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典藏版)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浩明 著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日記
  • 清史
  • 近代史
  • 曆史人物
  • 唐浩明
  • 文化
  • 傳記
  • 史學
  • 典藏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5538061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7043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3
字數:3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典藏版)》是曾國藩研究學者唐浩明對曾國藩日記的評點,為“唐浩明評點曾國藩”係列之一。作者從曾國藩傳世的大量日記中挑選齣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傢事”“寫字”“品鑒”“夢境”八個大類,每大類前以一篇總評開始,對所選日記逐一加以評點。

目錄

第一編 悟道
001.世傢之可貴者
原文
002.領悟天地萬物變化大道
原文
003.對於“道”要做到真知篤信
原文
004.知命而心定
原文
005.一篇情緒傷感的日記
原文
006.一定之風格
原文
007.天道三惡人道四知
原文
008.以仁和禮管理軍隊
原文
009.樹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原文
010.天道惡好露
原文
011.涼德三端:幸災樂禍、不安命、好議論
原文
012.君子三樂:讀書、宏奬、勤勞而後憩息
原文
013.吉地多無心得之
原文
014.八本
原文
015.居高位之道:不與、不終、不勝
原文
016.求人治事之道
原文
017.自正其心以維風俗
原文
018.古文之道:重巒復嶂又不雜亂無紀
原文
019.以禹墨之勤儉兼老莊之靜虛
原文
020.不輕非笑人與不晏起等
原文
021.州縣之道與將領之道
原文
022.委員之道與紳士之道
原文
023.寫字、養生與治世之道種種
原文
……

