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005住宅整体设计
006 01|户型的决定因素
006 4间×4间”的基础户型
008 以“动线”为本的住宅
009 住宅设计的重点
010 回归到住宅的“原始”形状
011 4尺模块”的家
012 依据住宅的“构造”来决定设计
014 超小型住宅”的形状
016 充分利用小户型的空间
017 遮挡视线”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
018 为将来增改建着想的住宅
019 集中“连接水管的位置”到一侧
020 延续“中央走廊”式的设计
022 设置“设备中核”
023 将“设备中核”设计为双核
024 适应未来变化的设计
025 剖析“钢结构房屋”的优势
026 考虑住宅风水
027 02|克服建房用地的局限性
027 居住在“城区”的局限性
028 刻意设计为微型的“窗户”
029 与邻居分享绿化
030 将室外空间纳入设计之中
031 南北细长型建房用地的南侧入口设计
032 南侧开口宽度不足时的设计方法
033 让坡地上建房接地面积降到最低
034 03|巧妙利用空间
034 赋予房间 “回转性”
036 设计上下楼的回转路线
037 让视线尽可能地深远
038 设计双重动线
040 在南北侧使用开放式滑动门窗
041 跃层地面的住宅
042 房间通风的设计
044 通过改变地面高度来衔接房间
045 融合“席地”与“坐椅”
046 尝试“中空”带来的效果
047 利用“中空”守护个人隐私
048 不同的“中空”形状
049 发挥“飘窗”作为家具的作用
050 设计独立柱
051 04|充分利用庭院
051 将“外”部空间整合进“内”部空间的技巧
053 延长设计从“院门到房门的通道”
054 透过院落”隐见的自宅
055 中庭”作为住宅的一部分
056 回转路线中包含“中庭”
057 利用中庭隔离“公”与“私”
058 05|两代人合居的住宅
058 与父母同居——同居型
060 与父母同居——部分共有型
062 三家合居的形态
064 与父母同居——分户分居型
Chapter.2
065住宅局部设计
066 01|玄关
066 玄关门为内开型
068 玄关是划分开放和隐私的地方
069 能够待客的玄关大厅
070 在建筑南面正中央设置玄关
071 带有两个玄关的住宅
072 没有玄关的住宅
073 二层客厅”玄关的位置
074 在玄关处隐藏楼梯的入口
075 直接引向二层客厅
076 玄关设置双重房门
077 02|饭厅
077 饭厅样式——D型
078 饭厅样式——DK型
079 饭厅样式——LD型
081 饭厅样式——LDK型
083 带有日式茶室要素的=D型
085 餐桌样式——吧台式
086 餐桌样式——半岛式
087 餐桌样式——长椅式
088 在餐桌旁共同迎接朝阳
089 为了待客的饭厅
090 地面为下沉式的饭厅
091 泥土地面上的饭厅
092 灶台的位置
093 水槽的位置
094 开关自由的厨房
095 不必换鞋进出自如的厨房
096 有效利用厨房天窗
097 厨房作为通道的住宅
098 从厨房可以随意看到客厅
099 便门的设置方法
101 设计隔窗观景的要点
102 03|身心均可放松的房间
102 L·D·K各自独立
103 强调公用性的客厅
104 具有附加功能的客厅
106 具有日本茶室风格的客厅
107 作为“接客室”使用的客厅
108 设置下沉休息区
109 避免客厅成为通道的设计
110 让进餐饮酒变得更有兴致的设计
111 让二层客厅更舒适的手法
112 条件受限时客厅设在二层
114 为一体型房间设计“掐腰”
116 在房间中设计具有独立性的视角
117 04|用于休息的房间
117 卧室的独立性
119 卧室可以暗一些
120 附属于卧室的空间
121 05|榻榻米的房间
121 榻榻米房间——客厅的一部分
122 榻榻米房间——两个房间相连
124 榻榻米房间——合居父母的房间
125 榻榻米房间——备用房
126 留宿客人较多的家
127 06|储物空间
127 简结的生活类型
128 依据收纳物品大小规划储物空间
129 将衣橱设置在住宅的中央
130 在哪里换衣服
131 07|做家务的房间
131 为家务准备空间
132 将主妇的工作归纳到同一空间内完成
133 集中各种家务到一处
134 厨房和设备间的一体化
135 设置在回转路线上的家务室
136 铺设榻榻米的家务室
137 设置通道收集要洗的衣物
138 将设备间设置的宽敞一些
139 08|浴室·卫生间
139 最优先设计浴室
140 从浴室欣赏窗外的景色
141 带桑拿房的浴室
142 面朝南的明亮浴室
143 设置双浴室
145 保护隐私的采光方法
146 让盥洗室通风
147 化妆间设置在隐私区
149 盥洗室直通卧室
150 设计双卫生间
151 卫生间设置小便器
152 卫生间的3in1
153 玄关附近设置卫生间
154 09|儿童房
154 儿童房空间的最小化
155 推迟儿童房的规划
156 祖父母的房间和儿童房上下重叠
157 儿童房设置成非日常的阁楼式
158 孩子们专用的客厅
Chapter.3
159附加功能房间
160 01|令人愉悦的附加空间
160 拥有书库
161 把书架设置在楼梯间
162 把铺设地板的露台作为客厅的一部分
163 露台可划分出公与私的空间
164 室外走廊
165 地下室的设计
166 完全分离不同性质的要素
167 设置工作室
168 住宅与工作场所并用
170 设置停车场
173 02|别墅
173 以“食”“住”为本的别墅+具有“食”“眠”+活动据点的功能
174 自己的“场所”加上朋友的“场所”
175 适合长期居住的别墅
176 住宅“日常性”与“非日常性”
177 适合使用人数不固定时的别墅
178 以“食”为主的别墅
179 别墅特有的锁门窗方法
180 重视别墅的安全性
181 各种角落围起的一体化房间
182 由别墅带来的憧憬
坦白说,当我拿到《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阅览过太多充斥着空洞理论和乏味图表的书籍,总觉得室内设计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难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完全传达。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是在“讲授”理论,而是在“演示”实践。每一个设计案例,都像是在为我进行一场沉浸式的现场教学。书中对“色彩搭配的心理学效应”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颜色好看”,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颜色组合对人的情绪、感知以及空间氛围的影响。比如,书中展示了一个以蓝色为主调的卧室设计,并分析了蓝色如何带来平静和放松的感觉,同时又通过局部亮色点缀,避免了空间的单调。这种“有理有据”的设计分析,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而且,这本书在“空间分割与连接”的处理上,也做到了极致的图文并茂。它不仅展示了实体的墙体和隔断,还通过虚化的线条、光影的过渡,甚至是家具的摆放,来巧妙地划分和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域。我记得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开放式厨房与餐厅的设计,书中用非常巧妙的图示,展示了如何通过吧台、地面材质的变化以及吊顶的高低差,来实现区域的划分,同时又保持了空间的整体性和通透感。这种“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设计手法,让我大开眼界。此外,书中对“细节之处见真章”的强调,也让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从门把手的选择,到踢脚线的材质,再到开关面板的设计,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和示范。它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上。
