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随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的推行,对法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裁判的目标是在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这就需要法官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不断往返,找法、释法。法律适用的方法直接关乎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如何将法律规范的价值作用于案件事实,没有专业的思维方式、基本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只能是空谈。总结吸收司法实践经验,探索审判规律和法律适用方法,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成为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与国际关系学院许可副教授,zui高人民法院民三庭王闯副庭长等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部关于民商事审判方法的权wei著作。本书内容涵盖:程序性事项的审查方法、法律适用的方法、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等方面,是系统研究民商事审判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邹碧华,(1967-2014)汉族,江西奉新人。法学博士,高级法官。1988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参加工作。历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2000年赴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生导师。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2015年1月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许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代表性研究为要件事实理论,出版专著《民事审判方法:要件事实引论》,出版译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日]高桥宏志著,与张卫平教授合译)。
王闯,法学博士、zui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1998年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到zui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工作,负责或者参与起草了zui高人民法院《合同法总则司法解释》、《担保法司法解释》、《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等。2012年到民三庭工作至今,参与起草了《专利侵权司法解释(二)》等司法解释。
雷继平,北京大学民商法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于1994年取得中国律师资格,现为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在加入金杜之前,曾在zui高人民法院民二庭等部门工作将近20年,原系zui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民事审判第二庭审判长,先后审理zui高人民法院重要民商事纠纷案件200余件,具有非常丰富的民商事诉讼纠纷解决经验,曾多次获zui高人民法院嘉奖;曾在《法律适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2008年出版专著《论合同解释的外部资源》。
林海权,法学博士,zui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从事商事审判工作,业余爱好法理学、法学方法论的思考和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民商事审判方法概念的界定
一、民商事审判方法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民商事审判方法在方法论谱系中的位置
第二节民商事审判方法之研究现状
一、案例分析方法
二、五步裁判法
三、要件事实理论与要件审判九步法
第三节民商事审判方法的基础理论问题
一、实体法层面的法理基础——证明责任理论
二、程序法层面的法理基础——主张责任理论
第四节民商事审判方法的价值
一、要件审判方法对于实现公正司法的价值
二、民商事审判方法对于实现高效司法的价值
三、实例解说
第二章程序性事项的审查方法
第一节诉讼管辖的审查
一、管辖的一般规定
二、特殊案件的管辖
三、管辖的审查重点
第二节诉讼主体的审查
一、当事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二、当事人诉讼能力的审查
三、诉讼代理资格的审查
四、当事人追加的审查
第三章法律适用的方法
第一节法条的逻辑结构
一、法条的理论
二、完全法条
三、不完全法条
四、法条的竞合
第二节法律适用的模式
一、法律适用的基本模式
二、我国的法律适用模式
三、当事人与法官互动结构中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目标
二、法律解释的标准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四、不确定概念的适用
第四节法律漏洞的填补
一、法律漏洞的界定与类型
二、法律漏洞的填补
第五节利益衡量与法律论证
一、利益衡量
二、法律论证
第四章法律适用的基本前提确定
第一节固定权利请求
一、固定权利请求的意义
二、权利请求体系
三、请求权竞合
四、固定权利请求的方法
五、法官释明与“权利用尽”原则
第二节确定权利请求基础规范
一、基础规范的概念
二、基础规范的检索方法
三、请求权竞合情况下的基础规范检索方法
第三节确定抗辩权基础规范
一、抗辩权的概念
二、抗辩权的体系结构
三、确定抗辩权基础的方法
第五章法律适用中的事实确定
第一节案件事实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断
一、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
二、“案例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
三、事实认定过程中的互动
第二节案件事实认定的方法
一、诉讼证明
二、自认
三、司法认知
四、推定
第六章案件审理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基础规范的要件分析
一、要件分析的意义
二、要件的层次构造
三、要件分析的方法
四、隐含要件的补充
第二节诉讼主张的检索
一、诉讼主张检索的概念和意义
二、要件事实与主张责任
三、诉讼主张检索方法
四、法官对诉讼主张的释明
第三节争点整理
一、争点整理的意义
二、争点整理的方法
三、法官在争点整理过程中的诉讼指导
第四节要件事实证明
一、要件事实与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二、要件事实与举证时限制度