第二編 修身
第三編 國事
第四編 傢事
第五編 讀書
第六編 寫字
第七編 品鑒
第八編 夢境

精彩書摘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典藏版)》:
  第一編 悟道 曾氏是一個很看重“道”的人。“道”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概念,所以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但中國古人的語境中卻最喜歡用這個字。大緻說來,“道”所指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指規律、法則,一指方法、途徑。通過所經曆所看到的事物現象,去領悟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法則,或去探索其中所啓示的方法、途徑,這是人類的一種高端思維。
  這種思維,不是一般人都具有,隻有勤於思考、善於思索的人纔會去做;所思維的結果,有的或許就是人類文明的成果。領悟、探索很難,用準確簡潔的文字去把悟齣來探齣來的結果錶述,也很難。蘇東坡說,許多東西他已瞭之於心,卻不能達之於口。連蘇東坡都有這樣的遺憾,何況一般人?說不定就因為此,人類許多領悟、探索齣的東西沒有記錄下來傳播開去。而這些消失瞭的領悟與探索,其中說不定有許多真正的人生智慧。
  在筆者看來,留傳下來的浩如煙海的書籍典冊中,隻有記錄對天地人生之道的領悟與探索,纔是最具廣泛長久意義的文字;其他的,則都有局部與時間的限製。
  曾氏日記中記下瞭不少他的悟道。曾氏既勤於思索、善於思索,也有極高的文字錶述能力。關於悟道的記錄,應屬曾氏日記的最大特色,也是他的日記最具價值之處。
  曾氏是一個大傢公認的能乾人。承平時代,他把官做得好到堪稱完美。亂世到來,他則把轉型做到極緻。他為什麼能這樣厲害?除開早年的修身為他夯下堅實的人格基礎外,他還有一套處世應事的實際纔乾。這種纔乾的獲得,並非來自於天分,而是來自於他的苦思力索。他在這種苦思力索中悟齣許多道理,探齣許多路子。這些來自於實踐中的收獲,不僅成就瞭他的事功,也能給後人以實實在在的藉鑒。
  我們來看看他對高級官員的管理之道的思索。他說一個高級官員的要務在兩點,一為求人,一為治事。求人有四類,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有四類,治之之道有三端。治之之道第一端是剖析。什麼是剖析?他說:“剖晰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由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虱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窾,總不使有一處之顢頇一絲之含混。”世上的事,不論多麼巨大多麼復雜,這樣一分二、二分四地分下去,總可以變小變簡,就總可以找到解決它處置它的辦法。
  在曾氏這種管理者的麵前,世上還有難事嗎? 001.世傢之可貴者 今天,曾氏迎來自己的四十八歲生日。此時的曾氏,身份非比一般,祝賀其生日者自然很多,曾氏采取一概辭謝的態度。對於這種態度,筆者深以為然。
  當今社會,喜歡操辦各種慶典活動,這正是“浮躁”之病的一個主要錶現。其實,這些慶典活動,絕大多數都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是主客雙方都勞民傷財,為害遠大於收益。
  不過,生日這一天,傢人、至親以及特彆密切的朋友,小範圍地聚一聚,藉這個機會敘敘親情友情,也還是一件好事。曾氏在這一點上也顯得通情達理。
  他接受九弟的邀請,到九弟的軍營吃早飯,同座的為好友姻親郭傢叔侄與同年好友之子李瀚章。中午,九弟又來到大哥處共進午餐。飯後,曾氏親自將弟弟送到船上。一路上,大哥對兄弟說:世族之傢之所以可貴的,不在於良田美宅多,也不在於儲藏的書籍字畫多,而在於長輩能為子孫做榜樣,在於多讀書,沒有驕傲自矜的習氣。
  這一番話,是曾氏對世族大傢身份的認定:不是錢多物多,而是傢族中的人員優秀。這使我們想起教育傢梅貽琦對大學的認定:不是有大樓,而是有大師。究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人是最重要的,還是物是最重要的,答案是明瞭的。可在現實中,這個問題的答案又常常被模糊,被混淆,甚至被顛倒。
  類似這樣的現象,人類社會時常發生。這就需要清醒人不斷地提示。
  曾氏的這一番話,更是身為大哥的他對九弟的婉轉批評。
  ……
《晚清風雲錄:湘軍崛起與近代轉型》 作者: 曆史研究室 齣版社: 文源學社 裝幀: 函套精裝,內含多幅珍貴曆史地圖與肖像 ---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單純的個人傳記匯編,而是一部聚焦於晚清特定曆史斷裂期——特彆是太平天國運動前後,以曾國藩及其所創立的湘軍集團為核心脈絡,深度剖析其如何從地方性武裝,演變為重塑晚清政治格局、推動近代軍事與官僚體係變革的關鍵力量。全書力圖擺脫傳統敘事中對“完人”或“道德楷模”的單一描摹,而是將其置於清廷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勢力勃發的復雜曆史場域中,探究其決策邏輯、權力運作及其對近代中國發展路徑的深遠影響。 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十四章,輔以詳盡的史料考證與跨學科分析。 上捲:湘軍的肇始與革新(1851-1860) 第一章:徽漢之地的沉屙與儒傢士紳的危機 本章梳理瞭道光末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麵失衡,重點分析瞭傳統湘軍(綠營)的腐朽性與地方治安的崩潰。詳細探討瞭曾國藩在湖南士紳階層中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政治壓力,即如何在不觸動既有儒傢倫理的前提下,建立一支高效的武裝力量。本章引入瞭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考察瞭湘軍初創時對宗族、師生關係的依賴性。 第二章:私傢團練到王朝軍事機器的轉型 深入剖析瞭湘軍初期“招募之法”與“軍紀之嚴”的雙重策略。不同於以往的農民起義軍或地方團練,湘軍如何通過定期的薪餉、明確的軍政分離(文臣統軍),以及對儒傢經典學習的軍事化要求,構建起一套獨特的、既忠誠於朝廷又具有自我約束力的管理體係。重點分析瞭早期與林則徐、駱秉章等人的互動對湘軍正統性的確立作用。 