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

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丽,王宜兵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历史
  • 都市规划
  • 战后重建
  • 鲍立克
  • 近代中国
  • 城市研究
  • 建筑史
  • 社会文化
  • 历史地理
  • 西方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5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9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必读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1990年至1997年受教育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留校任教。2004年至2009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就读,获设计硕士及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主要在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领域,并着重探讨现代规划理念的跨国流动传播问题。

  王宜兵,201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6年获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硕士学位。现于上海临港集团从事规划管理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现代前夜”的大上海都市 一、鲍立克、现代派与大上海都市计划 二、本书框架
第一章 左派建筑师:鲍立克在德国的专业教育与实践(1903—1933)
一、20 世纪初的德国与现代运动
(一) 包豪斯和现代主义运动
(二) 现代城市规划在德国的发展
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育
(一) 德累斯顿工大的学院派建筑学基础( 1923—1925)
(二) 短暂却丰富的包豪斯经历(1925—1926)
(三) 柏林工大的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教育(1926—1927)
三、短暂的战前德国的建筑师生涯(1927—1933)
(一) 格罗皮乌斯的合作者(1927—1930)
(二) 独立建筑师(1930—1933)
四、逃离柏林 第二章室内设计师、自由撰稿人与大学教师:战乱中的流亡与设计(1933—1945)
一、海上流亡之路 二、一个德国人在孤岛上海/ 055
(一) 时代公司与犹太大亨(1933—1935)
(二) 战火下的“新时代”(1936—1944)
(三) 无国籍者的舞台 (四) 发出“中国呼声”
三、日据时期的圣约翰大学与建筑工程系(1941—1945) / 081
(一) 光与真理
(二)“一个时代的特征集大成于其建筑” 第三章都市计划教授:鲍立克在约大的教学与设计实践(1945—1949)
一、约大的都市计划教学/ 098
(一) 鲍立克的都市计划讲义
(二) 鲍立克指导下的约大都市计划设计课
二、鲍立克事务所战后的室内和建筑设计/ 119
(一) 孙科公馆、姚宅和“锡而刻海”等
(二) 英士大学校园计划
(三) 火车站场设计
(四) 贾汪煤矿市镇计划 第四章市政计划家:鲍立克与大上海都市计划(1945—1949)
一、1945 年之前的“大上海计划”
二、“都市计划在中国之必要”—初稿(1945.10—1946.8)
(一) 设计组的建筑师们
(二) 总图初稿
(三) 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三、技术中坚—二稿以及二稿后的激烈讨论(1946.8—1948.8)/175
(一) 总图二稿
(二) 二稿编制间的争论
(三) 闸北西区重建计划
四、临危受命——战火声中的三稿(1948.8—1949.10) / 193
(一)“从速编制三稿”
(二) 三稿的主要内容
五、从初稿到三稿/ 200
(一) 现代城市空间组织——“邻里单位”“卫星市镇”和“疏散”理念的嫁接
(二) 现代道路交通体系——综合交通系统的引入
(三) 计划实施的路径——区划等方法和制度的探索 第五章国家建筑师:回归东德的鲍立克(1949—1979)
一、返乡
二、鲍立克在德国的第二个三十年
后记:鲍立克在上海的遗产
附录 鲍立克年表(至1949 年)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致谢