三、法官释明与“证明资源用尽”原则
第五节事实认定
一、证明对象结构的完整性
二、证明标准的确定
三、客观证明责任的运用
第七章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意思表示解释问题的提出
二、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的发展
三、意思表示解释的必要性
第二节意思表示解释与补充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解释原则
二、目的解释原则
三、效力优先原则
四、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相结合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节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
一、文义解释方法
二、整体解释方法
三、目的解释方法
四、习惯解释规则
五、诚实信用解释
六、其他规则
第四节意思表示的漏洞补充方法
一、原因及其表现
二、比较法的视角
三、我国合同法确定的规则
第八章裁判结果的推导方法
第一节涵摄法(归入法)
一、涵摄法的运用步骤
二、案例解析
第二节涵摄法的补充
一、价值导向
二、经验法则
三、类型化事件
附录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关于规范民事案件否定性裁判法律适用和主文表述的几点意见
民商事裁判文书审核校对的“ITEMS”规则
民商事裁判文书制作审核一览表
民商事裁判文书常见差错一览表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法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的推行,对法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裁判的目标是在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这就需要法官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不断往返,找法、释法。法律适用的方法直接关乎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如何将法律规范的价值作用于案件事实,没有专业的思维方式、基本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只能是空谈。总结吸收司法实践经验,探索审判规律和法律适用方法,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成为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在一个法治成熟的社会,司法活动的细密化、专业化,其实都表现在法律方法的精密程度当中”。(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科学地总结、提炼适合中国国情的审判方法和司法技术,培养法官的法律逻辑思维方式,是实现司法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必要途径。《民商事审判方法》是法律出版社规划的《司法方法与技能丛书》之一,其策划创意产生于2010年9月邹碧华法官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推出后,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产生了较大反响,而来自审判实践一线部门的法官更是表达了迫切需要法律方法指导的愿望。因此,我们考虑在《要件审判九步法》的基础上策划出版一本内容更为全面的《民商事审判方法》。法律适用不仅仅是基础规范构成要件的分析、逻辑三段论的形式推理,亦需要法律解释、利益衡量和价值取舍,这一想法得到了邹碧华法官的赞同。所谓民商事审判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而在审判过程中采用的行为步骤与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法律适用的思维方式。依此,《民商事审判方法》增加了法律解释、法律漏洞的填补、利益衡量与法律论证、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以及程序性事项的审查方法等内容。具体章节及作者分工如下:
第一章总论,许可;第二章程序性事项的审查方法、第四章法律适用的基本前提确定、第五章法律适用中的事实确定、第六章案件审理的基本步骤、第八章裁判结果的推导方法,邹碧华;第三章法律适用的方法,王闯、林海权;第七章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雷继平。
书稿作者在策划之初由邹碧华法官确定。2011年3月初,邹碧华法官、许可副教授、时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刘建功副庭长、法律出版社韦钦平编辑等,在上海就《民商事审判方法》一书进行了座谈,就该书的出版内容达成了初步意见,确定由邹碧华法官拟定提纲,然后分工负责撰写,相互统稿后,由邹碧华法官最后统稿。3月下旬,邹碧华法官提交了成书的提纲。
书稿内容自2012年初陆续完成,许可副教授、王闯法官等作者相互之间审稿提出意见并进行了修改。2012年7月初,邹碧华法官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中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当天下午,在法律出版社屋顶花园会议室,就已交付的稿件进行了讨论,邹碧华法官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稿件再次修改后,于2014年5月19日之前全部发至邹碧华法官邮箱。直到邹碧华法官不幸离世,稿件未能审读完毕。
邹碧华法官承担部分最初由时任长宁区法院研究室王建平主任、李艳旻法官根据邹碧华法官的提纲和《要件审判九步法》的内容及邹碧华法官的具体指导意见共同完成。在他离世后,由长宁区法院现任少年审判庭王建平庭长最后修改审定。许可副教授最后审读了全部的书稿,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
邹碧华法官生前倡导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他赞同“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司法公正程度”。法官与律师之间需要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是“四五”改革纲要中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舒国滢教授认为:“由于视角、进路、方式或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往往会对同一个法律问题寻找两个以上完全对立的答案。故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和鉴别过程,法律的解答完全可能是任意的、因人而异的”。(舒国滢:《法哲学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邹碧华法官试图通过对裁判方法的研究,构建一种裁判的方法与标准,使裁判的过程遵循法律专业的思维方式与逻辑,使裁判的结果可以得到证成与检验。当统一的裁判方法得以确立,当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用统一的法律思维和方式处理问题,裁判的结果可以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得以检验,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和法律权威的树立定会成为必然。
