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叢書總共四輯,叢書立足於大的曆史,在堅持中央對黨史、共和國史正確結論的前提下,從新的視角、從細節著手敘述黨史,以講故事的方式調動讀者的興趣點,從而達到黨史教育通俗化和有效化的目的。每輯包括20個黨史細節。如國民黨眼中的延安整風;1946~1948年間中共在哈爾濱市的兩難選擇;中國戶籍製度演進的曆史考察;1957年中國糧食産量問題;中央黨校“三次路綫鬥爭”大討論;毛澤東為何要“感謝日本侵略”;毛澤東“最後決定權”的來龍去脈;劉少奇與1947年石傢莊市接管;離休後八年鄧小平的新貢獻;江澤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習仲勛與陳傢坡會議等。
羅平漢,湖南安化人,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優秀教研人纔資助人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guojiaji人選,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共産黨農村調查史》《農村人民公社史》《土地改革運動史》等。
陳獨秀與西湖會議陳獨秀與西湖會議
祝彥192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陳獨秀、李大釗、瞿鞦白、張國燾、高君宇以及馬林和翻譯張太雷。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討論共産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馬林嚮與會者陳述瞭與國民黨進行“黨內閤作”的五個理由。在共産國際代錶“充分的理由”誘導下,最後陳獨秀等人迫於共産國際的政治紀律,“自覺”地同意與國民黨實現閤作。有研究者指齣:“西湖會議決定瞭中共後來的命運,中共的重大發展始於此,中共在1927年的重大失敗也始於此。”姚金果等:《張國燾傳》,陝西人民齣版社2000年版,第107頁。
一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産國際在莫斯科主持召開遠東各國共産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錶大會,以張國燾為團長的中國代錶團共44人齣席瞭會議。大會根據列寜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指齣瞭遠東各國共産黨人所麵臨的革命性質、對象、任務和前途,提齣瞭中國共産黨為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必須同一切願意反帝反封建的階級、階層聯閤起來,組成統一戰綫。會議期間,列寜抱病接見瞭中共代錶張國燾、國民黨代錶張鞦白和鐵路工人代錶鄧培,對國共閤作問題錶示瞭深切的關注。
1922年4月底,陳獨秀、張國燾等人來到廣州,籌備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為瞭開好這兩個大會,陳獨秀召開瞭工作會議。受青年共産國際委派來華的達林,也參加瞭會議。與會人員共同討論瞭黨對勞動大會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代錶大會的指導方針,同時也討論瞭對孫中山國民黨的態度。
在會上,達林發錶瞭重要講話。他根據遠東會議精神,談瞭建立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反帝民族統一戰綫的必要性。他嚮陳獨秀等人建議,共産黨的整個組織都加入國民黨,但條件是保持共産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
就這樣,一開始就將推翻資産階級的政權作為曆史使命的中國共産黨人,被共産國際、列寜、馬林、達林一步步拉迴到現實中來。陳獨秀終於認識到:與資産階級戰鬥、建立無産階級專政還是相當遙遠的事情,現在要進行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麵前的是這樣兩條路:要麼與孫中山國民黨攜起手來,共同進行民主革命;要麼在黑暗勢力的重壓下孤軍奮戰。共産黨人必須在兩者之間作齣明確的選擇。
經過痛苦的思考,陳獨秀終於實現瞭由排斥國民黨到決定與國民黨建立聯閤戰綫的重大思想轉變。這一重大思想轉變的標誌,就是由陳獨秀起草,1922年6月17日以“中國共産黨”名義公開發錶的《中國共産黨對於時局的主張》。《中國共産黨對於時局的主張》對當時流行的“恢復國會”“聯省自治”“好政府主義”“廢督裁兵”等政治主張進行瞭批判,提齣中國共産黨最近的奮鬥目標共11條,其中包括:取消列強在華各種治外特權;肅清軍閥,沒收軍閥官僚的財産,將他們的田地分給貧苦農民;保障人民結社集會言論齣版自由權,廢止治安警察條例及壓迫罷工的刑律等。
為瞭實現上述目標,陳獨秀在《中國共産黨對於時局的主張》中提齣:“無産階級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還應該聯絡民主派共同對封建式的軍閥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能夠建設民主政治為止”。通過對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對比,陳獨秀認為,在中國,“隻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的民主派”。他宣布:中共準備邀請國民黨及其他革命團體舉行聯席會議,以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閤戰綫。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1989年版,第37、45—46頁。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6月16日,早與孫中山有矛盾的陳炯明,在廣州公然發動武裝叛亂。孫中山在衛士保護下化裝脫險,在永豐艦上指揮軍隊與叛軍對抗。
陳獨秀這時對孫、陳對抗的前景以及國共閤作的前途,均深感擔憂。6月30日,他在給維經斯基的信中寫道:“南方孫文與陳炯明分裂,孫恐不能製陳,陳為人言行不能一緻,在南方也不能有所建設,他對於社會主義,我確實知道他毫無研究與信仰。我們很希望孫文派之國民黨能覺悟改造,能和我們攜手,但希望也很少。”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産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北京圖書館齣版社1997年版,第303—304頁。
盡管如此,但陳獨秀還是代錶中共中央局與在上海的國民黨要人張繼等進行瞭會談。在會談中,陳獨秀明確錶示:曾與中國共産黨有過閤作關係的陳炯明已經背叛革命,中共立即與其斷絕關係並公開對其進行聲討。
與此同時,陳獨秀還以中共中央局的名義緻函中共廣東區委負責人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要求他們立即脫離與陳炯明的一切關係,支持孫中山。原來譚平山這幾個人由於長期同陳炯明的閤作關係,對陳炯明的政治態度很是贊同,而對孫中山則多有指責。
然而,譚平山等人並未能認真對待中央的來信,仍未改變偏袒陳炯明、反對孫中山的態度。當在上海的國民黨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嚮陳獨秀提齣質詢。陳獨秀感到頗為尷尬,他隻得嚮國民黨方麵進一步聲明:中國共産黨不會因孫中山暫時受挫而改變與其閤作的政策,中共將更積極地反對一切支持陳炯明的言論和行動。
7月初,中共中央局緻函廣東區委負責人,嚴厲指責他們對陳炯明的錯誤態度,對陳公博等人進行嚴肅批評,提齣嚴重警告。不料,中共廣東區委對中央的指示仍然置若罔聞。後經中央討論,決定撤銷譚平山區委書記職務,調離廣東;開除譚植棠黨籍;給陳公博以嚴重警告處分。譚平山、譚植棠和陳公博三人都是陳獨秀的學生,又同是廣州共産黨小組的創始人。陳獨秀之所以“揮淚斬馬謖”,給他們那麼嚴重的處分,就是為瞭消除孫中山等人的顧慮,以便盡快實現與國民黨的聯閤。
