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咬文嚼字》杂志1998年度合订本(精装)。《咬文嚼字》杂志是2015年度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1998年度的杂志合订本(精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海内外报纸
希望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有关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人民日报》(1995.3.22)
《咬文嚼字》是一个“冷门刊物”,它之所以能“咬”得有声有色,“嚼”得有滋有味,越办越红火,除了刊物的针对性外,还和编者重视可读性有关。
——《新闻出版报》(1997.12.30)
《咬文嚼字》既是一本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读物,又是传播语法知识,纠正病句、错字的专门读物,同时还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和资深性的读物。
——《澳门日报》(1997.8.29)
一本“冷门”小刊物投放市场,就像一叶扁舟飘进了语文不规范的汪洋大海里,可是它不但没有被恶浪打翻,惨遭灭顶之灾,反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12.3)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现在翻开的,是《咬文嚼字》第四本合订本。
本刊于1995年1月创刊,蹒跚学步,倏忽已是四年,留下的是歪歪扭扭的脚印。如果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勾起你的美好的回忆,和我们一起重温并肩咬嚼的难忘岁月;如果你是我们的新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帮助你对本刊有个初步的了解,早日加入我们的咬嚼行列。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虫,我对于那些致力于“抠字眼”的刊物有着天然的好感,而这本1998年的《咬文嚼字》合订本,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尖锐”与“温柔”并存。尖锐,体现在它对错用、滥用的现象毫不留情地揭示和批判;温柔,则在于它在批评之余,总是提供详尽的解释和合理的替代方案,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篇稿件中的某个专业术语的用法而苦恼,翻阅这本合订本时,正好找到了相关的论述,作者不仅指出了当时普遍的误区,还引用了早期权威文献作为例证,那种“证据确凿”的感觉,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值得称赞,即便是一个合订本,专题和月份的划分也清晰明了,索引做得非常出色,使得查找特定内容不再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语言大师,是能够将枯燥的语言规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游戏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合订本,主要是想回顾一下那个特定年份的语言热点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九十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经济正经历高速转型,新的概念、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很多词汇的用法也随之变得模糊不清。这本合订本就像一个清晰的“时代刻度尺”,精准地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应对这些语言挑战的。我尤其喜欢它那些关于“语境学”的探讨。例如,某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差异,或者在不同场合下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朴素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语言学原理。每次我打开它,都会发现一些我曾经不以为意,但仔细推敲后发现大有玄机的细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辩论赛”,作者代表着规范和严谨,而那些被讨论的错误用法则像是“挑战者”,最终在作者的逻辑梳理下,一切都归于清晰有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合订本”是有点抗拒的,总觉得年份久远的期刊汇编会显得有些零散和过时。但事实证明,我完全想错了,这简直是时间胶囊级别的宝藏!1998年的语言环境和现在的网络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但《咬文嚼字》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恒久性”和“穿透力”。它关注的那些语言现象,很多都是跨越时代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对那些模棱两可的词义,它绝不轻易放过。我记得有一篇文章专门考证了某个流行于九十年代末的商业术语的准确含义,当时很多人用错了,但通过这本书的梳理,瞬间明白了规范的用法,这种“拨乱反正”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这些文字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化思潮。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那个时代充满智慧的文字工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对文字的珍视和维护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碎片化表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这不仅仅是查阅资料的书,更是能够陶冶性情、提升思辨能力的读物。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语言文字爱好者的“武功秘籍”!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内容必然扎实。我对“咬文嚼字”这个栏目一直都有着深深的迷恋,它总能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幽默感,去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用错的词汇和表达。比如,书中对一些历史悠久的成语的溯源,那种层层剥茧的推导过程,简直是享受。我记得有一期专门讨论了“不胫而走”的来龙去脉,作者不仅引用了古籍佐证,还对比了不同时代用法上的细微变化,读完之后,你再听到或用到这个词时,心里都会多一份敬畏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辞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让你在学习规范用语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汉字演变的趣味和智慧。这本书的装帧也特别讲究,内页纸张的质感很适合长时间阅读,即便是查阅那些比较晦涩的条目,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想提升自己中文表达精确度的朋友来说,这套合订本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写对”,更是“为什么这样写才更地道、更贴切”。
评分坦白说,我收藏了很多语言工具书,但《咬文嚼字》系列总能带给我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满足感。这套1998年的合订本,其印刷和装帧质量,完全对得起它内容的含金量。我注意到,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强的词条,编辑团队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审慎,他们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倾向于展示多方观点,然后给出最符合主流规范的建议,这种平衡的艺术非常难得。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了,走路时看到路牌上的错别字,心里会不自觉地进行一番“校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速成学习法都无法比拟的。对于希望提升文字功底、追求表达精准度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合订本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容易过时的碎片信息。它值得被放在书架上,时不时地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