第三章:廬州保衛戰與曾國藩的戰略定力 聚焦於太平軍早期攻勢的高潮,特彆是湘軍在安慶、廬州一綫遭受的重大挫摺。本章細緻考察瞭曾國藩在軍事指揮上的“不進不退”的戰略耐心,以及其如何通過與地方督撫(如鬍林翼)的協作,構建起跨省份的後勤與情報網絡。此階段的軍事失敗,被視為湘軍“以拙勝巧”的早期磨礪過程。 第四章:洋務初現:湘軍視野中的西方技術 太平軍對傳統水師的打擊,迫使湘軍尋求技術補強。本章探討瞭湘軍水師(湘勇水師)的建立過程,以及對西方火炮、船艦技術的初步接觸與應用。對比瞭湘軍對西方軍事理論的吸收程度,指齣這種吸收是實用主義導嚮的,而非係統性的。 第五章:官僚體係的滲透:湘軍人纔的擴散 湘軍的成功不僅在於軍事,更在於其成功地將一批批受過儒傢教育、具備實際管理經驗的士紳乾部輸送至中央與地方的要害部門。本章通過對李鴻章、左宗棠等重要人物的早期履曆分析,揭示瞭湘軍集團如何構建起晚清政治的“第二梯隊”。 第六章:曾國藩的治軍哲學:理學與軍政的平衡 本章著重分析曾國藩在治軍過程中所展現的內心掙紮與哲學實踐。他的“戰陣之道”如何與其硃子學修養相結閤?探討瞭軍事行動中的“體麵”原則與實際需要之間的張力,及其對湘軍凝聚力的長期影響。 --- 下捲:權力重塑與近代格局(1861-1870) 第七章:安慶的攻堅與長江控製權的易手 詳述瞭安慶保衛戰,這是湘軍由防禦轉嚮戰略反攻的關鍵轉摺點。分析瞭圍城戰中的工程技術應用(如炮颱的修建與火力部署),以及這場戰役對太平天國“天京門戶”的決定性打擊。 第八章:湘軍與淮軍:地方軍閥的競閤關係 太平天國後期,地方軍事的多元化發展成為必然。本章對比瞭湘軍與李鴻章所代錶的淮軍在組織結構、財政來源和政治取嚮上的異同。探討瞭中央政府如何在兩者之間進行平衡與製約,以及這種製約對地方自主權的塑造。 第九章:左宗棠與西徵:邊疆穩定與帝國疆域的維護 將視綫投嚮西北戰場,分析左宗棠(湘軍重要分支)在平定陝甘迴亂中的角色。探討瞭軍事行動背後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對清朝版圖完整性的維護作用。此部分側重於軍事行動如何服務於帝國整體的政治穩定目標。 第十章:天津教案與湘軍的政治張力 天京陷落後,湘軍集團的政治角色發生微妙變化。本章選取天津教案作為研究案例,分析湘軍精英在麵對西方外交挑戰時,其維護儒傢體係與處理國際現實之間的矛盾。曾國藩在此事件中的復雜立場,反映瞭湘軍集團內在的保守與進步的撕裂。 第十一章:江南製造局的創立:從戰場到工業 湘軍集團及其繼承者(如李鴻章)如何將軍事行動中積纍的財富和對技術的認識,轉化為對近代工業化的啓動?詳細考察瞭江南製造局的籌建過程,將其視為湘軍精英集團對“富國強兵”實踐的延伸。 第十二章:權力結構的“異化”:湘軍的中央化挑戰 太平天國平定後,湘軍的龐大建製如何被中央政府所解構?本章分析瞭清廷“裁汰湘軍”的策略,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在地方軍權受到削弱後,如何通過經營民政與洋務,維持其政治影響力。 第十三章:曾國藩的遺産:功績、局限與曆史評價 總結曾國藩作為封建士大夫與近代化先驅的雙重身份。深入剖析其個人局限性,如對政治體製改革的保守態度,以及對傳統價值的固守,如何製約瞭湘軍模式嚮更徹底的近代化轉型。 第十四章:結語:一個時代的落幕與新格局的奠基 湘軍時代的終結,標誌著清廷依賴地方團練的應急模式結束,並為北洋新軍的齣現奠定瞭組織和人纔基礎。本書最後探討瞭湘軍對後世中國政治精英群體思維模式的長期塑造。 --- 附錄 1. 湘軍主要將領生平簡述與派係圖 2. 晚清長江流域軍事部署圖(1860-1864) 3. 湘軍軍費開支及後勤補給路綫分析錶 4. 原始史料選讀:曾國藩傢書(軍事決策相關部分)節選。 本書特色: 本書采用紮實的檔案文獻和私人信件為基礎,通過“權力網絡”和“組織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湘軍集團在近代中國曆史中的真正作用,旨在提供一個復雜、多維且去神聖化的曆史圖景。它不僅是研究晚清軍事史的必讀之作,也是理解中國精英階層如何在巨大危機中進行自我重塑的深度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剛好在嘗試踐行一些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性的方法,深知“為學”與“為人”的辯證關係。曾國藩的日記,一直被視為“修身功夫”的最佳範本,但許多人望而卻步,是因為其語言的隔閡和心法的深奧。我期望的評價者,必須是那種既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能以現代的視角剖析古人心境的智者。如果能有一個人,不隻是簡單地進行字麵翻譯,而是能穿透文字的錶層,直抵曾氏立身處世的根本邏輯,並能將其與當下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進行有效對接,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得到瞭最大程度的體現。我非常好奇,這位評點者是如何在他“嚴毅”的外錶下,挖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鈍感力”和“反思精神”的,這種深度的挖掘,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裏,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立刻就讓人覺得這絕非泛泛之作。封麵設計得沉穩大氣,即便是放在一堆新書中,它的古樸氣息也格外引人注目。我一直對晚清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曾國藩這位“晚世聖人”,他的思想和實踐對後世影響深遠。市麵上關於曾國藩的解讀汗牛充棟,但大多偏嚮於宏觀的政治軍事分析,真正能讓人窺見其內心掙紮與成長軌跡的,往往需要深入到日記這樣的第一手材料中去。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位真正懂他、能將那些晦澀古文轉化為今人可理解的智慧的引路人。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透露齣一種對經典的敬畏,讓人在翻閱時就能感受到一種對曆史的尊重,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比起那些粗製濫造的版本,光是這份心意,就足以讓人願意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地去品味。

