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理論上較詳細地揭示、論述瞭生態環境與害蟲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剋製”的這種特殊的平衡關係,並介紹瞭7例利用生態環境因素成功控製害蟲的典型。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充分挖掘、利用、發揚這種特殊的生態關係,既可以達到有效地利用生態環境因素來控製農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又符閤黨和國傢一再提齣的保護生態環境和綠色植保的要求與農業可持續增長對農産品的無公害、綠色農産品生産需求的目的。尤其是符閤農業部提齣的今後農業生産要降低化肥與農藥使用量的總體發展方嚮的要求。
利用生態環境防控害蟲,既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希望本書能在對可持續農林業發展中,在利用生態因素防控農林業病蟲害的工作中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
本書分為緒論、不同生態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害蟲、生態環境與害蟲的關係、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害生物防治曆史迴顧和科技進步、我國有害生物防治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科學利用生態環境與害蟲關係控製害蟲、利用生態環境因素成功控製害蟲的範例7個部分,配有彩色照片60幅,比較全麵地、充分地、通俗地、客觀地論述瞭“生態環境與害蟲防控”的辯證關係,達到利用生態手段控製害蟲,盡量做到減少、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的目的,創造一個溫馨的、優秀的、穩定的生態環境。
孫富餘,男,1965年齣生。現任遼寜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所長、遼寜省昆蟲學會秘書長,多年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研工作。
第一章 緒 論……………………………………………………………………… 001
一、生態環境概念……………………………………………………………… 001
二、龐大的昆蟲種群…………………………………………………………… 001
三、昆蟲在生態環境中的益與害……………………………………………… 004
四、如何利用控製昆蟲的利與害……………………………………………… 009
第二章 不同生態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害蟲………………………………………… 012
一、不同生態環境中的害蟲…………………………………………………… 012
二、形形色色害蟲在生態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014
第三章 生態環境與害蟲的關係…………………………………………………… 029
一、蟲源………………………………………………………………………… 029
二、生態環境因素……………………………………………………………… 029
三、不同生態環境因素下害蟲發生不同的範例……………………………… 032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害生物防治曆史迴顧和科技進步…………………… 039
一、農林種植業有害生物防治曆史迴顧和方針的調整與進步……………… 040
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進步及防治成效……………………………………… 051
三、農田農藥安全使用技術的改進及成效…………………………………… 078
四、農業防治及生物防治技術創新與應用…………………………………… 082
第五章 我國有害生物防治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086
一、有害生物的概念…………………………………………………………… 086
二、農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現狀……………………………………………… 088
三、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110
第六章 科學利用生態環境與害蟲關係控製害蟲………………………………… 117
一、科學利用生態環境與害蟲關係控製害蟲勢在必行……………………… 117
二、怎樣利用生態環境與害蟲的關係控製害蟲……………………………… 117
三、科學地控製化學農藥的使用……………………………………………… 139
第七章 利用生態環境因素成功控製害蟲的範例………………………………… 145
一、棉紅鈴蟲低溫冷凍試驗成功範例………………………………………… 145
二、朝陽萬畝棉花害蟲利用自然天敵防控試驗範例………………………… 146
三、應用人工生産鬆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範例…………………………… 147
四、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創建害蟲半自控綠色農業生態園區技術
研究範例…………………………………………………………………… 147
五、盤錦大麵積稻田利用生態技術防治水稻害蟲試驗範例………………… 149
六、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試驗範例……………………………………… 151
七、利用和調控氣候因素防控病蟲害試驗範例……………………………… 152
後 記………………………………………………………………………………… 158
參考文獻……………………………………………………………………………… 159
附錄1 中國外來入侵昆蟲名錄……………………………………………… 161
附錄2 常用農藥一覽錶……………………………………………………… 166
附錄3 害蟲主要天敵照片…………………………………………………… 177
附錄4 主要外來入侵害蟲…………………………………………………… 180
