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气象灾害
  • 灾害年鉴
  • 中国气象
  • 2016
  • 自然灾害
  • 气候变化
  • 气象学
  • 防灾减灾
  • 环境科学
  • 数据统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4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1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六章,**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15年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及其成因;第二章按灾种分析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农业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三、四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的角度概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第五章分析2015年全球气候特征、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成因。本年鉴附录给出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征分布图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气象灾情。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2015年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会其他行业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人员参考。

目录

序言

编写说明

概述

第1章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事件

1.111月下旬北方遭遇寒潮大雪天气

1.211月下旬出现年度最严重雾霾天气过程

1.34月中旬沙尘暴袭击北京,京城遭遇重度污染

1.4主汛期南方暴雨过程多,部分城市内涝严重化

1.5夏季新疆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值

1.6强台风"彩虹"重创广东

1.711月中旬江南、华南出现强降雨,秋汛明显

1.8"苏迪罗"肆虐东南沿海,两次登陆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1.9华北西部、西北东部及辽宁等地遭受夏秋旱

1.10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

第2章气象灾害分述

2.1干旱

2.2暴雨洪涝

2.3台风

2.4冰雹与龙卷风

2.5沙尘暴

2.6低温冷冻害和雪灾

2.7雾和霾

2.8雷电

2.9高温热浪

2.10酸雨

……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气象灾害相关图书的详细简介,聚焦于不同主题和时间段,以确保不包含《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的具体内容。 --- 气象灾害研究与区域气候变化前沿探索 《极端天气事件的全球气候背景与区域影响评估》 本书聚焦于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的深刻变化,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化对不同地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复杂影响。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认知框架。第一部分,本书首先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气候系统监测网络的建立与数据质量控制,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重点阐述了气候模式的最新发展,特别是耦合了复杂地表过程和海洋环流模型的最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型(GCMs),用以模拟和预测不同排放情景下极端事件的演变趋势。我们详细分析了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IOD(印度洋偶极子)等关键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对区域极端降水和热浪的影响机制,并引入了新的指数体系,如“累计热应激指数”(CTSI)和“连续干旱强度指数”(CDDI),以更准确地刻画极端事件的累积效应。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它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几个关键的地理区域。 A. 北美西部干旱与山火风险: 深入剖析了北美西部地区持续性高压脊(Ridiculously Resilient Ridge, RRR)的形成机理,及其如何与土壤湿度赤字相互作用,导致燃料负荷增加和火灾季节的显著延长。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火灾数据的时空分析,本书揭示了火灾蔓延速度和强度与大气遥相关型(如PDO、NAO)的耦合关系,并评估了现有森林管理策略在应对此类超大规模火灾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B. 亚洲季风区强降水与洪涝灾害: 重点关注了南亚和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极值事件的特征。书中详细分析了“梅雨带”的摆动与强度变化,以及热带气旋登陆后造成的特大暴雨事件。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尺度耦合预报系统框架,整合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捕捉能力,并评估了城市化进程对地表径流和内涝风险的放大效应。针对流域尺度的洪水风险,本书引入了基于水文地质条件的风险评估模型,而非单纯依赖气象预报的阈值判定。 C. 欧洲中纬度地区的冬季风暴与热浪叠加效应: 欧洲地区的研究着重于北大西洋涛动(NAO)对冬季风暴路径的控制,以及近年来夏季“热穹顶”(Heat Dome)现象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对2003年和2019年欧洲热浪的研究案例表明,土壤湿度反馈(即干土加速地表升温)在极端高温事件的维持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本书还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区域性高温叠加,对老年人口健康构成了双重威胁。 第三部分着眼于社会经济韧性与适应策略。本书不满足于灾害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减缓和适应措施的科学基础。内容包括气候信息服务的优化(如何将概率性预报转化为可操作的决策信息)、气候弹性基础设施(如韧性电网、耐洪性交通网络)的设计原则,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灾害风险调控(如湿地恢复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书中还包含了多个跨学科的案例研究,展示了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公共卫生响应系统与气象预警系统的有效整合路径。 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数据的广度和分析的深度,涵盖了从大气物理、海洋动力学到社会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最新的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 --- 《中国北方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资源演变》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北方地区(涵盖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自20世纪初至今的气候变率和长期趋势,重点解析了气候要素变化对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和作物系统的影响机制。 本书严格基于国家气象站网和再分析资料,对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了高精度的时间序列重构和空间插值。研究清晰地勾勒出该区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特征:20世纪上半叶的波动性,以及近三十年来在全球变暖驱动下的显著升温趋势。 气候要素的深度剖析: 1. 温度演变: 详细分析了年平均气温、无霜期长度、极端低温(寒潮日数)的变化趋势。特别关注了春季升温速率的加速对作物播种窗口期的影响,以及冬季平均温度的升高如何降低了部分地区越冬作物的冻害风险,但同时也对病虫害的越冬存活率产生了复杂的连锁反应。 2. 降水与水资源格局: 本书对北方地区降水的空间不均衡性和时间集中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夏季风强弱的年际变化分析,揭示了区域性涝旱交替的自然背景。书中特别引入了“农业有效降水指数”(AEPI),该指数结合了降水总量、有效利用率和蒸散需求,用以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实际影响。 3.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变化: 与全面性的年鉴不同,本书侧重于特定影响因子——干旱和高温。它构建了一套针对北方草原和半干旱地区的长时间序列干旱频次和强度数据库,并对比了基于气象学定义的干旱与基于土壤水分亏缺的农业干旱之间的差异。对于高温事件,本书关注其持续时间和夜间最低温的上升对作物灌浆期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与适应策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气候变化信息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指导。研究内容包括: 作物积温资源评估: 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的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Growing Degree Days, GDD)的变化,评估了积温带北移对优势作物品种更替的潜在驱动力。 水热匹配度分析: 利用空间统计方法,量化了不同地区降水模式与主要作物需水高峰期之间的匹配程度。识别出当前气候条件下,哪些区域的水热匹配度正在恶化,急需灌溉基础设施的增强。 适应性管理实践: 结合地方农业推广数据,本书评估了如保护性耕作、耐旱品种引进、以及精准灌溉技术在应对气候不确定性方面的效果。案例分析了近年来在河北和内蒙古地区试行的气候智能型农业管理方案的成效。 