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王国普鲁士

铁血王国普鲁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雪,常县宾 著
图书标签:
  • 普鲁士
  • 军事史
  • 欧洲历史
  • 德国历史
  • 铁血政策
  • 俾斯麦
  • 19世纪
  • 王朝
  • 战争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82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54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16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铁血王国普鲁士》所聚焦的普鲁士王国崛起史对中国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实借鉴意义:a强大的政府管理能力;b开明的政治和思想氛围;c由腓特烈大帝、俾斯麦等等具有雄才大略和忧患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和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政治精英构成的政府;d顺应时势的各项改革举措等等。这些都是力图崛起的中国应该努力去学习的历史正面经验。

内容简介

  德意志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国家,然而,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普鲁士顺应潮流,及时推进各项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军事上重视国防建设,文化上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思想,大力兴办教育,同时鼓励移民,收容新教徒,由此吸纳外国优秀的人才;通过诸种改革手段,普鲁士在短短百年内迅速崛起并完成了近代德国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普鲁士已成为德国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词。

  《铁血王国普鲁士》以生动的笔法,撷取普鲁士国家历史上较有概括性的事件,演绎一部“普鲁士道路”的演进史,帮助读者理解今日德国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命运,并从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作者简介

  张雪,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德国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持过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及其与社会、国家关系研究”等。曾发表论文《19世纪初德国社会发展与大学教育改革研究》等。

  常县宾,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的教研工作;著有《德国皇室》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崛起(1415—1786) / 001
第一节 勃兰登堡—普鲁士与霍亨索伦家族———两大支撑点与王家世系/ 003
第二节 大选侯开创新局———“把勃兰登堡—普鲁士打造成为强权国家”/ 007
第三节 普鲁士王国的建立与“士兵王”军事立国———德意志诸邦中的斯巴达/ 013
第四节 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强权扩张与开明专制/ 024

第二章 浴火再生(1789—1815) / 041
第一节 奇耻大辱———拿破仑帝国的重击/ 043
第二节 改革———普鲁士的刮骨疗毒/ 054
第三节 雪耻———普鲁士举起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 067

第三章 革命、发展和争雄(1815—1861) / 079
第一节 革命———普鲁士政治上被动式的进步/ 081
第二节 德意志关税同盟与经济腾飞———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的翘楚/ 095
第三节 奥尔米茨之耻———普鲁士理智的退让/ 104

第四章 “铁血”统一(1861—1871) / 113
第一节 铁血强权:别无他选———尖头的子弹胜过尖刻的演说/ 116
第二节 统一首战:普丹战争———以分离作为统一的序曲/ 122
第三节 阋墙之战:普奥战争———历时七周的家主争夺/ 128
第四节 终篇部曲:普法战争——— 一个大写的共同的名字/ 137

第五章 俾斯麦时代(1871—1890) / 149
第一节 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团结一心力断金/ 151
第二节 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贞元会合焕新颜/ 163
第三节 纵横捭阖的大陆政策———结亲交友抑敌手/ 177

第六章 消亡(1890—1918) / 187
第一节 威廉二世的强权时代———生于巨人肩膀上的欲念/ 191
第二节 由“新路线”到“世界政策”———保护是安稳也是限制/ 200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帝国的终结———南柯美梦终须断/ 213

