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法大字海
定价:48.00元
作者:闫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53421605
字数:
页码: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闫林编*的《书法大字海》编纂工作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直接剪辑、复制、扫描、照相后再放大等各种办法进行搜集整理,务使字表中字一个不缺。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迎难而上的办法,其过程之繁琐,工程之浩大,编者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本字典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目录索引、简繁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内容提要
书法,作为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始自先秦,传承至今。其问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举凡今日所见之历代墨宝,包括甲骨、钟鼎、丰碑、巨碣,其书犹辉煌千古,不可磨灭。
闫林编*的《书法大字海》汇集了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书法精品的汇编。日常所用之字,均已收罗。从其收字数量、选择编排、书体齐全等几个方面看,可以说这部字典纠正了以往书法工具书缺字漏体的遗憾。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行草书的连带和气韵的保持。常常是写着写着,前面几个字气势磅礴,结果到了中间部分就戛然而止,笔断意断,前功尽弃。这本《书法大字海》针对这一痛点,给出了一个极其实用的解决方案——“脉络导引法”。这本书摒弃了传统上那种简单地把草书的连笔串联起来的教学方式,而是从“意念的传递”角度切入。它详细分析了怀素《自叙帖》中那些看似毫无章法的“狂草”,是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来暗示下一笔的运行方向和力度,仿佛是空气中的一股气流牵引着笔锋的走势。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练习方法,比如要求我们先不用墨,只用干净的笔在纸上“描摹”出气流的轨迹,感受那种“无墨而书”的流畅感。这种对“气”的具象化解读,让我开始明白,草书的精髓并非在于笔画的复杂,而在于气息的连绵不绝。这种训练方法极其有效,我现在写行书时,大脑中会形成一个预设的路线图,笔触的停顿和转换都变得自然而然,作品的整体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套理论指导下的练习,比我过去盲目模仿几百遍的效果都要好得多。
评分真正让我佩服《书法大字海》的是它对“字外功夫”的强调。很多书法书籍都聚焦于“技法”,讲如何握笔、如何运腕,但这本书却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何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了解历史典故来滋养书卷气。作者认为,书法是书写者内心情感的物化表现,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字写得再工整也只是“匠气”。书中推荐了一份“书法家书目”,里面不乏如《庄子》《史记》等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并阐述了每部经典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特定书家的风格——比如,苏轼的行书为何总是带着一种旷达和超脱,正是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和对禅宗的理解融入了笔墨之中。这种将书法艺术提升到哲学层面讨论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动笔前,先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与所写内容相匹配的“情绪场景”,这种由内而外的创作方式,让我的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复刻,而是真正融入了个人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这本书不仅是教我写字,更是在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学习者。
评分这本《书法大字海》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不同碑帖的精妙对比和解析,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一盏明灯。我以前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总觉得自己的笔法总也抓不住那种飘逸灵动的韵味,对着范本苦思冥想,收效甚微。直到翻开了这本书,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细致入微地将《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用笔上的差异做了详细的图解对比。作者不仅展示了线条的粗细变化,更深入剖析了提按顿挫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比如,书中用放大镜般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颜体的“筋骨”感是如何通过侧锋的运用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来实现的;而王体的“秀润”又如何依赖于中锋的含蓄和笔画的连贯性。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梳理,让我茅塞顿开。以往看到的很多书法教学只是简单地复制范例,而这本书却教会了我“为什么这样写”,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人创作心境的钥匙。特别是关于章法布局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疏密得当”这种空泛的词汇上,而是结合具体作品,讲解了如何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息贯通来营造整体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这对于提升我整体的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
评分我得承认,在接触这本《书法大字海》之前,我对魏碑那种方峻、雄强的风格一直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过于“板正”,缺乏唐楷的温润和晋草的洒脱,更适合作为一种基础训练的辅助,而非最终的审美追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张猛龙碑》和《龙门二十品》的精选字例,深入挖掘了这种“丑拙”美学背后的逻辑。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不落俗套地将魏碑的结构骨架与建筑学的力学原理联系起来,阐述了为何魏碑的笔画收尾常带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的特征,并指出这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为了增强字体的支撑力和视觉的稳定性。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探讨了地域文化对书体风格的影响,解释了北方粗犷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魏碑那种坚实、朴拙的地域性格,这使得我对这种书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和历史的维度。读完这部分,我竟然生出了一种想要尝试用魏碑的笔意来创作一些现代题材作品的冲动,因为它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力,在今天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从纸张的选择到墨色的印刷,都展现出对书法艺术的尊重。它不是那种常见的、用光面纸印刷的、色彩失真的字帖。相反,它大量采用了哑光的、略带粗糙感的纸张,这种质地能够更好地模拟宣纸的触感,让读者在阅读时就能提前进入到书写的意境中。而版式布局,更是匠心独运。在介绍篆书时,它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篆书(比如秦系小篆与齐楚异体篆)并置对比,四周留白极多,突显了字体本身的结构美,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那古朴的线条和圆润的结体。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篆刻印章的布局和篆书的用印规范也有所涉猎,这对于学习大字书法并考虑配印的同好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种全面性,远超出了一个单纯的“字帖”范畴,更像是一部精美的书法美学图谱,即便是放在书房里陈列,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