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漫话民国,包罗万象;闲谈趣事,意味深长。
另类解读历史妙趣阐释民国
闲言碎语不失真诚边边角角尽显真知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作者选取了与一般史书不同的角度,内容多为与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奇闻趣事。大到军阀与总统,小到茶壶与牙刷,无论话题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为读者讲述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另类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性的人文情怀关注、解读历史,言语诙谐,妙趣横生,笔触犀利,对历史研究别有一番深刻见解。
主要著作有《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张鸣说历史:朝堂上的戏法》等。
目录
动荡不安的时事与政局
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002
来了假冒的孙天生/004
一旦革命成了功/011
发生在僻地山乡的一件小事/014
有关五四的一点感想/021
民国的三个面相/029
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037
失败的自治和必须正视的难题/044
袁世凯的“选举”/048
关于选举的乱弹/050
选举在近代中国底层社会的工具性悖论/053
军事舞台上的演员们
军阀余荫与五四传统/058
军阀间的战争/062
穿长衫的军人/065
在北洋狗与北洋虎之间/068
军汉的审案爱好/072
借佛法斗架的武夫/074
神仙治军/077
兵变与政治/079
洋人遇见兵/084
撒钱的兵法/087
别样的市场特色与社会风气
市场世界与封面美人/092
露胳膊的女人与武人的风化/095
粪业、粪捐与粪政/098
太政治的“花业”/101
关公、汉室与火羊阵/107
大赌伤身/109
流氓大亨的脸面/111
土匪绑票的特别赎金/114
新旧文化的风云变幻
云南讲武堂操场的沙砾/120
武夫军汉办大学/123
六十五年前的学生档案/126
曾经有过的好事/129
“子见南子”的现代性事件/131
旧医,还是中医/134
70年前的废止中医风波/134
当牛记者碰到强人的时候/144
关于“饿乡”的老生常谈/147
茶壶、茶杯和牙刷/150
那座中西合璧的牌坊/152
新时代的旧式拜师礼/155
对各路名士的漫话与闲谈
傻人有傻福/158
“臭棋篓子”段祺瑞/161
孙殿英和他的“麻将相术”/163
前头捉了张辉瓒/165
总理县长唐绍仪/167
冷寂的共乐园和热心的唐绍仪/169
名士与老妈子之间:不得不说的事/172
顺人章士钊/177
牛人熊十力/180
别个世界里的第一夫人/182
精彩书摘
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豆腐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有人说,豆腐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意思的是,其他的四大发明,还有国家在跟我们争,而这个豆腐,连丁点儿争议都没有。近来,西方世界动物保护主义和素食主义流行,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中国的豆腐就成了一个榜样,让西方人佩服得一塌糊涂。国人到了西方,如果一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只要有做豆腐的手艺,就可以混饭吃。我已经见过不止一个国内的教授,在美国或者加拿大靠做豆腐过得挺滋润。那种把一粒粒的黄豆变成白白嫩嫩的方块的把戏,在白人看来,跟变戏法差不多,只有中国人玩得来。现在日本人也会做豆腐了,不过所谓的日本豆腐,不像豆腐,倒更像是中国人鸡蛋羹的失败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要吃豆腐,还得靠中国人。
发明豆腐的人据说是西汉时的淮南王刘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炼丹药的,也有吃美食的。豆腐的发明,当属于后者。西汉提倡简朴,贵族不许用金属器皿,所以大家纷纷在吃上下功夫。从马王堆的发掘可以看出,那些王侯贵妇们对吃是多么地热爱。要是现代人有本事保鲜,那些丰富而且色香俱全的出土食品准会让世界惊掉眼镜。由此推断,刘安发明豆腐,倒也合乎情理。豆腐的发明者是贵族,让豆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也是个名门之后,这个人名叫李石曾。
李石曾是李鸿藻的公子。李鸿藻是晚清的重臣,清流的领袖,在世的时候很有点保守的色彩,总是跟搞洋务的人过不去,但是他这个晚年得的儿子,思想却新潮得紧,于国学没有兴趣,在科举上没有半尺进展,却早早地就跑到法国留学。李石曾学成什么不太清楚,让人知道的却是身为贵公子的他,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公司,比较成规模地让洋人见识了中国豆腐的模样和味道。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却始终学不成洋模样,身穿西装,却要扎个中国式的腰带,走起路来,腰带凸在前面,很是扎眼,据说巴黎的银行曾经因为他这身打扮而不让他进去。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边的口袋里,装的不是手绢,而是蒜瓣。这样的中西结合式人物,在西方贩卖中国国粹倒也自然。为了让国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师傅和小工,一律从国内找来。那个后来帮助梅兰芳改革京剧的齐如山,就给他带去了几十位。
