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

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再福 著
图书标签:
  • 污染场地
  • 土壤污染
  • 水污染
  • 大气污染
  • 环境修复
  • 风险评估
  • 场地调查
  • 环境工程
  • 污染治理
  • 生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62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0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4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系统介绍了相关地下水、土壤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与监测方法、场地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模拟,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价,污染场地的生态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与修复工程实践、污染修复效果检验与管理等。《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可供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生态工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使用。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9章,内容主要包括概述、场地污染过程与模拟、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场地生态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与修复工程实践、污染修复效果检验与原理。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杨再福,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教学经历(授课名称、起止时间、授课对象、授课学时、所在单位等)
1、环境生物技术,2004-2015,本科生,32,东华大学
2、生物工程,2004-2015,本科生,32,东华大学
3、现代环境监测与分析,2008-2015,研究生,34,东华大学
4、现代环境化学,2008-2015,研究生,34,东华大学

目录

1概述1
1.1污染场地概述1
1.2土壤污染状况2
1.3地下水污染状况3
1.4污染场地发展历史与相关法律法规5
1.4.1污染场地相关概念5
1.4.2美国污染场地6
1.4.3英国污染场地10
1.4.4日本污染场地11
1.4.5加拿大污染场地11
1.4.6荷兰14
1.4.7德国14
1.4.8国外污染场地调查修复特点14
1.5我国污染场地发展历史与现状16
1.5.1我国污染场地发展历史16
1.5.2我国污染场地类型17
1.5.3我国污染场地的现状与特点19
1.5.4我国污染场地法律法规的发展过程21
1.5.5我国污染场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2
1.5.6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解读24
2场地污染过程与模拟27
2.1场地基本特性简介27
2.1.1土壤基本特性27
2.1.2地下水基本特性32
2.1.3污染场地的相关参数44
2.2污染物在场地环境中的迁移44
2.2.1污染物迁移过程44
2.2.2地下水污染迁移过程45
2.2.3污染物迁移原理与模拟48
2.3污染物迁移数据处理与制图52
2.3.1离散数据网格化方法简介52
2.3.2污染物扩散迁移推荐模型58
2.4污染场地模拟软件模型62
2.4.1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62
2.4.2Visual MODFlow63
2.4.3Visual Groundwater63
3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64
3.1场地调查的基本程序65
3.1.1国外场地调查基本程序65
3.1.2我国《污染场地调查技术导则》的场地调查流程65
3.2场地第一阶段调查66
3.2.1第一阶段调查内容67
3.2.2第一阶段调查方法68
3.2.3第一阶段调查目标70
3.3场地第二阶段调查70
3.3.1场地第二阶段调查主要目标70
3.3.2确定第二阶段调查测试清单72
3.3.3第二阶段调查方法74
3.3.4场地概念模型建立方法75
3.4土壤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75
3.4.1土壤样方设置方法75
3.4.2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83
3.5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87
3.5.1地下水调查内容与原则87
3.5.2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88
3.5.3地下水调查方法89
3.5.4地下水取样与检测94
3.5.5地下水污染羽圈定95
3.6场地内其他污染调查方法96
3.6.1地表水污染调查96
3.6.2沉积物采样点的布设及样品采集技术97
3.6.3大气污染调查采样点的布设及样品采集技术97
3.6.4污染场地样品分析方法98
3.6.5场地第三阶段调查101
3.7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102
3.7.1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102
3.7.2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02
3.7.3不确定性分析104
3.8污染场地调查报告及其编制105
4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106
4.1风险评价程序和基本方法107
4.1.1风险评价程序107
4.1.2危害识别107
4.1.3毒性评估109
4.1.4暴露评估112
4.1.5暴露量计算114
4.1.6风险表征115
4.1.7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118
4.1.8污染物修复目标的计算118
4.2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简介121
4.2.1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方法简介121
4.2.2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存在的问题123
4.3不确定性分析125
4.3.1不确定性分析模式127