参考文献/ 226

出版后记/ 230



精彩书摘

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和索菲娅,窦绿苔的次子。1712年1月生于柏林,由于长兄早逝,被立为王储。索菲娅窦绿苔出身于汉诺威宫廷,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妹妹,长期受法国文化的熏陶,并把她的这种禀赋和熏陶留给了弗里德里希,因此,年轻的弗里德里希受其母亲影响,一生都极其崇拜法国文化,特别是法国的巴洛克文化和启蒙文化。少年时代的弗里德里希机敏、聪颖,富有音乐才能,爱好吟诗作赋,但这与父王的期待和要求格格不入,视文化为废物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执意要把儿子培养成为军人,竭力向他灌输军事和国家行政管理知识,却对儿子的文学和音乐天赋特别厌恶,讽刺地把他叫做“吹横笛者和诗人”。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眼中,王储宁可穿丝质睡衣,在轻松的社交中挥霍胡闹和追逐女人,而不想穿正式军服在高级军官面前监督他所指挥的团队的训练,显然是“法国的轻浮浪子”。他曾经挥舞棍棒打跑了王储的家庭教师,因为他认为教师将软弱的东西传播给了儿子,但父王严苛的管教也无法改变儿子的性情,两人的对立日趋尖锐。
1730年8月,乘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出巡之机,弗里德里希偕同挚友卡特企图逃往英国,但计划早已泄露,他们在过境时被截获,然后被关进监狱。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震怒之下要判处王储死刑,这震惊了整个欧洲宫廷,他们联合起来向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求情,才使得可怜的王储免于一死。但为了“医治”他的叛逆精神和违规行为,国王将王储监禁,并将王储的挚友卡特处死,并有意安排他观看行刑过程,弗里德里希在监狱窗口目睹卡特人头落地,受此沉重打击,性格发生巨变,懂得了抑制自己的感情。为了保住王位继承权,他给父王写了一封悔过信,欣喜的国王不久就下令释放儿子出狱,让他回宫居住。1733年,他遵循父愿与不伦瑞克的伊丽莎白公主结婚,但王子与公主并没有过上童话里的生活,弗里德里希一生都对尊敬他和对他有好感的妻子非常冷淡。次年,作为奥地利欧根亲王的阵地观察员,他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受到实战生活的锻炼,这些复杂的经历和对不同生活的体验,大大影响了他的精神发育和心理素质,使得道义与强权、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这些极为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因素,能够协调地汇集于他一身,就其个性素质的复杂而言,弗里德里希二世超过了他的前辈和一切后继者。
虽然与父亲在感情上极不融洽,在兴趣爱好上也格格不入,但唯独在崇尚武功一点上,弗里德里希二世忠实地继承乃父的衣钵,据同时代人描述:这位国王乍看上似乎谦和热情,但留心端详,就会发现他的脸上常常流露出冷漠、严峻和鄙夷不屑的表情,特别是一双蓝色的眼睛时时射出逼人的目光,总像要和人较量一番似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曾说:国家不分大小,“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他决心利用和加强父亲留下的军队,进一步扩张普鲁士的版图,逐步实现普鲁士称雄欧洲的抱负。他在位期间,挑起了与奥地利的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夺得了富饶的西里西亚,1772年,他伴同俄国、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可以说,正是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手中,普鲁士得以崛起,弗里德里希二世已经不再是“普鲁士的国王”,而是“普鲁士国王”了,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继承人、其侄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1786—1797年在位)时期,普鲁士又两次参与瓜分波兰,使普鲁士的领土达30,5万平方公里,人口860万,俨然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
弗里德里希二世即位伊始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充分展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为了夺取奥地利最富饶的省份西里西亚,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1740年10月,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王朝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没有男嗣,根据遗嘱,国本诏书.王位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然而受到法国支持的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对其继承权表示异议,只有英国、俄国支持奥地利。这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感到这个坐在王位上的女人软弱可欺,于是御驾亲征,统率2,5万名普军入侵西里西亚,挑起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1741年4月10日,普奥两军在莫尔维茨发生激战,奥军战败,玛丽亚.特蕾西亚被迫同弗里德里希二世签订城下之盟,割让整个西里西亚。但是,女王在获得喘息机会后,靠英国的直接帮助,击败攻入布拉格的法国和巴伐利亚联军。弗里德里希二世担心奥军的胜利将危及他对西里西亚的控制,便撕毁协议,不宣而战,这就开始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1745)。他从波希米亚对奥军发动新的进攻,继而又把军队开进萨克森,先后两次击败奥军和倒向奥地利的萨克森军,在此情况下,女王感到一时难以撼动普鲁士,便在1745年圣诞节再度与普鲁士签订和约。女王承认普鲁士保留西里西亚,但普鲁士需承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施特凡.洛林公爵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获得了西里西亚,普鲁士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而西里西亚的发达工业则大大加强了普鲁士的经济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得西里西亚起地区为普鲁士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国奠定了基础。
1745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班师回朝,首都柏林居民成群结队地出来迎接这位西里西亚的获得者,房屋的墙壁上书写着“弗里德里希大帝万岁”的口号,不少人挥动着帽子,向弗里德里希致意,这是人们首次对他冠之以“大帝”的称号。
