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y]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平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安全
  • 食品检测
  • 检测技术
  • 食品科学
  • 食品工程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
  • 微生物检测
  • 食品质量
  • 食品安全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5903
版次:2
商品编码:120608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外文名称: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5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从不同角度对食品安全检测的相关要求及实验技术进行了阐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共分为12章,前面2章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展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求,接下来的章节分别介绍了食品中残留物质、有害金属、添加剂、天然毒素、持久有机污染物、加工中的污染物、有害微生物、食品接触材料及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论述产生原因与危害评价,并介绍预防措施。书中既有对理论性内容的阐述,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实验技术方法视频,特别是增加了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上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及市场应用较多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用技术,有些则是近几年国内外食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可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各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食品企业及有关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展概述
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1.1.1 食品安全作用及范畴
1.1.2 食品安全市场贸易状况
1.1.3 食品中关键物质的危害关系
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现代高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发展应用
1.2.2 食品安全领域重要有害物质分析技术进展
1.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与管理
1.3.1 国内外主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对比及要求
1.3.2 国内外重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管理机构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求
2.1 实验室技术要求
2.1.1 化学分析技术操作及环境要求
2.1.2 仪器分析技术操作及环境要求
2.1.3 重要食品安全分析技术操作及环境要求
2.2 样品前处理技术要求
2.2.1 样品采集、保管及可溯性要求
2.2.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2.3 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处理
2.3.1 实验方法评价
2.3.2 实验结果检验
2.3.3 食品安全检测中分析数据的处理
2.4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的标准物质要求
2.4.1 标准物质的范畴及溯源性
2.4.2 标准物质的应用发展
2.5 食品安全技术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技术要求
2.5.1 监管对象的全程可追溯性
2.5.2 检测方法快速、准确、适时性
2.5.3 风险评估依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食品中残留危害物质检测技术
3.1 概述
3.1.1 食品中的残留物质
3.1.2 农药的分类
3.1.3 兽药的分类
3.1.4 食品中残留物质分析技术的发展
3.2 农药残留的危害特征
3.3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3.3.1 食品中持久性有机氯农残检测技术
3.3.2 食品中有机磷农残检测技术
3.3.3 食品中有机菊酯类农残检测技术
3.3.4 食品中氨基甲酸酯农残检测技术
3.3.5 农药残留危害性分析评价
3.4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3.4.1 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
3.4.2 食品中重要激素残留检测技术
3.4.3 兽药残留危害性分析评价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食品中有害金属检测技术
4.1 概述
4.1.1 食品中无机金属元素的污染及危害评价
4.1.2 食品中有机金属元素的污染及危害评价
4.2 食品中汞及有机汞化合物的检测技术
4.2.1 食品中总汞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技术
4.2.2 食品中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技术
4.2.3 食品中甲基汞的气相色谱法检测技术
4.3 食品中砷及有机砷化合物的检测技术
4.3.1 砷的形态分析
4.3.2 食品中总砷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技术
4.3.3 食品中总砷的银盐法检测技术
4.3.4 食品中砷化物的离子色谱一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技术
4.3.5 食品中砷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一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检测技术
4.4 食品中铅及有机铅化合物的检测技术
4.4.1 铅的形态分析
4.4.2 食品中总铅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技术
4.4.3 食品中总铅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技术
……
第5章 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
第6章 食品中天然毒素物质检测技术
第7章 食品中持久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
第8章 食品加工中污染物检测技术
第9章 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试验检测技术
第10章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第11章 食品中常见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第12章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教学视频
附录

