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解说系列丛书:解说中心的历史、设计和发展

环境解说系列丛书:解说中心的历史、设计和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格罗斯,罗恩·齐默尔曼 著,赵金凌,张岚 译
图书标签:
  • 环境解说
  • 解说中心
  • 历史
  • 设计
  • 发展
  • 景观建筑
  • 旅游规划
  • 文化遗产
  • 生态旅游
  • 博物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09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3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境解说系列丛书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解说系列丛书:解说中心的历史、设计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路边博物馆、自然中心的创始者、现代游客中心的起源、东部城市自然中心的曙光、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功能性工作区、为员工的需求设计、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注意事项、可持续设计的案例研究等。

作者简介

  迈克尔·格罗斯,博士,环境解说教授。
  
  罗恩·齐默尔曼,斯科米克保护区主任,环境解说讲师。
  
  两位作者在威斯康星大学一史蒂芬斯角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自然资源学院开发并共同指导环境解说课程长达26年。迈克尔和罗恩在1988年撰写了有关环境解说的系列丛书,用于培训解说员。迈克尔和罗恩长期供职于解说机构和自然中心,担任顾问,举办专题研讨会,提供活动策划与评价的服务。他们对自然历史的热忱始于孩提时在草原农场的经历——迈克尔在艾奥瓦州的西北部长大,罗恩在内布拉斯加州沙丘长大。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解说中心:圣地的当代神殿
游客中心——通往地方灵魂的大门
什么是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提供三个层次的服务
位于银湖的圣海伦斯火山游客中心
北福克海岭的森林学习中心
科尔德沃特山脊游客中心
约翰斯顿山脊嘹望台
揭示地方灵魂
自然中心——引导人们到达地方感的圣地
什么是自然中心?
自然中心有三个基本原则
威斯康星里弗里齐自然中心:案例研究

社会变迁中的游客中心
早期的旅游者和解说员
环境解说作为一种新兴职业
大众公园
优胜美地的实验
国家公园的博物馆
路边博物馆
自然中心的创始者
现代游客中心的起源
东部城市自然中心的曙光
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密歇根卡拉马祖自然中心:案例研究

设计:尊重地方灵魂
野牛碎头崖:案例研究
在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演变

设计维度
与所在地和谐
根据地方特色来设计
和谐设计的注意事项
和谐设计的案例研究
为强化“地方感”而设计
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和谐
服务大众
功能决定形式
游客流量设计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游客中心总部:案例研究
威斯康星州斯科米克保护区游客中心:案例研究
通用设计
功能性工作区
为员工的需求设计
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的注意事项
可持续设计的案例研究
经济性
经济性设计小贴士
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施利茨奥杜邦中心:案例研究
朴素和节俭的美德——
威斯康星州斯科米克保护区游客中心:案例研究
经济性设计的案例研究
整体设计
得克萨斯州约翰逊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案例研究