《上海,战火中的摩天楼:城市记忆与新生》 引言 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座东方明珠,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洪流。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喧嚣,到战争硝烟的席卷,再到战后重建的艰难跋涉,这座城市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在每一次挑战中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位特定人物的视角,而是试图以更广阔的历史画卷,描绘上海在动荡年代里的城市肌理如何被撕裂,又如何在废墟之上重新构筑,探寻这座古老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历经战火洗礼后,其城市规划、空间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再生。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埋藏在街巷之间、高楼之下、黄浦江畔的无数故事,它们共同构筑了上海这座不屈不挠的都市记忆。 第一章:繁华落幕,硝烟四起——上海的近代化与战争阴影 本章将回溯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如何迅速崛起为远东第一大都会。我们将审视其独特的殖民地与租界并存的城市格局,分析不同势力如何在城市空间中角力,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式商业、金融、文化和社会生活。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到法租界梧桐树掩映下的石库门里弄,再到闸北的工业区,上海的城市肌理在快速扩张与多元文化交融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然而,这种繁华并非高枕无忧。本章将深入探讨,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成为焦点,又如何深陷战争的泥沼。炮火的轰鸣如何撕裂了往日的宁静,城市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人口锐减,经济遭受重创。我们将描绘战争对上海城市空间带来的直接冲击,无论是被摧毁的建筑,还是因战乱而改变的街道功能。同时,也会触及战争阴影下,市民们在恐惧与生存边缘的挣扎,以及城市精神所承受的考验。 第二章:废墟上的思考——战后规划的萌芽与挑战 抗日战争胜利,宣告了上海人民长达八年的苦难结束。然而,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以及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后面临的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等问题,使得城市的重建之路异常艰辛。本章将聚焦于战后初期,上海的城市规划与重建思潮如何开始萌发。 我们将探讨国民政府及上海市政府在接收后的初步规划设想,以及当时社会各界对于城市未来的构想。这其中既包括对战前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也包含对如何解决人口激增、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等突出矛盾的思考。我们会分析当时的规划理念,例如是否受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的影响,以及这些理念在上海的本土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本章还会着重探讨当时规划上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政治上的不稳定,政局的变动,也给长期规划的实施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城市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房地产商人的逐利行为、不同阶层居民的诉求差异,都构成了城市规划推行的阻碍。我们将审视这些挑战如何限制了战后初期城市重建的步伐,以及在现实的压力下,规划蓝图如何被不断调整与妥协。 第三章:空间重塑的实践——城市肌理的微观变迁 战后上海的城市规划与重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区域、一项项具体工程中的微观变迁。本章将深入到城市肌理的层面,考察规划理念如何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改变了上海的空间形态和居民的生活图景。 我们将关注具体的重建项目,例如对受损区域的修复,对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新式居住区的建设。这可能包括对道路网络的疏通与拓宽,对公共设施(如供水、供电、排水系统)的修复与升级,以及对商业区和工业区的重新布局。我们会探讨当时上海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改造。 同时,本章也会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微观层面,描绘规划与重建如何影响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例如,新式住宅的出现,是否改善了居住条件?公共交通的改进,是否便利了出行?商业区的复苏,又如何重塑了城市的生活节奏?我们将通过对具体街区、里弄的考察,以及可能存在的居民口述或档案资料的分析,来展现城市空间重塑对个体经验的塑造。我们也将关注一些新的城市元素的出现,它们可能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因。 第四章:社会变迁的印记——城市生活与市民记忆 城市规划与重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章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审视战后上海的城市规划与重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考察,在城市空间重塑的同时,上海的社会结构、阶层关系和文化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例如,新的居住区建设是否带来了新的社区形态?城市经济的复苏,又如何影响了不同职业群体的生活?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的恢复与发展,又如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世界? 本章还会侧重于市民的记忆与感受。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描绘某位特定人物的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社会舆论、报刊杂志、回忆录等资料的梳理,来勾勒出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变迁的感知。他们可能怀念战前的繁华,可能感激战后的安定,也可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冀或疑虑。我们将尝试捕捉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塑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此外,本章也将探讨,在规划与重建的过程中,所凸显出的城市精神。无论是面对战争的坚韧,还是在废墟上重生的乐观,或是对于未来发展的追求,这些精神特质如何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并塑造了其独特的城市品格。 第五章:传承与启示——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战后上海的城市规划与重建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于当下与未来的启示。 我们将回顾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梳理战后上海在城市规划与重建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局限性。我们可能会对比当时不同的规划理念与实践,分析其成败得失。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尝试从历史的宏大视角,思考战后上海城市发展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例如,在应对城市危机时,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尊重历史文脉,同时又拥抱现代文明? 我们将把这些历史的回响,与当下上海乃至中国其他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对比。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和城市发展的先行者,其在战火洗礼后的规划与重建历程,为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与理性分析,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城市、生活以及未来的深刻思考。 结语 《上海,战火中的摩天楼:城市记忆与新生》是一次对这座伟大城市历史深处的探索。它试图从城市规划与空间重塑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上海在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战火纷飞与艰难重建的特殊时期,其城市肌理的变迁、市民生活的图景以及城市精神的传承。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人物叙事,而是以更宏观的视野,呈现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求索、不断再生的上海。通过对过去的回望,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汲取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体现在它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历史痕迹之中。而《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把钥匙,能够为我打开上海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那段不为人知的空间变迁与重塑的密码。我特别想知道,书中的“鲍立克”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是如何介入上海的战后规划与重建工作的?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之后,上海这座城市在规划上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修复损毁的建筑,还是重新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资料,展示那些具体的规划蓝图,以及这些蓝图是如何在现实中被一步步实现的。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居民的生活状况、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方向和决策?我渴望从中看到,规划师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现实条件下,为上海这座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前行。

