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微觀經濟學》結構設計和內容體係安排盡可能吸收瞭國內外優秀教材的閤理成分,且有自己的少許特色,主要錶現在:(1)注重數理推導。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微觀經濟學》注重應用適當的數學推理進行內容的闡述和說明,但《微觀經濟學》應用的數學知識並無太大難度,隻有具有《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便可以輕鬆閱讀。(2)適當引入擴展閱讀和案例分析內容。微觀經濟理論的學習對初學者而言會感到有些枯燥,為剋服讀者這種感覺,《微觀經濟學》在每章內容中均安排一些與本章內容相關的擴展閱讀資料和適當的案例,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希望《微觀經濟學》的這些特色可以給學習者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張建斌,男,1978年12月生,漢族,內濛古人,西方經濟學博士;教授(2014年),碩士研究生導師,內濛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纔計劃支持人選。現任西方經濟學教學部主任。紀紅麗,女,1979年5月生,濛古族,內濛古赤峰人,經濟學博士,內濛古財經大學副教授(2015年)。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微觀經濟學導論
第一節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微觀經濟學的産生和發展
第三節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供求理論
第一節 需求
第二節 供給
第三節 市場均衡
第四節 供求變動
第五節 均衡價格理論的應用——管製價格
第三章 彈性理論
第一節 彈性概念
第二節 需求價格彈性
第三節 其他彈性
第四節 供求彈性的應用
第五節 蛛網模型
第四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 效用理論概述
第二節 邊際效用分析法
第三節 無差異麯綫分析法
第四節 消費者均衡的變動
第五節 顯示偏好理論
第六節 不確定性和風險
第五章 生産理論
第一節 生産函數
第二節 具有一種變動投入要素的生産
第三節 具有兩種變動要素投入的生産
第四節 最優投入組閤
第五節 規模報酬
第六章 成本理論
第一節 成本的性質
第二節 短期成本
第三節 長期成本
第四節 影響長期平均成本變化的因素
第五節 收益與利潤最大化
第七章 完全競爭市場
第一節 市場、廠商與行業
第二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第三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
第四節 市場調整
第八章 不完全競爭市場
第一節 完全壟斷
第二節 壟斷競爭市場
第三節 寡頭壟斷市場
第九章 博弈論
第一節 什麼是博弈論
第二節 靜態博弈
第三節 動態博弈
第四節 有限理性和進化博弈
第五節 閤作博弈
第十章 要素市場理論
第一節 要素市場概述
第二節 生産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生産要素的供給與均衡價格的決定
第四節 生産要素價格的決定
第五節 社會收入分配
第十一章 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
第一節 一般均衡理論
……
第十二章 信息不對稱
第十三章 外部性效應和公共物品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稀缺資源的閤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始終是人類社會關注的主要議題,微觀經濟學以資源閤理配置為核心,以市場價格理論為中心,以微觀個體(消費者和生産者)的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深刻揭示瞭市場機製如何引導資源實現閤理配置、市場機製在某些領域的失靈和政府如何對市場失靈進行矯正。《微觀經濟學》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貫穿於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習的各個階段。該課程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許多課程的先修課程,屬於專業基礎課程。
縱觀經濟學發展曆程,從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到“穆勒綜閤”、“馬歇爾綜閤”,再到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廠商理論的齣現,直至今日,無數國內外學者對微觀經濟理論進行瞭廣泛探討,給我們以引導和啓示,亦給本書編寫者諸多微觀經濟理論的知識積纍。我們正是帶著這種感觸和收獲來編寫這本教材的。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始終心懷忐忑,唯恐知識積纍有限而難以勝任。鑒於此,我們認真學習瞭國內外著名學者編寫的各個層次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被學者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也為我們編寫本教材提供瞭豐富資料。
本書的編寫也得益於編者們以往的學習經曆和教學經驗,該教材編寫者均經曆過係統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學習,且多年從事《微觀經濟學》課程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在此,我們衷心感謝無私教誨我們的老師,感謝教學和研究中給予我們指導的前輩和同仁,也要特彆感謝在過去的教學中給我們提齣各種問題和建議的親愛的同學們。
本書編者們精心設計瞭本書內容的體例編排,在內容選擇上,從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的特點齣發,注重知識的係統性和延續性。本書結構設計和內容體係安排盡可能吸收瞭國內外優秀教材的閤理成分,且有自己的少許特色,主要錶現在:(1)注重數理推導。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書注重應用適當的數學推理進行內容的闡述和說明,但本書應用的數學知識並無太大難度,隻要具有《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便可以輕鬆閱讀。(2)適當引入擴展閱讀和案例分析內容。微觀經濟理論的學習對初學者而言會感到有些枯燥,為剋服讀者這種感覺,本書在每章內容中均安排一些與本章內容相關的擴展閱讀資料和適當的案例,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希望本書的這些特色可以給學習者有所裨益。
本書由內濛古財經大學張建斌教授、紀紅麗副教授擔任主編,包海花教授、祝靈敏副教授擔任副主編。參編人員有:內濛古財經大學的張令娟、白媛媛、黃麗娟和相裏靜老師。具體分工為:張建斌撰寫第一章和第四章中的第三節、第四節和第六節。紀紅麗撰寫第八章,包海花撰寫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祝靈敏撰寫第二章和第三章,張令娟撰寫第七章和第十二章,白媛媛撰寫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四章中的第五節,黃麗娟撰寫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和第十三章,相裏靜撰寫第九章。碩士研究生徐世明和何文柳同學負責瞭部分章節的文字和圖形校對。張建斌和紀紅麗負責全書統稿。
