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在充分文化産業項目管理相關概念以及文化産業項目化特徵等問題基礎上,參考學界研究成果和業界成功實踐經驗,依次闡述文化産業項目的過程管理、策劃籌備、項目組織、市場營銷、費用管理、範圍和進度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和收尾管理等內容,既反映項目管理的理念精髓,又體現文化産業項目實踐的特殊規律。
作者簡介
唐建軍,副教授,山東省濰坊市人。1991-2005年濰坊學院任教;2002-2003年獲山東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2005-2008年山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8年至今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任教。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編纂及相關學術評估體係的建立研究,2008-2009論著:◎主要論文:1.《文化生態學:風箏文化研究的新視角》,《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2.《旅遊遺産地的文化共生、協調、再生、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遺産旅遊管理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0月。3.《大眾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學術交流》2006年第8期。4.《旅遊文化主體是旅遊文化研究的中心》,《濰坊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目錄
2012年8月23日0000目錄第一章項目與項目管理概述(001)
第一節什麼是項目(001)
第二節什麼是項目管理(007)
第三節項目管理的發展曆程和知識體係(013)
本章案例:項目製使美泰公司業績好轉(020)
第二章文化産業項目管理概述(022)
第一節文化産業概述(022)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管理概述(029)
本章案例:《中國好聲音》項目運作成功原因(040)
第三章文化産業項目的過程管理(044)
第一節項目生命周期概述(044)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生命周期與過程管理內容(052)
本章案例:“鄧紫棋2014澳門演唱會”項目過程分析(056)
第四章文化産業項目的立項管理(059)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的立項準備(059)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的立項分析(069)
第三節文化産業項目的立項決策(076)
本章案例:關於橫店影視文化産業服務平颱項目核準的批復(081)
第五章文化産業項目的策劃和計劃(083)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策劃(083)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計劃(100)
本章案例:美團“貓眼”的核心競爭力(110)
第六章文化産業項目市場營銷策劃(114)
第一節文化市場與市場營銷(114)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目標市場選擇戰略(115)
第三節文化産業項目的産品策略(119)
第四節文化産業項目的競爭策略(124)
第五節文化産業項目的定價策略(126)
第六節文化産業項目的渠道策略(131)
第七節文化産業項目的促銷策略(133)
本章案例:解析《羋月傳》的“互聯網+”營銷案例(138)
第七章文化産業項目組織與團隊管理(145)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組織管理(145)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團隊的組建與發展(154)
第三節文化産業項目團隊管理(160)
本章案例:香港迪士尼樂園項目團隊評價(177)
第八章文化産業項目範圍管理(180)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範圍管理的概念(180)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範圍管理的流程(182)
本章案例:西安臨潼鳳凰池音樂廳項目工作分解(199)
第九章文化産業項目進度管理(201)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進度計劃的製訂(201)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進度的控製(215)
本章案例:電視媒體大型活動項目進度管理的特徵分析(220)
第十章文化産業項目財務管理(223)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財務計劃(223)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資金籌集(225)
第三節文化産業項目成本管理(240)
本章案例:文化企業産品成本結構與核算製度創新
——基於光綫傳媒的案例分析(251)
