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咬文嚼字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咬文嚼字
  • 语言文字
  • 语文工具书
  • 合订本
  • 1998年
  • 报刊
  • 精选
  • 参考
  • 学习
  • 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545217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00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1998年度合订本(精装)。《咬文嚼字》杂志是2015年度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内容简介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1998年度的杂志合订本(精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作者简介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精彩书评

  海内外报纸

  希望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有关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人民日报》(1995.3.22)

  《咬文嚼字》是一个“冷门刊物”,它之所以能“咬”得有声有色,“嚼”得有滋有味,越办越红火,除了刊物的针对性外,还和编者重视可读性有关。

  ——《新闻出版报》(1997.12.30)

  《咬文嚼字》既是一本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读物,又是传播语法知识,纠正病句、错字的专门读物,同时还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和资深性的读物。

  ——《澳门日报》(1997.8.29)

  一本“冷门”小刊物投放市场,就像一叶扁舟飘进了语文不规范的汪洋大海里,可是它不但没有被恶浪打翻,惨遭灭顶之灾,反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12.3)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精彩书摘

  1998-02  两头蛇·三脚猫  词语春秋  周云汉  自然界的两头蛇并不是“Y”形的毒蛇。它形似蚯蚓而大,腹部橙红色,尾圆钝而像头(也有头的行动习性),无毒。童年时代,我在水田中曾偶尔一见,是从泥中犁出的,当地人谓之“泥蛇”。  见于古文献的“两头蛇”,也许要首推西汉贾谊的《新书·春秋》了:  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  见到两头蛇就要死,当然是无知妄说,但这种说法也反映了古人见到这种动物时的惊恐、厌恶之情。  用“两头蛇”隐喻阴险小人——两边讨好取利,动辄暗地伤人,恐怕是错误推想的结果。蛇的形象丑恶,多数有毒,可以置人于死地,因而推想两头之蛇可以“左右开弓”,自然尤为可怖,要特别防着点——这仅仅是推想而已。  “两头蛇”和“三脚猫”“四眼狗”“豆腐西施”之类,是群众的创造,到底是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原因第一次说的,恐怕任谁也“咬”不出来。“两头蛇解珍”肯定不是首创;元代的张鸣善也不是发明人,只是他的曲子《水仙子·讥时》用得准确,且全文富有艺术价值,值得顺带抄来欣赏一番:  铺眉苫眼(挤眉弄眼,装腔作势)早三公,裸袖揎拳(捋袖挥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大体说来)都是烘(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本喻指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文王祖父),两头蛇南阳卧龙(诸葛亮),三脚猫渭水飞熊(飞熊入梦,喻指吕尚)。  《山海经》有六眼鸡、九尾狐,《三国典略》有九头鸟,“五眼鸡”不知所出;盖“乌眼鸡”的谐用,指好斗的鸡、恶鸟(谐屌)——坏人。“三脚猫”也是俗语,查无出典;意思只是说猫缺条腿,猫则猫矣,徒有其表,没用,武侠小说里讲的“三脚猫本事”,也就是这点意思。  ……

前言/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现在翻开的,是《咬文嚼字》第四本合订本。

  本刊于1995年1月创刊,蹒跚学步,倏忽已是四年,留下的是歪歪扭扭的脚印。如果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勾起你的美好的回忆,和我们一起重温并肩咬嚼的难忘岁月;如果你是我们的新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帮助你对本刊有个初步的了解,早日加入我们的咬嚼行列。



