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5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明扼要,方便实用,易懂易学,适合于各层次针灸爱好者、学习者,实乃针灸学习和从业者必备书。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渊远流长,影响深远,保留着很多有价值的学术内容。因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记忆容易,运用方便,对指导针灸临床发挥重要作用,故能长久不衰而流传至今。针灸歌赋作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重要文献,不仅为古代医家所推崇,几乎也成为现在每一位针灸学习者的必修课程,每一位针灸研究者的参考资料。
《针灸歌赋诠释》收载历代著名的经典针灸歌赋100首,几乎涵盖了所有针灸学的经络腧穴理论、针刺操作和各种刺灸施术方法、临证辨证用穴经验及古典流注针法的全容。本书选择其中80首针灸歌赋,除对字辞文义予以详尽注解外,更注重全句的诠释发挥,说明前人创作的真实意图,将先贤临证经验与针灸理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从中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受益。全书力求内容简明扼要,方便实用,易懂易学,适合于各层次针灸爱好者、学习者、临床工作者及从事针灸教学、科学研究者阅读使用,并可作为自学的参考用书。
朱现民,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坚持在教学医疗科研第一线,主讲《针灸学》《中医多学科讲座》《中医五运六气》《周易原理与中医学》等课程,获河南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大奖赛一等奖、首届多媒体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出版《奇效冬病夏治》《针灸锦囊妙“技”》《常见病推拿防治图示》《中医临床知识必备》《奇效良方》《家用贴敷》等书,在《中医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
前 言
上 篇 基础理论歌赋
第一章 经脉腧穴总歌
第一节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第二节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第三节 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
第四节 十二经穴起止歌
第五节 奇经八脉总歌
第二章 十四经脉循行歌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循行歌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歌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循行歌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循行歌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循行歌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歌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歌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循行歌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歌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歌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循行歌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循行歌
第十三节 督脉循行歌
第十四节 任脉循行歌
第三章 十四经脉经穴歌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经穴歌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歌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歌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经穴歌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歌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歌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经穴歌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经穴歌
第十三节 督脉经穴歌
第十四节 任脉经穴歌
第四章 特定穴歌诀
第一节 井荥输原经合穴歌
第二节 十二原穴歌
第三节 十五络穴歌
第四节 十二背俞穴歌
第五节 十二募穴歌
第六节 十六郄穴歌
第七节 下合穴歌
第八节 八会穴歌
第九节 八脉交会八穴歌
中 篇 临证应用歌赋
第一章 古代腧穴应用类歌赋
第一节 四总穴歌
第二节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
第三节 八脉八穴治症歌
第二章 古代刺法灸法类歌赋
第一节 金针赋
第二节 补泻雪心歌
第三节 八法手诀歌
第四节 禁针穴歌
第五节 禁灸穴歌
第三章 古代针灸证治类歌赋
第一节 百症赋
第二节 玉龙歌
第三节 胜玉歌
第四节 通玄指要赋
第五节 肘后歌
第六节 席弘赋
第七节 行针指要歌
第八节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第九节 十二经母子穴补泻歌
第四章 古代综合类歌赋