第十一章文化産業項目質量管理(255)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質量管理概述(255)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質量計劃(257)
第三節文化産業項目質量保障(263)
第四節文化産業項目質量控製(266)
本章案例:《捉妖記》遭遇重拍危機下的質量控製(270)
第十二章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管理(274)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管理的基本概念(274)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的識彆(281)
第三節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的分析(287)
第四節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的應對(295)
第五節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的監控(300)
本章案例:電影投資的風險規避(304)
第十三章文化産業項目收尾管理(308)
第一節文化産業項目收尾管理概述(308)
第二節文化産業項目後評估(312)
本章案例:“歡樂春節”項目評估報告(321)
參考文獻(326)
後記(331)
前言/序言
序
2004年1月,教育部新設“文化産業管理”本科專業,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成為全國首批承擔這一專業的四所院係之一,並於當年實現瞭本科招生。次年春,山東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係成立。
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與範式,都隻能建立在對研究史的總結之上,這是學科建設的第一塊基石。山東大學已故史學名師鄭鶴聲先生有言:曆史係每成立一個教研組,其首要工作必是整理學界相關著述之索引。基於這種辦學傳統,山東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係成立伊始,即會同曆史係、檔案係、考古係等,著手基礎資料庫的建設,並漸次啓動《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1979—2008年捲》的編纂工作。《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按學術編年史的框架,通過“年度學術論著選編”“評價集成與結論”“研究總目索引”等形式,對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化産業研究的學術曆程進行瞭係統的梳理。《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的編纂工作曆時7年,齣版後獲得學術界、文化界的廣泛好評,被認為是“涵蓋瞭近30年相關領域中最完整的學術信息和最豐富的理論內容,既包括文化産業的概念、定義、邏輯內涵、行業邊際、學科特點等學理方麵的研究,又包括中國文化産業的曆史、現狀、行業模式、區域布局、新興業態、業內典範等方麵的宏觀理論、政策和案例研究……近700萬字的各類索引,更是為文化産業的學術理論研究和文化産業發展提供瞭海量資訊”(《光明日報》2010年3月31日);産業界、政府管理層,甚至央視《新聞聯播》等,也對這套曆時7年而成的學術年鑒給予瞭特彆關注。
與《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相類似,現由福建人民齣版社齣版的這套“高等院校文化産業基礎教材”,也是山東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係成立伊始即已啓動,曆時多年纔完成的一套大學本科基礎教材。首批推齣的六種分彆是:《文化産業概論》《文化産業管理學》《文化資源學》《文化産業文獻導讀》《文化産業知識産權》《廣告創意與文案策劃》。這六種教材所對應的都是山東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從最初的備課教案、自編講義開始,經曆過2004年至2012年間的若乾輪授課實踐和若乾輪修改。同時,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套由同一所院係的一綫授課教師完成的本科基礎教材。因而,除瞭相對嚴謹、紮實之外,這套教材也非常適閤大學本科教學。
作為一套完全由山東大學一綫授課教師所完成的教材,自然還會錶現齣某些“山大特色”,即山東大學師生有關文化産業的某些共識性的理念。
第一,關於“文化産業”自身的發展曆程,我們的共識有兩點:
1�比銜�“文化産品”的曆史可以追溯久遠,但“産業”意義上的“文化産業”則是現代“工業革命”後形成的一種産業體係。工業革命提供瞭強大的能源動力,如留聲機、照相機、印刷機、播放器、攝影機等可以把一件文化産品按産業的需求海量復製,火車、輪船、飛機又足以把海量文化産品的營銷鏈條無限延展。正是伴隨著工業文明體係的建立,纔産生瞭真正産業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産業。
2�比銜�“農業文明”關聯的隻是“文化産品”,“工業文明”關聯的是“現代文化産業”,而數字技術關聯的則是“當代文化産業”。數字技術對文化産業的最大影響,就是使文化産品徹底突破瞭時間與空間的限製,從而創造齣巨大的利潤,“文化産業”也因此而成為“朝陽産業”“黃金産業”,或“最後一塊暴利蛋糕”。但是,這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能籠統地把“文化産業”認定為“朝陽産業”,隻有數字技術所催生的“當代文化産業”纔是“朝陽産業”。從這一意義上說,以“三屏産品”(電視屏、網絡屏、手機屏)為代錶的數字文化産業,應該成為當代文化産業發展的主要方嚮。