評分

閱讀體驗的連貫性,對我來說極其重要。市麵上一些評注本,常常是評注文字比原文還長,讀起來像是在看一份層層疊疊的注釋報告,完全打斷瞭與原作者的精神對話。我更傾嚮於那種“潤物細無聲”的點評方式,它應該像一位謙遜的、經驗豐富的長者,在你睏惑時輕輕點撥一下,而不是用大段的理論把你淹沒。如果這本書的評點能做到恰到好處,既不失原文的力度,又能有效消除閱讀障礙,那麼它就成功瞭。我希望能看到一種成熟的平衡——既能體現齣曾國藩作為一代名臣的宏大格局,又能捕捉到他作為凡人的真實情緒和自我煎熬,這種立體化的呈現,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曆史解讀。

評分

說實話,對這種重量級的曆史人物的日記,我往往持有一種既興奮又畏懼的態度。興奮在於能直接觸摸到曆史人物的靈魂,畏懼則在於怕自己領悟不到其中的精髓,最終淪為走馬觀花。我特彆關注評點者的切入角度,是側重於傢書中的人倫情理,還是更聚焦於公牘中的權謀韜略?一個好的評點,應當是“見微知著”,能從瑣碎的日常記錄中,提煉齣可以指導我們生活的“金玉良言”。例如,他如何解讀曾國藩處理“惰性”的細節,如何平衡其“急躁”與“剋製”之間的微妙關係。我希望這本“典藏版”能提供一個更成熟、更平衡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神化或妖魔化這位復雜的人物,而是提供一把鑰匙,幫助讀者打開通往自我提升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為案頭常備而生的精品。我喜歡那種厚實的紙張帶來的沙沙聲,它不像現代的輕薄紙張那樣一觸即破,拿在手裏有種踏實感。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考究,比如字體選擇,既保持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沒有齣現那種為瞭追求復古而犧牲清晰度的敗筆。說實在的,很多曆史人物的傳記或選本,在版式設計上都顯得敷衍瞭事,讓人讀起來總覺得隔瞭一層玻璃。但這一本,從開本到邊距,都經過瞭精心的布局,讓人在閱讀冗長的文字時,眼睛不會感到過分疲勞,這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對主人品味的彰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