规划一个解说中心
愿景阶段:为什么,谁,什么
概念阶段
设计建设阶段
……
解说媒体和方案
与时俱进
参考书目
许可和授权

前言/序言

  历经25年时间,解说己成为我们的专业和钟爱的事情。作为一个教学团队,我们很荣幸能将数以千计的学生带入本领域,并默默关注着过去数年中他们的成长和贡献。作为同事,我们一起分享了教室、帐篷、有标记的小径,偶尔还会交流想法和理论。
  我们在解说领域的巨大洞察力,从我们解决真实问题时面临的挑战得到成长。在旅途中,我们从博物学家、历史学家、营造商、建筑师、规划者、管理员和游客的不同角度,审视着解说中心。我们曾经跨越北美,针对游客和自然中心计划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曾长途跋涉到世界各地的解说地点远游。
  在搜集数以万计的照片,采访数以百计的人们的过程中,我们花费了不计其数的时间思考景区和资源的意义。我们希望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理念,对其他人来说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旨在给全部的解说机构使用。然而,我们选择的案例主要是以景区为主的解说中心,因为在那里自然环境和风景是最主要的任务。尽管如此,通过收集资源建立的设施,如动物园、博物馆和水族馆,都可以找到同样的背景,类似于我们所引用的案例。
  我们的目的是和解说中心的设计者、管理运营者以及那些维持解说中心发展的相关人士,分享有关解说中心的理念和技术。因此,希望我们的读者群涵盖董事会成员,志愿者,解说员,行政管理者,维护工作人员,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会展设计师。
  在第一章中,我们定义了游客中心和自然中心。从历史上来说,由于缺乏关于解说设施的简明或描述性的定义,导致了概念模糊。我们区分了“地方感”和“场所精神”(一个地方的风气或特色),相信这些概念是理解解说中心作用的基础。第二章讲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解说中心兴起和发展的故事。
  关于规模和设计方面的章节介绍了一种模式,该模式包括四部分的设计组分。这些组分相互关联且协同作用。
  解说发展项目由国家公园服务中心所建立,同时由国家解说协会签署认可,这部分内容合并到了论述解说和媒体的章节。这个先进的模式是建立在伊诺斯·米尔斯(Enos Mills)、弗里曼·蒂尔登(Freeman Tilden)和其他人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
  结论篇则要求读者与时俱进,提供了包含变革的有关战略规划和哲学思想的例子。
  尽管我们试着列举了很多例子,但并不打算将这本书变成一个菜单,更多的是对读者的挑战,让他们去探索可用选项的无限种组合方式。不同于其他书,这本书附上我们的地址和电话,所以请与我们分享你的问题和想法。
历史的碎片与现代的脉动:探索城市演变的多元叙事 本套丛书聚焦于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居世界的关键节点。我们深入考察了从古老的文明遗址到新兴的都市化区域,试图描绘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宏大图景,着重分析了城市规划、建筑美学、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一卷:文明的摇篮与早期聚落的规划哲学 本卷将时间轴拉回至人类定居的早期阶段,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城市模型。我们不再仅仅罗列遗址的考古发现,而是着重探讨这些早期聚落是如何基于其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发展出最初的空间组织原则。 主题聚焦: 水利与秩序的建立: 分析早期灌溉系统如何决定了城市轴线的方向和人口密度的分布。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梯形神庙群落(Ziggurats)不仅是宗教中心,更是最早的几何化城市规划实践的体现。我们试图解析,在缺乏现代工程技术的背景下,古代工程师如何通过对水流和地貌的精确理解,实现长期的社区稳定。 神圣空间与世俗领域的划分: 深入研究埃及和中美洲文明中,权力中心(宫殿与神庙)与普通居住区之间的物理隔离与象征性联系。这不仅关乎建筑高度的差异,更涉及对“宇宙秩序”在城市平面上的映射。 材料的局限与技术的创新: 考察泥砖、石材和木材等基础材料如何限制了早期建筑的形态,并反过来激发了早期的结构工程创新,如拱券技术在罗马前夕的雏形应用。 本卷的最终目标是揭示,早期城市并非随性生长,而是特定社会哲学和生存智慧的物质载体。 第二卷:古典时代的辉煌与规范化的力量 进入古典时期,从雅典的卫城到罗马的帝国布局,城市规划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标准化。本卷重点解析了理性主义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政治意图。 主题聚焦: 希波丹姆的网格与民主的理想: 详细分析米利都(Miletus)的网格系统(Hippodamian Plan)如何成为古典城市规划的范本。我们将讨论,这种严格的几何划分,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民主管理的效率,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社会阶层的无形规范。 罗马的工程奇迹与军事化布局: 深入探讨罗马军团营地(Castra)向城市扩张的模式,例如“卡多”(Cardo)与“德库马努斯”(Decumanus)双轴线的建立。我们关注公共设施——引水渠、广场(Forum)、公共浴场——在巩固帝国统治和提升公民生活质量方面的核心作用。这些设施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央集权有效的工具。 景观政治与纪念碑叙事: 分析罗马帝国的凯旋门、纪念柱等元素,如何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战略性布局,向居民和来访者传达持续的军事胜利与皇室荣耀。这是一种“可见的权力”的早期实践。 本卷强调,古典城市的规划是国家意志与公民生活需求相融合的产物,其设计语言直接反映了其政治形态。 第三卷:中世纪的防御与信仰的垂直向上 中世纪的城市形态经历了从古典秩序的破碎到防御性与宗教中心化的回归。本卷将探究在社会动荡与封建体系下,城市空间是如何重塑其功能与形态的。 主题聚焦: 城墙的心理与物理边界: 详细研究环绕中世纪欧洲城市的防御工事。城墙不仅是抵御外敌的物理屏障,更是区分“秩序内部”与“混沌外部”的文化界线。我们考察城墙的增建如何反映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繁荣的阶段。 大教堂的主导地位: 圣殿建筑如何成为城市天际线和空间组织的核心驱动力。哥特式大教堂的垂直向上冲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天堂的渴望”的物质投射,影响了周边街道的尺度和布局。 作坊、市场与垂直生活: 剖析中世纪后期城市中,商业活动与居住功能的高度融合。狭窄的街道、凸出的木制上层建筑(Jettying)以及楼层功能的分区,展现了一种高密度、多功能的垂直生活模式。 本卷认为,中世纪的城市是安全需求、地方自治与宗教信仰共同雕刻出的有机体。 第四卷:文艺复兴的回归与巴洛克的戏剧化 从文艺复兴开始,规划思想重新关注古典的比例与和谐,但很快,巴洛克时期则将这种秩序推向了更具动感和戏剧性张力的表达。 主题聚焦: 理想城市的概念重构: 考察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对“理想城市”(Città Ideale)的理论探索,如对圆形城市和辐射状布局的偏爱。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实际规划,即使它们往往只停留在图纸上。 轴线与透视法的统治: 深入分析巴洛克时期(如罗马和巴黎的改造)如何利用长轴线、宏伟广场和精心设计的视线终点(如方尖碑或凯旋门),来引导观察者的视线,从而达到政治宣传和秩序感灌输的目的。 园林艺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研究凡尔赛宫等大型宫廷园林的设计原则——绝对的几何控制与轴线的无限延伸——如何被移植到城市尺度的规划设计中,体现君主对自然和臣民的全面掌控。 本卷的核心在于阐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规划是对古典原则的继承与“权力化”的重新诠释。 第五卷:工业革命的冲击与现代都市的诞生 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剧变、人口爆炸和环境危机。本卷着重分析这些力量如何迫使城市规划进入一个危机应对与科学管理的新时代。 主题聚焦: 卫生危机与城市“净化”: 探讨霍乱等流行病如何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系统,包括大规模的下水道工程、供水系统的集中化以及对贫民窟的首次系统性干预。 铁路、工厂与功能分区: 分析工业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网络)如何彻底重塑了城市的功能地理。工作、居住、商业的物理分离(Zoning)思想是如何萌芽并逐步确立的。 理想化的回应: 考察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理想社区”模型,以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兴起,这些都是对工业城市弊端的直接反思与技术性的解决尝试。 本卷强调,现代城市的形态是技术进步的副产品,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早期制度性回应。 --- 本套丛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透镜,用以审视人类如何通过构建物质空间,来组织、表达和管理自身的社会关系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关注的不是特定地点的具体建设细节,而是驱动这些建设背后的哲学基础、技术约束与权力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近几年,我对“场域精神”(Genius Loci)这个概念越来越着迷,即一个地方特有的、难以言喻的氛围和历史沉淀。一个“中心”的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其硬件设施的先进程度,而在于它能否成功地捕获并放大这种精神。这本书既然涵盖了“历史、设计和发展”三个维度,我非常期待它能阐释清楚这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感知到的那种“场所感”的。我是那种喜欢对比着看的老读者,比如,如果这本书能对比分析某几座不同时期建成的“中心”,指出它们在应对同一社会需求时,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语言来传达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那将会是非常精彩的。例如,早期的中心可能强调封闭和权威,而近代的中心则更倾向于开放与参与。这种脉络的梳理,对我理解现代公共空间的演变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用了一种复古的米黄色调,搭配着那种带着岁月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一看就是那种精心制作的书籍。我一直对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细节特别感兴趣,比如一个建筑从概念到落成的过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最终的面貌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心”背后的故事,那些规划师、设计师和早期使用者们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们当初在选址时,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是追求人流量最大化,还是更倾向于营造一种宁静的学术氛围?这种层层剥开历史迷雾的过程,对我来说比单纯的建筑风格分析要迷人得多。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非常生动的笔触,把那些尘封的图纸、会议记录甚至是私人信件里的只言片语展现出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决策的关键时刻。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偏向“硬核”历史研究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敬畏又有点担心的态度——生怕它会变成枯燥的年代罗列和技术参数的堆砌。但这本书的“解说”二字,又给了我一丝希望,暗示着它可能不仅仅是学术报告的搬运工,而是试图构建一种叙事。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比如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有过重大的方案推翻?那些被否决的草图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革命性的理念?每一次“发展”的背后,都必然伴随着妥协与坚持的博弈。如果能看到这些“折中点”是如何影响最终形态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记录范畴,而更接近于对人类决策过程的深度剖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而不是仅仅为既有成就进行歌颂。