1998年,这是一个充满回忆与印记的年份。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土壤中,《咬文嚼字》杂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下了年度汉语言文字的潮起潮落,解析了社会变迁中的词语之变,成为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案头必备。如今,这本《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便是对那个年度语言文化盛宴的一次珍藏性复刻,它不仅收录了当年最为精彩的栏目与文章,更将那个时代的语言脉络与时代精神浓缩于一册。 翻开这本合订本,仿佛穿越回了90年代末期。彼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化、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在语言文字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咬文嚼字》作为国内首家以“咬文嚼字”为办刊宗旨的杂志,其敏锐的触角早已捕捉到了时代洪流中那些闪耀的、有趣的、值得深思的语言现象。 合订本的一大亮点,便是其对当年社会热点词汇的精准捕获与深度解析。1998年,有哪些词汇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又有哪些词汇悄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对话?《咬文嚼字》的编辑们,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一一梳理。或许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催生出了一批反映经济生活新常态的词语,例如关于“下海”、“下岗”、“下课”的讨论,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更是承载了无数个体命运的故事,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又或者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初步普及,一些新鲜的、带有科技色彩的词汇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稚嫩,但却是当年人们接触新事物、新观念的入口。 书中对这些词汇的解析,绝非简单的词义罗列,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语境中,探究其词源、演变、使用情况,甚至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动因。例如,对于一个可能在当年广为流传的俗语或流行语,作者可能会追溯其出处,分析其为何能迅速传播,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不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尊重,更是对时代变迁中人文精神的关怀。 除了对热点词汇的关注,《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还深入探讨了当年文学、文化领域中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1998年的文坛,依然是百花齐放,各种思潮碰撞。书中可能会收录对当年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例如某个作家独特的遣词造句风格,或者某部作品中对某个特定词语的创新运用。这些分析,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更能从中体悟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此外,杂志对语言规范化、文字差错的纠正,也是其一贯的风格。合订本中,想必也少不了对当年报刊、出版物中出现的错别字、语病、不规范用语的“点名批评”与“耐心纠正”。这部分内容,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以及对文字有着严谨态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学习资料。它不仅能提升读者的辨别能力,更能培养一种对语言负责任的态度。 书中可能还包含一些对古代汉语、古典文献的赏析。即使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古代汉语的魅力依然不减。《咬文嚼字》杂志,一贯注重对汉语根源的挖掘和传承,因此,合订本中一定会有精彩的古代汉语知识普及,或者对经典古籍中一些妙趣横生、意蕴深远的词语的解读。这些内容,能让读者在感受现代语言活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的“精”字,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精炼与深刻,也体现在其装帧的精美。精装的册子,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对知识的敬意和对时间的珍藏。翻阅起来,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都仿佛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长期摆放在书架上,随时翻阅,细细品味的文化产品。 阅读这本合订本,你会发现,语言的变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新词的诞生,每一次用法的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息息相关。1998年的语言,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 例如,我们或许会从中读到关于“信息时代”的早期讨论,关于“互联网”的初探,这些词汇在当时可能还显得陌生而充满神秘感,但它们已经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书中对这些新词的解读,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它们在当年的含义,更能体会到当时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期待与好奇。 又或者,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些对于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通过对某些词语的解析,揭示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或矛盾。这种“咬文嚼字”式的评论,往往比直接的议论更能引人深思,因为它让你从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去审视和理解宏观的社会现实。 《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的价值,还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回溯和审视当年的语言使用状况。在今天,我们可能早已习惯了某些网络流行语,习惯了某些更加简洁、更具表现力的表达方式,但回看1998年的语言,会让我们发现,当时的语言,或许更加注重字斟句酌,更加注重表达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这种对比,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语言使用现状的思考,以及对语言规范化重要性的再认识。 这本合订本,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将1998年的语言精华封存。对于当年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它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唤醒那些被时光冲淡的记忆。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它则是一扇窗户,让他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思想,了解语言文化是如何随着时代一同演进的。 总而言之,《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精)》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图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时代、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书。通过对每一个字词的深入剖析,它展现了1998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语言图景,以及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它以其严谨的态度、深刻的见解和隽永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虫,我对于那些致力于“抠字眼”的刊物有着天然的好感,而这本1998年的《咬文嚼字》合订本,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尖锐”与“温柔”并存。尖锐,体现在它对错用、滥用的现象毫不留情地揭示和批判;温柔,则在于它在批评之余,总是提供详尽的解释和合理的替代方案,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篇稿件中的某个专业术语的用法而苦恼,翻阅这本合订本时,正好找到了相关的论述,作者不仅指出了当时普遍的误区,还引用了早期权威文献作为例证,那种“证据确凿”的感觉,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值得称赞,即便是一个合订本,专题和月份的划分也清晰明了,索引做得非常出色,使得查找特定内容不再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语言大师,是能够将枯燥的语言规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游戏的。

评分

我购买这本合订本,主要是想回顾一下那个特定年份的语言热点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九十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经济正经历高速转型,新的概念、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很多词汇的用法也随之变得模糊不清。这本合订本就像一个清晰的“时代刻度尺”,精准地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应对这些语言挑战的。我尤其喜欢它那些关于“语境学”的探讨。例如,某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差异,或者在不同场合下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朴素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语言学原理。每次我打开它,都会发现一些我曾经不以为意,但仔细推敲后发现大有玄机的细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辩论赛”,作者代表着规范和严谨,而那些被讨论的错误用法则像是“挑战者”,最终在作者的逻辑梳理下,一切都归于清晰有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合订本”是有点抗拒的,总觉得年份久远的期刊汇编会显得有些零散和过时。但事实证明,我完全想错了,这简直是时间胶囊级别的宝藏!1998年的语言环境和现在的网络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但《咬文嚼字》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恒久性”和“穿透力”。它关注的那些语言现象,很多都是跨越时代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对那些模棱两可的词义,它绝不轻易放过。我记得有一篇文章专门考证了某个流行于九十年代末的商业术语的准确含义,当时很多人用错了,但通过这本书的梳理,瞬间明白了规范的用法,这种“拨乱反正”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这些文字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化思潮。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那个时代充满智慧的文字工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对文字的珍视和维护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碎片化表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这不仅仅是查阅资料的书,更是能够陶冶性情、提升思辨能力的读物。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语言文字爱好者的“武功秘籍”!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内容必然扎实。我对“咬文嚼字”这个栏目一直都有着深深的迷恋,它总能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幽默感,去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用错的词汇和表达。比如,书中对一些历史悠久的成语的溯源,那种层层剥茧的推导过程,简直是享受。我记得有一期专门讨论了“不胫而走”的来龙去脉,作者不仅引用了古籍佐证,还对比了不同时代用法上的细微变化,读完之后,你再听到或用到这个词时,心里都会多一份敬畏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辞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让你在学习规范用语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汉字演变的趣味和智慧。这本书的装帧也特别讲究,内页纸张的质感很适合长时间阅读,即便是查阅那些比较晦涩的条目,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想提升自己中文表达精确度的朋友来说,这套合订本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写对”,更是“为什么这样写才更地道、更贴切”。

评分

坦白说,我收藏了很多语言工具书,但《咬文嚼字》系列总能带给我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满足感。这套1998年的合订本,其印刷和装帧质量,完全对得起它内容的含金量。我注意到,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强的词条,编辑团队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审慎,他们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倾向于展示多方观点,然后给出最符合主流规范的建议,这种平衡的艺术非常难得。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了,走路时看到路牌上的错别字,心里会不自觉地进行一番“校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速成学习法都无法比拟的。对于希望提升文字功底、追求表达精准度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合订本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容易过时的碎片信息。它值得被放在书架上,时不时地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