评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性读物,没想到它却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进入室内设计的奇妙世界。我一直对“环境设计”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觉得它不仅仅是装修,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空间美学的追求。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图解”上下足了功夫。书中不是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设计项目的“为什么”。比如,在介绍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客厅设计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最终的成品图,还附带了原始户型图、改造前的空间分析图,以及设计师在考虑采光、通风、动线等问题时的草图和思路。这种“解剖式”的展示,让我看到了设计背后的思考过程,理解了为什么某个墙体需要拆除,为什么某个家具会被放置在那里。这种“拆解”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用一种更批判和深入的眼光去审视我身边的空间。而且,书中的案例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现代简约、工业风、轻奢、日式侘寂等等。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光影与空间”的章节,书中通过大量的模拟图和实景对比,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来塑造空间的层次感和氛围感。那些投射在墙壁上的光斑,那些巧妙隐藏的灯带,都为空间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强调了“人的尺度”和“使用者的感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服务于居住者。书中对人体工程学在家具选择、空间布局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让我了解到,一个舒适的空间,是需要从人的行为习惯和生理需求出发的。
评分《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家”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房子只是一个居住的空间,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是承载着我们生活方式、情感和记忆的容器。我最着迷的是,书中对“空间的情感化表达”的深入探索。它不仅仅是展示设计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如何通过设计来触动人的情感。比如,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充满回忆的老房改造,设计师通过保留一些原有的元素,如老旧的木地板,或是墙壁上斑驳的印记,并巧妙地将其与现代化的设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舒适度的空间。这种“有故事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触动。而且,书中在“光影的魔术”的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关注灯具的亮度,更关注光线的质感和方向。比如,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斜射的阳光,在墙面上投射出温暖的光斑,或是如何利用隐藏式的灯带,勾勒出空间的轮廓,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这种“用光线雕刻空间”的设计手法,让我觉得非常迷人。此外,书中对“材质的肌理与触感”的强调,也让我觉得非常细致。它不仅仅是让你看到材质的颜色,更是让你去“触摸”它,去感受它的温度和质感。例如,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粗糙的水泥墙面,与光滑的玻璃,或是柔软的织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触感。这种“五感皆备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高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上去就充满了“硬核”的味道:《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是被它的副标题“图解”吸引的,心想着,这下终于不用对着那些抽象的概念啃半天了,有图有真相,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翻开书页,立刻被那些精致的图纸和效果图打动了。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拼图,而是真正的大师级作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专业与匠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空间布局的部分,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家具摆放和动线设计,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舒适度和功能性。比如,有一章详细讲解了小户型如何通过隐藏式收纳和多功能家具实现“化零为整”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对我这种住在小公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不仅仅是展示漂亮的图片,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设计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案例分析中。比如,关于光影的处理,书中不仅展示了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如何共同营造氛围,还用剖面图和光线模拟图,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不同灯具的照射范围和效果。这比单纯地阅读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我还有一个特别的体会,就是书中对材质的运用也做了详尽的阐述。不同的材质,如木材、石材、金属、织物等,在室内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通过大量的实景照片和局部特写,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材质带来的触感、视觉纹理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和谐搭配的。举个例子,在介绍北欧风格的案例时,书中展示了大量原木材质与白色墙面、灰色布艺的结合,那种自然、温暖、简约的质感跃然纸上,让我对材质的理解从“看”变成了“感受”。而且,这本书的逻辑性也很强,从宏观的整体规划,到微观的细节处理,层层递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知识体系。