历史的迷雾与王国的兴衰:《铁血王国普鲁士》之外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普鲁士那段以军事强权和铁腕改革著称的历史篇章。相反,它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普鲁士并肩而立、或对其形成深刻影响的、却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文明与国度。我们旨在绘制一幅更为宏大、更具立体感的欧洲乃至世界图景,通过对其他关键角色的深入剖析,反衬出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第一部分:中欧的另一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与衰落 在谈论德意志地区的霸权之争前,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那个长期占据中欧核心地位的庞然大物——哈布斯堡王朝。本书将详细梳理奥地利帝国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直至一战爆发前的演变历程。我们关注的不是它如何被普鲁士边缘化,而是它自身如何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联邦式”帝国,在其漫长的统治中,试图平衡匈牙利贵族、捷克精英、意大利受压迫民族以及南斯拉夫地区的复杂诉求。 深入剖析: 维也纳的文化熔炉: 聚焦于维也纳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作为欧洲文化、音乐(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家族的影响力)、哲学和咖啡馆文化的中心地位。这与柏林早期相对朴素、注重军事效率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会探讨玛丽亚·特蕾莎和约瑟夫二世的开明专制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在维护帝国统一方面的努力与局限性。 帝国与民族主义的拉锯战: 重点分析1848年革命对哈布斯堡帝国的冲击。在普鲁士致力于通过“自上而下的民族国家建设”时,奥地利正经历着“自下而上的民族主义瓦解”。我们将细致考察匈牙利民族精英如科苏特·拉约斯(Lajos Kossuth)的政治哲学,以及帝国在妥协中达成的“奥匈折衷方案”(Ausgleich)的内在矛盾,这一方案如何暂时平息了匈牙利的怒火,却为日后更深层次的斯拉夫民族问题埋下了伏笔。 外交的艺术: 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和精妙的外交手腕,在欧洲维持了数百年的平衡。本书将详述梅特涅在维也纳会议上对欧洲秩序的重塑,以及奥地利在意大利统一运动(特别是与撒丁王国和法国的冲突)中的失利,这些失利最终促使了德意志地区权力中心的转移。 第二部分:法兰西的幽灵——从波旁到拿破仑后的欧洲秩序 如果说普鲁士的崛起是建立在严谨的军事化之上,那么法国的命运则始终与激进的革命精神、对自由与荣耀的追求紧密相连。本书将侧重于法国对欧洲大陆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构成了普鲁士扩张的背景和障碍。 深入剖析: 启蒙的火种与旧制度的崩溃: 深入探讨卢梭、伏尔泰的思想如何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火焰。这不是对路易十六的简单批判,而是对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如何因内部张力而自我毁灭的剖析。我们将考察攻占巴士底狱的象征意义,以及《人权宣言》对整个欧洲封建秩序的颠覆性影响。 拿破仑的遗产: 拿破仑不仅是军事天才,更是“旧欧洲”秩序的掘墓人。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法国的法律体系(《拿破仑法典》)和行政管理模式输出到欧洲各地,即使在其帝国覆灭后,这些“现代性”的遗赠依然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种由法国带来的行政和法律上的“现代化”冲击,迫使普鲁士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生存。 “光荣三日”与帝国的反复: 考察19世纪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之间的摇摆。从七月王朝到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再到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法国在内部的政治动荡中,始终是欧洲大陆上一个难以预测的变量,其对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干预(如对莱茵河事务的立场)直接影响了普鲁士的统一进程。 第三部分:东方的巨人——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扩张与内部矛盾 普鲁士的西翼是法国和奥地利,其东翼则是体量庞大、潜力无限的俄国沙皇帝国。俄国不仅是拿破仑的终结者,也是19世纪欧洲均势的重量级砝码,其对巴尔干地区的野心与普鲁士在中欧的战略布局形成了长期的地缘政治张力。 深入剖析: 彼得大帝的西化尝试: 分析俄国如何从一个封闭的东正教国家,通过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转向欧洲体系。圣彼得堡的建立象征着俄国对西方模式的采纳,但这种采纳的局限性在于它并未触及俄国核心的农奴制度。 “宪兵的欧洲”与镇压: 重点描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在拿破仑战争后,如何成为欧洲保守势力的主要支柱。圣像会议(Holy Alliance)的形成,旨在扼杀一切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萌芽,这与普鲁士在特定时期(如俾斯麦崛起前)的保守倾向有所契合,但也限制了俄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克里米亚的创伤与改革的迟滞: 详细解读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对俄国国家信誉和军事体制的沉重打击。这场战争暴露了俄国在工业化、铁路建设和军事技术上对西欧的巨大落后。亚历山大二世随后推行的农奴制改革,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不彻底性也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深层因素。 第四部分:边缘的觉醒——北欧与意大利的统一进程 本书还将穿插对其他“次要”但同样重要的国家统一运动的考察,以展示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并非普鲁士一家的独角戏。 意大利的“复兴”(Risorgimento): 探讨加富尔伯爵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与马志尼的理想主义之间的张力。撒丁-皮埃蒙特王国的崛起及其与法国的联盟,展示了区域性强权如何利用大国冲突来实现自身目标。意大利的统一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鲁士模式在南欧的另一种投影,但后者最终因政治复杂性而未能完全复制普鲁士的成功路径。 瑞典与挪威的分离: 简要分析1814年基尔和约后,瑞典如何通过相对和平的手段,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并最终在1905年与挪威和平分离的历史经验,为研究民族自决提供了一个与德意志地区截然不同的范例。 通过对这些主要参与者的深入研究,本书意在揭示,普鲁士的崛起是欧洲权力结构剧烈变动、各路势力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而非孤立的军事奇迹。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聚焦于中心叙事时而被模糊或忽略的周边领域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细节考据上的执着。那种对原始材料的苛求,简直到了令人敬佩的地步。随便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感受到背后海量文献的支撑。但最厉害的是,作者懂得如何将这些详实的考据,转化为流畅易读的叙事,而不是堆砌枯燥的数据和脚注。他巧妙地将一些学术性的讨论,融入到人物的对话或者场景描写之中,使得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润物细无声。例如,对于某一关键战役的部署细节描述,作者几乎是采用了一种战地记者的口吻,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能清晰地判断出当时指挥官面临的困境和选择的艰难。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所能比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像是上了一堂关于战略、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精英课程。

