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

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波 著
图书标签:
  • 笔记本维修
  • 电脑维修
  • 硬件维修
  • 电子维修
  • DIY维修
  • 故障排除
  • 维修指南
  • 笔记本电脑
  • 电脑硬件
  • 维修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8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4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614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笔记本电脑维修人员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技校、培训机构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阅读本书无须电子基础,让读者从零开始到精通芯片级和信号级的维修。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维修是一门技术,学好一门技术就必须有一本合格的教材。

内容简介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维修是一门技术,学好一门技术就必须有一本合格的教材。本书适合没有基础的读者从零开始,最后能够精通笔记本电脑维修技术。书中通过笔记本电脑的组成解剖整体的构造;通过主板的架构描述电路的归类;通过软件的介绍判断系统的故障;通过对元器件的了解认识基础电路;通过主板的单元供电掌握整体供电结构;通过上电时序的认识正确理解硬启动过程;通过对CPU的寻址过程了解整机的软启动过程;学习硬件如何通过BIOS把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再通过系统把操作权交给用户。本书对以上所有的工作过程及原理都有详细深入的讲解与分析,使读者学会从理论上分析故障。最后,通过大量的维修案例让读者通过实践解决故障。

作者简介

郭波,2009年以来,在深圳、成都等地任笔记本维修高级培训讲师,成功培训出全国各地数百名维修工程师。09年获得笔记本维修高级工程师资格证,被所在培训公司评为高级讲师。曾帮多个培训机构编写维修培训教材数本:《轻松掌握笔记本电脑维修技术(芯片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笔记本电脑维修深入教程(信号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4。