评分第一次拿起《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就觉得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设计展览画册”。我一直以来对室内设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理论知识太抽象,实践操作又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困扰。让我觉得它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成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过程”。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材质肌理与触感”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材料叫什么”,而是通过特写镜头,让你近距离感受那种粗粝的石材纹理,光滑的金属光泽,或是柔软的羊毛织物。而且,它还会告诉你,这些材质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以及它们与其他材质搭配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记得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充满复古韵味的阁楼空间,书中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年代的家具、壁纸和装饰品,营造出那种怀旧而又不失精致的氛围。它不仅展示了这些元素的“颜值”,还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能够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感联想。这种“情感设计”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触动。此外,这本书在“动线与流线”的讲解上也做得非常到位。书中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箭头指示,直观地展示了人在空间中的移动轨迹,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优化这些动线,让生活更加便捷流畅。比如,厨房的“工作三角”设计,卧室的“休息区”与“更衣区”的划分,都通过图示的方式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家里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简直太实用了。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生活品质的。
评分拿到《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这本书,我第一时间被它的“图解”形式所吸引,因为我一直觉得,室内设计这种视觉化的学科,光靠文字是很难完全理解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所见即所得”的学习需求。我最喜欢它的是,它不仅仅是展示“成品”,而是深入地挖掘了“过程”。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色彩心理学与空间氛围”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颜色好看”,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色彩组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感知以及空间的视觉效果。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个以暖色调为主的餐厅设计,并分析了暖色如何带来温馨、愉悦的感受,同时又通过局部冷色调的运用,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活力。这种“有科学依据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信服。而且,书中在“空间序列与视觉引导”的讲解上,也做得非常用心。它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地展示每个房间,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过渡,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探索和体验空间。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个住宅的入口设计,它通过门廊、玄关到客厅的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从外部世界切换到居家空间的仪式感,让居住者感受到一种逐渐深入的宁静。这种“故事化的空间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此外,书中对“细节之处的品质感”的强调,也让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从门把手的材质和造型,到踢脚线的收口方式,再到开关面板的设计,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和示范。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易被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上。
评分《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一直觉得,室内设计不仅仅是装修,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表达。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赏它的是,它对“空间的情绪与氛围”的营造,有着极其细腻的把握。它不仅仅是展示设计的美学,更重要的是,它如何通过设计来唤起居住者的情感共鸣。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光影的叙事”的章节,它不仅仅展示了如何利用自然光,更通过大量的模拟图,展示了不同灯具的运用,如何在夜晚为空间注入生命力,营造出温馨、浪漫或是沉静的氛围。那些投射在墙壁上的柔和光线,那些巧妙隐藏的灯带,都让空间充满了层次感和故事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如何通过灯具的造型和材质,来提升空间的整体格调。这种“用光线讲故事”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动人。而且,书中在“材质的触感与视觉语言”的运用上,也做到了极致的细腻。它不仅仅是让你看到一种材质,更是让你去“感受”它。比如,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不同质感的材料,如粗糙的天然石材与光滑的木饰面,或是柔软的织物与冰凉的金属,形成对比和呼应,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触感。这种“有温度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打动人心。此外,书中对“人的尺度与行为习惯”的关注,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它不仅仅是关注设计的形式美,更关注居住者的真实需求和使用习惯,让设计真正服务于生活,让家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馨港湾。
