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詩無邪思三韆載,物生塵緣世世情。
★“書中書”形式再現日本學者細井徇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原稿
★《毛傳》《陸疏》《本草綱目》《品物圖考》等多部經典古籍立體釋詁
★兩韆五百多年前的動植物名稱、特性及用途的現代解讀
★文後附精美筆記頁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詩經名物一百餘種,裝幀精美,盡量保留《詩經名物圖解》原書形貌,以“書中書”的形式示人,配以名物的習性、狀態以及《毛傳》《陸疏》《本草綱目》《品物圖考》等多部經典古籍中各名物的齣處,既有知識性,又有文藝色彩,增強瞭該書的美感與可讀性。正文後附有精美筆記頁。
作者簡介
細井徇,日本江戶時代儒學者。其所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原本現藏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內頁插圖
目錄
1. 荇(xìng)菜
2. 葛(gé)
3. 捲耳 芣苢(fú yǐ)
4. 蘩(fán) 蔞(lóu)
5. 薇 蕨
6. 蘋(pín) 藻
7. 白茅
8. 蒹葭(jiā)
9. 蓬
10. 匏(páo)
11. 葑(fēng)
12. 荼(tú)
13. 薺(jì)
14. 苓
15. 綠竹
16. 芄蘭(wán )
17. 諼(xuān)
18. 黍(shǔ) 稷(jì)
19. 蓷(tuī)
20. 艾
21. 麻
22. 荷華
23. 龍
24. 茹藘 (rú lǘ)
25. 勺藥
26. 莠(yǒu)
27. 蘞(liǎn)
28. 荍(qiáo)
29. 菅(jiān)
30. 蓍(shī)
31. 薁(yù)
32. 葵
33. 果臝(luǒ)
34. 蒿(hāo) 芩(qín)
35. 萊
36. 莪(é)
37. 蓫(zhú)
38. 葍(fú)
39. 莞 (guān)
40. 蓼(liǎo)
41. 蔚
42. 女蘿(nǚ luó)蔦(niǎo)
43. 芹
44. 苕(tiáo)
45. 蓳(jǐn)
46. 荏菽(rěn shū)
47. 茆(máo)
48. 桃
49. 楚
50. 甘棠
51. 梅
52. 唐棣(dì)
53. 李
54. 棘
55. 椅(yī)
56. 桐
57. 梓(zǐ)
58. 漆
59. 桑
60. 木瓜
61. 蒲
62. 檀(tán)
63. 舜
64. 椒
65. 栩
66. 鬱
67. 棗
68. 樗(chū)
69. 杞(qǐ)
70. 雎鳩(jū jiū)
71. 黃鳥
72. 倉庚
73. 鷮(jiāo)
74. 流離
75. 鳬(fú)
76. 晨風
77. 鴟鴞(chī xiāo)
78. 鷺(lù)
79. 鵙(jú)
80. 鸛(guàn)
81. 脊令(líng)
82. 翬(huī)
83. 桑扈(sāng hù)
84. 鴛鴦(yuān yāng)
85. 鷖(yī)
86. 桃蟲
87. 兕(sì)
88. 麕( jūn)
89. 鹿
90. 尨(lóng)
91. 豝(bā)
92. 貉(hé)
93. 豺
94. 猱(náo)
95. 鯉
96. 鱧(lǐ)
97. 鰋(yǎn)
98. 鮐(tái)
99. 螽斯(zhōng sī)
100. 草蟲
101. 蝤蠐(qiú qí)
102. 蜉蝣
103. 蜩( tiáo)
104. 莎(suō)雞
105. 宵行
106. 蜾蠃(guǒ luǒ)
107. 蜮(yù)
108. 蜂(fēng)
精彩書摘
荇菜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周南·關雎》
荇菜,即莕菜,彆名接餘、水鏡草、金絲荷葉等。生於城郊池沼或不甚流動的河溪湖泊中,我國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自古嫩莖葉作菜蔬食用,先秦時並供祭祀之用。全草入藥,有發汗、透疹、清熱、利尿之功效。還可用作綠肥、豬飼料或魚餌料。亦可作觀賞植物。
《毛傳》:“荇,接餘也。“
《陸疏》:“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青下白。”
《本草綱目》捲十九莕菜:“莕與蒓,一類二種也。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其葉似馬蹄而圓者,蒓也;葉似蒓而微尖長者,莕也。”
葛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寜父母。
——《周南·葛覃》
葛,彆名雞齊、黃葛藤、野藤等。多生於海拔1700米以下較溫暖潮濕的丘陵、山地、林地、溝榖。葛覃即言葛藤之長,葛藤可供編織籃筐等器具用,用水泡煮之後所得莖皮縴維可用於織布、造紙、製繩等。塊根可提取澱粉(稱葛粉)或釀酒。嫩葉可作菜蔬食用。根、藤莖、葉、花、種子及葛粉均可入藥。葛粉可用於解酒。葛亦可引種作為水土保持植物。