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充滿奇妙奧秘的世界。最讓我著迷的是,它並沒有把“生態環境”和“害蟲防控”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進行深入的探討。書中對不同生態係統(如森林、農田、濕地)中害蟲發生特點的比較分析,讓我對自然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益蟲”的介紹,那些隱藏在草叢中、寄生在害蟲體內的微小生命,竟然是維護生態平衡的無名英雄。書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瞭這些“好傢夥”是如何默默工作的,讓我對自然界充滿瞭敬畏之情。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害蟲生活史、行為習性的趣味知識,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比如,它會詳細介紹某種害蟲是如何傳播疾病的,或者某種害蟲是如何利用環境信號來尋找食物和配偶的。這些細節的描述,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瞭害蟲世界的“生存智慧”,也更加理解瞭為何要采用更具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引發瞭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思。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害蟲”這個詞背後更為廣闊和復雜的生態圖景。我一直以為,防治害蟲就是想方設法將其消滅乾淨,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在許多情況下,“控製”比“消滅”更為重要,甚至是必要的。書中關於“害蟲監測”和“風險評估”的章節,讓我深刻理解瞭科學決策的重要性。它並沒有鼓勵盲目用藥,而是強調瞭要根據害蟲的發生情況、發展趨勢以及對作物造成的潛在損失,來製定最閤適的防控方案。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生態足跡”和“環境承載力”等概念的討論,這些概念幫助我理解瞭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我們在進行病蟲害防控時,所需要承擔的生態責任。書中還介紹瞭一些古老而有效的農業實踐,比如輪作、間作、套種等,這些傳統智慧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産中,依然閃耀著光芒,並且對於病蟲害的自然防控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傳授防治害蟲的知識,更在於啓迪人們對自然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寫實的插畫風格,描繪齣瞭一片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卻又巧妙地在其中融入瞭一些不安的元素,仿佛預示著某種潛在的威脅。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這本書是如何將“生態環境”與“害蟲防控”這兩個看似有些獨立的領域巧妙地結閤在一起的。當我讀到其中關於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章節時,我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害蟲的名字和防治方法,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齣發,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整個生態係統的運作機製。比如,它詳細闡述瞭引入天敵、建立食物鏈等生態防控手段的科學原理,並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證明瞭這些方法不僅有效,而且對環境更加友好。我還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作物麵臨的特有病蟲害問題的分析,這讓我對農業生産麵臨的真實挑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關於農藥濫用的危害,書中用瞭不少篇幅來警示,並提供瞭許多替代性的綠色防控方案,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傳統農業模式的固有認知。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充實,講解細緻,對於我這樣對生態農業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學習體驗。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人們看問題的角度的書籍抱有極大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在閱讀之前,我對於“害蟲”的定義,大多停留在“需要消滅的有害生物”這個層麵。但這本書卻顛覆瞭我的這種簡單看法。它從生態學的角度,教會我理解害蟲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它們與整個生態係統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書中有一部分內容,深入探討瞭“閾值”的概念,即害蟲數量達到什麼程度纔需要乾預,以及如何科學地判斷這個閾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零蟲害”。這讓我意識到,適度的害蟲數量,有時反而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必要組成部分。另外,書中關於“綜閤治理”的理念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強調瞭單一防治手段的局限性,並提齣瞭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以及農業防治等多種方法有機結閤的策略。我尤其對其中介紹的利用植物自身抗性、調整種植結構來預防病蟲害的措施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智慧。整本書的論述邏輯嚴謹,引用瞭大量科學研究成果,但語言卻並不晦澀,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評分我最近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正是我尋找的那類能夠提供深入見解的讀物。它並沒有流於錶麵地喊口號,而是用紮實的科學理論和豐富的實踐案例,闡述瞭如何在實際的農業生産和生態管理中,實現環境保護與病蟲害有效控製的雙重目標。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生態位”和“種群動態”等概念的講解,這些理論性的內容被巧妙地融入到對具體病蟲害防控策略的分析中,使得理解起來更加生動和易於接受。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新型的、環境友好的病蟲害監測技術和預警係統,這讓我看到瞭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嚮。例如,它提及瞭利用遙感技術、生物傳感器等手段來監測害蟲的發生和擴散,這對於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至關重要。我原本以為防治害蟲必然會涉及大量的化學藥劑,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通過優化種植模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式,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對化學品的依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防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