4.3.2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128
4.4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129
4.4.1暴露模型130
4.4.2健康风险评价软件131
4.5污染场地修复基准与修复标准132
4.5.1污染场地修复标准建立方法132
4.5.2国外污染场地修复标准135
4.5.3中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138
4.5.4污染场地污染物修复目标确定138
4.5.5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指导值139
5场地生态风险评价140
5.1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与基本流程140
5.1.1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简史141
5.1.2生态风险评价基本流程142
5.2生态风险评估方法143
5.2.1污染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144
5.2.2评估因子法146
5.2.3商值法146
5.2.4物种敏感性分布法147
5.2.5生物有效性评估149
5.2.6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149
5.2.7专家判断法151
5.3场地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与软件151
5.4不确定性分析152
5.5地下水风险评价方法153
5.5.1地下水脆弱性评价153
5.5.2外界污染源种类与危险度识别155
5.5.3地下水价值功能评价155
5.5.4污染物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模拟法156
5.5.5地下水污染风险计算156
5.5.6生态风险管理158
6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59
6.1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160
6.1.1土壤混合/稀释技术160
6.1.2填埋法160
6.1.3固化/稳定化技术161
6.1.4土壤气相抽提技术165
6.1.5热解吸修复技术170
6.1.6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171
6.1.7植物修复技术182
6.1.8氧化还原技术185
6.1.9电动修复技术188
6.1.10土地处理技术191
6.1.11机械力化学修复192
6.1.12生物通风技术192
6.1.13农业土壤修复193
6.1.14其他修复技术194
6.1.15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汇总195
6.2污染土壤异位修复技术195
6.2.1土壤淋洗技术195
6.2.2泥浆相生物处理197
6.2.3化学萃取技术197
6.2.4焚烧199
6.2.5水泥窑共处置技术200
6.3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201
6.4土壤污染修复案例202
6.5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204
7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205
7.1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206
7.1.1空气注入修复技术207
7.1.2地下水循环井技术209
7.1.3可渗透反应墙技术211
7.1.4化学氧化还原技术215
7.1.5电动修复技术217
7.1.6生物修复技术218
7.1.7原位反应带技术220
7.2抽出处理技术221
7.3监控式自然衰减223
7.4地下水主要修复技术比较223
7.5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225
7.5.1土壤气相抽提-原位曝气/生物曝气联合修复(SVE-AS/BS)225
7.5.2生物通风-原位曝气/生物曝气联合修复(BV-AS/BS)226
7.5.3双相抽提227
7.5.4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技术227
7.5.5电动修复+渗透反应墙228
7.6地下水污染的预警232
7.7污染场地修复过程管理与次生污染预防233
8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与修复工程实践234
8.1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234
8.1.1场地修复技术筛选的程序与原则234
8.1.2修复技术选择步骤与方法235
8.1.3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法236
8.1.4场地修复的组合技术方案238
8.2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设计与方案246
8.2.1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程序246
8.2.2修复工程设计与方案247
8.2.3修复工程实践248
8.3绿色与可持续修复技术248
8.3.1绿色可持续修复目标与框架249
8.3.2绿色可持续修复原则249
8.3.3最佳管理方法250
8.3.4绿色可持续修复案例分析(Krishna R.Reddy,Jeffrey A.Adams,2015)253
8.4污染场地修复资金来源267
8.5污染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268
9污染修复效果检验与管理269
9.1污染场地修复标准269
9.1.1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269
9.1.2修复效果评价270
9.1.3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生态学评价270
9.2污染场地修复验收272
9.2.1污染场地修复验收程序272
9.2.2验收监测布点要求274
9.2.3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点位的布设274
9.2.4修复效果评价279
9.2.5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280
9.2.6验收报告编制280
9.3污染场地修复的环境监理281
9.4目前无法修复的污染场地管理287
9.5修复终止和场地关闭289
9.6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290
9.6.1我国污染场地管理思路290
9.6.2美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290
9.6.3我国污染场地发展远景292
参考文献293

