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是影响世界的人类历史经典读本!此次出版,经历了严谨的修订,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让你更全面了解人类历史。英文原版翻译修订,完美呈现原汁原味的大师力作。
2.《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海等三位历史学家共同完成的世界历史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影响全球的传世经典。
3.《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内容生动、全面、严谨,是美国大中学校的学生指定阅读的世界史著作!自传入中国以来,受到了吴文藻、费孝通、翦伯赞等历史大家的强烈推荐。倘若您想阅读一部充满吸引力的人类史的著作,那么,这本《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无疑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4.《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装帧大气典雅,是市面上更好的人类史读本。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海斯和穆恩、韦兰等三位历史学家共同完成的世界历史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影响全球的传世经典。
此次出版,经历了严谨的修订,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是读者全面了解人类史更好看、更系统的著作。畅销80年历久弥新,英文原版翻译修订,完美呈现原汁原味的大师力作。
作者简介
【美】海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著有《近代欧洲之政治史与文化史》《美国和西班牙》《西方文明史》等。
【美】穆恩,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讲座主讲教授,著有《帝国主义与世界政治》。
【美】韦兰,弗吉尼亚州麦迪逊学院历史与社会学教授,曾著历史故事多种。
目录
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1章? 渔猎时期 / 002
第2章?农业时代 / 010
第3章?近东诸国的艺术 / 018
第4章?远东与远西 / 034
第二部分?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5章?希腊诸城邦的兴起 / 042
第6章?波斯战争和雅典胜利 / 053
第7章?希腊扩张与亚历山大 / 068
第8章?罗马城邦的兴起 / 083
第9章?罗马共和国的得与失 / 092
第10章?罗马帝国与希腊罗马文明 / 116
第11章?印度和印度圣人 / 132
第12章?中国的智者 / 140
第13章?历史文明的回顾 / 150
第14章?北方的蛮夷部族 / 155
第三部分?中世纪欧洲的文明与扩张
第15章?中世纪的生活 / 170
第16章?中世纪的政府 / 188
第17章?中世纪文化 / 207
第18章?古代文艺的复兴 / 221
第19章?新的发明 / 231
第20章?远方探险与贸易 / 238
第21章?专制政体的复活 / 251
第22章?新教起义 / 260
第23章?荷兰、英国对专制政体的攻击 / 273
第24章?大陆上专制政体的盛行 / 282
第四部分?西方与东方的变革
第25章?美国革命 / 300
第26章?思想革命 / 307
第27章?法国革命 / 314
第28章?拉丁美洲革命 / 330
第29章?工业革命 / 340
第30章?动荡中的欧洲 / 356
第31章?英国的改革 / 363
第32章?英帝国的改革 / 372
第33章?美国的扩张和统一 / 378
第34章?意大利的解放和统一 / 385
第35章?德意志的统一 / 395
第36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405
第37章?东欧 / 416
第38章?东方与西方 / 429
第39章?非洲的征服 / 438
第五部分?考验中的近代文明
第40章?国际无政府状态 / 448
第41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 456
第42章?新地图与新法律 / 468
第43章?战后问题,远东与近东 / 486
第44章?国际联盟与国际法庭 / 492
第45章?和平的岁月 / 499
第46章?危机的年头 / 512
第47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 517
第48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 525
精彩书摘
人类曾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人类还不会书写文字,只能使用一些石头作为武器和工具。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人类那段茹毛饮血时期的点点滴滴,只能从那些散落的石头里寻找答案——这段历史可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除使用石头之外,人类也用过其他工具,如木棍、皮具和木矛之类的东西。但这些物品却不能像石头那样长久地保存下来。