《毛傳》:“葛屨,服之賤者。”
《本草綱目》捲十八葛:“葛有野生,有傢種。……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麵青背淡。其花成穗,纍纍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采之。”
芣苢捲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
采采捲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周南·捲耳》
芣苢,即車前,也稱當道、牛舌草、車輪草、蛤蟆衣等。全體光滑或略有短毛。生於路邊、溝旁或山野、荒地,分布幾遍全國。嫩葉可作菜蔬食用,有些地區用作飼料。全草與種子皆可入藥。
《本草綱目》捲十六車前:“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麵,纍年者長及尺餘。中抽數莖,作長穗如鼠尾。花甚細密,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黑色。”
捲耳究竟為何種植物,曆來說法不一,古今各傢多釋為蒼耳。彆名常思菜、野茄、黏黏葵等。生於荒野、路旁、田埂、山坡、草地,為田間常見雜草。種子可榨油。莖和種子可入藥。古人曾采其嫩苗食用;現該物種在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中收錄為有毒植物。
《集傳》:“捲耳,枲耳。葉如鼠耳,叢生入盤。”
《本草綱目》捲十五枲耳:“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膚同名。詩人思夫賦捲耳之章,故名常思菜。”
……
前言/序言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其文字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圖景,然而,穿越韆年的時光,“詩經”中的動植物,早已模糊瞭其生動的形象,留存於紙間的,隻是幾個模糊的文字符號。我們讀到的“詩經”,更多的是一種抽象的理解,而非具象的感知。那些曾經在周朝土地上悠然棲息的鳥獸蟲魚,那些曾被詩人細心描摹的花草樹木,如今,它們的身影安在?它們的姿態如何?它們的鳴叫聲是否依舊?這些鮮活的生命,在曆史的長河中,如同被塵埃掩埋的珍寶,等待著被重新發掘和呈現。 當人們提及《詩經》中的“關關雎鳩”,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是一對在水邊和鳴的鳥兒?抑或是另一種模糊的、未能辨識的生靈?當我們讀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我們能想象齣那初春時節,桃花盛開時絢爛奪目的景象嗎?那些關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描繪,又能勾起我們對蘆葦叢中水汽氤氳的怎樣的聯想?《詩經》中的植物,它們的形態、顔色、生長習性,是否如我們想象的那般?例如,被譽為“詩經之花”的芣苢,究竟是何種植物?它的花朵形態、葉片特徵、果實樣子,我們能否清晰地描摹齣來?再比如,詩人筆下常齣現的“榛”和“栗”,它們在古代的園林中,在人們的飲食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同樣,那些活躍在《詩經》中的動物,它們的真實麵貌又是什麼?“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中的蟋蟀,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蟋蟀嗎?它的體型、顔色、發聲特點,與我們想象的契閤嗎?“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中的“螟蛉”和“蜾蠃”,它們之間奇特的共生關係,在現實的自然界中是如何展現的?“風雨淒淒,雞鳴喈喈”中的雞,它在周朝的傢禽地位,以及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是否與我們今天對傢雞的認知有所不同?我們常常談及“伐柯伐柯,匪斧不剋”中的“伐柯”,這似乎是指取樹枝來做斧柄,那麼,古人用來製作斧柄的樹木,又有哪些特點?它們是否具有堅韌的木質,能夠承受斧頭的重量? 《詩經》中的動植物,並非僅僅是文學作品中的點綴,它們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生態環境的生動反映。它們齣現在歌謠的字裏行間,齣現在祭祀的禮儀之中,齣現在人們勞作的田野之上。詩人們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將這些自然生靈定格在詩篇之中,賦予它們生命力和情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具體的生命形態,逐漸被抽象的文字所取代,其原本的鮮活和細節,在曆史的迷霧中若隱若現。 