目录

第1章 笔记本电脑维修基础知识 1
1.1 笔记本电脑使用注意事项 1
1.2 笔记本电脑正确使用方法 2
1.3 笔记本电脑的组成部件 3
1.4 笔记本电脑的供电方式 8
1.5 常见的电源接口分类 9
第2章 笔记本电脑常见故障 11
2.1 软件故障 11
2.2 硬件故障 13
2.3 U盘制作启动项过程 15
2.4 利用U盘安装系统过程 23
第3章 笔记本电脑主板的芯片组认识 31
3.1 笔记本电脑主板的架构 31
3.1.1 Intel双桥的架构图 31
3.1.2 Intel单桥的架构图 33
3.1.3 AMD双桥的架构图 33
3.1.4 AMD单桥的架构图 35
3.1.5 NVIDIA双桥的架构图 37
3.1.6 NVIDIA单桥的架构图 37
3.1.7 SIS架构图 37
3.2 笔记本电脑主板的十大代工厂商 37
3.3 笔记本电脑CPU的认识 42
3.4 笔记本电脑内存的认识 44
3.5 笔记本电脑芯片组的认识 46
3.5.1 北桥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46
3.5.2 南桥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47
3.5.3 显卡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47
3.6 笔记本电脑主板中的电源芯片认识 48
3.6.1 待机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49
3.6.2 分组供电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51
3.7 电源管理芯片 65
3.7.1 EC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65
3.7.2 BIOS芯片的认识及作用 67
第4章 笔记本电脑主板电路基础知识 73
4.1 电路的基础知识 73
4.1.1 电流 73
4.1.2 电压 74
4.1.3 电路的基本概念 75
4.1.4 电路 77
4.1.5 频率 77
4.2 常见信号解释 78
4.2.1 高电平和低电平 78
4.2.2 脉冲信号 78
4.2.3 复位电路 79
4.2.4 时钟信号 79
4.2.5 电源好信号 80
4.2.6 片选信号 81
4.2.7 模拟信号 81
4.2.8 数字信号 82
4.3 总线介绍 82
4.3.1 FSB总线 82
4.3.2 BusSpeed总线 84
4.3.3 FDI总线 85
4.3.4 DMI总线 85
4.3.5 DDR总线 86
4.3.6 LPC总线 88
4.3.7 PCI_EX16总线 88
4.3.8 SMBus总线 89
4.4 元器件介绍 90
4.4.1 电容 90
4.4.2 电阻 92
4.4.3 电感 93
4.4.4 二极管 97
4.4.5 三极管 100
4.4.6 场效应管 102
4.4.7 门电路 103
4.4.8 晶体振荡器 105
4.5 隔离保护电路简介 107
4.5.1 隔离保护电路的组成 108
4.5.2 隔离保护电路的原理 109
4.5.3 隔离保护电路的常见故障 110
4.5.4 隔离保护电路检修流程 110
4.6 DC-DC电路简介 111
4.6.1 DC-DC电路的作用 111
4.6.2 DC-DC电路的原理 111
4.6.3 DC-DC电路的常见故障 113
4.6.4 DC-DC电路检修步骤 114
第5章 笔记本电脑主板供电分析 115
5.1 RTC电路 115
5.1.1 可充电的RTC电路 115
5.1.2 不可充电的CMOS电路 116
5.1.3 RTC电路的去向和作用 117
5.2 隔离保护电路 119
5.2.1 联想Y470隔离保护电路(仁宝) 119
5.2.2 IBMT61隔离保护电路(顶星) 124
5.2.3 惠普G4隔离保护电路(广达) 126
5.2.4 惠普4411S隔离保护电路(英业达) 129
5.2.5 戴尔N4030隔离保护电路(纬创资通) 140
5.2.6 华硕K40AB隔离保护电路(ASUS) 142
5.2.7 三星R428隔离保护电路(三星) 145
5.3 联想Y470主电源电路 148
5.3.1 电源适配器和电池模式待机的区别 148
5.3.2 RT8205E引脚定义 148
5.3.3 主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 149
5.3.4 后续电压开启原理 153
5.4 IBM T40主电源电路 155
5.4.1 主电源单元部分的组成 155
5.4.2 MAX1631引脚定义 156
5.4.3 主电源单元电路图和基本工作条件 157
5.4.4 MAX1631工作原理与流程 159
5.4.5 T40主电源电路的检修流程 160
5.4.6 “B”电压的产生原理 161
5.5 HP CQ43主电源电路 162
5.5.1 TPS51123的工作条件 162
5.5.2 TPS51123的引脚定义 163
5.5.3 HP CQ43待机电路的工作原理 164
5.6 分组供电电路 166
5.6.1 内存供电电路 166
5.6.2 1.8V供电电路 169
5.6.3 桥、总线供电电路1.05VS 171
5.6.4 I系列CPU的SA供电电路 181
5.6.5 内存上拉供电电路 185
5.7 独显供电电路 188
5.7.1 显卡供电电路的基本作用与原理简介 188
5.7.2 显卡供电芯片内部模块图与引脚定义 188
5.7.3 显卡供电电路图与原理分析 192
5.7.4 关于显卡的VID电压调节技术 196
5.8 CPU供电电路 198
5.8.1 CPU供电单元的基本概念 198
5.8.2 CPU供电电路原理图与基本条件 199
5.8.3 CPU供电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202
5.9 集成显卡供电原理讲解 202
5.10 关于I系列Intel_SVID的讲解 203
第6章 电池充电与放电 209
6.1 电池放电电路 209
6.2 电池电量检测电路 211
6.3 电池充电电路 212
第7章 待机与触发 218
7.1 EC芯片待机下的工作条件 218
7.2 南桥待机下的工作条件 220
7.3 待机原理全图 221
7.4 IBM T61待机电路 222
7.5 惠普G4待机电路 227
7.6 戴尔N4010待机电路 230
7.7 华硕K40AB待机电路 235
7.8 联想Y430待机电路 238
第8章 时钟电路 244
8.1 时钟电路简介 244
8.2 时钟电路的基本构成条件 244
8.3 时钟电路原理图 244
8.4 时钟芯片工作原理 245
8.5 时钟芯片工作条件 247
8.6 时钟芯片常见故障 249
8.7 时钟电路检修流程 249
第9章 时序分析 250
9.1 仁宝 250
9.2 广达 252
9.3 英业达 254
9.4 纬创资通 256
9.5 顶星 258
9.6 华硕 260
第10章 硬、软启动过程 263
10.1 硬启动过程 263
10.2 软启动过程 264
10.3 关于ADS#地址选通信号 271
10.4 关于CPU_RST后ADS#有效的多个条件 272
10.5 ACPI的概述 273
10.6 ACPI的状态 273
10.7 EC、BIOS电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274
10.8 逻辑上的开机过程 276
10.9 POST上电自检 277
10.10 CS的片选信号 278
第11章 笔记本电脑接口供电部分 280
11.1 网卡 280
11.2 声卡 286
11.3 光驱 292
11.4 IDE接口 295
11.5 SATA接口 300
11.6 USB接口 301
11.7 VGA接口 303
11.8 HDMI接口 304
第12章 笔记本电脑的液晶屏部分 310
12.1 背光系统 310
12.1.1 背光系统的组成 311
12.1.2 背光系统的原理 312
12.1.3 高压板供电电路 314
12.1.4 如何换高压板 316
12.1.5 背光系统常见故障与解决方案 317
12.2 显示系统 319
12.2.1 显示系统的组成 319
12.2.2 液晶屏接口定义 320
12.2.3 液晶屏供电电路 321
12.2.4 显示系统的原理 321
12.2.5 显示系统常见故障 324
12.3 笔记本电脑改装触摸屏 324
第13章 温度与传感 331
13.1 CPU风扇转速检测信号原理 331
13.2 温度传感与检测信号 332
13.3 让CPU风扇常转 338
13.4 主板中的过热保护系统 339
第14章 案例与实践 341
案例1 宏基4750待机电流偏大不触发 341
案例2 联想Y470装独立显卡驱动蓝屏 342
案例3 联想E425黑胶显卡改集显 345
案例4 惠普320大短路 346
案例5 惠普V3000不开机 349
案例6 联想旭日125不开机 350
案例7 LG大短路 353
案例8 IBM T61(上电时序) 355
案例9 联想Y470不开机 359
案例10 联想B470进水 362
案例11 三星超薄笔记本电脑905S3G不开机 364
案例12 外地发来的华硕K42JR不开机 367
案例13 华硕P31S键盘和触摸板不能同时使用 369
案例14 惠普G4开机白屏 371
案例15 戴尔M411R触发掉电 375