时至今日,邹碧华法官已逝世两年,书稿终于可以付梓出版,这既是对民商事审判工作的一份贡献,也是传承邹碧华法官审判思想与精神、缅怀邹碧华法官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邹碧华法官的妻子唐海琳女士及其儿子邹逸风、父亲邹连德先生、母亲许贻菊女士、弟弟邹俊华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书稿写作时间跨度较大,存在不尽完善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韦钦平
2016年12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民商事审判方法》以外的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书籍名称:《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复杂挑战,并系统性地探讨了通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路径与治理策略。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关注全球议题的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气候变迁的科学基础与宏观影响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地球气候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详细阐述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并重点解析了最新的气候科学模型预测结果。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平均气温的上升,而是将焦点投向了区域性极端天气事件(如超级台风、长期干旱、洪水频发)的频率与强度变化。 1.1 气候科学前沿: 阐述了冰芯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在气候监测中的作用,并辨析了“气候敏感性”等核心科学概念。特别引入了“临界点”理论,探讨了海洋环流、永久冻土融化可能触发的不可逆转的全球性后果。 1.2 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供应链、农业生产、水资源安全构成的直接威胁。研究表明,气候风险已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重大的金融风险。书中详细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基础设施(港口、能源设施)的潜在冲击,以及气候难民问题的复杂性与人道主义挑战。 1.3 生物多样性危机关联: 探讨了气候变暖如何加速物种栖息地迁移与灭绝速度,论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对人类福祉的间接影响,特别是对粮食安全和疾病传播模式的改变。 第二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与适应策略 本部分着重于全球范围内的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两大核心策略的实施机制、技术瓶颈与政策工具。 2.1 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 全书用较大篇幅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规模化部署面临的挑战,包括电网稳定性、储能技术(电池、抽水蓄能、氢能)的成本效益分析。书中对“能源正义”进行了探讨,确保能源转型不加剧社会不平等。此外,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环境伦理问题进行了审慎的评估。 2.2 工业、交通与建筑部门的转型: 详细介绍了低碳工业流程再造的案例,例如绿色钢铁、绿色水泥的生产技术。在交通领域,本书侧重于城市规划中的慢行交通导向、电动化普及以及航空、航运的燃料替代方案研究。建筑方面,则强调了能效提升和被动式设计的重要性。 2.3 气候适应的区域化实践: 鉴于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可避免性,本部分强调了适应策略的紧迫性。这包括:发展耐旱作物、改进水资源管理(如雨水收集与海水淡化)、建设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红树林恢复以抵御风暴潮,以及完善早期预警系统。研究特别关注了脆弱社区的韧性建设。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金融创新与跨部门协作 气候治理是跨国界、跨部门的复杂工程。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制度保障和资源调动机制。 3.1 国际气候治理的演进与困境: 梳理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法律和政治基础。重点分析了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的有效性、透明度框架的执行难度,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书中探讨了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城市联盟、跨国企业)在气候行动中的日益增长的作用。 3.2 气候金融的重塑: 本书认为,实现净零排放需要数万亿美元的投资。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绿色债券、气候风险披露(如TCFD框架)、碳定价机制(碳税与碳交易)的运作原理及对市场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警示了“漂绿”(Greenwashing)现象对气候金融诚信的损害。 3.3 社会转型与伦理考量: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依赖于社会观念的转变。本书探讨了代际公平、气候正义等伦理维度,分析了教育、媒体传播在提升公众气候素养中的关键角色。此外,还探讨了“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必要性,确保在淘汰化石燃料产业的过程中,相关工人和社区能够得到充分的技能培训和经济支持,避免新的社会冲突。 结论:通往韧性与繁荣的未来 全书总结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并非简单的成本规避,而是一次重塑经济、技术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机遇。本书呼吁采取一种系统性的、多尺度的协同治理模式,将气候目标内嵌于所有经济决策的核心,以构建一个既能抵御环境冲击,又具备更高生活质量的未来社会。本书文本语言平实,论证逻辑严密,图表数据详实可靠,是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