第二,關於文化産業的公眾認知和理論導嚮,我們的共識有四點:
1�比銜�“文化、創意、財富”是文化産業三個最為本質的錶達元素,也是“文化産業”最通俗、最平實的詮釋。
2�比銜�“文化”經過“創意”而産生“財富”,這之間並不存在“阿裏巴巴”式的神話,存在的永遠是《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從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躍”。而且,與工業、農業相比,文化産業的市場需求是“彈性”而非“剛性”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一産業更大的風險性。因而在宣傳文化産業是“黃金産業”“最後一塊暴利蛋糕”的同時,更應突齣“文化産業的高風險性”這一往往被忽視的觀點。
3�比銜�文化産業的發展對“文化”始終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普及、提升文化的功能,又始終包含著強烈的“反文化性”。
4�備叨熱賢�“曆史文化資源的豐富是中國文化産業的最大特點和最大的優勢所在”。2002年的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全國代錶大會,首次在大會報告中提齣發展文化産業的戰略部署。2003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科院院長的李鐵映撰文指齣:“中華民族有著五韆年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其文化纍積之豐厚、文化形態之多樣和文化哲學之深刻,是世界上其他國傢少有的。這是一筆怎麼估價也不過分的寶貴的文化資源,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中國新興的文化産業來說,啓動並整閤、包裝這些文化資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並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有可觀的優勢。”這些關於中國文化産業優勢與特徵的科學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強烈的導嚮意義,當下中國文化産業最現實、最積極的發展策略就是如何將“曆史文化資源大國”變為“文化産業強國”。這其中,曆史文化資源與數字技術的結閤,可能是最值得關注的方嚮。
第三,關於近30年中國文化産業理論研究的“學理架構”和當下的學科建設,我們的共識有三點:
1�比銜�“文化産業”這一概念在近30年的中國齣現,並不是對法蘭剋福學派“文化工業”概念的簡單轉譯,它的生成,可以直接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對知識分子地位的認定:由於當時知識分子已從“臭老九”躍升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於是各個“知識部門”,如教育、文化部門等,也就與“農業”“工業”一樣,成為“一種生産部門,一種産業部門”。正是在這種理論思維的推動下,“第三産業”的概念在1980年前後即為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第三産業”作為一個包含著“知識生産”在內的術語,又直接導緻瞭“文化産業”這一概念的生成。因而早在1981年就齣現瞭“文化的産業化”的說法,齣現瞭“第四産業”與“精神經濟學”之間的討論,至1987年就齣現瞭“文化産業”的概念。盡管當時尚無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定義,但是這一概念所具有的“望文生義”的優勢十分明顯,與中國傳統思維的路數亦十分吻閤——無需定義和解說,即可粗知內涵。正因如此,“文化産業”這一概念纔能超越“第四産業”“精神經濟學”,以及後來的“文化工業”“創意産業”“內容産業”“版權産業”等外來概念,被中國學術界和社會普遍接受。“文化産業”這一概念在中國首度齣現的時間是1987年,遠早於20世紀90年代末纔為學界所引介的“文化工業”,因而“文化産業概念的內生性”,是近30年來中國文化産業理論最重要的“學理性起點”。
2�比銜�作為國傢戰略層麵上的文化産業發展起始於近十年,但關於文化産業的學術研究則貫徹於近30年。其中重要的節點是:1979年以來經濟學界關於“精神産品”和“知識價值”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關於“第三産業”“第四産業”“精神經濟學”“文化市場”“文化個體戶與經紀人”“文化搭颱與經濟唱戲”“大眾消費文化與精英文化”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化産業”概念的首度齣現,以及20世紀90年代有關“文化産業”“創意産業”“版權産業”“文化經濟學”“文化管理學”的諸多討論;2000年以來關於“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討論,以及黨的十六大以後國傢戰略層麵上的文化産業研究等等。對這些節點進行整閤性梳理,可以為當下中國文化産業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石,也是創立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文化産業理論體係的必由之路。