前言/序言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技术成果尤其是化学工业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环境的污染,加之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恰当的操作甚至是人为违规违法添加,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保证食品安全,注重健康,关爱生命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话题。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督管理则成为加强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贮藏等各个环节质量控制与溯源关键控制的技术手段之一,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就成为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工作。
  为适应食品安全学科及专业的发展需要,打造国家精品教材,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基础上,对原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教材进行了修订,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主要是针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补充,并结合二维码技术将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操作技术以视频方式融入了教材中,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教材主要对食品安全检测的分类及基本要求、样品处理技术与结果分析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与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起到指导作用。
  本教材共分12章,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中国农业大学王世平编写;第2章由福建农林大学庞杰编写;第3章由江西农业大学杨武英编写;第4章由中国农业大学马丽艳、王世平编写;第5章由山西农业大学冯翠萍编写;第6章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裴世春编写;第7章由山东农业大学连玉晶编写;第8章由扬州大学杨振泉编写;第9章由华南农业大学雷红涛编写;第10章由中国农业大学许文涛编写;第11章由山西农业大学张素敏编写;第12章二维码视频内容由塔里木大学王伟华编制(视频的使用方法详见第12章说明)。
  全书由王世平统稿。
  本教材得以再次出版,是全体编委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包含着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除作为高等学校教材外,也作为食品检测机构、食品企业及有关科技人员的主要参考书。
  虽然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均为多年从事食品质量检测的教学与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检测技术飞速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加之编写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陷与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一书,如其名所示,聚焦于食品安全领域前沿的检测方法与技术。它并非一本关于食品的食谱,也不是一部探讨食品生产流程的指南,更不涉及食品的烹饪、营养价值分析或食品企业管理等内容。该书的重点在于如何科学、准确地识别和量化食品中的潜在危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本书的主体内容围绕着各种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流程以及结果判读。它会深入剖析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食品的种类和潜在风险,指导读者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检测策略。 在理论层面,本书会详细阐述多种化学、物理和生物检测技术的科学基础。例如,在化学检测方面,会涵盖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用于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仪器分析方法。同时,也会探讨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等在分析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污染物(如塑化剂、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此外,还可能涉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生物传感器技术,用于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病原微生物、毒素等。 在实践操作层面,本书将提供详尽的实验步骤指导,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如提取、净化、浓缩等关键环节。这些前处理过程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书会详细介绍针对不同类型食品(如肉类、蔬菜、水果、乳制品、水产品、粮食等)和不同检测项目,最优化的样品制备技术。书中还会对常用的检测仪器进行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日常维护保养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设备。 结果的判读与解释是食品安全检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书将教会读者如何根据检测数据,结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对食品的安全性做出科学的判断。这包括理解检测限(LOD)、定量限(LOQ)、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RSD)等质量控制指标的意义,并掌握如何计算和报告检测结果,以及如何处理异常数据和不确定度。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食品安全检测的新发展和新趋势。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溯源和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应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作用;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中的潜力。 总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2版)》是一本严谨、专业的科技著作,旨在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本书所涵盖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食品中各类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与方法,不涉及食品本身的制作、烹饪、营养学评估、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也不包含任何关于食品历史、文化或消费者心理的内容。其核心目标是提升食品的检测能力,从而守护公众的“舌尖上的安全”。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关于食品中过敏原的检测技术,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对食品过敏原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常见的物质,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包括谷蛋白、花生、牛奶、鸡蛋、大豆、坚果等多种重要过敏原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它重点讲解了基于抗体的检测方法,如ELISA和免疫层析技术,并阐述了它们在定性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复杂食品基质对过敏原检测影响的部分,例如在加工食品中,过敏原的形态可能发生变化,如何有效地提取和检测这些变性的过敏原,书里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此外,它还介绍了DNA检测技术在过敏原成分鉴定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多种过敏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交叉污染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清洁验证来防止过敏原的交叉污染,这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农药残留检测部分,尤其是其中对质谱联用技术(GC-MS/MS, LC-MS/MS)的深入剖析。之前总觉得质谱技术很高深,但这本书用非常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其工作原理,包括离子化、质量分析等关键步骤,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明白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微量农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发挥作用的。书里详细阐述了不同基质(如蔬菜、水果、谷物)对农药残留检测的影响,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基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这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它还对比了不同类型的质谱仪,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让我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方法的验证和确认,包括线性、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和定量限等关键指标的考察,这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复杂农药混合物时,如何通过优化色谱分离和质谱扫描参数来达到有效分离和准确测定的策略,这给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和掺假鉴别方面,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导。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光谱技术,如近红外光谱(NIR)、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食品的成分进行快速、无损的分析,从而发现可能的掺假情况。书中还介绍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等,如何与光谱数据结合,构建有效的鉴别模型。我特别受益于书中关于不同食品类型(如乳制品、蜂蜜、食用油、香料)的常见掺假手段和相应的检测策略的介绍。它还讲解了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在鉴定食品来源和真实性方面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碳、氮、氧等元素的同位素比值来区分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物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源性食品和水产品成分鉴别中的应用,这为解决复杂的成分鉴定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评分