评分

坦白说,我习惯性地对宏大叙事的历史作品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空泛和口号式的陈述。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的宏大之处,在于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而非简单的事件堆砌。作者聚焦于那些细微的社会肌理,比如教育体系的革新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或者某项技术突破如何彻底重塑了权力结构。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角度,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鲜和立体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进程。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试图将书中的情景与我所处的现实进行对照和反思。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把理解当下世界的钥匙。书中的逻辑链条构建得异常坚固,推导过程清晰有力,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如同在漫长而幽深的隧道中,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它没有采取简单地褒奖或批判的态度,而是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对于那些争议性人物的处理,尤其值得称道,作者没有急于定论,而是呈现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多重驱动力,展现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弹性与脆弱。我欣赏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客观精神。再者,它的装帧设计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沉稳大气的版式,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杰作,它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材料,转化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精神冒险。对于任何对人类文明进程、权力运作规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

这本历史巨著简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把我拉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时代洪流。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绘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转身都带着那个特定时代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阶层变迁的捕捉,那种底层人民在时代碾压下的那种无力和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和旧贵族的香水味,那种强烈的对比,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刻的反思。书中对于政治博弈的描写,更是高潮迭起,那些看不见的暗流涌动,那些精心策划的阴谋诡计,读起来比任何一部谍战小说都要来得过瘾。我经常在深夜里,关掉所有的灯,只靠一盏台灯,沉浸在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的史料扎实得令人发指,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仿佛那些尘封的档案和信件,都在作者的笔下获得了新生,跳出了纸面,在我的脑海中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

评分

初读此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叙事的节奏感极强,仿佛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压抑,时而激昂澎湃。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他总能在最关键的转折点上,设置一个意想不到的伏笔,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到下一页。我特别喜欢他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那些所谓的“历史巨人”,在这里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犹豫,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其背后的动机和挣扎,清晰可见。这种深入骨髓的刻画,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一系列复杂人性交织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独树一帜,它既有古典文献的严谨,又不失现代口语的流畅,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或外交辞令,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也变得易于理解,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

不错。快递员也不错.

评分

通过这本书,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德国的前身普鲁士的发展壮大的历史,也让大家知道德国的历史传承,更好地了解德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强大很好很好很强大

评分

很不错的普及性读物。本书对普鲁士历史上的大事件有详略得当的处理。

评分

好评!需要慢慢看。

评分

非常好,值得推荐!双十一买的,到货也很快,一如既往我的大京东,必须手动点赞!哈哈哈,好评走起!

评分

看历史,尤其是外国史,还得看自己的作者写的,欧美有些作品颠倒是非胡说八道就不说了,主要是所有作者都有的通病,那就是絮叨!唠唠叨叨说半天也让人弄不清倒底想说个什么!

评分

书很值得看,包装也不错,质量很好,ヾ(????)?~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