试想一只饿熊拖着疲惫的脚步袭击人类的山洞,这家主人一定会迅速地抓起石头并使出全身力气扔向那只野兽。他也会在另外一头野兽袭来之前收集很多类似的石块,并且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那时的人类为了获取食物,只能向一些野兽或鸟类投掷石块,慢慢地,他学会了如何扔得更精准。假如他找到一些坚果,他会用石块将它们砸开。在挖胡萝卜和马铃薯这样的植物时,他也会用一根木矛或者一块尖尖的石块来帮助自己。
在那个漫长的时期,人类只能依靠打猎捕鱼为生,所以我们称人类历史最初的那段时期为“渔猎时期”。人类既需要捕获野兽和鸟类,也需要捕鱼——捕鱼和打猎在方法上很相像,还要采集果类、坚果和根茎植物。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食物。
在当时,人类既不知道驯养牲畜也不知道开垦土地。他们只知道依靠野生的食物——野兽、鱼和植物为生。
因为使用的工具和武器都是用石块制成的,也因为我们只有通过石头才能了解那段遥远的历史,所以我们将这个渔猎时期称为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的石器时代是处于旧石器时代,之后的时期我们称为新石器时代。
最初人类只能利用那些未加工过的石块,但到后来他们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加工石头。他们根据自己的手形和需要来制作石块。人们劈开或打磨一块石头,把它的边缘做得很锋利,用来切割和挖掘食物;或者把一边磨得很锋利,用来砍树木或头骨,再把另一边磨得平滑,以便手能握紧。对于研究历史的我们来言,这是很幸运的事情。这些已经成形的石块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许把我们绊倒的那块笨重的石块是古人用来同其他动物和敌人战斗用的。但我们不能从这些未成形的石块里找到信息。
但或许我们无意间找到的一块带有人类加工痕迹的石块,却可以帮助我们从上面找到解读人类历史的信息。当然这项工作是很艰难的,因为这些打磨过的石块并不是很好的“老师”。
人类在石器时代制造或使用过的其他物件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但却有成千上万的石制工具或武器保存下来。它们虽然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但依旧保留了原貌,其中还不乏许多精品。我们在发现这些成形石的地方,也发现了人类的骨骸,有时还能发现一些绝迹已久的动物的骨骸。这些骨骸通常被称为“化石”。
除了石头和骨骸之外,早期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里面还有一些极其古老的彩图、雕刻和绘画,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石器时代的历史。
因此,加工过的石块、人和动物的骨骸以及那些简单的古画,都能让我们或多或少地了解那段历史,并且能发现许多闪光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们制造了什么样的武器和工具,他们捕获了什么样的动物,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和害怕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但是,我们从这些资料里却无法了解到当时人类的想法、语言,以及他们的社会背景。
文字记录可以告诉我们有关那个时代的语言、思想、社会。但是,要想全面了解人类的过去,我们就必须像学习课本里的故事一样去了解石头的故事。而人类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这段历史仅仅才是整个故事的一小部分,但我们仍在努力,努力去寻找更多的事实、去发现更多的事实。历史学者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人类的故事也因此更加丰富和清晰了。
无记录的历史?一些历史学家经常把历史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这五六十个世纪内。在本书中,我们将不划分这条分界线,但我们会讲到两段历史。凡是有文字记载的那段历史,我们称它为有记录的历史。而另一段,即较远古的历史——由石头、骨骸以及其他历史遗物拼凑而成的,我们称它为无记录的历史。
在渔猎时期,石头的故事就是无记录的历史,它教导我们,也感动着我们。石头和骨骸、武器和工具、庙宇和坟墓、山洞和彩画,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帮助我们了解那段混沌的时期。石头的故事是个很漫长的故事。前面已经提到有记录的历史,仅限于最近这五六十个世纪内,而无记录的历史,即石头的故事,大概就要追溯到千百世纪之前了。
有两点我们可以下结论:(1)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2)没人清楚这段时间有多久。