對於“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二輯)”這個書名,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提氣”。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對曆史的理解往往是被動接受,而“新視角”三個字,則暗示著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探索。我常常覺得,曆史並非鐵闆一塊,它充滿瞭各種可能性和值得挖掘的細節。尤其是像中共黨史這樣宏大而又復雜的題材,我相信一定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或者被忽略的層麵,等待著被發掘和呈現。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新視角”齣發?是會關注那些宏大的戰略決策背後的微觀運作,還是會深入到普通黨員的個體經曆?是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去解讀政治變遷,還是會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去分析意識形態的演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解讀,能夠讓我們看到曆史的另一麵,感受到曆史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我期待它能讓我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對中共黨史有一個更立體、更 nuanced 的認識,不隻是瞭解“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那樣發生又帶來瞭什麼”。
評分“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二輯)”——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深刻變革的國傢,瞭解其執政黨的曆史是理解當下中國乃至未來走嚮的關鍵。而“新視角”這個詞,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好奇的是,這本書究竟會帶來哪些“新”的東西?是那些我們從未見過的史料,還是對既有史料的全新解讀?我腦海中浮現齣幾種可能性:也許它會嘗試跳齣傳統的政治敘事,更多地關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因素,將黨史研究置於更廣闊的視野下考察;又或者,它會更加注重個體的視角,去呈現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命運與選擇,讓曆史的敘述更具人情味和溫度;甚至,它可能引入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工具,比如敘事學、認知科學等,來解析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為邏輯。無論具體內容如何,我都能預感到,這本書將是一次對中共黨史的深入探索,一次對既有認知的挑戰和拓展,它將帶領讀者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和意義,為我們理解中國的發展提供更多元、更深刻的維度。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當我在書架上看到“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二輯)”時,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值得一看”。我一直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國傢,瞭解其執政黨的曆史都是理解其當下和未來的關鍵。而“新視角”這個詞,簡直就是給我的好奇心打瞭一劑強心針。我一直在想,曆史研究,尤其是黨史研究,是否總是在不斷地自我修正和突破?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定論,是否也經受著時間的考驗,需要被重新審視和解讀?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會包含作者們經過深入研究、獨立思考後得齣的獨到見解。也許會涉及到一些我們平時接觸不到的檔案資料,或者運用瞭新的研究方法,比如量化分析、口述史訪談、跨學科研究等等,來挖掘齣黨史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一些曆史事件的“為什麼”,而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比如,為什麼會做齣某個重大的戰略調整?為什麼某個時期會齣現某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這些“為什麼”的答案,往往隱藏在那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地方,而“新視角”或許就能成為一把鑰匙,為我打開這些隱藏的門。
評分我最近在書店裏偶然看到瞭這本書,雖然還沒來得及細看內容,但書名“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二輯)”已經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平時是個比較喜歡思考的人,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敘述總會忍不住去追問“為什麼”和“還有沒有彆的可能性”。很多時候,教科書式的講述雖然全麵,但往往缺乏那種能觸及靈魂的深度和引發共鳴的細節。所以我對“新視角”這三個字尤其看重,它意味著作者可能打破瞭某些固有的框架,用一種更敏銳、更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早已被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件和人物。我猜想,這本書裏可能不會再是那種單純的英雄史詩般的敘述,而是會更深入地探討曆史進程中的復雜性、矛盾性和偶然性。比如,在某個關鍵決策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權衡與妥協?在某個看似順理成章的勝利之下,是否付齣瞭難以想象的代價?或者,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和個體,在曆史的長河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顛覆我原有認知的觀點,或者至少,能讓我對某些曆史片段産生全新的思考角度,讓曆史不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探討。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一本關於中共黨史研究的新視角,而且是第二輯,這本身就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曆史,尤其是近現代史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中共黨史無疑是理解中國發展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特彆好奇,在“新視角”這個關鍵詞下,這本書究竟會呈現齣哪些與以往不同的解讀和分析。是關於某個具體事件的全新史料披露,還是對某種主流觀點的挑戰?亦或是對某些被忽視的群體或細節的深入挖掘?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幾種可能性:或許會從經濟史的角度重新審視某些政策的製定和影響,不再局限於政治掛帥的敘事;也可能側重於社會史的變遷,關注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經曆和感受;又或者會引入比較史學的研究方法,將中國共産黨的發展置於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大背景下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其獨特性與普遍性。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成瞭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寶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那些“新視角”究竟能為我打開怎樣的一扇理解曆史的窗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