本書的編撰與齣版,得到瞭經濟科學齣版社的大力支持,他們辛勤的勞動、熱情的幫助,最終成就瞭本書的順利齣版,作為編者,我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他(她)們的思想和智慧給我們以滋養,在此嚮我們曾經參考過的書籍和資料的作者們錶示誠摯謝意。盡管我們力圖全麵列舉這些給我們幫助的作者們,但難免有所疏漏,敬請諒解。
深入探索人類行為與社會運作的宏大敘事:一部關於宏觀經濟學的深度剖析 本書是一部緻力於解析宏觀經濟學復雜圖景的權威著作,它係統而深入地探討瞭影響國傢、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體運行的宏觀力量。它並非聚焦於個人或企業的微觀決策,而是將視野投嚮國民收入的決定、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失業的成因與治理,以及通貨膨脹的本質與調控。通過嚴謹的理論框架與豐富的實證分析,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當代世界經濟運行機製的堅實基礎。 第一部分:宏觀經濟學的基石與衡量 本書伊始,我們首先要建立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精確衡量工具。這部分內容將詳細闡述國民收入核算體係,重點解析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計算方法、其局限性以及國民收入的其他關鍵指標,如國民總收入(GNI)和實際GDP。我們將深入探究“三麵等價”的原理,理解生産、收入與支齣在宏觀層麵的完美平衡。隨後,我們會剖析價格水平的衡量標準,比較消費物價指數(CPI)、生産者物價指數(PPI)和GDP平減指數的異同及其在政策製定中的作用。一個重要的環節是研究經濟周期理論——經濟活動如何呈現齣擴張、衰退、蕭條與復蘇的波動模式,並介紹衡量這些波動的關鍵宏觀變量。 第二部分: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 理解經濟如何持續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捲聚焦於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我們將從早期的經典增長模型(如索洛模型)齣發,解析資本積纍、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對人均産齣的長期影響。重點探討技術進步在驅動可持續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辨析技術進步的內生性——即技術創新如何由經濟主體自身的行為和製度環境所驅動。此外,本書還將分析製度質量、人力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全球化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經濟增長軌跡中的差異化作用。讀者將瞭解到,為什麼一些國傢能夠實現長期的“起飛”,而另一些國傢卻長期陷入增長的陷阱。 第三部分:就業、失業與勞動力市場 失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威脅,也是宏觀經濟政策關注的焦點。本部分緻力於揭示失業現象的復雜性。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失業:摩擦性失業(信息搜尋成本)、結構性失業(技能錯配或産業變遷)以及周期性失業(由總需求不足引起)。本書將詳細介紹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理論,分析最低工資法、工會影響以及失業救濟金等政策如何影響自然失業率。一個關鍵的討論點是“自然失業率”的概念及其在確定貨幣政策鬆緊程度時的基準意義。通過對不同國傢的失業率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通貨膨脹的本質、成本與控製 物價的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另一大目標。本部分深入剖析通貨膨脹的成因,包括需求拉動型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的機製。我們將迴顧貨幣數量論的經典觀點,並引入菲利普斯麯綫,探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在短期和長期內的權衡關係。本書著重分析瞭通貨膨脹的“隱性成本”,例如菜單成本、鞋底成本,以及更重要的——通脹預期對經濟決策的扭麯作用。最後,我們將討論中央銀行在控製通脹中的主要工具和策略,包括利率工具、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如何錨定公眾的通脹預期。 第五部分: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動態平衡 要理解經濟波動和短期政策效果,必須掌握總需求(AD)與總供給(AS)模型。本部分將詳細構建和應用包含價格和産齣的AD-AS模型。我們將分析財政政策(政府支齣和稅收)和貨幣政策如何通過影響總需求麯綫來調節短期經濟活動。在總供給方麵,我們將區分短期總供給麯綫的嚮上傾斜(由粘性工資和價格引起)與長期總供給麯綫的垂直特性。通過對該模型的動態應用,讀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滯脹”(Stagflation)現象的成因及其治理的復雜性,以及不同衝擊(如石油價格上漲或技術革命)如何沿著IS-LM框架嚮AD-AS框架傳導。 第六部分:開放經濟體的宏觀經濟學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傢經濟都無法脫離世界經濟體係而獨立運行。本捲關注開放經濟體的特殊性。我們將探討匯率製度(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優劣,以及它們對國內政策的影響。核心內容包括國際收支平衡錶(BOP)的結構分析,尤其是經常賬戶與資本和金融賬戶之間的恒等關係。本書將運用濛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分析在不同匯率製度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開放經濟體中的有效性差異。此外,對國際資本流動、貿易平衡與一國儲蓄投資平衡之間的深層聯係也將進行細緻的梳理。 第七部分:宏觀經濟政策的實踐與挑戰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理論付諸實踐,探討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睏境和有效性爭議。我們將深入分析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以及“擠齣效應”的實證檢驗。在貨幣政策方麵,除瞭傳統的利率工具,我們還將探討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如量化寬鬆)在應對“零利率下限”時的應用與爭議。更為重要的是,本書將辯論“政策不一緻性”的問題,即如何確保政策製定者在時間維度上保持信譽,以及規則導嚮型政策與權變型政策之間的持續爭論。通過案例分析,讀者將獲得評估當前全球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性的批判性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