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

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一民朱晓罕 编
图书标签:
  • 法国知识分子
  • 20世纪法国
  • 知识分子史
  • 良知
  • 担当
  • 历史
  • 文化
  • 思想史
  • 社会思潮
  • 法国历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微博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4951
商品编码:1202743905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
  • 作者:吕一民//朱晓罕
  • 定价:39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号:978730810495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9-01
  • 印刷时间:2012-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34
  • 字数:306千字

编辑推荐语

《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编著者吕一民。 本书是国内史学界对德雷福斯事件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予以梳理和探析的初次尝试。要研究知识分子的历史,首先必须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作一个基本界定。如同笔者在本绪论的开头所表明的那样,我们将基本借用余英时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定来观照本书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鉴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内涵异常丰富,加之其在不同**与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语境”,我们认为,对“知识分子”这样一个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研究对象,若只是满足于下一个僵硬的定义而不充分考虑社会变化的因素,似乎也不是非常合适。换言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妨适当地对“知识分子”这一研究对象采取*为宽泛和灵活的理解,同时,亦应*多地参考其他学者就此所作的理解与界定。

目录

绪论
一 外国知识分子史:我国世界史学科亟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二 知识分子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本书的主要思路与观点、基本框架
**章 “人类良心的一刹那”——德雷福斯事件与法国知识分子的“诞生”
一 德雷福斯事件的爆发
二 “我控诉!”:笔杆子向枪杆子的挑战与知识分子的“诞生”
三 德雷福斯事件与法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内战”
四 德雷福斯事件的结局与法国知识界的“左倾”
第二章 “神圣同盟”和“超乎混战之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大战前夕民族沙文主义知识分子的甚嚣尘上
二 为反战而献身的饶勒斯
三 在两条战线为祖国奋战
四 反战运动的兴起与和平主义知识分子的活动一
第三章 知识分子社会参与的“炎夏”——两次大战之间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来自东方的曙光”
二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教授的共和国”
三 “30年代精神”和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的骚动
四 从反战、反法西斯到组成人民阵线
第四章 合作与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和平主义:大战前夕法国知识分子的集体选择
二 为维希政权与纳粹德国效劳的知识分子
三 参加抵抗运动的知识分子
第五章 知识分子“辉煌的30年”的开端——战后初期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对附敌知识分子的清洗及其对知识界的影响
二 萨特时代的开始
三 冷战时代之初的法国知识分子
四 萨特与加缪、梅洛一庞蒂的反目
五 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观与《知识分子的鸦片》
第六章 从“匈牙利事件”、阿尔及利亚战争到“五月风暴”——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匈牙利事件”对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心理冲击
二 知识分子与阿尔及利亚战争
三 60年代法国知识界的演变
四 马尔罗:从左派文学先锋到戴高乐派知识分子的主将
五 60年代中后期的萨特及其知识分子观
六 知识分子与1968年“五月风暴”
第七章 媒介、权力、社会抗议——70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左派知识分子队伍的再度分化与萨特的激进化
二 右翼的变化:从“新哲学家”到“新右派”
三 雷吉德勃雷和米歇尔福柯的知识分子观
四作为社会抗议运动先锋的知识分子一
第八章 知识分子没有“终结”——80年代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
一 法国知识界的剧变
二 利奥塔:一位“知识分子的掘墓人”?
三 布尔迪厄:左拉、萨特在世纪末的“传人”
四 知识分子与法国的反全球化运动:以ATTAC为中心的个案研究
结语
附录 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思想的潮汐: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20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思想激荡、观念革新的时代。在这片孕育了无数深刻洞见与颠覆性思想的土地上,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成为时代精神的塑造者与引领者。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幅恢宏的法国知识分子群像画卷,它深入探索了那些塑造了20世纪思想版图的关键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语境,力图呈现一个既充满智识挑战又饱含人情温度的精神世界。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变革的开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三共和国的余晖下,法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新的科学发现和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萨特、加缪、波伏娃、巴特、福柯、德里达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思想演进,如同时代的缩影,折射出20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思想史的复杂脉络。 本书首先会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见证那些知识分子如何从各自的学术阵地出发,对现实世界发出质疑与诘问。从早期对进步主义的乐观审视,到对工业化、殖民主义的深刻反思,再到对 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的探索,这些思想的种子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播撒,逐渐生长,并最终开花结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将仔细梳理存在主义思潮的勃兴及其在法国知识界的核心地位。萨特,这位集小说家、戏剧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巨匠,他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旧有的思想天空。他对于自由、责任、选择的强调,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更是对整个时代人们在历史洪流中迷失与挣扎的深刻洞察。他的舞台剧《禁闭》和小说《恶心》等作品,至今仍是理解存在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经典。 而与萨特在思想上既有交集又存在分歧的加缪,他的“荒谬”哲学,则以另一种方式触及了人类存在的困境。他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徒劳却依然坚持推石上山,这象征着人类在无法摆脱的命运面前,依然可以选择反抗与超越。加缪对正义、自由的呼唤,以及他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哲思,为那个充满战乱与不安的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引发了无数关于道德与良知的深刻讨论。 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参与者,她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她对女性存在的深度挖掘,在《第二性》一书中,她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被“他者化”的现实,并为女性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她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女性主义运动,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权力与个体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随着历史的推进,20世纪法国思想的锋芒逐渐转向更为宏观的结构与权力分析。结构主义的兴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罗兰·巴特,他以其对符号学、文本分析的精湛运用,挑战了传统的意义解读方式。从他对神话的分析,到他对时尚、广告等流行文化符号的解构,巴特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建构。他的《作者之死》一文,更是颠覆了对创作主体性的传统认知,开启了新的读者-文本互动模式。 米歇尔·福柯,这位二十世纪最富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贡献无疑是本书的重头戏。福柯对知识、权力、话语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社会制度和个体主体性的理解。从他对疯癫、监禁、性等边缘主题的研究,到他对权力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体的分析,福柯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思想体系。他揭示了权力并非仅仅是压迫,更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它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定义了我们的身份。他的著作《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等,至今仍是思想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与此同时,后结构主义的浪潮汹涌而至。