年代的估计?虽然渔猎时期的具体年份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我们却能用一个粗略的数字去估计一下,从而记住这个无记录的历史时期有多么漫长和久远。历史学家用来推测年份的方法很有趣。举个例子:在尼罗河流域,从土壤表面往下挖,在六十英尺深的地方发现了人类使用过的工具。我们了解到,近三千年来,尼罗河沉积的泥土,平均每世纪的沉积约为四英寸。按此推算,需要有一百八十个世纪才能沉积出六十英尺深的土壤。因此,被发现的这些工具大约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了。
但是,我们又怎能确定土壤的沉积率一定是每世纪四英寸呢?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说的,尼罗河在早期已经有一层很厚的淤泥,那这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估计就得缩短了。有些史学家就倾向于把这段历史减去六千或七千年;另一些人却反对,这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在无记录的历史中,这并不是计算年份的唯一方法,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在了解这段漫长的时期时,我们必须考虑很多,并且需要多方面的推测。
在欧洲各地,发现了很多打磨过的燧石碎片,看起来像是经人手打制过的。但这些石器打制得那么粗糙,一度被人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出自人类之手,但也有一些很有力的证据,证明它们是出自人类最早的那段时期,即人类生命的曙期。曾经被使用过的那些燧石碎片,被称为曙石器,即曙期的石器。
随着人类打制燧石技术的改进,这时人类制造出的石具,可以在千万石块中被我们轻松地辨认出来。这些工具也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到来。我们目前无法知道这个时代是否真的持续了一千个世纪。但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它是人类整个历史中最漫长的时期,如果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和人们打制燧石作为工具和武器的千万年相比较,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
……
前言/序言
《宇宙的织锦:从夸克到文明的宏大叙事》 卷一:无声的开端与物质的诞生 第一章:虚无中的涟漪——宇宙的创生与暴胀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至一切存在的起点。这不是一个关于神祇或预设蓝图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物理定律如何自我展开的史诗。从普朗克尺度下难以想象的奇点,到宇宙在瞬间的指数级膨胀——暴胀理论如何解释了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均匀性与结构的起源?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宇宙的能量密度、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如何冷却,以及基本力的分离如何为后续一切物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因为构成你我身体的氢和氦,正是那个炽热初生时刻的直接遗存。 第二章:星辰的熔炉——核合成与元素的锻造 当宇宙膨胀冷却到足以让质子和中子结合时,原初核合成的“三分钟”开启了元素的时代。我们探究为何宇宙中大部分是氢和氦,而更重的元素为何稀缺。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宇宙中最壮观的炼金术士——恒星。从质量微小的红矮星到寿命短暂的超巨星,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如何将轻元素转化为碳、氧、铁,乃至更重的金和铀?我们将解析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引力坍缩到壮丽的超新星爆发,这是宇宙向复杂性迈进的关键一步,是构成行星和生命所需“原材料”的播撒仪式。 第三章:尘埃的聚集——星系的形成与星际介质 在引力的雕刻下,数十亿年前的气体云团开始塌缩,形成了第一代星系。本书详述了暗物质在星系结构形成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星系如何通过合并与相互作用,成长为我们今天观测到的螺旋、椭圆或不规则形态。我们还将详细考察星际介质——那些星系间广阔空间中的稀薄气体和尘埃云。正是这些“星际云”的冷却与塌缩,为下一代恒星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化学演化提供了窗口。 卷二:生命的化学与行星的摇篮 第四章:行星的塑造——从原行星盘到宜居世界 恒星诞生后,剩余的角动量物质形成了一个围绕新恒星旋转的原行星盘。我们如何从这片布满岩石颗粒和冰晶的混沌中,演化出结构清晰的行星系统?本书将详细分析吸积理论、巨行星对内太阳系形成的扰动,以及形成地球这样岩石行星所需的特定条件。重点讨论了“雪线”的位置,它决定了水和挥发性物质的分布,从而塑造了内部行星(类地行星)和外部行星(气态巨行星)的根本差异。 