就这样,洋人们尝到了正宗的中国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发了洋财。发了财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却不安分,因好友张静江的关系,开始资助起孙中山的革命党来。据说,只要孙中山没钱花了,拍封电报去,上面写ABC等字母——A代表一万,B代表两万,C代表三万,法国方面一看就明白,钱就从巴黎过来了。李石曾父亲所忠于的王朝被推翻了,这其中多少有一点他的努力。可惜“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李石曾只好再接着忙活。李石曾忙的第二件事,从后来的结果看,也跟革命大有关系,那就是组织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成千的有志青年来到了法国,来到了欧洲,学成什么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些人中间,涌出了一大批共产党人。而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来自豆腐。
中国人的豆腐,卖到外国之后,就这样跟中国的两次革命都发生了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来了假冒的孙天生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天,扬州城里来了一队散兵游勇,为首的人用一匹白绸裹身,手里拎着一支手枪,大摇大摆地冲进盐运使衙门。清朝的命官早已不知去向,兵勇们乃喝令衙门里的胥吏打开库房大门,士兵每人抓了几个元宝,四散而去。剩下为首者和几个随从没有走,端坐高堂之上,看着眼前的元宝发呆。这时候,以为是革命党人破城的扬州绅士,派了几个代表前来打探,一通作揖并恭维之后,见为首的人整话说不出几句,不像是个有来头的,但又不敢造次(怕万一真是革命党)。代表们出于对城市秩序的担心,于是要求为首的人出安民告示,免得秩序混乱。为首者觉得有理,遂一把拉过随绅士代表来的巡官,硬是让人家来办,巡官无奈,只好胡乱写了个告示,没有大印(盐运使已经带走了),就拿巡官的木戳顶替。扬州就这样革过命——“光复”了。
没过几个时辰,有好事者查出了为首者的底细,原来他不是什么革命党,仅仅是城外的一个闲人,名叫孙天生,在城外妓院做茶壶(杂役)。孙天生大概是听说过革命党的只言片语,知道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首领,刚巧又结识了几个巡防营的老总,武昌起义炮响,沿江震动,孙天生贼心陡起,于是跟这些老总谎称他是孙中山的族弟,奉命前来光复扬州,大家可以一起发财。老总们哪管真假,一哄而起,抄起家伙,就跟着孙天生进了城。
巡防营的士兵们发了财,一哄而散,有的钻进了妓院,有的去大吃大喝,有的回了家。孙天生毕竟是首领,不像这些丘八这样短视,他没有走,虽然安民告示出得不伦不类,但并不耽误他抖威风——每天骑着高头大马裹着白绸子巡行街巷,还把盐运衙门里的家什用具之类的东西丢出来,让市民捡,说是革命嘛,我发大财,你们发点小财。就这样,一个俗称龟奴的闲人,做起了扬州的都督。
可惜,孙天生的幸福生活没过上几天。大概处在高处之后,他做茶壶的历史暴露得比较充分,或者这种手下没几个兵的都督(他也不知道招兵买马)难以服人,或者干脆是扬州的绅士们对这个小流氓当政不放心,反正有好事者请来了昔日横行江上的、已经被招抚为官军但依然横行江上的盐枭(贩私盐的首领)的徐宝山(绰号徐老虎)。徐老虎带兵进扬州,孙天生做了阶下囚。在各地纷纷独立的声浪中,徐老虎没有当为朝廷平叛的英雄,而是接茬做扬州都督。当然,第一任的都督孙天生被砍了头,临刑前孙天生大叫:“老子也做了三天的皇帝,够了!”不失为一条江湖好汉。
辛亥革命扬州的光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场闹剧。不过即使是闹剧,也确实是对清朝政府的一个打击,只是这个打击居然仅仅来自一个街头无赖,委实让人感到滑稽。一个长江上的重镇,由一个号称盐商大本营的财赋之地,竟然在革命党连影儿还没有的时候,一个妓院的茶壶带几个散兵一嚷嚷,就变了颜色。时为扬州最大官的(清朝最著名的肥缺)两淮盐运使增厚(满族正红旗人),闻听有革命党进城,从西花园翻墙而遁,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同为满族同胞的扬州知府嵩峋,还算有点志气,据说投河自尽了,可惜没有死成,获救之后也不知所终。需要一提的是,这两个人,或“死”或逃,都是连孙天生的影子还没见到就做出的选择。
辛亥革命扬州的光复,比起武昌起义、革命联军攻占南京,不过算件小事。可是恰是这件小事,告诉了我们这场革命和当时政局的某些不易为人觉察的内容。
首先,我们发现,在那个时候,时局相当动荡,人心也相当不稳,清朝统治者的合法性受到严重置疑,但是革命党的影响却没有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扬州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距离上海如此之近,风气开化,不缺乏新学堂和新知识,但是一般市民(包括绅士)对于革命党是怎么回事,几乎一无所知。大家(包括冒充的孙天生)都以为革命党就是白盔白甲、为崇祯皇帝戴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洪帮(虽然革命党经常借助帮会,而且各地的起义也经常有人身穿白衣、打着白旗,但很少听说有人宣称自己是为崇祯戴孝的)。市民们显然没有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跟一向号称反清复明的洪帮区分开来,大概也没有能力分开。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人传说,革命党就是“大伙合一条命的党”,而且在传说中,革命党往往变得非常厉害,说他们可以将炸弹吞进肚子里,到时候一按机关,人弹齐炸。市民们(包括部分的绅士)将革命党传得很神,虽然说对破坏清朝官僚的神经大有作用,但对自己分辨真伪却没有什么好处,结果让孙天生这样的混混钻了空子。当然,流氓无产者一般都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他们的动作往往比革命者更快。