本书旨在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制定长期的气候变化适应规划,提供扎实的科学依据和区域化的数据支持。 --- 《海洋环流与中尺度涡旋对区域气候变率的调制作用研究》 本著作是一部高度专业化的海洋学与大气科学交叉研究专著,重点探讨了海洋中尺度涡旋(Mesoscale Eddies)在热量、盐度和动量在海洋内部的再分配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海气耦合,调制了区域性的气候变率。 本书超越了对ENSO等宏观模态的常规分析,深入到海洋内部的复杂动力学过程。 核心研究内容: 1. 中尺度涡旋的识别与追踪技术: 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如Jason系列、Sentinel-3)和Argo浮标阵列的涡旋自动识别算法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高涡旋生命周期估计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深水区和受地形影响区域。 2. 涡旋的能量传递与热量输送: 本书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海洋环流模型(如HYCOM和ROMS),模拟了特定洋盆(如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和南大西洋西边界流)中暖(反气旋)涡旋和冷(气旋)涡旋的动力学特征。通过对涡旋携带的热量通量进行定量计算,揭示了它们在驱动上层海洋混合、影响海表温度(SST)异常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特别是在SST“冷舌”或“暖池”的维持上。 3. 涡旋-大气耦合反馈机制: 这是一个创新的章节,探讨了海洋涡旋如何通过影响局地的海表温度梯度和湍流通量,进而影响边界层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例如,书中对比分析了中尺度涡旋在热带辐合带(ITCZ)附近对对流活动的激发作用,以及其对风场切变的调制,从而间接影响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路径。 4. 涡旋在区域气候预报中的应用: 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报因子——“涡旋活动指数”(VAI),用以衡量特定海域中尺度涡旋的平均强度和密度。该指数被用于改进对西南印度洋季风降水和南美沿海雾气事件的短期到季节尺度的预报技巧。 本书为海洋物理学家、气候动力学家以及需要精确SST背景场信息的海洋气象研究人员,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模型、先进的观测分析方法和详实的区域案例研究。其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气象灾害领域颇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虽然手头上的《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我还未开始深入研读,但仅从其厚重的封面和精炼的书名,我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预感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年度气象灾害概况的窗口,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2016年我国究竟经历了哪些与气候相关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是如何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例如,那些曾经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特大洪涝、严重干旱、毁灭性台风登陆等,它们在2016年是否以新的面貌出现?其成因是什么?在应对过程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这本书的系统性数据和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宏观地理解区域性气候差异对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我后续的个人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我甚至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记录下一些鲜为人知的气象监测技术和预警机制的进展,这对于提高我们社会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记录过往的文献,不如说是一部预示未来的指南。我通常会将这类年鉴式的书籍视为一种“气候记忆”,它不仅仅是对2016年发生的那些令人扼腕的气象灾害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应对能力的审视。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书中可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2016年中国各地遭受台风、暴雨、冰雹、沙尘暴等各类气象灾害的严峻景象。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年份里,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寻常的气候信号?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识别出这些早期预警,从而让我们能够未雨绸缪,将潜在的损失降到最低?它或许会详细记录下2016年各项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情况,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更是数据背后所揭示的趋势和规律,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城市建设、农业生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的期待,更多地是源于我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我一直认为,理解气象灾害,就是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如何运作,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我猜测,很可能是一份详尽的“2016年度气象体检报告”。我期待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在这一年里,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气候系统的“健康状况”如何?哪些地区的“病情”比较严重?例如,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书中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地图、图表和数据分析,展示2016年我国主要的气候异常现象,如区域性干旱、高温热浪、寒潮等,它们的影响范围有多广,持续时间有多久?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是如何相互关联,又如何最终演变成一场场具体的灾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比如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甚至是更宏观的气候变化趋势。我相信,这样一份深刻的分析,将为我们理解当前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更像是一部“年度气候变迁实录”。我深信,每一年的气候状况,都像是一次对人类适应能力的严峻考验。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份对2016年中国气象灾害的全面“诊断报告”。我希望书中能够非常细致地呈现,在那一年里,我国哪些地区遭遇了怎样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对于台风,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它们的编号、生成时间、移动路径、登陆地点以及登陆时的风力强度?对于影响范围极广的洪涝灾害,书中又会如何描述其水系特征,以及对沿途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关注灾害本身,更能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科学成因。它是否会结合当年的大气环流模式,解释为何某些地区在2016年更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侵袭?而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灾害,书中是否也会提及相关的应急响应措施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我相信,这样一份包含科学分析和实际情况的年鉴,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提升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每次接触到像《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6》这样的工具书,我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更是因为它蕴含着对未来决策的巨大指导意义。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是一份非常翔实且具有高度专业性的数据集合。它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气象侦探”,将2016年发生的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气象灾害都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能否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灾害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当年某地遭遇的特大洪水,书中会详细描述其发生的原因,从降雨量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到流域的地理特征,再到水库的调度情况,是否都会有所提及?而对于那些影响范围广泛的干旱,书中又会如何衡量其严重程度?是以农业减产来体现,还是以缺水人口的数量来统计?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及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才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2016年中国气象灾害的整体状况,并为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或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