前言/序言

前 言

先引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典故:德国出生的美籍电机工程师斯坦门茨于20世纪初期移居美国,在一家小公司里任职。这时,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了故障,许多人两三个月也修理不好,无奈之下请来了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仔细观察后查出了故障原因。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圈即可。”人们半信半疑照他的话去做,结果发现问题确实出在那里。修理这台电机,斯坦门茨的报价是10000美元。福特公司的经理请他列一个费用明细,斯坦门茨写道:“用粉笔画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线9999美元。”福特公司的经理看了之后,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这个故事的道理是,画一条线是容易的,但知道在哪里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维修是一门技术,不是一门艺术。学好一门技术需要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一本资深的教材,本书就是为了让读者从零开始学会笔记本电脑维修而编写的初级、中级、高级三合一的综合教材。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入门基础知识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同样,伴随着电子产品不断发展与更新换代,现代最主流的当然是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给维修市场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入行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维修是一门技术,学技术就要从基础开始,首先需要了解笔记本电脑的组成及软、硬件故障的判断和排除。

2.笔记本电脑主板的架构和芯片组

笔记本电脑可称得上是半个机器人,机器人与人类似,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类可以用大脑控制四肢并负责计算、用心脏带动血压、用肺部控制呼吸,每个部位管理不同的功能。笔记本电脑也是一样的,CPU犹如人类大脑负责运算、北桥负责管理内存和显卡、南桥负责管理外设、EC负责控制电源,声卡负责提供音频,每个单元都可以称为一个独立的单片器。只有认识笔记本电脑主板的芯片、了解笔记本电脑主板的架构,才能知道它管理什么,这样才能对故障进行范围锁定。所以,笔记本电脑的芯片组的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

3.电子基础和电路基础

在电子电路维修中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知识,电子电路是一种用多种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电路,每个元器件都有它独特的作用,电子电路中某一个元器件损坏会导致不同的故障。认识电子电路要从元器件开始,只有认识了各个元器件的作用才能判断它在电路中的好坏。在电子电路中除了元器件外,还有各种信号、各种总线,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4.主板中的供电电路

笔记本电脑的主板需要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供电电路,每个单元都需要独立的供电电路,每个供电电路产生的电压都不一样,这样的设计使笔记本电脑集成度高、小巧、便捷,但它的高集成电路给维修人员带来了不少困惑。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与成长,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小,越来越薄,性能却越来越好,这就是高集成度的电子电路。维修高集成度的电子电路要求维修人员一定要精通各个单元的供电电路,对每种架构、机型的电路都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分析故障,从电路中找出问题所在。