这本书在讲解重金属检测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OES)的原理和应用。我之前对这两种技术有模糊的认识,但通过这本书的详细阐述,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是如何通过测量金属元素的特征光谱来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书里不仅介绍了这些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还重点讲解了在不同食品样品中,如水产品、食用油、婴幼儿食品等,如何进行样品前处理,以去除干扰并提高检测灵敏度。它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如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和适用性,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在多元素同时测定方面的优势。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里还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的毒性、来源以及在食品中的常见污染途径,这让我不仅了解了检测技术,还对食品安全风险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它还提及了国家相关的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这为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真菌毒素检测的章节非常满意,它详细介绍了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等主要真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危害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的讲解,它非常清晰地展示了ELISA是如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实现对真菌毒素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书里还对比了ELISA与其他检测方法,如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优缺点,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在实际检测中,如何处理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基质,以及如何进行样品的提取和净化,以减少干扰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它还提供了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这对于出口贸易和合规性评估非常有帮助。

评分

在探讨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方面,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它详细阐述了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的安全法规和标准,并介绍了如何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例如塑化剂、双酚A、重金属以及迁移到食品中的其他化学物质。书中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在这些物质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质谱(MS)进行高精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样品前处理时,如何模拟食品接触过程中的迁移实验,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检测条件来捕捉微量的迁移物质。它还介绍了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在聚合物材料成分鉴定和污染物检测中的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评估食品包装材料的整体安全性,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物质,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评分

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方面,这本书也给予了我不少启发。它详细介绍了测定宏量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的常用方法。对于蛋白质的测定,它详细讲解了凯氏定氮法和洛氏法,以及现代的联用技术。在脂肪测定方面,它介绍了索氏提取法和酶解法。对于碳水化合物,书中也提到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包括糖的HPLC分析。在维生素方面,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维生素(如维生素A、C、D、E、B族维生素)的提取和测定方法,包括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于矿物质,书中再次提到了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OES)的广泛应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进行食品中膳食纤维、抗氧化物等功能性成分的测定,这对于评估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功能性食品非常重要。它还提及了利用近红外光谱(NIR)进行快速营养成分分析的方法,为食品生产的在线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评分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这本书的覆盖面相当广泛,特别是对一些新型、高风险添加剂的分析方法,让我眼前一亮。它详细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食品添加剂分离和检测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色谱柱、流动相的选择以及检测器(如紫外-可见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特点。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非法添加物,例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的检测章节,它详细解析了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迁移特性以及相应的检测策略。书中还介绍了气相色谱(GC)在挥发性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以及质谱(MS)在确认添加剂身份方面的关键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讲解了检测原理,还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参数设置,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人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书里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光谱技术(如近红外光谱)进行快速筛查,这为高通量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一些新兴的检测技术,比如核酸检测在食品病原体筛查中的应用,书里讲得非常透彻。我之前对分子生物学检测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语言和图示,一步步地解释了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在实际检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隐匿性很强的病原体时,传统方法往往效率低下,而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核酸检测方法,比如PCR、LAMP,以及它们在不同食品基质中的适用性,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各种复杂样品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里还提到了如何进行结果的解读和验证,这部分也非常重要,因为单纯的检测结果如果没有正确的解读,可能会导致误判。另外,它还对一些最新的自动化检测平台进行了介绍,这对于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人为错误非常有帮助,让我看到了未来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整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些知识。

评分

关于食品中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指示菌)的检测,这本书的讲解非常详尽和系统。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培养方法,如平板计数法、选择性培养基法,还深入阐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基因测序在快速、准确检测微生物方面的优势。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等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章节,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针对性的引物和探针来实现对这些细菌的特异性检测。书中还介绍了免疫学方法,如ELISA和免疫磁珠技术在微生物富集和检测中的应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探讨了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以及如何通过基因分型来追踪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此外,书中还提及了快速微生物检测系统(如ATP发光法)的应用,这对于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非常有用。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评~~~~~~~~~~~~~~~~~~~~~~~~~~~~~~~~~~~~~~~~~~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