第一节 标幽赋
第二节 流注指微赋
下 篇 流注针法歌赋
第一章 天干地支歌赋
第一节 天干配脏腑歌
第二节 地支配脏腑歌
第三节 五寅建元歌
第四节 各月干支加减数歌
第五节 五子建元歌
第二章 子午流注歌赋
第一节 甲日胆经流注开穴
第二节 乙日肝经流注开穴
第三节 丙日小肠经流注开穴
第四节 丁日心经流注开穴
第五节 戊日胃经流注开穴
第六节 己日脾经流注开穴
第七节 庚日大肠经流注开穴
第八节 辛日肺经流注开穴
第九节 壬日膀胱经流注开穴
第十节 癸日肾经流注开穴
第三章 灵龟八法歌赋
第一节 灵龟八法配穴歌
第二节 八法逐日干支代数歌
第三节 八法临时干支代数歌
第四节 飞腾八法歌
附 篇 针灸歌赋附录与检索
第一章 附录针灸歌赋20首
第一节 回阳九针歌
第二节 千金十穴歌
第三节 杂病十一穴歌
第四节 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第五节 兰江赋
第六节 灵光赋
第七节 玉龙赋
第八节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第九节 杂病穴法歌
第十节 杂病奇穴主治歌
第十一节 九针主治法歌
第十二节 行针次第手法歌
第十三节 针灸歌
第十四节 行针总要歌
第十五节 刺法启玄歌
第十六节 针法歌
第十七节 针内障秘歌
第十八节 针内障要歌
第十九节 生成数歌
第二十节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第二章 附录针灸杂论10篇
第一节 穴同名异类与名同穴异类
第二节 点穴论
第三节 取肾俞穴法
第四节 定取四花六穴之穴
第五节 千金方论取膏肓俞穴法
第六节 取骑竹马灸穴法
第七节 灸心气穴法
第八节 论壮数多少
第九节 论治灸疮
第十节 雷火针法
第三章 经穴主病歌赋检索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经穴主病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主病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经穴主病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经穴主病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经穴主病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主病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主病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经穴主病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主病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病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经穴主病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经穴主病
第十三节 督脉经穴主病
第十四节 任脉经穴主病
第十五节 奇穴阿是穴主病
第四章 刺灸操作歌赋检索
第一节 审定取穴方法
第二节 基本针刺方法
第三节 辅助针刺方法
第四节 针刺补泻方法
第五节 刺血火灸方法
第五章 病证治要歌赋检索
第一节 头面五官病证
第二节 躯体四肢病证
第三节 六淫内伤病证
第四节 内外妇儿病证
前 言
针灸知识的学习,其源流可追溯至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至《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铜人》、《针灸大成》等著名巨作。这些历代针灸医家毕生的临床经验,内容多、范围广,时代久远。现今无论是从医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还是刚入医门、涉世未深的初学者,如果想深入地学习针灸知识,提高学术造诣,对浩如烟海的医籍都会有望洋兴叹之感。怎样才能更快地学习到针灸医家的理论和经验呢?从历代古今的针灸歌赋入手,无疑是明智之举。
关于“歌”和“赋”,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诠释,“咏其言谓之歌”,“不歌而诵谓之赋。”歌和赋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歌”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有节奏韵律,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它句式;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多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赋”的特点是语句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包括对疾病观察、分析和诊疗处方等,这些综合性的宝贵经验,通过反复实践后总结而成,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运用方便,保留着很多有价值的学术内容,传诵至今,长盛不衰。针灸歌赋作为研究针灸学术的重要文献,不仅为古代医家所推崇,几乎也成为现在每一位针灸学习者的必修课程。但由于针灸歌赋年代久远,词略意广,故体会较难,钻研不易,学习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同时由于歌赋卷帙浩繁,更使学者感到茫无边际、不知所向,希望能结合针灸歌赋的社会背景、写作体裁、传抄错讹、校勘避讳等诸多问题指其一二。为了便于针灸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和临床应用,在此对古代针灸歌赋作以初步论述。
一、古代针灸歌赋的内容与分类
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临床治疗等,针灸歌赋依其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类、临证应用类(包括腧穴应用类、刺法灸法类、针灸证治类、综合类)和流注针法类等几个部分。
