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法文明古国,古代成就闻名于世,历法改革次数之多世界罕见,诸多先辈早已作过探索。正是由于他们的启示,我们成立了历法改革研究会,继续先辈们的历法科学探索。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相关研究成果、建议及相关文献。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农历”科学更名、春节科学定日、共力研制新历、明确世纪始年、效果和体会、呼吁和建议。附录为相关文献。
我们从教育岗位离退休后,受科教兴国战略的激励,追迹诸多先贤的遗志,研究“中国历法科学探索”,提出四项建议:“农历”科学更名、春节科学定日、共力研制新历、明确世纪始年。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2日,临时政府颁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通令“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随即又颁布《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明确“新旧二历并存”,“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自此,我国从单一历制转变为中西两历并存的双重历制。
历法是长时间物理量的度量标准,新旧两种历法并存,必然会有诸多社会困扰,而且新旧两历又有诸多缺点,从而促使人们深思历法的改革创新问题。历改研究任务艰巨复杂,许多专家学者虽然早已有过论述,但因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未能组成队伍深入研究。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争取历法与时俱进。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各界给予的大力支持——许多同仁共力研历,不少专家热情指教,党政领导帮助解困,骨干和教授解囊相助,才使我们
的研究得以继续。特别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及高维岳老师的大力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时间编年史。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抛出了一个极富洞察力的观点:历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天文学计算,而是人类文明与宇宙规律对话的产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细腻地剖析了古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不同理解。例如,书中对玛雅历法中“长计数”系统的详尽解析,简直是思维的盛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对符号学和宇宙观的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如何将天文观测融入到他们的哲学体系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时空旅行者,亲历了从日晷到复杂机械钟表,再到现代原子钟的演变过程。那些关于闰月、朔望月精确度的挣扎与智慧,被作者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冷硬的科学数据,包裹在引人入胜的人文故事之中,让一个原本可能枯燥的学科,焕发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科学的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作者极强的逻辑掌控力,从宏观的时间概念演变,到微观的历法参数推导,过渡自然流畅,令人称道。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历法对时间观念重塑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和仪式活动的分析。例如,书中对岁首、冬至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礼仪化处理,揭示了历法如何从一种工具,升华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和宇宙和谐的精神支柱。这种对“历法社会学”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视野超越了单纯的科学范畴,进入了人类学和宗教学的范畴。作者的论证思路缜密,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但在行文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充满探索精神的热情,仿佛每发现一个历法中的精妙设计,都会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这种充满激情的理性光芒,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索者对真理的虔诚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高明,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沉闷感。它更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却句句珠玑。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论述中西方不同历法体系并行发展时所采取的策略——那种并置对比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边界。譬如,当谈到格里高利历改革背后的政治动因时,作者的笔触显得极其犀利而富有洞察力,揭示了科学的进步往往与世俗权力的博弈密不可分。而另一章对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解构,则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高度:如何用最简洁的数学模型,去捕捉地球绕日公转带来的季节更迭的微妙变化。那些看似微小的天文误差,是如何在千年的积累中,驱动着农业文明的兴衰更迭,读来让人深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光泽,使得即便是对天文学知之甚少的人,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所深深吸引。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精确”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体悟。作者对历法中“误差的容忍度”这一话题的探讨,堪称全书的点睛之笔。他指出,一个历法的“好坏”,并非仅取决于它与回归年的吻合度,更取决于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和接受程度。书中对不同朝代“颁正朔”所引发的社会震荡,以及历法修订背后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学术争论的描述,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使用了一种类比手法,将历法的制定比作一场漫长而精密的“工程项目”,其中涉及到需求分析(农业生产)、资源分配(朝廷支持)、以及风险管理(天象预测的可靠性)。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原本高深的数学和天文学原理,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法如何计算,更是在描绘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如何在一个资源有限、认知不全的时代,最大限度地逼近时间运行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大胆地引入了现代计算科学的视角来“审视”古代的历法精度。这不是简单的复盘,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史实的简单梳理,而是运用现代高精度天文观测数据,对历史上不同时期颁布的历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对比。这种“拿现代的尺子量古代的成就”的做法,既是对古人智慧的肯定,也客观地指出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认知迭代。我被其中关于“历法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论述深深吸引,它将历法视为一个动态修正的反馈机制,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书中对混沌理论在长期历法预测中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法实用价值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古老的观测智慧与前沿的计算理论,使得“中国历法”这一主题,焕发出了令人振奋的当代科学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