易用性的完美结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打破思维的定势,将之前零散的设计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简直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虽然我之前也断断续续地接触过一些设计理论,但总觉得碎片化,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指导我的实践。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将设计思维的精髓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同理心(Empathy)的阐述,作者并没有把它简单化为“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教会我们如何真正走进用户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痛点、甚至是潜意识的期望。书中关于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的讲解也极其详尽,从最初的动机分析,到每一个触点上的用户行为和感受,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对于我理解和优化产品整体体验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的实践部分,比如如何进行用户访谈、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都配有非常清晰的步骤和模板,让我能够立刻上手,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原型制作方法,快速验证了几个小的设计想法,效果比之前自己摸索要好得多。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和深度,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也对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非常有启发。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其中的章节,温故而知新,感觉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它让我在面对复杂的设计问题时,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够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评分读完《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作者用一种非常友善和包容的语气,带领我走进交互设计的世界。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来佐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原型制作”(Prototyping)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从低保真原型到高保真原型的不同阶段,以及每种原型所适合的应用场景。他不仅仅是介绍工具的使用,更是强调了原型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验证”。通过原型,我们可以清晰地向团队成员、客户甚至用户传达我们的设计想法,并且能够及早发现问题,避免后期的大幅度修改。我过去在做原型的时候,常常会陷入细节的泥潭,花费大量时间去追求视觉上的完美,结果却忽略了原型的核心目的。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让我明白,一个有效的原型,并不需要完美无瑕,而是能够清晰地展示核心的交互逻辑和用户流程。此外,书中对“可用性指标”(Usability Metrics)的介绍,也为我的评估工作提供了量化的依据,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衡量设计的优劣。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务实,因为它为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评分我必须说,《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方法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沟通”和“协作”的书。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常常因为与产品经理、开发人员的沟通不畅,导致设计方案难以落地。这本书通过对“协作式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的深入剖析,为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故事板”(Storyboard)的讲解,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能够将复杂的交互流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共识。我尝试着在团队内部推广故事板的使用,发现大家的沟通效率明显提高,对于设计方案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跨职能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的重要性,它鼓励设计师与其他职能的成员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将优秀的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
评分《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一直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创造,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用户体验负责的责任。这本书恰恰将这种责任感,通过设计思维的导入,深深地植入了我的心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道德设计”(Ethical Design)的讨论,作者提醒我们,在追求用户便利和商业利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用户隐私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他通过一些令人警醒的案例,让我们意识到,不当的设计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何种伤害。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原则,我开始思考,我设计的产品,是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用户,而不是利用用户的弱点。书中关于“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设计应该面向所有用户,包括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他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设计建议,帮助我如何创造出更易于访问和使用的产品。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更是要照顾到每一个人。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有社会责任感,也更加注重细节,因为它让我明白,好的设计,是能够惠及所有人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之前总以为,交互设计就是让界面好看,操作方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交互设计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它不仅仅是关注产品的易用性,更是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包括情感、认知、心理等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s)的讲解,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展示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交互,是如何为用户带来惊喜和愉悦的。一个巧妙的动画,一个恰当的反馈,都能极大地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这让我意识到,细节之处往往能体现出设计的温度和匠心。此外,书中对“用户反馈”(User Feedback)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强调,设计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用户的反馈是改进产品的重要来源。他提供了多种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的方法,帮助我能够更有效地倾听用户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产品改进的动力。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细致,也更加有耐心,因为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优秀的产品,是经过无数次打磨和优化的结果,是能够真正地触动人心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这本书,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之前总是习惯于从技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体验。这本书则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章节。它让我认识到,设计的本质不是在于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如何通过设计,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愉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用户情感设计”(Emotional Design)的探讨,作者不仅仅是分析了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反应,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如何通过设计元素,如色彩、动画、反馈等,来引导和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一个能够触动用户内心深处的设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设计。书中关于“人性化界面”(Human-Centered Interface)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界面设计应该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和生理特征,避免让用户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和挫败感。我尝试着运用书中介绍的一些人机工程学原理,重新审视了我的一个界面设计,发现了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按钮的大小和间距,提示信息的措辞等。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敏感和细致,它教会我如何从用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如何用设计去解决问题,最终创造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看到《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的封面,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谨和深刻所吸引。作者对于“设计思维”的定义和解读,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模糊认识。它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被拆解成了一系列可执行的步骤和原则,从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到构思解决方案、原型制作、再到测试和迭代,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讲解,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产生既有创意又可行的设计方案。书中还引用了大量业界知名公司的案例,比如苹果、谷歌、Airbnb等,这些案例的分析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展示了他们优秀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剖析了他们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决策过程。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此外,书中对于“用户中心设计”的强调,更是贯穿始终,它让我们时刻牢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我尝试着运用书中介绍的“角色模型”(Persona)方法,为我的一个项目创建了几个核心用户画像,这极大地帮助我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项目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的主要需求和痛点是什么。这本书不仅是指导我如何进行交互设计,更是教会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交互设计的指南,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和“创造”的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迭代”和“反馈”的重要性。在我的过往经历中,我常常陷入一种“一步到位”的误区,总想着一次就把设计做到完美,结果往往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发现方向错误,不得不推倒重来。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深刻理解了“小步快跑,快速验证”的重要性。从低保真原型到高保真原型,从用户访谈到A/B测试,书中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反馈收集和验证方法,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设计效率,也降低了试错成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用性测试”的详细讲解,从测试前的准备,到测试中的观察和记录,再到测试后的数据分析和洞察,每一个步骤都写得非常清晰,并且附有实用的技巧和建议。我按照书中的指导,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可用性测试,发现了很多之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用户使用上的障碍,及时进行了调整,最终的产品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万能药”,它教会我的是一套灵活、务实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和情况,灵活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原则。它让我从一个“设计师”转变为一个“设计思考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找到了在不确定性中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