其次,扬州城的满人官员也实在是废物得出人意料。作为一方政府首脑,身边怎么说也有几个兵,还有若干民壮和捕快,怎么会连革命党的影子还没见到,就闻风跳河或者逃之夭夭,连起码的责任都不想负,也不敢负呢?要知道,当时的天下毕竟是他们的天下,闻风即逃,怎么对得起祖宗?可是,纵观辛亥革命的大局势,类似的事还真有不少,类似的饭桶官员还不止这两个。处于很关键位置的湖广总督瑞。
……
前言/序言
《风云变幻中的个体命运:民国时期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潮研究》 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转型及其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复杂影响。聚焦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我们不仅考察了宏大的政治变迁、军事冲突与制度革新,更着重于挖掘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社会肌理、文化思潮的涌动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本书的视角是多维且细致的。我们首先从社会结构变迁入手,详细梳理了传统士绅阶层在现代化冲击下的衰落与重塑,城市新中产阶层的崛起,以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层在工业化和土地问题驱动下的生活状态变化。通过对档案、日记和口述史料的梳理,力求还原不同社会群体在新的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下的生存图景。例如,我们探讨了宗法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瓦解,以及家族关系如何适应新的契约精神和个人主义思潮。 在文化与思想领域,本书着重阐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各种外来思潮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我们不满足于对新文化旗手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考察了这些思潮——包括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在知识界、教育界乃至普通市民阶层中传播、被接受或被误读。重点分析了白话文运动对底层知识传播的影响,以及媒介技术(如报纸、杂志、电影)在塑造现代国民意识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关注了传统儒学在面对西方科学与民主挑战时的自我调适与挣扎,以及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研究。民国时期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汇、新旧秩序冲突的试验场。我们细致描绘了城市景观的重塑,从新的建筑风格到公共设施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作息和社交模式。探讨了娱乐业(如茶馆、戏院、舞厅)的兴盛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的变化。例如,对“摩登女郎”的描绘,不仅是服饰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女性定位的挑战与探索。我们还研究了城市中的贫困问题、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其面临的困境。 地方治理与国家建设方面,本书展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如何有效地(或无效地)渗透到广袤的乡村。通过对特定省份(如江苏、四川、山东)的地方志和地方精英的回忆录的交叉比对,我们揭示了地方士绅、军阀、以及新兴的职业官僚在地方权力分配中的复杂博弈。分析了税收体系、司法实践和教育推广在地方层面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塑造了民众对“国家”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 此外,本书对教育与知识精英的命运进行了深入追踪。教育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但不同阶段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图。我们考察了留学生群体在回国后的角色定位,他们是新制度的推动者,还是与本土现实格格不入的异乡人?对高等教育机构(如北大、清华)内部的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之间的微妙平衡,也有详尽的论述。 全书力求避免将民国时期简单地视为一个“过渡期”或“断裂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复杂活力的动态过程。通过聚焦于那些在时代转折点上做出选择的普通人物、边缘群体以及被忽视的社会面向,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细腻、更具人情味的民国图景,理解现代中国何以形成。 本书的论证建立在对大量一手史料的审慎解读之上,包括政府公报、私人信函、学术期刊、小说、以及口述历史记录。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特定历史语境下人们思想状态、社会行为和文化取向的深度挖掘与阐释。最终,本书试图揭示在剧烈的政治动荡与文化冲击之下,中国社会如何艰难地寻求身份认同与现代化道路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