3�比銜�文化産業管理專業作為教育部新設的一個十分年輕的應用型專業,就其人纔培養目標而言,可以簡單錶述為:既要有縱貫古今的文化視野,也要有策劃經營的文化理念,以及現代産業意識和經營思路的復閤型人纔。但就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重心而言,文化産業管理專業顯然應該與具體的工藝美術設計、圖書編輯齣版、遊戲創意、景區規劃,以及演藝産業、廣告産業、體育産業、旅遊産業等有所區彆。所以,在文化産業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中,應該突齣“通識意識”“學問意識”和“經典意識”,要從學術史的梳理中奠定這一應用學科的學理基礎;要引導學生關注工業革命以來有關“文化工業”“文化産業”的經典文獻,關注近30年來中國學術界在文化與文化産業問題上的深度思考,從而保持大學教育應有的內在思想的活力、反省能力、質疑能力和價值動力。換言之,“文化産業”這一學科所麵對的問題可能非常現實、非常政治和非常經濟,但大學教育和學科建設仍應該與“現實”“政治”“經濟”拉開距離,要努力建立並堅持大學自身的學術話語,並依據大學應有的治學邏輯設計學科建設的路徑。
以上理念和觀點主要體現在《山東大學關於增設“文化産業管理”本科專業的建議報告》(2003年)、《山東大學關於建立山東省文化産業研究基地的論證報告》(2003年)、《培養文化産業管理專業的閤格人纔》(2004年)、《文化産業:學術闡釋的原則與目的》(2006年)、《加強文化産業的基礎理論研究》(2006年)、《文化·創意·財富:三論“文博會”主題詞》(2006年)、《論文化、創意、財富三者之間的關係》(2006年)、《關於文化創意産業的幾點認識》(2006年)、《也談文化與文化産業的關係》(2006年)、《1987:中國文化産業的重要節點》(2009年)、《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2003—2008年捲齣版說明》(2009年)、《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1979—2002年捲特彆說明》(2009年)、《文化産業學科建設要有四大意識》(北京大學第七屆文化産業新年論壇主題發言)(2010年)、《濟南曆史文化資源與文化産業》(濟南市政策研究室委托課題結項報告;文化部基層文化乾部培訓班講義)(2012年)、《數字技術與當代文化産業》(濟南市第三屆青年科學傢論壇主題發言)(2012年)等相關文獻和著述中。山東大學的各位同仁在教學和研究中對這些方麵的問題思考和討論也較多,所形成的共識也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滲透、沉澱在這套教材的相關章節之中。這也使得這套教材有瞭一些區彆於其他著述的顯著特色。
這套“高等院校文化産業基礎教材”的齣版,得益於福建人民齣版社的全力支持和賴炳偉先生的促成,從選題調研、審定編寫提綱、編稿到今天的付梓,時間已過去瞭一年多,這期間,賴炳偉先生以及責任編輯們的工作熱忱和辛勞,感動瞭我們每一位作者。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努力,這套教材可能還會以內部講稿的形式存在若乾年。
《中國文化産業學術年鑒1979—2008年捲》的編纂和這套教材的齣版,大緻夯實瞭山東大學文化産業學科建設的基礎,但能否在這一基礎上更築層樓,顯然還有待更多的努力。
是為序。
王育濟
《文化産業項目管理:理論與實踐》 本書旨在為文化産業領域的從業者、管理者以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文化産業項目管理知識體係。文化産業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其項目的復雜性、獨特性以及快速迭代的特點,對項目管理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書正是為瞭滿足這一需求而編寫,力求將前沿的管理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閤,引領讀者掌握文化産業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 核心內容與結構: 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循序漸進地為讀者構建完整的文化産業項目管理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文化産業項目管理概論 本部分首先對文化産業及其項目管理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深入分析文化産業項目的特性,如高創意性、高風險性、多主體參與、長周期性等,並探討這些特性對傳統項目管理方法帶來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本書闡述瞭文化産業項目管理的重要意義,強調其在提升項目效益、規避風險、促進産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本部分還將簡要介紹項目管理的發展曆程及其在文化産業領域的演變,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文化産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將詳細剖析文化産業項目從啓動到收尾的全過程。 項目啓動與策劃: 深入講解項目機會識彆、可行性研究、目標設定、資源規劃等關鍵環節。重點闡述如何進行市場調研、受眾分析,以及如何製定具有創新性和可行性的項目初步設想。同時,本書也將介紹項目建議書的撰寫規範和評審流程。 項目規劃: 詳細闡述項目範圍界定、工作分解結構(WBS)的構建、進度計劃製定(包括甘特圖、關鍵路徑法等)、成本估算與預算編製。特彆強調在文化創意領域的項目,如何將創意轉化為可執行的任務,如何閤理分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項目執行: 聚焦項目團隊組建與管理、溝通協調機製、風險管理與應對策略、質量控製與保障。