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是东南大学出版社承担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与营造技术研究”丛书的第3本。
该项目研究对象是我国古建筑中,年代久远、高等级的重要木构遗存,如宁波保国寺大殿 、晋祠圣母殿 、武当山南岩宫两仪殿 、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苏州东山轩辕宫正殿等,均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国家文物局首批“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项目,研究者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激光测距等测量方式,进行勘察实测,同时结合全面的构件手测,精细、完整、翔实地记录了建筑的现存状态及其历史信息。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自身学科背景,从不同角度展开诸如营建过程、建构逻辑、加工技术、制材安装、现状纯度、设计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整体、深入、多视角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实质,从而拓展和推进我国古代建筑营造的研究。
《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自2007年始,对万荣稷王庙进行持续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的成果。2011年,他们发现了万荣稷王庙庑殿顶大殿北宋题记,将该殿的营造年代由金提前到北宋,填补了北宋庑殿顶建筑遗存的空白。
作者将考古学与建筑史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对稷王庙做了基于历史学视角的“精细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扎实的勘测、多学科综合的研究使他们发现良多,进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其研究方法、理论和成果为我国建筑考古学树立了研究范式,相信对相关领域的研习者和爱好者都会有所助益。
全书彩图精印,完好地呈现了大量照片、图片,各种测绘图;采用软精装,既保持了精装书的挺括,又多了一些亲切;后勒口上做了一枚书签,可以沿裁切虚线取下。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
万荣稷王庙大殿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研究揭示出我国既有的文物建筑断代工作尚存一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大规模开展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文物建筑研究和保护的质量,为更真实地认识和更全面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历史信息,有必要广泛、系统、及时地开展类似万荣稷王庙大殿这类的建筑考古学研究工作。
2.为我国建筑考古学树立了研究范式:万荣稷王庙大殿的建筑考古研究工作,展现出考古学、建筑史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工具,在建筑考古学统领之下所形成的研究合力。本研究所获得的系列成果,验证及丰富了相关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3.将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万荣稷王庙大殿的营造年代由金代改为北宋,不仅为我国填补了北宋庑殿顶建筑遗存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对唐宋时期中国建筑形制的时空分布与地区影响、对《营造法式》的渊源与流布,以及由建筑史料所见证的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2011年,万荣稷王庙庑殿顶大殿北宋题记的发现,适值梁先生诞辰110周年。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但这“天意”并不缥缈,她源自秉承着营造学社及中国考古学学术血脉的北大文物建筑专业,常年对建筑考古学研究的坚持,或许这“天意”,就是历史给予历史研究者至高的奖励。
徐怡涛(1972年—)
男,祖籍山东寿光人
1996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1999年获东南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2003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宋元考古专业)
2003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现为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主要教学与科研方向为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历年发表学术论文、著作计四十余篇(部)
主持多项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项目
2006年当选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十佳教师
2009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10、2013、2015年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4年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库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史料搜集方面的广度和深度,这绝对是它最令人称道之处。除了常规的碑刻拓片和地方志记载,作者似乎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和民间口述资料。特别是关于庙宇早期功能转换和周边聚落关系的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寺庙建筑”的理解边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而是成为了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微缩社区模型。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稷王庙这座建筑的意义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提升。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对山西地方史的认知,因为这一座庙宇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收获远远超出了建筑研究本身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扉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不像市面上很多考古报告那样刻板枯燥,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似乎也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它在配图方面的处理,那些老照片和测绘图的对比呈现,使得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历史变迁一目了然。记得有几张关于庙宇斗拱的局部放大图,细节之精微,即便是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古代工匠鬼斧神工般的技艺。整体的视觉感受是内敛而富有学养的,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正文,去探寻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秘密。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对山西那片土地上历史遗存的一种致敬,体现了编纂者对文化遗产的深深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构建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轴”梳理方式,而是围绕着建筑本体的几个核心要素展开层层递进的剖析。比如,关于“形制演变”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营造手法并置对比,清晰地勾勒出稷王庙在历代重修中的风格“叠合”现象。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枯燥的断代史变得生动起来。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结构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既专业又不失文学性,使得即便是对建筑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空间关系和力学原理。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深奥的专业知识和普通读者的好奇心。
评分初读绪论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寻幽探微”的研究态度所吸引。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宏观叙事,而是扎根于田野、细致入微的现场考察记录。作者似乎不是在“研究”一座庙宇,而是在与它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对建筑材料的考证,比如当地特有的石材和砖瓦的物理特性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在烈日下,用尺子反复丈量梁架和柱础的场景。这种对“物证”的执着,让整本书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坚实感。它没有过多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每一项结论都建立在确凿的实物数据之上,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次历经周折的发掘和测量工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传统营造技术“活态传承”的关注。作者不仅记录了静态的建筑遗存,还追溯了那些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木作工艺和彩绘技术。他通过对残存构件的纹理分析,结合对当代工匠的访谈,试图重构百年前工匠的操作流程和思维模式。这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和挖掘,使得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人文关怀。它让我思考,建筑考古的最终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延续那些消逝的智慧吗?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证明了严谨的学术研究完全可以充满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冷门书,我是外行看不太懂,但印刷精美,还不错!没什么优惠,批评京东仓库发货,太不负责,直接把发票用透明胶粘在书封面上,小心揭开还是弄破一块封面。都是?脑袋啊。所以书本身好,但是京东只给1星
评分非常专业的内容,学习古建的好帮手
评分好
评分hghjjkkjnnjjjjnnnnnn
评分hghjjkkjnnjjjjnnnnnn
评分hghjjkkjnnjjjjnnnnnn
评分大部头,有活动囤下慢慢啃。
评分大部头,有活动囤下慢慢啃。
评分很棒的一本专业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