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图录式的中国美术史。全书以扼要、生动的文字,240多幅彩图,分15个部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本书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学究式的资料考证;完全以一般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来编写,是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30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书中主要内容有绘画的开始、象形文字、彩陶、半坡出土的彩陶、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直线和曲线、线条、涂面和留白、黑陶、刻、印、拓、商周、铜器、动物画、想象力的发挥、人物画、春秋战国、帛画、写实肖像画、帛画、写实和想象的结合等。
——台湾学者蒋勋所著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学术著作。他试图用简约的篇幅、概括的手法和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脉络。全书搜罗了大量的中国画家的经典之作,作为他的文字的补充。这部《中国美术史》虽然未必尽善尽美,但这种尝试和开拓精神是值得赞赏的。(陈诏《域外读书生活杂记》)
——蒋勋在台湾教授中外美术史,所著《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影响很大。他善于举重若轻无地将艺术历史浅显讲出,并将艺术人物、事件和作品与政治人文社会的历史相勾连,立体地写出其内在血脉关系,同时轻轻地点缀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轶事。(宋文京《诗意的缺失》)
——中国美术史,并不是只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才需要读。《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大家需要读也读得懂的美术史。本书作者就是“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扬子晚报》)
内容简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成于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是蒋勋先生的代表作。“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依照朝代的次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周密地连缀起各个流派与名家,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最终成为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本书首先在台湾及香港地区发行,深受读者欢迎,三联书店于1993年引进出版,2000年改版重印。本次出版,开本为170*245mm,全彩精装,与2014年出版《图说中国绘画史》相同。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同时并多次举办画展。作者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出版有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十余种,包括《美的沉思》、《艺术概论》、《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天地有大美》、《破解达文西密码》、《破解米开朗琪罗》、《孤独六讲》等。
目录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100幅精选画作,呈现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高居翰教授的早年成名之作。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机会遍阅美国、日本、欧洲、台湾各地的公私收藏,并努力融合传统汉学与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本书的写作正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向普通观众介绍当时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的想法。书出版后,即在西文世界赢得颇高赞誉,其“像小说一样”的叙述性写法,引领读者深入画中,了解如何去欣赏、观看这些历久弥新的图画,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别有启发。译者李渝女士是作者的授业弟子,她的译本得到高先生的称扬和认可。
《图说中国绘画史》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大师之一。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目录致新读者 1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大而又细致的“时间观”。它不只是罗列朝代更迭和风格演变,而是巧妙地将艺术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当你读到某个时期绘画风格的转变时,作者会自然而然地带入当时的哲学思潮、政治气候乃至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这种立体化的分析方法,让艺术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审美现象,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美术史,更是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这种系统性的、充满历史纵深的梳理,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了为什么宋代的院体画会有那种内敛的精致,也明白了元四家又是如何从主流的束缚中寻求精神的自由。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讲,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的,它们有效地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和对美的日常感知力。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身边事物的眼光都变得不同了。走在街上,会不自觉地留意建筑的结构比例,看到一束光影,会联想到古代画家是如何处理明暗关系的。它培养的不是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的审美直觉。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有一种想要拿起笔尝试模仿的冲动,或者至少是想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原作的强烈愿望。这种从书本到生活的渗透力,才是判断一套艺术普及读物是否成功的最高标准。它成功地将“高雅艺术”拉入了普通人的精神生活领域,让“美育”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和感受到的体验。
评分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在这套书中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很多时候,文字的描述再精妙,也不如一幅高清的摹本或原作照片来得直观有力。这套书的插图选择极为考究,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片级”作品,更有许多精妙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图和不同角度的对比图。尤其是色彩的还原度,让人惊叹,仿佛透过纸张就能感受到颜料在画布上的肌理变化。更棒的是,图像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与文字的讲解点精准对应,相互印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学习闭环。阅读时,我经常会暂停下来,仔细摩挲那些图版,体会画家运笔的力度和色彩的微妙变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纯文本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极大地降低了对古代绘画的“观看门槛”,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看”画,而非仅仅是“认”画。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用心的质感。精装的封面设计得既典雅又大气,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股高级的审美趣味。我尤其喜欢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内页的排版,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学术性较强的读物,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压迫感。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放在客厅展示架上的“颜控”来说,这两本书的颜值直接拉高了家里的文化气息。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可以长期珍藏的“物件”。那种对书籍本身形态的尊重和追求,是如今许多快餐式阅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精心的制作,让人更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字和图像构建的世界里,也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我对“写给大家的”这种表述还有些保留,担心它会不会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了学术的深度和严谨性。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的顾虑完全被消除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是高超,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中,讲解的不是冰冷枯燥的年代事件和晦涩难懂的流派术语,而是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故事。他擅长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古人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使得那些遥远的名字和作品瞬间变得鲜活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符号。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其微妙——既能让门外汉迅速入门,又能让略有基础的读者发现新的理解角度。它成功地打破了“艺术史是高冷专业”的壁垒,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悄然完成了知识结构的搭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