前言/序言

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规模、速度快的城镇化与工业现代化进程,而美好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健康息息相关、与发展密不可分,是产生一切人才、一切美好事物和美丽家园的基础。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以及“退二进三、退城进园、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一系列管理政策的发布,每年国内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遗留下了大量的污染场地。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随之而来的环境公众事件是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但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目前耕地土壤质量正逐步下降,工矿业废弃地的土壤问题也逐渐凸显,土壤恶化速度加快。发展离不开土壤,土壤修复迫在眉睫。土壤修复是继大气治理、水体治理后又一大民生工程,未来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高达数万亿元,其中利润空间比较大的城市污染场地修复和耕地修复将成为投资者的,然而,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将成为土壤修复面临的难题。
本书在综合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污染场地发展与修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污染现状阐述了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的问题。第1章概述了我国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结合国外污染场地发展史与经验,提出了我国污染场地的类型、现状与发展过程,以及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第2章在场地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场地污染过程、迁移转化与模拟进行了分析。第3章对场地调查、监测方法、场地概念模型与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第4章对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以及我国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第5章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与应用,探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第6章在传统土壤修复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联合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第7章归纳总结了地下水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法与技术。第8章介绍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与修复工程实践、如何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绿色可持续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归纳总结了修复融资策略。第9章进行了污染场地验收方法、修复标准的制定与污染场地管理方面的研究。本书参考了一些国内外著名论著与污染场地评价与修复工程师授课资料,对上述文献作者以及研究生孙冉冉等,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力求内容系统和全面,体现并突出新方法与创新特色。但限于编著者的水平,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联系电话:021-67792551,微信giantman1,E-mail: zzfyang@dhu.edu.cn。

杨再福
2016年1月于上海东华大学环境学院5151室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精妙工程设计:结构优化与材料创新》的图书简介,旨在为您展示一本涵盖工程设计、结构优化和材料创新的专业书籍内容,完全不涉及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的主题。 --- 《精妙工程设计:结构优化与材料创新》图书简介 内容概要: 《精妙工程设计:结构优化与材料创新》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工程领域核心挑战与前沿解决方案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传统的设计范式,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密的结构优化方法和革命性的新材料应用,实现性能的极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系统可靠性的显著增强。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机械设计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设计理论框架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第一部分:现代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石与优化范式 本书的开篇部分系统梳理了当代工程设计所依赖的数学基础和计算工具,重点阐述了多目标优化理论在复杂工程系统中的应用。 第一章:工程设计中的数学建模与复杂性分析 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为可求解的数学模型,涵盖了从静态力学分析到动态系统响应的建模技术。重点讨论了非线性、不确定性以及多尺度效应如何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内容包括有限元分析(FEA)的高级应用、边界元法(BEM)的适用性探讨,以及如何利用随机过程理论处理载荷和材料属性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结构优化方法论的演进与实践 本章深入剖析了结构优化的核心算法。从经典的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到尺寸优化,作者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数学原理、计算效率以及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适用性。特别地,本书对基于密度的拓扑优化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和案例分析,包括对生成结构进行网格划分和后处理的实用技巧。此外,还引入了先进的迭代算法,如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和邻域搜索方法,用以解决传统梯度优化方法难以应对的非凸优化问题。 第三章:可靠性导向的设计与性能评估 在现代工程中,结构可靠性是不可或缺的设计指标。本章聚焦于如何将可靠性分析(如基于一次二阶矩法FORM/SORM)融入到优化循环中。详细阐述了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失效概率的评估,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裕度的管理,确保结构在实际服役环境中的长期安全性和耐久性。本章还探讨了寿命预测模型与疲劳损伤累积分析在优化过程中的集成策略。 第二部分:前沿材料与结构集成创新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材料科学的突破,探讨如何将这些创新材料融入到结构设计中,以实现性能的跨越式提升。 第四章: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与设计原则 本章专注于先进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增强聚合物)的设计与分析。详细解读了层合板理论(经典叠层理论CLT)及其在理解各向异性材料行为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复合材料的失效准则(如Tsai-Wu、Hashin准则)、界面脱粘的机理分析,以及如何通过纤维铺层设计来精确控制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热膨胀系数。 第五章:先进金属材料与冶金工艺对结构的影响 本章探讨了增材制造(AM)技术带来的金属材料创新,特别是高熵合金(HEA)和梯度功能材料(FGM)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潜力。深入分析了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如晶粒尺寸、位错密度)如何直接影响宏观力学性能。内容涵盖了选区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过程的参数优化,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工艺来消除残余应力、提升结构韧性。 第六章:智能与响应式结构材料的应用 本章着眼于“会思考”的结构。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SMA)、压电材料以及自修复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集成应用。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实现主动减振、被动温度补偿或损伤的自我修复功能。内容包括SMA的本构关系建模、压电材料驱动器的耦合分析,以及如何设计能够响应外部激励(如温度、电磁场)的柔性或可重构结构。 第三部分:优化设计的集成案例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通过多个综合性工程案例,展示了结构优化与材料创新如何协同工作,解决实际工程难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章:轻量化结构的多目标集成优化案例研究 本章选取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的典型轻量化结构(如蜂窝夹层板、桁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拓扑优化和材料选择,展示了如何同时优化结构质量、固有频率和抗冲击性能。案例分析中详细展示了从初始几何定义、载荷施加、优化求解到最终制造可行性验证的全过程。 第八章:制造约束下的设计(DFM)与拓扑优化的衔接 认识到理论优化结果必须能被实际制造是至关重要的。本章专注于将制造约束(如最小特征尺寸、拔模斜度、层间粘接要求)有效地嵌入到优化算法中。重点讨论了如何使用“可制造性指标”来指导拓扑优化结果的筛选和后处理,确保设计方案从图纸到实物的无缝转化。 第九章:工程设计的前沿交叉与未来展望 本章对工程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预测材料性能、加速优化迭代中的应用。同时,展望了超材料结构、仿生结构设计以及完全数字化的“数字孪生”工程系统在提升设计效率和维护可靠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致力于提升设计水平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掌握驾驭复杂工程设计挑战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方法,实现从“能用”到“精妙”的设计飞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似乎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专业读物。我本身并非环境科学的科班出身,但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学习和拓展视野的目的。我期望它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这样非专业读者介绍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这个议题。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为何我们需要进行这样的调查和修复,它背后涉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对于调查评价部分,我希望它能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说明从最初的初步筛查到详细的现场调查,再到最终的风险评估,整个过程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至于修复,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技术介绍,即使不能理解其中的所有专业细节,也能大致了解不同的修复手段是如何作用于污染物的,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污染场地”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并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这片土地的“健康”。