1.基础理论类歌赋
“基础理论类歌赋”包括手足十二经脉所属歌、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十二经脉循行歌、奇经八脉歌、十二经穴起止歌、十四经脉经穴歌和五输穴歌、十二原穴歌、 十五络穴歌、俞穴歌、募穴歌、郄穴歌、下合穴歌、八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等。此类歌赋为基础内容,对指导针灸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的重点在于熟记和背诵。
2.临证应用类歌赋
“临证应用歌赋”多为历代医家在针灸临证中对疾病诊断、辨证论治、配方用穴、施针施灸手法经验及心得体会的总结,可分为腧穴应用类、刺法灸法类、针灸证治类、综合类。
腧穴应用类歌赋包括四总穴歌、天星十一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等,是古代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验穴、效穴应用的经验总结。如四总穴歌短小精悍,所选穴位针感强、疗效快、应用广,是远部取穴的典范,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也为当今广大针灸工作者所熟知。学习此类歌赋重在临床应用,在应用中加以揣摩发挥,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发散思维进而发现新的经验有效穴。
刺灸法类歌赋包括金针赋、补泻雪心歌、针法歌、行针总要歌、禁针穴歌、禁灸穴歌等,是古代针灸医家对其取穴经验、手法操作、针灸禁忌等方面的总结。如金针赋主要论述针刺方法,包括下针之法、出针之法、催气之法、行气之法等治病八法,并重点介绍烧山火、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子午捣臼、进针之诀、留气之诀、抽添之诀等,还对通经接气的“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作了概述。现存针灸古籍中所载的针刺手法多源于此赋,而为针灸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篇针刺手法专论。这类歌赋学习重在根据文献记载的操作方法及要领,进行手法训练,仔细揣摩其手法操作机理和适应证,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形成有个人特色的针刺技法。
针灸证治类歌赋包括流注通玄指要赋、玉龙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灵光赋、席弘赋、治病十一证歌、孙思邈十三鬼穴歌、玉龙赋、拦江赋、肘后歌、百症赋、行针指要歌、回阳九针歌、杂病穴位歌、十二经母子补泻歌、胜玉歌、铜人指要赋等,此类占针灸歌赋的大部分,多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个人及前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配方取穴、施针手法、行针手法、灸治手法等经验及心得体会的总结,切合临床实际。其中玉龙歌相传是宋代杨氏所著,首见于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重点介绍了120个腧穴分治80余种病证,重视经络理论,强调辨证论治,按病之寒热虚实分别施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注重沿皮卧针透刺或出血针法等,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针灸从业及学习者所推崇。但《玉龙歌》篇幅较长,后世医家多有精简:明代针灸医家高武撷取歌中精华,编成《玉龙赋》不但易于记诵,而且范围更广,几乎概括说明了一般疾病的治疗,其处方取穴疗效卓越,切合实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成为临证准绳。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将家传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心得,编成简明扼要的《胜玉歌》,以彰显其实用价值和写作方式颇有胜过《玉龙歌》之处,歌赋中灸法应用较多,有很大实用价值。对于此类歌赋的学习重在透彻领悟,并能举一反三地指导临床,同时也应多加揣摩,总结经验。
综合类歌赋包括标幽赋和流注指微赋等,此类歌赋是针灸各方面内容的综合,包括经络、腧穴、辨证取穴、针灸临床等。如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撰写的一篇针灸名作,综合阐述了针灸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施术前后注意事项,诊治方法,取穴宜忌,针刺操作手法和治疗经验及心得,具有极大的指导性意义,一向被认为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学习重在理解性记忆,多翻阅相关的古籍文献和注解书籍,使其精华贯穿于个人思想之中,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3.流注针法类歌赋
流注针法类歌赋包括天干配脏腑歌、地支配脏腑歌、五寅建元歌、五子建元歌、各月干支加减数歌、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灵龟八法配穴歌、八法逐日干支代数、八法临时干支代数、飞腾八法歌等,此类又称子午流注针法歌赋。子午流注针法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认为人体经脉的气血流注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着盛衰开阖的变化,把握时间,按时取穴,协调人体与自然之节律,维持气血阴阳之平衡,从而通经愈病。对这一类歌赋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运用,专心研究现有的文献资料,仔细揣摩,进行推演,深刻理解古人进行“定时开穴”的主要意图,临床时适当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去伪存真,通过“领悟”和“推演”,从中汲取对临床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二、古代针灸歌赋学习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学习古代针灸歌赋,由于受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加以注意,认真处理好这些问题。