5.主板供电的先后顺序

所谓的时序指的是笔记本电脑主板上电的先后顺序,也称为上电时序,是笔记本电脑主板维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电路。不能正确了解各个厂商代工的主板时序就无法对主板不开机、开机掉电、单元电路不产生电压等故障进行维修。本书通过讲解多个厂商代工的主板上电时序来让读者认识所有品牌笔记本电脑电路。

6.硬启动和软启动

计算机主板开机过程分为两类,首先所有的供电完成,产生CPU的复位信号,这里称为硬启动过程;而当CPU得到复位信号后,开始发出寻址信号,这里称为软启动过程。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出故障都会导致计算机屏幕无法点亮。在计算机维修中硬启动和软启动过程都是最复杂的过程。

7.外设及接口电路

当硬、软启动都完成后,屏幕显示机器生产厂家的Logo,并且通过BIOS程序检测整机硬件信息,正常后,笔记本电脑引导系统工作。在平时使用的时候,难免会用到USB接口及网线接口等功能设备,本章主要分析笔记本电脑主板内存接口、USB接口、网卡接口、IDE接口、音频接口等供电电路,以及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检修流程。

8.温控系统

在笔记本电脑中设计复杂的还有一种电路,那就是温控电路。温控电路不正常会导致机器用一会掉电、或者开机几分钟就掉电。温控电路中采用的热敏电阻布置在主板各个角落,如CPU、显卡、南桥及主板过热保护,每个温控中心都有温度检测信号,热敏电阻损坏或者温控检测信号断线都会导致主板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必须要了解主板的温控系统。

9.维修案例

本书的维修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中通过电路图及实体图,一步一步分析故障,找出故障,最后解决故障。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可以使读者获得更多丰富的内容。

本书可供电子电路爱好者或工业领域中的技工、笔记本维修中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技校、培训机构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阅读本书无须电子基础,让读者从零开始到精通芯片级和信号级的维修。

本书作者力求为笔记本电脑维修初学者提供一本翔实的从入门到精通的教材,但时间和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对于书中内容的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朋友通过电子邮箱szrrpc@163.com进行反馈。此外,如果你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或有好的建议,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反馈给我们。