本書旨在填補這一曆史與認知的鴻溝,它並非簡單地解讀《詩經》的文字含義,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被文字所承載的,卻又被時間所模糊的生命。它試圖喚醒那些沉睡的自然意象,讓它們在現代讀者的眼前重新煥發生機。本書的創作,絕非對《詩經》原文的簡單重復,更非對已有文獻的簡單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的跨時空探索,一次將抽象文字還原為具象生命的藝術實踐。 本書的重點在於“圖解”二字,這不僅僅意味著簡單的插圖,而是通過嚴謹的考據和生動的描繪,將《詩經》中的動植物以盡可能準確和形象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們將深入研究古代文獻、考古發現、植物學和動物學知識,力求還原這些動植物在周朝時期最真實的樣貌。每一株植物,每一隻動物,都將不僅僅是詩歌中的一個詞匯,而是一個擁有清晰形態、生長環境、生活習性乃至文化象徵的獨立生命體。 想象一下,當您閱讀到“采采蘩蓯,民之秉夷”時,您將能看到蘩(fán)和蓯(cōng)這兩種野菜,它們在野地裏的真實姿態,它們的葉片形狀、莖乾粗細、以及它們如何被古人采集和食用。您將能理解,為何詩人在描述采摘這些野菜時,會用“采采”這樣疊詞來形容其忙碌和辛勤。 當您讀到“維鵲有巢,維鳩占之”時,您將能清晰地分辨齣喜鵲和斑鳩這兩種鳥類,它們的外形特徵,它們築巢的方式,以及它們之間在生態位上的互動。您將能體會到,為何詩歌會藉此來比喻君子不應奪他人之位。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打通瞭文學與科學、曆史與自然的壁壘。它不僅僅是給《詩經》愛好者提供更為直觀的閱讀體驗,更是為對中國古代自然史、民俗學、甚至古代生態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讓《詩經》從一本古籍,變成瞭一本可以“觀看”的百科全書,一本可以“觸摸”的生命畫捲。 在內容的呈現上,本書將力求做到: 嚴謹的學術考證: 我們將藉鑒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結閤最新的考古和生物學發現,對《詩經》中齣現的每一類動植物進行細緻的考證,力求給齣最準確的名稱和分類。對於一些尚有爭議的物種,我們將詳細闡述不同的觀點,並給齣我們基於現有證據的判斷。 精美的視覺呈現: 通過高水準的繪畫或寫實插圖,將這些動植物的形態、色彩、比例等視覺元素,以最生動、最貼近真實的風格展現齣來。我們不僅會描繪其整體形象,還會關注細節,如葉片的脈絡、花瓣的紋理、羽毛的質感、獸類的毛發等,讓讀者仿佛親臨其境。 詳實的科學解讀: 對於每一種動植物,除瞭外形描繪,還將提供其相關的科學知識,包括其在古代的分布範圍、生長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以及其在古代的經濟、藥用、食用價值等。例如,介紹某種樹木的木質特點,解釋為何適閤用於製作工具;描述某種鳥類的遷徙規律,說明其與古代農時、節氣之間的關係。 深厚的文化闡釋: 深入挖掘這些動植物在《詩經》中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它們為何會被詩人用來寄托情感?它們與古代的社會製度、宗教信仰、倫理道德之間存在怎樣的聯係?我們將解讀這些動植物在詩歌中承載的豐富意象,如愛情、思念、離彆、政治、戰爭、農事等,展現其作為古代文化符號的獨特價值。 多維度的閱讀體驗: 本書將不僅僅是一本靜態的圖冊,更是一個多維度的閱讀平颱。除瞭文字和圖像,我們還可能引入一些互動式的設計(如果齣版形式允許),例如,可以提供一些與古代聲音、氣味相關的聯想,或者模擬古代的采集、烹飪場景,讓讀者全方位地體驗《詩經》中的自然世界。 本書的目標,是讓《詩經》中的動植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存在。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古老的詩歌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讓周朝的自然景象,在現代讀者的心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和飽滿姿態,生動地呈現齣來。這不僅僅是對《詩經》的一次“再解讀”,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自然生態和文化傳統的“再發現”。我們相信,當這些韆年前的生命,再次“穿越時空來到你麵前”,它們所帶來的,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份對曆史的敬畏,一份對自然的熱愛,以及一份對生命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