1.注意写作体裁,揣摩歌赋含义
现存的历代针灸歌赋内容丰富,但体裁多限于歌赋形式,有一定的体例要求,注重字数和韵律。针灸医家在创作歌赋时,为了符合写作要求会用到省略、比喻、借代等写作手法,如三阴交穴,在《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和《胜玉歌》“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 中皆用作“阴交”;在《百症赋》“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中又用作“三阴”;在《玉龙赋》:“脚气连延,里绝三交”中又用为“三交”等等,而“阴交”是任脉位于下腹部的另一个穴位,这样的混淆就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学些古文学知识,仔细揣摩写作含义,并参考一些相关校勘或注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歌赋意义。借助前人学习经验会较快进步,同时也少走许多弯路。
2.注意传抄错讹,辨别校勘避讳
古代歌赋由于创作年代久远,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早在未发明纸张时,歌赋的传播方式有多种且都极为不便,有些歌赋只凭口传心授,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在传播中受到许多主观意识影响,再加上记忆难以持久和后人理解不同,问题显得更为复杂。有些歌赋写于锦帛,或直接刻在竹简、金属器物上,虽能留下资料使后人有所参照,但传抄或后人整理过程中,差讹和错简漏牍在所难免。纸张的发明虽避免了一些问题,但书籍在保存中会遭到虫蛀、受潮、水浸、火焚等破坏,出现错讹也不可避免。历代医家对歌赋的校勘、整理,一方面使资料保存更加完备,便于后人学习,另一方面也对原文或存在歧义的字句进行了更改,无论更改的字句是否正确,都使歌赋不再维持原貌,也就可能不再是作者的原意,甚至可见到同一篇歌赋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出现内容、文字不同的现象。受古代避讳思想影响,医家在歌赋创作时会运用通假或借代,这样会造成费解或歧义等问题。这就要多参看医家所处时代的文献资料,了解其语言和思维习惯,仔细揣摩以帮助理解。
3. 注意社会背景,评析科技水平
古代的创作必定受当时的背景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地理、科学技术等。我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在古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体现。医生大都来源于儒生,或世代业医,或家境贫困、父母患病迫其从医,或因科举屡试不第转而从医等,这样皆使儒家文化对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儒家礼仪避免“赤身露体,伤风败俗”,针刺时采取“隔衣针刺”的方法,一方面容易出现取穴偏差,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严重感染。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不具备专门的消毒条件,针具消毒仅是“以火燔之”或“以口含之”,针刺部位则不消毒,这种不规范的操作不可盲从。古代解剖技术发展不完善,对人体结构只是简单描述,甚至是凭空想象,如横膈的结构直到清代王清任时才有了较完善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要掌握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明确穴下是什么组织或器官,进针深度在哪个范围较为安全,从而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4. 注意针灸禁忌,拓展应用思路
古代针具经历过石针、骨针、竹针、陶针,以后随着冶炼技术发展出现了金属针具,又有了青铜针、金针、银针到铁针、钢针的过程,而现在普遍采用不锈钢合金针。历代医家在总结治病经验时,提出了许多禁针穴,而针具制造技艺的发展和现代针灸医家的临疗实践表明,只要规范施术,谨慎操作,许多禁针穴都可应用于临床。如神阙穴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均禁针,因脐中是腹壁最薄弱之处,表皮向腹壁凹入,多有皱折,容易藏污纳垢,很难清洁消毒,细菌可由针体直接带入腹腔,而且此处组织致密,强力针刺会突破腹腔,有可能刺穿小肠,使肠内容物逸出导致严重感染。但神阙穴下并无重要脏器,随着现代针具的改进,穴位解剖位置的明确,消毒观念的加强和针刺方法的进步,现已逐步打破了神阙穴禁针,而有专以针刺取效者。古代应用灸法比较普遍,且大都采取直接灸和隔物灸法,其中直接灸对皮肤刺激较强,容易灼伤皮肉,所以古代歌赋中对穴下分布重要脏器和血管穴位多在禁灸之列。随着灸法、灸具的改进,艾条灸得到大众普遍运用,许多古代禁灸穴位若采取艾条温和灸的方法也可应用。我们在学习古代针灸歌赋时要大胆实践和尝试,拓展思路,发现更多的有效穴,获得更好的治病效果。
5. 注意时代进步,参考现代注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也到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现代越来越多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