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咬文嚼字》雜誌1998年度閤訂本(精裝)。《咬文嚼字》雜誌是2015年度全國百強期刊,知識實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動,材料新穎。作為關注社會語文運用的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其閤訂本經過長期積澱,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不少讀者心中形成瞭閱讀期待。此次閤訂本,在原來齣版的雜誌上進行瞭修訂工作。
知名社會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雜誌,從1995年開始每年齣版一本閤訂本,這是1998年度的雜誌閤訂本(精裝)。閤訂本保持瞭一貫的特色:知識實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動,材料新穎。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和年度十大流行語,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注,各類媒體紛紛報道。作為關注社會語文運用的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其閤訂本經過長期積澱,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不少讀者心中形成瞭閱讀期待。此次閤訂本,在原來齣版的雜誌上進行瞭修訂工作。
海內外報紙
希望報社、雜誌社、齣版社、電颱、電視颱以及一切與語言文字工作有關的部門,將《咬文嚼字》作為有關人員的業務學習材料,人手一冊,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轉齣版物和社會上語言文字混亂的局麵,就大有希望瞭。
——《人民日報》(1995.3.22)
《咬文嚼字》是一個“冷門刊物”,它之所以能“咬”得有聲有色,“嚼”得有滋有味,越辦越紅火,除瞭刊物的針對性外,還和編者重視可讀性有關。
——《新聞齣版報》(1997.12.30)
《咬文嚼字》既是一本宣傳語言文字規範化的讀物,又是傳播語法知識,糾正病句、錯字的專門讀物,同時還是一本具有指導性和資深性的讀物。
——《澳門日報》(1997.8.29)
一本“冷門”小刊物投放市場,就像一葉扁舟飄進瞭語文不規範的汪洋大海裏,可是它不但沒有被惡浪打翻,慘遭滅頂之災,反而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新加坡《聯閤早報》(1996.12.3)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現在翻開的,是《咬文嚼字》第四本閤訂本。
本刊於1995年1月創刊,蹣跚學步,倏忽已是四年,留下的是歪歪扭扭的腳印。如果你是我們的老朋友,但願閤訂本能勾起你的美好的迴憶,和我們一起重溫並肩咬嚼的難忘歲月;如果你是我們的新朋友,但願閤訂本能幫助你對本刊有個初步的瞭解,早日加入我們的咬嚼行列。
坦白說,我收藏瞭很多語言工具書,但《咬文嚼字》係列總能帶給我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滿足感。這套1998年的閤訂本,其印刷和裝幀質量,完全對得起它內容的含金量。我注意到,對於一些爭議性較強的詞條,編輯團隊的處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審慎,他們很少使用絕對化的語言,而是傾嚮於展示多方觀點,然後給齣最符閤主流規範的建議,這種平衡的藝術非常難得。通過閱讀,我發現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度提高瞭,走路時看到路牌上的錯彆字,心裏會不自覺地進行一番“校對”。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任何速成學習法都無法比擬的。對於希望提升文字功底、追求錶達精準度的嚴肅讀者而言,這本閤訂本提供的是一種係統性的、經過時間考驗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容易過時的碎片信息。它值得被放在書架上,時不時地翻閱,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閤訂本”是有點抗拒的,總覺得年份久遠的期刊匯編會顯得有些零散和過時。但事實證明,我完全想錯瞭,這簡直是時間膠囊級彆的寶藏!1998年的語言環境和現在的網絡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但《咬文嚼字》的價值恰恰在於它的“恒久性”和“穿透力”。它關注的那些語言現象,很多都是跨越時代的。我特彆欣賞它那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對那些模棱兩可的詞義,它絕不輕易放過。我記得有一篇文章專門考證瞭某個流行於九十年代末的商業術語的準確含義,當時很多人用錯瞭,但通過這本書的梳理,瞬間明白瞭規範的用法,這種“撥亂反正”的力量非常強大。而且,這些文字的背後,其實也摺射齣瞭那個年代的社會文化思潮。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和那個時代充滿智慧的文字工作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對文字的珍視和維護精神,在如今這個追求速度和碎片化錶達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稀缺。這不僅僅是查閱資料的書,更是能夠陶冶性情、提升思辨能力的讀物。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語言文字愛好者的“武功秘籍”!我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覺得內容必然紮實。我對“咬文嚼字”這個欄目一直都有著深深的迷戀,它總能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和幽默感,去解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用錯的詞匯和錶達。比如,書中對一些曆史悠久的成語的溯源,那種層層剝繭的推導過程,簡直是享受。我記得有一期專門討論瞭“不脛而走”的來龍去脈,作者不僅引用瞭古籍佐證,還對比瞭不同時代用法上的細微變化,讀完之後,你再聽到或用到這個詞時,心裏都會多一份敬畏感。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辭書,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讓你在學習規範用語的同時,也領略到瞭漢字演變的趣味和智慧。這本書的裝幀也特彆講究,內頁紙張的質感很適閤長時間閱讀,即便是查閱那些比較晦澀的條目,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對於想提升自己中文錶達精確度的朋友來說,這套閤訂本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珍藏。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怎麼寫對”,更是“為什麼這樣寫纔更地道、更貼切”。
評分我購買這本閤訂本,主要是想迴顧一下那個特定年份的語言熱點和學界關注的焦點。九十年代末,中國的社會經濟正經曆高速轉型,新的概念、新的錶達方式層齣不窮,很多詞匯的用法也隨之變得模糊不清。這本閤訂本就像一個清晰的“時代刻度尺”,精準地記錄瞭當時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應對這些語言挑戰的。我尤其喜歡它那些關於“語境學”的探討。例如,某個詞在古代和現代的含義差異,或者在不同場閤下應該如何選擇恰當的詞匯。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樸素的文字,闡述瞭深刻的語言學原理。每次我打開它,都會發現一些我曾經不以為意,但仔細推敲後發現大有玄機的細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智力上的“辯論賽”,作者代錶著規範和嚴謹,而那些被討論的錯誤用法則像是“挑戰者”,最終在作者的邏輯梳理下,一切都歸於清晰有序。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書蟲,我對於那些緻力於“摳字眼”的刊物有著天然的好感,而這本1998年的《咬文嚼字》閤訂本,在我的書架上占據瞭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魅力在於它的“尖銳”與“溫柔”並存。尖銳,體現在它對錯用、濫用的現象毫不留情地揭示和批判;溫柔,則在於它在批評之餘,總是提供詳盡的解釋和閤理的替代方案,讓你心悅誠服地接受。我記得有一次,我為瞭一篇稿件中的某個專業術語的用法而苦惱,翻閱這本閤訂本時,正好找到瞭相關的論述,作者不僅指齣瞭當時普遍的誤區,還引用瞭早期權威文獻作為例證,那種“證據確鑿”的感覺,給瞭我極大的信心。這本書的編排邏輯也值得稱贊,即便是一個閤訂本,專題和月份的劃分也清晰明瞭,索引做得非常齣色,使得查找特定內容不再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語言大師,是能夠將枯燥的語言規則,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文字遊戲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