评分

我发现很多关于大型公共建筑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建筑师的个人传记,要么就是陷入了对纯粹美学的空泛赞美。真正有价值的解读,是那种能将建筑放在其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进行交叉分析的。我希望这套丛书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关于“发展”的部分,它如何处理技术迭代和社会思潮的冲击?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物理上的“中心”在信息流通中的角色是否被稀释了?它又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应对这种挑战,以保持其核心地位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可持续性、无障碍设计等现代议题是如何被早期设计者所预见或忽略的。如果作者能挖掘出早期规划者们在面对时代局限时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或者其未能预料到的盲区,这本书的讨论深度就能大大提升,成为一本真正能够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空间构建的指南。

评分

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城市规划和空间哲学的著作,发现我们今天对“中心”的理解,其实深受过去几个世纪的演变影响。很多现代化的公共空间,表面光鲜亮丽,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味似乎被效率冰冷地取代了。这本书的标题立刻让我联想到了对这种现代性批判的可能路径——通过回溯历史,我们或许能找到重新定义“中心”的参照点。我特别好奇,在早期设计这些场所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平衡功能性与象征性的?是想建立一个纯粹的知识殿堂,还是一个市民可以自由交流的“市民广场”的现代变体?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往往是建筑史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视角,看看不同地域和时代背景下的“中心”在概念上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反映在具体的设计语言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