评分

我对近代上海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它的经济繁荣和文化魅力,更在于它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深刻的变革。《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绝佳机会。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提到的“鲍立克”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在上海的战后规划与重建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他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远见卓识,为上海擘画蓝图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战后上海在城市规划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例如,基础设施的损毁、人口的迁移、以及经济的恢复等等。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具体的规划方案是如何被制定和实施的,这些方案又对上海的城市格局和居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如何通过规划与建设,为一座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并最终成就其独一无二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史略带痴迷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上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繁华和摩登,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每一次转型中的挣扎与蜕变。当我在书店看到《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书名中的“鲍立克”作为一个陌生的名字,却与“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重建”这些充满力量的词语紧密相连,这无疑点燃了我探寻的欲望。我渴望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满目疮痍的上海,是怎样一群人,怀揣着怎样的信念,开始了艰难的重建之路。这本书是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尘封的档案,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我特别想知道,当时的规划者们在面对资源限制、技术难题以及社会思潮的冲击时,是如何权衡取舍,又是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是遵循了某种固有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还是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规划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规划的宏观视角,也期待能看到微观的细节,比如某个街区的改造、某条道路的选址,甚至是某个建筑的修建背后,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创新。

评分

每当读到关于城市历史的书籍,我总会被那种在废墟中孕育希望,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强大生命力所打动。《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阅读兴趣。我很好奇,在那个饱经战火洗礼的年代,上海这座近代大都市是如何在规划师们的智慧和努力下,逐步走出阴霾,重拾昔日辉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当时的城市景象,以及那些具体的规划理念和实践。例如,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规划者们是如何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重建,又是如何平衡居民的居住需求与城市的发展目标?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战后规划的重点是否有所转移,是更侧重于工业发展,还是更关注民生改善?又或是两者兼顾?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一座城市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创造力,从而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规划这个领域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又如何保留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当我看到《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书名中的“战后规划与重建”几个字,就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探讨的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岁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经历了战争的破坏之后,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是如何从废墟中重新崛起,又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重塑其城市面貌和功能。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规划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是简单的修复,还是颠覆性的创新?是遵循既有的模式,还是开辟新的道路?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具体的案例,看到那些规划蓝图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又如何影响了上海居民的生活。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一座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淬炼中,不断地自我革新,最终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在塑造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深感着迷,尤其是在经历重大历史事件后的城市重建,更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仅从书名便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分量和独特的视角。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战后那个动荡的年代,上海这座近代大都市是如何在规划师们的智慧与努力下,一步步从废墟中站起来,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具体的规划目标是什么?又是如何平衡了重建的紧迫性和发展的长远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的“鲍立克”究竟是谁,他在上海的规划重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所倡导的规划理念,又对当时的上海城市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一座城市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规划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一座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后,那种重建的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交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碰到了我心中关于城市韧性和生命力的那个重要命题。《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一种充满希望的未来感。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的书。我想知道,鲍立克这个人,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在上海的规划重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行动,是如何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样貌?我迫切想了解,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期,他们是如何思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居住空间,甚至是绿化和公共设施的?这些决策,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有其借鉴意义?它是否能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巨轮下,个体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为一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一座城市如何在废墟之上,重新生长,并且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细致描绘城市发展轨迹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理解一座城市是如何从过去走向现在,并为未来奠定基础。《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凭借其极具历史感和专业性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非常好奇,书中的“鲍立克”是否是一位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他在战后的上海,又是如何着手规划和重建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市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城市规划面临的具体挑战,例如,资源的限制、技术的不足、以及社会需求的复杂性等等。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展现出宏观的规划理念,更能深入到微观的实践层面,比如,具体的街区改造、交通网络的优化、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等等。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揭示近代上海在经历战乱后,如何重塑自身,并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模糊却又充满历史感的上海老照片,瞬间就将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鲍立克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样的主题,足以激发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复杂历史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个城市在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后,如何重新站立,如何规划它的未来,这其中蕴含着无数值得深思的故事。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钥匙,能够打开我认识上海的另一扇门,让我不仅看到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更想了解它们背后,那些默默付出、呕心沥血的规划者们是如何在大时代的洪流中,锚定方向,为这座城市描绘蓝图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具体的规划理念和实践,比如,在物质匮乏、人心思定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平衡眼前的急需与长远的愿景?在政治格局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他们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推动那些宏伟的建设?是仅有高屋建瓴的蓝图,还是有脚踏实地的执行?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城市生命力、关于人们在逆境中创造未来的答案,这对于理解任何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乃至我们自身的人生,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我的关注点在于,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这本书,单凭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我特别想了解,书中的“鲍立克”是否是一位关键的规划师,他的到来,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战后那段特殊的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物资的匮乏?是技术的落后?还是社会思潮的激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史料,揭示当时规划者们的思考过程,他们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制定出符合当时需求的规划方案。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例如,交通系统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建,居住区的规划与改善,甚至是公共空间的营造,这些细节都可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城市发展逻辑。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理解近代上海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评分

A+++++++++++++++++++++++++++

评分

A+++++++++++++++++++++++++++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评分

很厚还没看,等去了所在地再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