编著者

2016.3



《深入探秘:下一代智能硬件设计与开发》 引言: 我们正身处一个硬件创新的黄金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前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催生出无数令人兴奋的新型智能设备。从边缘计算的微型传感器到大型智能系统的分布式网络,从可穿戴设备的精密集成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复杂算力,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创新的力量。然而,光鲜的技术背后,是更为精细化、系统化、跨学科的硬件设计与开发挑战。传统的硬件开发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快速迭代的需求。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下一代智能硬件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开发流程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硬件工程师、嵌入式开发人员、产品经理、以及对智能硬件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前瞻性、实操性兼备的参考指南。本书将带您跳出局限于单一设备的视角,从宏观的系统架构、深层的芯片原理,到具体的开发工具与方法论,全面解锁智能硬件设计的奥秘。 第一部分:智能硬件的宏观视野与设计哲学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建立对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整体认知,理解其核心驱动力与设计原则。 第一章:智能硬件的演进与未来图景 1.1 智能硬件的定义与边界: 区分传统硬件与智能硬件,明确智能硬件的“智能”体现在何处(感知、决策、执行、连接)。 1.2 驱动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深入探讨AI/ML在硬件中的应用,包括端侧AI(Edge AI)、神经网络加速器(NPU)、低功耗AI芯片的设计考量。 物联网(IoT)与连接性: 分析低功耗广域网(LPWAN)、Wi-Fi 6/7、蓝牙 Mesh、UWB等新兴通信技术在智能硬件中的作用,以及异构网络互联的挑战。 5G/6G通信: 探讨5G/6G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如何赋能新型智能硬件(如XR设备、大规模物联网部署、远程控制)。 芯片技术革新: 介绍RISC-V架构的崛起、Chiplet(芯粒)技术、异构计算、先进封装技术(如3D封装)对小型化、高性能、低功耗硬件设计的推动作用。 传感器技术: 深入分析MEMS、光学、生物、化学等传感器在感知环境、生物特征识别、健康监测等方面的突破,以及传感器融合与数据预处理。 1.3 下一代智能硬件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 强调用户体验、易用性、情感化交互在硬件设计中的重要性。 可持续性设计(Sustainable Design): 关注材料选择、能源效率、可回收性、生命周期评估在硬件设计中的策略。 安全与隐私(Security & Privacy by Design): 深入探讨硬件安全防护机制(如硬件信任根、安全启动、加密引擎),以及数据隐私保护在设计之初的嵌入。 开放性与互操作性(Openness & Interoperability): 分析标准协议、API设计、模块化设计如何促进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韧性与适应性(Resilience & Adaptability): 探讨硬件如何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故障容忍以及软件更新迭代。 1.4 智能硬件的典型应用场景展望: 智慧家居、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硬件的需求。 第二章:系统级硬件架构设计 2.1 处理器选型与系统总线: CPU、GPU、DSP、FPGA、ASIC的适用场景分析: 深度对比各类处理器的性能、功耗、成本、开发难度,以及异构计算系统的设计。 ARM、x86、RISC-V等指令集架构的考量: 评估不同架构在特定应用中的优劣。 总线与互连技术: PCI-e、AXI、USB、I2C、SPI等接口协议在系统集成中的选择与优化。 2.2 存储系统设计: DRAM、NAND Flash、NOR Flash、SRAM、eMMC、UFS等存储器的特性与应用: 深入分析读写速度、功耗、成本、寿命等关键指标。 缓存(Cache)机制的设计与优化: CPU缓存、GPU缓存、DMA缓存的层次结构与性能影响。 非易失性存储(NVM)的应用: 固态硬盘(SSD)、持久化内存(PMem)在智能硬件中的角色。 2.3 功耗管理与电源设计: 低功耗设计技术: Clock Gating、Power Gating、DVFS(动态电压频率调整)、Sleep Modes等。 电源管理单元(PMU)与电池管理系统(BMS): 精确控制各模块功耗,延长续航。 能量收集技术: 太阳能、动能、RF能量收集在超低功耗设备中的应用。 2.4 系统集成与PCB布局布线: 信号完整性(SI)与电源完整性(PI): 关键设计原则与分析方法。 电磁兼容(EMC)设计: 屏蔽、滤波、接地等技术。 散热设计: 导热材料、风扇、热管、VC等散热方案。 模块化设计与可插拔接口: 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可维护性。 2.5 硬件安全设计: 安全启动(Secure Boot): 确保固件的完整性与可信性。 硬件信任根(Root of Trust): 提供安全计算环境的基石。 加密与解密硬件加速: AES、RSA、SHA等算法的专用硬件实现。 物理安全防护: 防篡改、防侧信道攻击。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深入解析与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构成智能硬件核心的几大关键技术领域,提供深入的技术原理、实现方法及优化策略。 第三章:嵌入式处理器与SoC设计 3.1 嵌入式CPU架构解析: ARM Cortex-A/R/M系列、RISC-V通用指令集架构的深入理解。 3.2 片上系统(SoC)的构成与设计: CPU、GPU、DSP、NPU、ISP(图像信号处理器)、AI加速器、内存控制器、接口控制器等核心IP的集成。 3.3 专用处理器的设计(ASIC/FPGA): ASIC设计流程: RTL设计、综合、布局布线、物理验证、流片。 FPGA设计流程: 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VHDL)、逻辑综合、时序约束、比特流生成、硬件调试。 软硬件协同设计(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评估哪些功能适合硬件实现,哪些适合软件实现,以达到最优性能功耗比。 3.4 低功耗处理器的设计考量: 架构优化、时钟与电源门控、特殊指令集。 3.5 AI推理引擎(NPU)的设计: 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Transformer等模型在硬件上的高效实现。 第四章:通信协议与网络接口设计 4.1 蓝牙技术深度解析: BLE(低功耗蓝牙)的协议栈、GAP/GATT层、Advertising/Scanning、Connection机制,以及Mesh网络的应用。 4.2 Wi-Fi技术演进与应用: Wi-Fi 4/5/6/6E/7的标准特性、MAC层与物理层设计,以及局域网中的连接管理。 4.3 物联网通信协议: MQTT、CoAP、HTTP: 协议特点、报文结构、适用场景。 LoRaWAN、NB-IoT、Sigfox: LPWAN技术的功耗、覆盖范围、数据速率等关键参数对比。 4.4 有线接口设计: USB(Type-C、3.x)、Ethernet(PHY、MAC)、PCIe接口的物理层设计与协议实现。 4.5 近场通信(NFC)与超宽带(UWB)技术: 应用场景、工作原理、通信机制。 