本書將結閤具體的文化産業項目案例,如電影製作、藝術展覽、數字內容開發、節慶活動組織等,講解如何在執行過程中有效協調各方利益,激發團隊創造力,應對突發狀況,並確保項目成果的藝術性和市場性。 項目監控與收尾: 講解項目績效評估、變更管理、進度與成本的跟蹤與控製,以及項目收尾的關鍵步驟,包括項目成果驗收、閤同收尾、經驗總結與知識管理。本部分還將探討文化項目特有的收尾方式,如版權歸屬、知識産權保護等。 第三部分:文化産業項目管理中的關鍵要素 在掌握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後,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貫穿於項目始終的關鍵管理要素。 文化産業項目風險管理: 詳細介紹風險識彆、風險分析(定性與定量)、風險應對策略(規避、轉移、減輕、接受)以及風險監控。本書將重點分析文化産業項目麵臨的獨特風險,如創意風險、市場接受度風險、政策法規風險、知識産權風險、技術更新風險等,並提供相應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文化産業項目溝通與利益相關者管理: 深入分析項目利益相關者的識彆、期望分析與溝通策略。強調在多文化背景、多主體參與的文化産業項目中,建立高效、透明的溝通機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藝術傢、投資方、政府部門、公眾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關係,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文化産業項目質量管理: 探討文化産品與服務的質量標準、質量保障措施以及質量改進方法。區彆於傳統工業産品,本書將側重於文化內容的原創性、藝術性、思想性以及用戶體驗的評估與提升。 文化産業項目創新與知識産權管理: 強調在快速變化的文化市場中,創新是項目成功的核心驅動力。本書將探討如何在項目管理中激發創意、鼓勵創新,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知識産權管理,包括版權保護、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等,為項目成果的商業化保駕護航。 第四部分:文化産業項目管理工具與方法 本部分將介紹一係列在文化産業項目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幫助讀者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 項目管理軟件應用: 介紹主流的項目管理軟件(如Microsoft Project, Asana, Trello等)在文化産業項目中的應用場景,包括任務管理、進度跟蹤、資源分配、團隊協作等方麵。 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 講解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項目市場數據、用戶反饋、財務數據等進行分析,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敏捷項目管理方法: 探討敏捷方法(如Scrum, Kanban)在文化産業項目中的適用性,特彆是在需要快速響應市場變化、迭代開發創意産品的情境下。 項目評估與績效分析: 介紹常用的項目評估指標和方法,如ROI(投資迴報率)、EVA(經濟增加值)、用戶滿意度等,並探討如何通過績效分析來識彆項目問題並進行改進。 第五部分:文化産業項目管理案例分析與前瞻 為瞭加深讀者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本部分將提供多個不同類型文化産業項目的深度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 精選國內外成功的文化産業項目,從項目啓動、規劃、執行、收尾的全過程進行剖析,重點關注項目管理中的亮點、難點及解決方案。案例類型將涵蓋電影製作、文化節慶、數字內容平颱、文化旅遊目的地、藝術品展覽等。 項目管理趨勢與挑戰: 展望未來文化産業項目管理的發展趨勢,如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管理、可持續發展要求等,並探討這些趨勢為項目管理帶來的新挑戰和機遇。 專業發展建議: 為文化産業項目管理從業者提供職業發展建議,包括持續學習、專業認證、行業交流等方麵。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充分融閤項目管理領域的最新理論成果與文化産業豐富的實踐經驗。 案例豐富,貼近實務: 大量選取真實、典型的文化産業項目案例,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 體係完整,邏輯清晰: 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係。 語言通俗易懂,注重可操作性: 避免晦澀的學術術語,注重講解方法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麵嚮讀者廣泛: 適閤文化産業管理者、項目經理、創業者、政策研究者以及相關專業學生閱讀。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我國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助力每一位文化産業項目管理者都能有效地推動項目走嚮成功,最終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