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上较详细地揭示、论述了生态环境与害虫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克制”的这种特殊的平衡关系,并介绍了7例利用生态环境因素成功控制害虫的典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挖掘、利用、发扬这种特殊的生态关系,既可以达到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因素来控制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又符合党和国家一再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植保的要求与农业可持续增长对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需求的目的。尤其是符合农业部提出的今后农业生产要降低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的总体发展方向的要求。
利用生态环境防控害虫,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希望本书能在对可持续农林业发展中,在利用生态因素防控农林业病虫害的工作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本书分为绪论、不同生态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害虫、生态环境与害虫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害生物防治历史回顾和科技进步、我国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与害虫关系控制害虫、利用生态环境因素成功控制害虫的范例7个部分,配有彩色照片60幅,比较全面地、充分地、通俗地、客观地论述了“生态环境与害虫防控”的辩证关系,达到利用生态手段控制害虫,尽量做到减少、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的目的,创造一个温馨的、优秀的、稳定的生态环境。
孙富余,男,1965年出生。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昆虫学会秘书长,多年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研工作。
第一章 绪 论……………………………………………………………………… 001
一、生态环境概念……………………………………………………………… 001
二、庞大的昆虫种群…………………………………………………………… 001
三、昆虫在生态环境中的益与害……………………………………………… 004
四、如何利用控制昆虫的利与害……………………………………………… 009
第二章 不同生态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害虫………………………………………… 012
一、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害虫…………………………………………………… 012
二、形形色色害虫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014
第三章 生态环境与害虫的关系…………………………………………………… 029
一、虫源………………………………………………………………………… 029
二、生态环境因素……………………………………………………………… 029
三、不同生态环境因素下害虫发生不同的范例……………………………… 032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害生物防治历史回顾和科技进步…………………… 039
一、农林种植业有害生物防治历史回顾和方针的调整与进步……………… 040
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进步及防治成效……………………………………… 051
三、农田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的改进及成效…………………………………… 078
四、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 082
第五章 我国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086
一、有害生物的概念…………………………………………………………… 086
二、农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 088
三、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0
第六章 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与害虫关系控制害虫………………………………… 117
一、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与害虫关系控制害虫势在必行……………………… 117
二、怎样利用生态环境与害虫的关系控制害虫……………………………… 117
三、科学地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139
第七章 利用生态环境因素成功控制害虫的范例………………………………… 145
一、棉红铃虫低温冷冻试验成功范例………………………………………… 145
二、朝阳万亩棉花害虫利用自然天敌防控试验范例………………………… 146
三、应用人工生产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范例…………………………… 147
四、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
研究范例…………………………………………………………………… 147
五、盘锦大面积稻田利用生态技术防治水稻害虫试验范例………………… 149
六、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范例……………………………………… 151
七、利用和调控气候因素防控病虫害试验范例……………………………… 152
后 记………………………………………………………………………………… 158
参考文献……………………………………………………………………………… 159
附录1 中国外来入侵昆虫名录……………………………………………… 161
附录2 常用农药一览表……………………………………………………… 166
附录3 害虫主要天敌照片…………………………………………………… 177
附录4 主要外来入侵害虫…………………………………………………… 180
我最近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正是我寻找的那类能够提供深入见解的读物。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喊口号,而是用扎实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管理中,实现环境保护与病虫害有效控制的双重目标。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态位”和“种群动态”等概念的讲解,这些理论性的内容被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病虫害防控策略的分析中,使得理解起来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病虫害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例如,它提及了利用遥感技术、生物传感器等手段来监测害虫的发生和扩散,这对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我原本以为防治害虫必然会涉及大量的化学药剂,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通过优化种植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对化学品的依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防控。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害虫”这个词背后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生态图景。我一直以为,防治害虫就是想方设法将其消灭干净,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在许多情况下,“控制”比“消灭”更为重要,甚至是必要的。书中关于“害虫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章节,让我深刻理解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它并没有鼓励盲目用药,而是强调了要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对作物造成的潜在损失,来制定最合适的防控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生态足迹”和“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的讨论,这些概念帮助我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在进行病虫害防控时,所需要承担的生态责任。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古老而有效的农业实践,比如轮作、间作、套种等,这些传统智慧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依然闪耀着光芒,并且对于病虫害的自然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传授防治害虫的知识,更在于启迪人们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妙奥秘的世界。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并没有把“生态环境”和“害虫防控”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农田、湿地)中害虫发生特点的比较分析,让我对自然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益虫”的介绍,那些隐藏在草丛中、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微小生命,竟然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无名英雄。书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些“好家伙”是如何默默工作的,让我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之情。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害虫生活史、行为习性的趣味知识,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比如,它会详细介绍某种害虫是如何传播疾病的,或者某种害虫是如何利用环境信号来寻找食物和配偶的。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害虫世界的“生存智慧”,也更加理解了为何要采用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们看问题的角度的书籍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之前,我对于“害虫”的定义,大多停留在“需要消灭的有害生物”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这种简单看法。它从生态学的角度,教会我理解害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阈值”的概念,即害虫数量达到什么程度才需要干预,以及如何科学地判断这个阈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零虫害”。这让我意识到,适度的害虫数量,有时反而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另外,书中关于“综合治理”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单一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策略。我尤其对其中介绍的利用植物自身抗性、调整种植结构来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印象深刻,这是一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智慧。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科学研究成果,但语言却并不晦涩,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写实的插画风格,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却又巧妙地在其中融入了一些不安的元素,仿佛预示着某种潜在的威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将“生态环境”与“害虫防控”这两个看似有些独立的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当我读到其中关于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章节时,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害虫的名字和防治方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引入天敌、建立食物链等生态防控手段的科学原理,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证明了这些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对环境更加友好。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面临的特有病虫害问题的分析,这让我对农业生产面临的真实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关于农药滥用的危害,书中用了不少篇幅来警示,并提供了许多替代性的绿色防控方案,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固有认知。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充实,讲解细致,对于我这样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