4.6 网络协议栈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 TCP/IP、UDP、IPv6等协议栈的移植与优化。 第五章:传感器技术与数据处理 5.1 常用传感器原理与选型: 惯性测量单元(IMU): 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的工作原理与校准。 光学传感器: 摄像头(CMOS/CCD)、光敏电阻、红外传感器。 环境传感器: 温度、湿度、气压、气体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心率、血氧、血糖、ECG传感器。 音频传感器: 麦克风阵列、声学传感器。 5.2 传感器接口与驱动开发: I2C、SPI、ADC接口的应用,以及驱动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5.3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等算法在多传感器信息整合中的应用。 5.4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降噪、滤波、归一化、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等。 5.5 边缘智能与端侧AI的传感器应用: 如何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实时的传感器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 第六章:存储与内存管理 6.1 闪存技术原理: NAND Flash(SLC、MLC、TLC、QLC)与NOR Flash的工作原理、擦写寿命、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机制。 6.2 存储控制器设计: 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的实现,坏块管理、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策略。 6.3 DRAM的工作原理与接口: DDR SDRAM(DDR3, DDR4, DDR5)的内存控制器设计、时序参数、电源要求。 6.4 嵌入式存储解决方案: eMMC、UFS、SD卡等接口的规范与应用。 6.5 内存管理单元(MMU)与内存保护: 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开发流程、工具链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将聚焦于智能硬件的实际开发过程,介绍高效的开发方法、先进的工具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硬件开发流程与项目管理 7.1 需求分析与概念设计: 如何将产品需求转化为可行的硬件规格。 7.2 原理图设计与器件选型: BOM(Bill of Materials)的生成与管理,元器件的评估标准。 7.3 PCB设计与布局规则: 层数选择、走线策略、过孔设计、电源与地平面。 7.4 仿真与验证: SPICE仿真、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分析。 7.5 样品制作与调试: SM(Surface Mount)贴片工艺,硬件调试工具(示波器、逻辑分析仪、频谱仪)。 7.6 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 PCBA制造流程、AOI/ICT/FCT测试。 7.7 Agile开发方法论在硬件项目中的应用: 迭代开发、敏捷测试。 7.8 版本控制与文档管理: Git、SVN等版本控制系统,以及详细的硬件设计文档。 第八章:开发工具链与软件协同 8.1 嵌入式开发环境(IDE): Keil MDK, IAR Embedded Workbench, VS Code (with extensions), Eclipse CDT。 8.2 编译器与链接器: GCC, Clang/LLVM在嵌入式环境下的配置与优化。 8.3 调试器与仿真器: JTAG, SWD接口,GDB调试框架。 8.4 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 FreeRTOS, Zephyr, RT-Thread, VxWorks等操作系统的选型、移植与开发。 8.5 固件(Firmware)与驱动程序开发: HAL(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与LL(Low-Layer)驱动的设计。 8.6 硬件抽象层(HAL)与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的应用: 提升软件开发效率。 8.7 固件更新(OTA - Over-The-Air)机制设计: 安全固件升级的实现。 8.8 硬件仿真与虚拟化: QEMU, Renode等工具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的应用。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智能硬件设计趋势 9.1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边缘智能的进一步普及,端云协同的智能化。 9.2 算力下沉与端侧AI的挑战: 如何在资源受限的设备上实现更复杂的AI模型。 9.3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设备的创新: 新型材料、传感器与人机交互方式。 9.4 XR(扩展现实)硬件的机遇与挑战: VR/AR/MR设备在计算、显示、感知、交互上的技术壁垒。 9.5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与硬件: 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连接与映射。 9.6 量子计算在硬件设计中的潜在影响: 前沿探索。 9.7 开放硬件生态系统(Open Hardware Ecosystem)的兴起: RISC-V与开源硬件社区的驱动作用。 9.8 负责任的创新: 伦理、社会影响与可持续性考量。 结语: 智能硬件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下一代智能硬件设计与开发的深入思考,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对系统架构、核心技术、开发流程的全面解析,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设计出更智能、更强大、更具创新性的硬件产品,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智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维修类的书籍都会很枯燥,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却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首先,它的排版设计就非常用心,文字清晰,图文并茂,每一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图片或者示意图,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太友好了。我以前尝试过看一些在线教程,但往往因为没有直观的图解,很难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维修步骤,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个操作背后的原理,让我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死记硬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常见故障排查思路”的部分,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侦探一样,通过观察、倾听、测试等方法,逐步缩小问题范围,找到病根所在。