雅克·德里达,以其“解构”理论,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质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了语言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的漂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一切既定观念、权力结构和文本意义的全新方法,它鼓励我们不断追问,质疑,打破既有的框架,寻求更为开放和多元的理解。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这些大师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些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与政治事件,发出他们的声音,承担他们的责任。我们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许多知识分子经历了深刻的道德困境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抵抗,对于共产主义的复杂态度,以及战后对法国殖民历史的反思,都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关头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例如,萨特在战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对于革命的追求,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体现了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而加缪,虽然在政治立场上与萨特有所不同,但他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对极端主义的警惕,同样是他对时代回应的一种方式。波伏娃则将她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她积极投身于女性主义运动,为争取女性权利发声。 本书还将触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同样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边缘人物。那些在咖啡馆里激扬文字的年轻学者,那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评论的独立思考者,他们的声音虽然不如大师般响亮,却共同构成了20世纪法国思想图景的丰富肌理。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的“担当”体现在何处?是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真理,还是在公共领域发声,引导社会走向?“良知”在思想的激荡中,又该如何坚守?本书无意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展现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引发读者对于这些永恒问题的思考。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知识分子思想的来源,他们如何借鉴前人的智慧,又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我们将探讨他们的思想如何在课堂上传播,如何在书籍中流传,如何在报刊杂志上引发辩论,又如何在社会运动中产生影响。我们将看到,他们的思想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变革的催化剂。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知识分子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他们之间既有合作与共鸣,也存在激烈的论战与分歧。这些思想的碰撞,往往催生了更深刻的见解,也推动了思想的不断前进。我们将回顾那些著名的思想论战,例如萨特与加缪关于革命与道德的争论,以及后结构主义者与传统哲学之间的较量,这些论战不仅是学术上的切磋,更是对时代困境的回应。 通过本书,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思想的锋芒,理解他们面对历史挑战时的挣扎与抉择。这不是一篇关于“良知”与“担当”的空泛论述,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实践与反思。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思想的探索之旅,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深刻思想遗产,并从中汲取力量,思考我们自身的“良知”与“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人的指南。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角色的讨论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议题,反而以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呈现了不同观点的碰撞。例如,在探讨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冲击时,书中对波伏娃等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女性知识分子如何突破时代的藩篱,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担当”的多元解读,它不仅仅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包括了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守护,以及在复杂局面下做出艰难选择的勇气。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知识分子的担当,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有时也体现在默默的坚持和深刻的内省之中。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盛宴,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动人的故事。读完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良知”二字的理解也更加具象化。书中对那些在二战期间表现出坚定反抗精神的知识分子,以及在冷战时期坚守独立思考的斗士们的刻画,让我深感敬佩。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交锋和融合的细腻描绘,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博弈中,那些知识分子如何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立足点,如何在坚持理想的同时,避免被任何一种极端意识形态所裹挟。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为之动容,例如,当某些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自己曾经追随的理想破灭的痛苦,以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找回并践行“良知”的勇气,这种精神力量是极其鼓舞人心的。它让我意识到,良知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需要被主动拾起、捍卫和实践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思想之旅。它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和思辨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一同思考。书中对“良知”的描绘,并非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展现了良知在现实困境中的脆弱与坚韧。例如,当我读到那些在政治风暴中,仍然坚持独立思考、抵制潮流的知识分子时,我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立人格魅力所折服。作者对“担当”的论述,也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意味着积极的社会参与,更包含了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精神灯塔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这个时代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或简单的姓名罗列来展开,而是以一种更加精巧的主题式结构,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担当”这一概念的多维度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介入,更延伸到了对社会、文化、艺术乃至个人道德伦理的深刻反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让那些曾经塑造了20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思想格局的人物,变得鲜活而立体。例如,在描绘存在主义思潮如何从哲学层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书中对个人自由与群体责任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引人深思。我甚至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以及他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所怀有的深厚情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理解了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知识分子并非远离尘嚣的象牙塔居民,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深刻的反思者,他们的每一次发声,都可能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20世纪法国思想迷宫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激荡、思考、甚至挣扎的灵魂。合上书页,那些名字,那些曾经在沙龙、咖啡馆、报刊杂志上激扬文字的身影,仿佛还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尤其被那些关于“良知”的论述所吸引,在战争、革命、意识形态碰撞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良知是如何被拷问、被扭曲、又如何顽强地生长。书里对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人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更像是在听他们娓娓道来各自的心路历程,那些在个人选择与时代责任之间的艰难平衡。特别是当作者描绘出,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阴影下,那些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如何面对现实的残酷,又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担当”,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至今萦绕心头。这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和思想深度的史诗,它迫使我重新审视知识分子的角色,以及我们在历史面前应有的姿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