第五章:水的奇迹与有机分子的涌现 水,这种看似简单的三原子分子,是生命展开的必要介质。我们考察了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在早期地球上输送水和挥发物的关键作用。更进一步,我们将进入“非生命化学”的领域——探讨在早期地球(或类似环境)中,无机物如何通过电化学反应或深海热液喷口的作用,自发地组装成氨基酸、核苷酸等构成生命的基础有机分子。这不是生物学,而是纯粹的化学演化,是物质复杂性的一个里程碑。 第六章:遗传物质的抉择——RNA世界与细胞的边界 生命的定义在于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在复杂的DNA-蛋白质系统出现之前,很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其中RNA分子既充当遗传蓝图,又扮演酶的催化角色。我们分析了支持这一假说的实验证据,并探讨了第一个具有稳定边界的膜状结构——原始细胞——是如何将内部的化学反应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的萌芽。 卷三:演化的长河与智慧的火花 第七章:生命的宏大转型——光合作用与大氧化事件 生命在海洋中沉寂了数十亿年,直到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化学反应的出现:光合作用。我们详细分析了蓝细菌如何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分,并无意中将氧气作为废物排放出来。这种“大氧化事件”对当时厌氧生物来说是一场环境灾难,但却为需要高能量输出的复杂生命形式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这是生物圈对地球化学环境进行首次大规模、不可逆转的改造。 第八章:复杂性的飞跃——多细胞性与寒武纪大爆发 个体细胞的组合如何演化出协调运作的组织和器官?我们考察了真核细胞内部内共生事件(线粒体和叶绿体)如何提供远超原核细胞的能量基础。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大约五亿四千万年前,地球生命史上一次惊人的多样性爆炸——寒武纪大爆发。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主要的动物“门类”突然涌现,硬壳、眼睛、运动器官等关键创新是如何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迅速固化下来的? 第九章:征服陆地与支配地球 当生命从海洋走向贫瘠的陆地时,面临着干燥、重力支撑和辐射的巨大挑战。本书讲述了植物如何首先革新了生态系统,稳定了土壤,创造了新的栖息地。紧接着,鱼类如何演化出能够在泥泞中行走的四肢,并最终踏上陆地,开启了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漫长演化路径。我们关注的是生物结构对物理环境的反馈适应,以及每一次重大演化创新如何解锁了新的生态位。 卷四:思维的升起与未来的方向 第十章:神经元的连接——感知、记忆与抽象思维的起源 本书转向神经科学和认知演化。大脑,这一宇宙中最复杂的已知结构,是如何从简单的反射中发展出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的?我们探讨了感官系统的演化如何驱动了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关键的转折点在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出现——符号的运用、因果关系的理解,以及构建内部心智模型的潜力。 第十一章:工具、语言与网络的构建 真正的认知革命并非只发生在单个生物的大脑内,而是发生在群体交流和知识传递中。我们分析了语言结构(语法和语义)的独特演化路径,它如何使信息能够指数级地积累和共享。工具的使用,从简单的石器到复杂的机械,标志着生物体开始利用外部环境来弥补自身生物学上的局限,形成初步的“技术共生体”。 第十二章:熵减的奇迹——生态位工程与全球系统 在本书的终结,我们不再将视角局限于单个物种或单一星球,而是审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作为一个巨大的“熵减引擎”在地球上运作。从制造土壤到调节大气组成,生命系统是行星尺度的工程壮举。我们探讨生命如何不断地重塑其生存环境,并以一种高度互联的方式运行。本书最终导向一个开放性的思考:基于当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演化法则,在宇宙的其它角落,类似的复杂系统是否也在以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沿着相似的轨迹,进行着物质的编织? 结语:边界的延伸 本书回顾了从基本粒子到复杂生命体演化的物理必然性与化学随机性的交织。这是一个关于组织化的故事,关于物质如何自发地、通过物理法则的驱动,构建出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描述的结构,而非关于特定的“目标”或“中心”。我们所见证的,是宇宙在不断运动中自我探索复杂性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