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比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更加宝贵,因为它能培养我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对笔记本电脑的“身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面对它可能出现的小毛病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让我一看就知道它想解决我一直以来对笔记本电脑的一些困扰。最近我的老伙伴(笔记本电脑)时不时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有时候屏幕也会闪烁,我总担心它哪天会彻底罢工,那时候工作和娱乐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电脑内部的构造和维修原理知之甚少,每次遇到问题,只能上网搜一些零散的信息,但往往看得一知半解,操作起来更是束手无策,有时候甚至越弄越糟。所以,当看到《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简直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笔记本电脑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地教我如何诊断故障,甚至是一些简单的维修步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清晰的图解,让我这个电脑小白也能看懂,并且能够跟着书中的指导,动手尝试解决一些常见的硬件问题,比如内存条接触不良、硬盘老化、风扇噪音等等。如果这本书真的能让我掌握一些实用的维修技巧,那我就再也不用每次都花冤枉钱找维修店了,而且还能延长我爱机的寿命,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福音啊!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困扰,那就是我的笔记本电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风扇的声音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机身也会异常发烫,这让我非常担心会影响到电脑的正常使用寿命。我曾在网上搜索过一些关于笔记本电脑散热问题的解决方案,但那些信息要么过于专业,要么不够系统,很难真正理解和实施。当我看到《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这本书时,我感觉我的问题终于有了可以寻求帮助的途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它不仅详细介绍了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还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从最简单的外部清洁到更深入的内部维护,都进行了详细的图文讲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判断散热不良的具体表现”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问题所在。而且,它还教会了我一些预防性的措施,比如定期清理散热口、避免在柔软的表面上使用电脑等,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但对于延长电脑寿命却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到非常踏实,因为我知道,即使我的笔记本再次出现散热问题,我也能够有条不紊地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筹莫展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笔记本电脑打交道的设计师,我深知电脑性能稳定对于工作效率的重要性。最近我的笔记本经常出现卡顿、程序崩溃的情况,尤其是在运行大型设计软件时,简直是苦不堪言。我尝试过系统重装、清理垃圾文件等方法,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我怀疑可能是硬件方面出了问题,比如散热不良或者硬盘老化。正当我为此烦恼不已的时候,无意间翻到了《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维修指南,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讲解了笔记本电脑的整体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维护来预防问题的发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延长笔记本电脑寿命的实用技巧”章节,里面提到的定期清理灰尘、更换硅脂、优化电源管理等方法,都非常实用且容易操作。这本书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非常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语言,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爱机相处。它让我明白,维修并非只是“修理坏掉的东西”,更是一种“保养和优化”的过程。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维修手册,更像是一位贴心的“电脑管家”,帮助我保持设备的最佳状态,从而提升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

我不是一个擅长技术操作的人,但自从接触到《笔记本电脑维修一本通》之后,我发现我对笔记本电脑的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认为电脑维修是一件非常高深莫测的事情,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胜任,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我都是束手无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复杂的电脑维修过程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步骤,并且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我记得书中讲到硬盘的原理时,用到了“唱片”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机械硬盘的工作方式,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噪音和数据丢失的风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判断问题”的指导,让我能够根据电脑的表现,初步判断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类型,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尝试。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电脑医生”。现在,即使我的笔记本出现一些小毛病,我也敢于尝试自己动手去解决,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胆战心惊了。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电脑白痴”变成了一个“电脑小能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