评分

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恰好出现在了我工作领域的相关推荐中。我从事的是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相关的工作,虽然我的主要职责并非直接处理污染场地,但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在进行土地开发和再利用规划时,能够更好地评估潜在的风险和成本,是非常有益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的整体流程和重要性。例如,它是否会介绍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在调查评价方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帮助我理解如何从宏观上判断一个区域是否存在潜在的污染场地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风险判断。对于修复技术,我可能不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操作细节,但我希望能了解不同修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以便在工作中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选择哪种技术更适合特定的开发项目。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希望能为我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联想到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土地,它们曾承载过工业的辉煌,如今却可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作为一名环境保护领域的爱好者,我对“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这个主题一直充满好奇。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场景:废弃的化工厂旁,曾经的农田因地下水污染而荒芜,或是老旧的矿区,土壤中残留着重金属的痕迹。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这些被污染土地的“面纱”的?它会详细介绍那些科学严谨的调查技术吗?比如,如何通过采样分析来精准判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是否会深入讲解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风险评估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量化污染带来的潜在危害?我尤其关心的是修复部分,这本书是否会介绍那些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曾经的“伤疤”如何被治愈,重焕生机?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环境领域,并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其实是对某些地区环境问题的隐忧。我居住在一个曾经工业发达的城市,虽然现在转型了很多,但老旧的工业区仍然散布在城市的边缘。我总是会好奇,这些地方在过去几十年里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它们对我们现在的环境和居民健康是否存在潜在的威胁。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污染场地调查的实际操作指南。我希望它能详细描述在现场进行勘察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有哪些常用的仪器和方法。对于评价部分,我希望能了解如何基于调查数据来判断场地的污染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不可接受的环境风险。而修复部分,更是我最为关注的焦点。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列举一些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并对它们的适用范围、效率和成本进行比较。我想知道,那些曾经被污染的土地,在经过科学的处理后,是否真的能够重新变得安全,甚至可以被重新利用。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本解答我心中疑虑的“指南”,让我对如何守护我们身边的土地环境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直接点出了一个我一直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环境污染对土地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这一复杂议题。我期待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例如什么是污染场地,它通常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健康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在调查评价方面,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不同的调查阶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准确地评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而修复部分,更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它能介绍各种类型的修复技术,并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例如,生物修复是如何工作的?化学修复又有哪些常见的应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真实的案例研究,展示污染场地修复的成功经验,以及在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堂生动的环境科学课,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土地环境的重要性,并了解我们为之所做的努力。

评分

服务态度非常好i

评分

质量很不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质量很不错

评分

干货多,调查方法和技术总结很全面

评分

质量很不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质量很不错

评分

没来及看呢,很不错,墨香

评分

没来及看呢,很不错,墨香

评分

纸质看起来还是可以的。物流也挺快!

评分

服务态度非常好i

评分

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