评分《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生活空间”的大门。我一直渴望拥有一个既美观又舒适的家,但总觉得其中的奥秘难以捉摸。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循循善诱地将那些隐藏的“设计密码”一一揭示。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空间的情绪与氛围营造”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摆放家具,而是更侧重于通过光线、色彩、材质以及软装的搭配,来塑造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调。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个充满温馨浪漫的卧室设计,它通过柔和的灯光,温暖的色彩,以及舒适的床品,营造出一种让人放松和宁静的氛围。这种“情绪设计”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想要在家中体验到怎样的情绪。而且,书中在“动线与功能区域的划分”上,做得非常细致。它不仅展示了如何通过墙体和隔断来划分空间,还通过家具的摆放、地面材质的变化,甚至是不同空间的视觉焦点,来引导居住者的活动路径。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个紧凑的厨房设计,它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流畅的动线,让有限的空间变得井井有条,操作起来也十分便捷。这种“高效空间利用”的设计手法,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此外,书中对“细节之处的品质感”的追求,也让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从门把手的材质选择,到灯具的造型设计,再到窗帘的垂坠感,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和示范。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易被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上。
评分读完《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空间”的书。我一直觉得,好的室内设计,能够让居住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情绪和氛围。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材料的质感与生命力”的探讨。它不是枯燥地列举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而是通过大量高清的特写照片,让你仿佛能触摸到那些粗糙的天然石材,温润的实木纹理,或是冰凉的金属表面。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材质在光线下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独特的韵味。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个使用旧木梁和斑驳砖墙的案例,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材料的“过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岁月痕迹和历史感。这种“情感化的材料运用”,让我觉得非常动人。而且,这本书在“空间序列与视觉引导”的设计上,也做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很多书那样,只是平铺直叙地展示每个空间,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线”,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探索和体验。比如,书中展示了一个住宅入口的设计,它通过门廊、玄关到客厅的过渡,营造出一种层层递进的空间体验,让居住者在进入住宅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仪式感。这种“叙事性空间设计”,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此外,书中对“绿色设计与可持续性”的关注,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远见。它不仅强调了美观和功能,更关注了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节约。例如,书中介绍了一些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以及使用环保材料的案例,这些都让我觉得,未来的室内设计,应该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评分当我拿到《国际环境设计精品教程:室内住宅设计图解》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专注于“理论”的书籍,然而,它却以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室内设计的核心。我一直对“空间”这个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不仅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承载生活方式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恰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赏它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漂亮”的图片,而是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设计的“灵魂”。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光线的艺术”的章节,它不仅仅展示了自然光如何洒进房间,更通过模拟图,展示了不同角度、不同时段的光线,如何改变空间的形态和氛围。那些投射在墙壁上的斑驳光影,那些穿透窗帘的柔和光线,都让空间充满了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如何利用人工照明来弥补自然光的不足,以及如何通过灯具的造型和布置,来塑造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焦点。这种“懂光”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高级。而且,书中在“材质的触感与视觉语言”的运用上,也做到了极致的细腻。它不仅仅是让你看到一种材质,更是让你去“感受”它。比如,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粗糙的天然石材与光滑的金属,形成对比和呼应,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又比如,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织物的质感,如丝绒的奢华,亚麻的自然,来为空间增添不同的情感色彩。这种“有温度的材质搭配”,让我觉得非常打动人心。此外,书中对“人的尺度与行为模式”的关注,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它不仅仅是关注美观,更关注居住者的真实需求和使用习惯,让设计真正服务于生活。
评分很好哦
评分赞!很好!以后继续购买
评分很实用
评分以后再看618有活动哈哈
评分室内设计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
评分很好哦
评分室内设计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室内设计节点手册:常用节点
评分很实用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